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西藏 >昌都 > 丁青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郵編:855700 代碼:542125 區號:0895 拼音:Dīng Qīng Xiàn
  
    丁青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北部、昌都地區西部。地理坐標為東經94°39′-96°17′,北緯31°01′-32°21′。東鄰類烏齊縣,西連那麯地區巴青縣、索縣,南與洛隆、邊壩縣相接,北接青海省雜多、襄謙縣;縣城距拉薩800多千米,距昌都248千米。縣域東西最大距離15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46千米。總面積面積12408.25 平方千米,總人口6.1萬人。
    地處藏東山地峽𠔌三江流域中怒江的上遊地段,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整個地形基本上處於瀾滄江支流解麯河與怒江中上遊之間的他念他翁山脈地帶。平均海拔3800米,相對高差2000米。屬高原寒溫帶半濕潤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639毫米,年均溫3.1℃。317國道貫穿全境。屬半農半牧縣。境內有西藏最大的笨教寺廟孜珠寺。
基本概況
  丁青縣地處西藏東北部、昌都地區西部、他念他翁山麓。面積11562平方公裏。耕面積11萬畝。草原面積1500萬畝,林地面積3.58萬畝。總人口近5.3萬。轄1個區,1個鎮,14個鄉,65個村民委員會。
  丁青藏語意為“大臺地”。歷史上曾多次變更隸屬關係。唐代屬吐蕃。元朝時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明朝時屬蒙古王東宮武藏統治。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起清政府管轄。1751年改由清駐藏大臣直接管轄。1916年復電西藏地方政府管轄。1959年4月將丁青、色札、尺牘三宗合併建立丁青縣,縣府駐丁青鎮,隸屬昌都地區至今。縣府現駐甲木塘。
  該縣屬藏東峽𠔌。群山起伏,溝壑縱橫,千姿百態,雄偉壯麗,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座,最高海拔6328米,最低海拔3500多米,相對高差2000多米。屬藏東高原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鼕半年氣候寒冷、乾燥,夏半年溫和、濕潤,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年日照時數為2457小時,年降水量639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有幹旱、雪災、霜凍、冰雹、大風、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其中幹旱、雪災、冰雹每年都不有同程度的發生。
  礦産資源主要有煤、石膏、砂金、鉻、銻等。野生動植物資源主要有獐、黃羊、馬鹿、水獺、旱獺、狐狸、熊、豺、狼、猞猁、野氂牛、野驢、蟲草、知母、貝母、黨參、紅景天等,僅野生動物資源就上百種。
  丁青縣屬半農半牧區,是昌都地區糧食生産基地之一。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豌豆等。主要飼養氂牛、犏牛、黃牛、馬、驢、騾等。
  現有水電站2座,年發電量170萬千瓦時。民族手工業比較發達,主要生産編織、製陶、地毯、氆氌、藏裝、靴、馬具、銀器等。
  黑昌公路橫貫全縣。已通車的鄉鎮10個,通車里程261公裏。並修建了部分鄉村公路。
  主要土特産有蟲草、麝香、鹿茸、大黃、知母及各類畜産品和獸皮等。
  甲木塘亦即丁青鎮。經過40年的建設已具規模,鎮內郵局、醫院、書店、糧店、商店設施齊全。路旁、宅院緑樹成蔭,美化了生活環境。
  丁青縣歷史悠久,山川壯麗。民間繪畫獨秀一樹,馳名昌都。5000米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是探險攀登的理想場所。怒江清流,蜿蜒千裏;白運牧場,芳香遍地。近年來到丁青旅遊的客人越來越多。
自然地理
  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和藏北草原嚮橫斷山脈過渡的地勢,構成了丁青獨特的河𠔌、平壩、崇山峻嶺的自然景觀。丁青境內草原廣阔,山川壯美,文明璀璨,風景絢麗,旱雨季分明,平壩如天上的星星點綴在 廣阔的大地上。這些平壩既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寶地,又如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綫裝飾着人們的心靈。
