中國 >四川 > 綿陽 >梓潼縣 > 七麯山大廟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七麯山大廟聯繫方式地址:綿陽市梓潼縣城北郊的七麯山大廟
  電話:0816-8211671
  郵編:622150
  七麯山大廟投訴電話綿陽市旅遊投訴電話:0816-96927
  四川省旅遊投訴電話:028—8665730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七麯山大廟景區榮譽國傢aa級景區七麯山大廟門票價格20元/人七麯山大廟節慶活動一年四季有趕廟會的習俗。正月文昌會,二月娘娘會,三月清明會,四月佛祖會,五月青苗會,六月曬綾會,七月亡人會,八月天子會,九月重陽會,十月牛王會,鼕月送寒衣,臘月竈王會。七麯山大廟最佳旅遊時間一年四季。七麯山大廟美食窩窩包子
  特點是包皮潔白,光滑,皮薄餡飽,油而不膩,老少皆宜。
  席涼粉
  特點是細滑而不斷,爽口化渣,味濃香麻辣。
  罐罐雞
  鐘鼓樓飯店經營的罐罐湯,品種有:肘子湯、元子湯、肉片湯、海味湯、雪豆湯、黃花湯、燉雞湯等,是獨具一格的藥膳食品。
  梓潼片粉
  梓潼片粉號稱梓潼鄉土風味小吃三絶之一。有人說,梓潼片粉,象梓潼的民風一樣,淳為味樸實,剛柔相濟,這些話似乎有一定道理。片粉,食之有麻、辣、衝之味。秉性尚熱,嚼之,柔韌涼爽,給人以寒。一道小食,寒熱均俱,陰陽相宜,無怪人稱其絶。
  梓潼酥餅
  梓潼酥餅當地稱“薄餅子”,言其又薄又脆,又酥又香。現在梓潼酥餅製作極為考究,選用上等面粉和板油,配以奶油、香蕉等香料精緻成形,放入遠紅外綫電爐烘焙。成品紋理清晰,層次分明,色澤金黃,入口香酥化渣,下咽有餘香。
  鍋魁
  油旋子鍋魁:鍋魁中間有一個“竜眼睛”似的鍋魁頭,把竜眼牽出、提出來,整個鍋魁一層層旋開而不會斷,鍋魁則層層都酥。製作油旋子鍋魁要求精細製作,特別是在和面上。
  混堂鍋魁:其特色是泡,鍋魁泡得老高,現在的蛋糕都無法與它的味道相比。
  脆皮鍋魁:以香味聞名,有各種餡,鍋魁上有一個紅印,油亮亮的,另人垂涎,比現在的月餅好吃。
  另還有芝麻鍋魁、糯米鍋魁、腌肉或鹵肉夾鍋魁以及各種味道與肉餡的鍋魁,可達20多個品種。其獨特風味與地域特色,將吸引衆多本地和外地的食客。
  七麯山大廟住宿綿州酒店
  電話:2239888
  地址:臨園路東段62號
  綿陽新世界賓館
  電話:2366888-2000/2002、2365424
  傳真:2366286;郵編:621000
  地址:綿陽市臨園路西段30號
  臨園賓館
  電話:2224801
  地址:臨園路東段68號
  金竜賓館
  電話:2365888
  地址:臨園路西段28號
  嶺南飯店
  電話:2332114
  地址:臨園路東段61號
  七麯山大廟購物酸辣魚、槐花麥飯、平武茶葉、套棗、蕨菜等。七麯山大廟交通乘火車、汽車到綿陽市,然後轉乘小巴車即可到。七麯山大廟玩法訪古、參觀、旅遊、
  
  七麯山大廟位於綿陽市梓潼縣城北郊的七麯山大廟七麯山大廟是川西北地區著名的風景名勝區。這裏,山勢雄奇,峰回路轉,巍巍廟宇,依崖而立,喬木垂蔭,風光秀麗,素有“蜀道明珠”之稱。唐代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描述的“五丁開山”的故事就發生在此。
  
  七麯山大廟舊稱“文昌宮”,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專廟。自元代開始,歷經明清兩代不斷擴建,纔成為現在的規模,整個殿宇樓閣共二十三處。其結構謹嚴,佈局有序,廊腰縵回、麯折。
  
  其結構謹嚴,佈局有序,廊腰縵回,麯折自然,雕梁畫棟,莫不精工,為蜀中少有的古建築群。廟內還存有罕見的大鐵鑄造像、鐵鑄花瓶等珍貴文物。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曾將大廟認作“傢廟”。
  
