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yī huī ér jiù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解釋: 揮揮筆;就成功。一動筆就寫成了。形容寫字、寫文章、畫畫快。
資料來源: 宋·孫覿《鴻慶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內外製序》第三十捲一昔召公獨草六製,宰相吳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據案,一揮而就。”
例子: 度尚令邯鄲淳作文鎸碑以記其事。時邯鄲淳年方十三歲,文不加點,~,立石墓側,時人奇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
謎語: 下筆千言倚馬可待
| | 形容人才思敏捷,詩賦文章一動筆就寫成下筆千言,一揮而就。 | |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薦舉不捷》:“﹝ 王璘 ﹞復為鳥散餘花落詩二十首,援毫而就。時忽風雨暴至,數幅為迴飈所捲,泥滓沾漬,不勝舒捲。 璘 曰:‘勿取,但將紙來!’復縱筆一揮,斯須復十餘篇矣。”後因以“一揮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動筆就寫成。 宋 朱弁 《麯洧舊聞》捲七:“ 貢父 急引疾而出, 東坡 一揮而就,不日傳都下。”《紅樓夢》第三七回:“ 黛玉 道:‘你們都有了?’説着,提筆一揮而就,擲與衆人。” 葉聖陶 《未厭集·某城紀事》:“但是常務委員 應鬆厓 等他不及,自己一揮而就,書也沒有翻。” | | 一揮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動筆就寫成。就:成。 | | 1.宋·朱弁《麯洧舊聞》第七捲:“東坡一揮而就,不日傳部下,紙為之貴。” 《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上皇》:“俞良一揮而就,做了一隻詞,名《過竜門令》。”亦作“一揮而成”。《宋史·文天祥傳》:“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其言萬餘,不為稿,一揮而成,帝親拔為第一。”
2.宋·孫覿《鴻慶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內外製序》第三十捲:“一昔召公獨草六製,宰相吳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據案,一揮而就。” | |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 | 1.葉聖陶《未厭集·某城紀事》:“自己~,書也沒有翻。”
2.度尚令邯鄲淳作文鎸碑以記其事。時邯鄲淳年方十三歲,文不加點,~,立石墓側,時人奇之。(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 | | 一氣呵成、輕而易舉 下筆千言 倚馬可待 | | 一筆勾銷、一筆抹煞、千錘百煉 | | 下筆千言倚馬可待 | | 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薦舉不捷》:“扞王璘呴復為鳥散餘花 落詩二十首,援毫而就。時忽風雨暴至,數幅為回飈所捲,泥滓沾漬,不勝舒捲。璘曰:‘勿取,但將紙來!’復縱筆一揮,斯須復十餘篇矣。”後因以“一揮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動筆就寫成。
2.《三字經》是兒童的啓蒙讀物,內容非常豐富,有的學者稱它為“小綱檻”。自南宋到民國,經元、明、清三朝的七百餘年之中,這部書一直是兒童上學的啓蒙書之一,幾乎傢喻戶曉。但對於作者,瞭解的人就不多了。
這部書的作者是南宋學者正應麟。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正應麟任會試主考官時發現的人才。正應麟嚮當時的皇帝宋理宗惟薦艾天祥的文章時說:“此人肝膽如鐵石,文章如龜鑒。”意思是意志堅強如鋼鐵和石頭,文章簡直如同經典著作。文天祥這份殿試考卷一萬多字,是不如思索地一揮而就。
文章針對時弊作了全面中肯的計砭,令人讀後耳目一新,有撥雲見日的感受。
文天祥的文章寫得如此之好,又如此之快,一方面是文思敏捷,更重要的是他平日讀書之外,留心天下大事,關註民間疾苦。
文天祥中狀元以後,被派到江西當地方官。後來元軍逼近首都臨安,文天祥把傢産全部賣掉,充作軍晌,並親自率領部隊趕到臨安,準備與元軍作戰。文天祥到了臨安,立即被任命為右丞相,並作為南宋使臣赴元營談判。
文天祥到了元營,怒斥元軍首領背信棄義,元軍首領理屈辭窮,惱羞成怒,強行將文天祥扣押。
文天祥幹方百計從元營脫身,一路飽經艱險,到達江西,集合南宋官軍,奮起抵抗元兵。他轉戰廣東,福建,幾次給敵軍以沉重打擊,最終因敵衆我寡,不幸兵敗被俘。
元軍將領張弘範,原是宋軍將領投降了元兵,勸文天祥歸順。文天祥把過零丁洋時寫下的一首七言律詩抄給他,表明心跡。全詩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張弘範看了詩,知道文天祥絶不會屈服,便將文天祥押解到元朝京城大都。文天祥在押解途中幾次自殺不成,絶食七天七夜沒有餓死。在獄中還寫下《正氣歌》。這首詩現在讀起來還令人肅然起敬。
文天祥終因寧死不降被元兵殺害,以他自身的壯舉譜寫了又一首“正氣歌”。 | | 原文:
王勃所至,請托為文,金帛豐積,人謂心織舌耕。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掩面而臥。忽起,一筆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
譯文:
王勃所到之處,都有人請他寫文章,作為潤筆的錢物綢緞積纍了很多。別人說他是用心來編織,用舌來耕種。每當他寫碑文或贊頌辭時,就先磨好數升墨,拿被子蓋住臉躺着,一旦靈感來了,他突然起來,一揮而就,從不更改。當時人們說他是在腹中打好了草稿。 | | 成語名稱 一揮而就 漢語拼音 yī huī ér jiù 成語釋義 揮:揮筆;就:成功。一動筆就寫成了。形容寫字、寫文章、畫畫快。 成語出處 宋·孫覿《鴻慶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內外製序》第三十捲:“一昔召公獨草六製,宰相吳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據案,一揮而就。” 使用例句 度尚令邯鄲淳作文鎸碑以記其事。時邯鄲淳年方十三歲,文不加點,一揮而就,立石墓側,時人奇之。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 | | - v.: finish writing an aricle or drawing a painting very quickly
| | 正襟危坐, 輕而易舉, 道貌岸然, 一本正經, 正顔厲色, 識途老馬, 吉祥如意, 萬事亨通, 老馬識途, 輕車熟路, 信手拈來, 老實巴交, 萬事大吉, 萬事如意, 道貎儼然 | | 半間半界, 半間不界, 千難萬險, 千載一時, 千載難逢, 吹發可斷, 大海撈針, 如坐春風, 如沐春風, 寸步難行, 山高水險, 與狐謀皮, 與虎謀皮, 不僧不俗, 九牛二虎之力, 嘻嘻哈哈, 削鐵如泥, 稀世之珍, 空𠔌足音, 笑逐顔開, 百年不遇, 難如登天, 難於登天, 荊棘載途, 非僧非俗, 非驢非馬, 飽經世故, 飽經憂患, 飽經滄桑, 談古說今, 鐵樹開花, 艱難麯折, 虛頭滑腦, 枉費心機, 來之不易, 油頭滑腦, 油嘴滑舌, 油腔滑調, 海中撈月, 海底撈月, 新發於硎, 新硎, 無私無畏, 曾經滄桑, 曾經滄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