  該縣屬藏東峽𠔌。群山起伏,溝壑縱橫,千姿百態,雄偉壯麗,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座,最高海拔6328米,最低海拔3500多米,相對高差2000多米。
  丁青氣候屬高原寒帶氣候,年溫差小,日差較大,日照時間長,年均日照時間為2457.3小時,年平均氣溫為3.4℃,資料記載最高氣溫為27℃,最低氣溫為-25℃,最大凍土層達111㎝,年均降水量為641㎜,沒有明顯無霜期。
  丁青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盛産青稞、麥子和各種豆類。牧區牧業發達,有氂牛、黃牛、犏牛、山羊、綿羊、馬、騾、驢等畜種。植物共有一千餘種,其中許多為藥用植物,部分為稀有名貴藥材,如蟲草、知母、秦艽等。礦産資源也十分豐富,現探明的有金、銀、鉑族元素、鐵、鈦、鉛、百雲岩、象牙玉、黑緑玉、大理石、銅、鉻、鎂、煤炭等50多種。
經濟概況
  丁青縣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全縣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在交通、能源、通訊、小城鎮建設等多個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為丁青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交通建設方面,丁青縣自投資7000萬元的色木公路完工後,今年又爭取國傢投資900多萬元開工修建了上依至嘎塔鄉公路,完工後可解决嘎塔鄉的交通問題,並改善甘岩鄉路況差的情況。同時,積極組織群衆修建鄉村公路,截至目前,丁青縣通車里程已達431.5公裏,其中鄉村公路217余公裏。交通事業的發展給廣大農牧民群衆創造了致富機會,截至2004年底,丁青縣農牧民群衆擁有汽車159輛、摩托車789輛、拖拉機406臺,運輸業從業人員138人,汽車運輸業收入236.95萬元;商業從業人員550人,商業收入554.99萬元,有力帶動了丁青縣農村經濟的發展。
  在能源建設方面,充分利用水利資源,大力開展小水電站建設,解决群衆用電問題。目前,全縣擁有縣級電站1座,滿足了縣城及丁青鎮、協雄鄉群衆的用電需求;爭取國傢投資1495萬餘元於2002年和2003年開工建設的丁青縣色紮電站和巴達電站,建成後將解决兩鄉鎮群衆的用電問題;國傢投資5000多萬元、裝機容量為2500千瓦的桑多電站目前也完成招標,即將開工建設,建成後將解决5鄉鎮的用電問題。同時,丁青縣還爭取國傢投資1045萬元進行光伏電站建設,在尺牘、桑多、沙貢等7鄉鎮建設了總裝機容量95千瓦的光伏電站,受益總人口達3700多人。在修建水電站和光伏電站的基礎上,丁青縣還與區內外私營經濟實體達成了縣城蜂窩煤廠、縣城天然氣廠的開發建設項目,加強了能源的開發和利用。
  在通訊方面,近年來丁青縣通訊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完成了鄉鄉通電話的目標。目前,丁青縣共有固定電話1230戶,好易通1055戶,寬帶52戶,手機註册用戶3000多戶。尺牘鎮已開通好易通業務,覺恩鄉、色紮鄉也將開通此項通訊業務,大大改變了過去通訊不便、信息閉塞的狀況,為丁青縣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信息化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小城鎮建設方面,今年丁青縣以縣城為竜頭,在完善縣城和尺牘鎮小城鎮建設,增強城鎮功能的基礎上,積極進行色紮、協雄、覺恩3個鄉鎮的小城鎮建設和農房改造。截至今年6月底,丁青縣共籌集資金3000餘萬元投入到小城鎮建設和農房改造中,並與區內外私營個體經濟實體達成色紮鄉花崗岩廠、協雄鄉砂石廠、縣城蜂窩煤廠、天然氣廠等一係列開發合作項目,探索出了一條小城鎮建設與礦産資源開發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有力地促進了城鄉經濟的繁榮發展。
行政區劃
  全縣轄2個鎮、11個鄉(其中5個為純牧業鄉):丁青鎮、尺牘鎮、沙貢鄉、木塔鄉、布塔鄉、巴達鄉、甘岩鄉、嘎塔鄉、色紮鄉、協雄鄉、桑多鄉、當堆鄉、覺恩鄉。共有65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丁青鎮。
  丁青鎮
  總人口8665人。
  沙貢鄉
  總人口3191人。
  桑多鄉
  總人口3374人。
  覺恩鄉
  總人口8302人。