  七麯山大廟還以古柏聞名,飛貫其中的川陝大道兩旁,古柏挺秀、郁郁葱葱。主峰層林冠蓋,四季常緑,疏條交映,幽雅靜謐。山中一株“晉柏”虯枝粗幹,宛若蒼竜騰空,有“樹王”之稱,為古“翠雲廊”之奇觀。
No. 2
  出綿陽市北49公裏,便是因“東依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早在秦昭王二十二年(公元285年)就置郡設縣的梓潼城。然而,真正讓此地聲名遠播蜚聲海外的,卻是一座距城北9公裏的廟宇:梓潼七麯山大廟
  這座始建於晉朝的廟宇,在歷經唐、宋、元、明、清數代修造和擴建以後,如果僅就表象而言,不過是四川北部地區現今保存較好的一組結構頗具氣勢、體係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群而已,但作為中華文昌文化的發祥地,它的價值就有了“唯一”的概念。
  清鹹豐年間的《梓潼縣志》說,“文昌靈應祠在七麯山頂,即梓潼廟,俗稱大廟。”,“神姓張,諱亞子。其先越西人,因報母仇徙居是山,自秦伐蜀後,世著靈異。宋、元歷封輔元開化司祿宏仁帝君。”
  《辭海》梓潼帝君的條辭則這樣說:“梓潼帝君,道教所奉的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傳說姓張名亞子,居蜀七麯山,仕晉戰死,後人立廟紀念。唐、宋屢封至英顯王。據道教傳說,玉帝命梓潼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故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加封為輔元開化司祿宏仁帝君。按傳說梓潼原是人,死後被封為神,同天上文昌星無關,但後來經乩壇一番製作,並在元代加封,與文昌星合而為一,即成文昌帝君。”
   於是,中國尚文的歷史便開始有了“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說法。按照唐朝武則天以來,歷代科舉制度以其強大無比的統攝威力,使得中國知識分子在科考晉階的前夜,一定會想到去文昌宮拜祭文昌帝君。這也是中國各地文昌宮和觀音殿、關帝廟一類,看似宗教,實際卻更能迎合民俗而廣布,且存量最多的根本原因之一。梓潼七麯山大廟便是這一文化的祖庭。
  七麯山大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梓潼城北10公裏的川陝公路邊,是全國文昌帝君的發祥地,故又稱帝鄉。
  大廟最初叫“亞子祠”,是為紀念晉代張亞子的。張亞子究竟是什麽人?說法不一。有的說他侍母緻孝,仕晉戰死;有的說他為民行醫,深受愛戴;也有的則把他說成是神仙一類人物。建祠以後,自唐至元,纍封至“梓潼宏仁開化文昌帝君”。小小的祠宇也擴建成了一座大廟,有宮殿樓閣23處。這些建築或建於元朝,或為明清遺物。
  步入大廟正門,便是明代替為“西蜀名樓”的百尺樓。樓高3層共100尺。此樓當時據說堪與荊楚名樓嶽陽樓和黃鶴樓媲美,後毀於火,今樓乃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建於山頂的天尊殿,更是宏偉壯觀,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
  大廟裏有10尊明代鐵質鑄像,最大的文昌帝君像高達4.7米,重30噸;8尊陪侍像高6尺,各重萬斤。這些造像體態勻稱,工藝精湛,為川中所少見。表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鑄造技術和造型水平。
  大廟中原有張獻忠像,緑袍金面,甚為威武,清時給綿州知州安洪德所毀,今又重塑。據說張獻忠領兵入川至七麯山,見廟內奉把的是文昌帝君張亞子,就說:“你姓張,咱也姓張,就與你聯了宗吧!”因而把文昌廟改為太廟。“大”“太”相通,以後就叫大廟了。
  大廟外古柏森森,翠浪如雲。這就是飲譽海內外的古蜀道翠雲廊。它始於秦漢,完備於明清。雖歷盡千古滄桑,仍枝繁葉茂。它們的姿態奇異:有的主幹挺拔,鐵骨嶙峋,其剛直不阿的品格儼若泰山,所以人們叫它“泰山柏”;有的盤根錯節,同根並幹,形同連理,於是人們叫它“夫妻柏”;有一棵巨柏,膊幹傾斜,形成既可躲雨,又可遮風的樹腔。傳說劉禪亡國後,被俘去洛陽途中曾在樹身下躲過雨,故人們稱此樹為太子柏,又稱阿鬥柏。最為珍奇的是應夢仙臺側那株晉柏,周身無皮、無枝、無葉,卻老當益壯,相傳為張亞子所植。
  聞名遐邇的翠雲廊古柏是怎麽來的呢?傳說三國時,張飛率兵過此,因天熱酷暑難當,遂下令兵士植樹遮蔭。據說奇跡出現了,居然“上午植樹,下午成蔭”。當地百姓稱為“張飛柏”。到了明代,劍州知州發動百姓在古驛道上遍植柏樹數十萬株,給後人造就了這條翠雲廊,翠雲廊上的古柏,是活着的歷史文物,是稀世的自然奇觀。
包含詞
七麯山大廟景區七麯山大廟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