  當堆鄉
  總人口5514人。
  協雄鄉
  總人口6230人。
  色紮鄉
  總人口7552人。
  尺牘鄉
  總人口8226人。
  嘎塔鄉
  總人口3070人 。
  巴達鄉
  總人口1881人。
  甘岩鄉
  總人口1619人。
  木塔鄉
  總人口1034人。
  布塔鄉
  總人口1928人。
歷史沿革
  丁青,藏語意為“大臺地”,古稱“窮布”。
  丁青,唐代屬吐蕃。元朝時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明朝時屬蒙古王東宮武藏統治。原有六十個族(部落),後來劃二十五個給青海玉橋,餘下的三十五個,逐漸演變為四十二族。蒙古王東宮藏死後,其妻將索宗地區的三族獻給達賴喇嘛,剩下的稱霍爾三十九族。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起由清政府管轄。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政府委派三十九族基巧總管,直屬清朝理藩院夷情衙門管理。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改由駐藏大臣直接管理。1906年三十九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1912年藏政府將該地區分為上、下三十九族。上三十九族歸黑河管轄,下三十九族歸昌都管轄。此後下三十九族地區成為西康省的一部分,1916年復歸西藏地方政府管轄。1940年藏政府又將三十九族地區分別劃為丁青、色紮、尺牘、巴青、索宗、比如、聶榮、嘉黎、沙丁、邊壩等十個宗,實行宗本制度,宗本直接由拉薩委派。
  1950年解放,
  1951年8月成立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駐三十九族地區第一辦事處(亦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十九族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
  1959年4月撤銷第一辦事處,4月將丁青、色札、尺牘三宗合併建立丁青縣,縣府駐丁青鎮。
  1997年,面積11546平方千米,人口5.9萬。轄1個鎮(丁青鎮)、14個鄉(覺恩鄉、桑多鄉、沙貢鄉、協雄鄉、當堆鄉、色紮鄉、尺犢鄉、上衣鄉、巴登鄉、甘岩鄉、嘎塔鄉、木塔鄉、布塔鄉、巴達鄉),65個村委會。縣政府駐甲木塘。
  2000年,丁青縣轄1個鎮、12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058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丁青鎮 8665 沙貢鄉 3191 桑多鄉 3374 覺恩鄉 8302 當堆鄉 5514 協雄鄉 6230 色紮鄉 7552 尺牘鄉 8226 嘎塔鄉 3070 巴達鄉 1881 甘岩鄉 1619 木塔鄉 1034 布塔鄉 1928
旅遊資源
  丁青有藏東第一高峰、藏區最著名的苯教聖山——布加雪山;有黑頂鶴、黃鴨等珍惜物種樂園之稱的布托湖;有懸空而建的西藏最大的苯教寺廟——孜珠寺,被上級旅遊部門列為A級旅遊景點,更有石鐘乳岩洞人文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名景名勝。同時丁青縣已被昌都列入“茶馬古道”旅遊精品綫路之一。丁青縣是熱巴舞的故鄉,縣境內有三個熱巴舞流派,分為俄托熱巴、朵若熱巴、絳納熱巴,曾於2002年被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熱巴藝術之鄉”美譽。
  在國道317綫兩側、分佈有大小數十三大處地下熱泉、水溫在38~50℃之間,泉水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對關節炎、各種皮膚病等病癥有一定的治療功效。布加雪山口於立體氣候造成了山頂之上白雪皚皚,山腰問蒼鬆翠柏、山腳之下鮮花成形的立體風光,在同一座山峰,你可以同時領略到春、夏、秋、鼕四季不同的自然景色。
英文解釋
  1. n.:  Dingqing County
近義詞
丁青
相關詞
西藏地理行政村
包含詞
丁青縣木塔鄉衛生所丁青縣協雄鄉衛生所丁青縣沙貢鄉衛生所
丁青縣當堆鄉衛生所丁青縣甘岩鄉衛生所丁青縣桑多鄉衛生所
丁青縣巴達鄉衛生所丁青縣嘎塔鄉衛生所丁青縣布塔鄉衛生所
分類詳情
張開尺牘鎮張開沙貢鄉張開布塔鄉張開巴達鄉張開甘岩鄉
張開嘎塔鄉張開色紮鄉張開協雄鄉張開桑多鄉張開當堆鄉
張開覺恩鄉張開當雄鄉張開木塔鄉張開丁青鎮張開尺犢鎮
上衣鄉巴登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