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心 yīxīn
(1) [wholeheartedly;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地;專心;一心一意
一心為革命
(2) [of one mind;be at one]∶齊心;同心
萬衆一心 |
|
1.一條心。同心;齊心。《書·泰誓上》:“ 受 ( 商紂 名)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韓詩外傳》捲六:“故近者競親而遠者願至,上下一心,三軍同力。”《後漢書·朱儁傳》:“萬人一心,猶不可當,況十萬乎!” 唐 杜甫 《高都護驄馬行》:“此馬臨陣久無敵,與人一心成大功。”《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既然彼此一心,要看破些枕席私情,認定了倫常至性,把他激成一個當代人物。”
2.忠心;全心全意。《書·盤庚下》:“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孔穎達 疏:“長任一心以事君,不得懷二意。”《晏子春秋·問下二九》:“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後漢書·方術傳·李郃》:“願明府一心王室,勿與交通。” 宋 蘇軾 《霍光論》:“而 霍光 又能忘身一心,以輔幼主。” 太平天囯 歌謠:“打仗不怕 清 將猛,一心為民保 天囯 。”
3.專心;一心一意。 漢 司馬遷 《報任安書》:“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務一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武王伐紂平話》捲上:“太子見道,袖劍入內,一心待斬 妲己 ,與母報仇。”《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他見這屋裏沒什麽可風雅的去處,少不得也得一心撲到書本兒上去。” 老捨 《正紅旗下》九:“ 多甫 一心要吃棗子,手老想往包袱裏伸。”
4.一樣的心意,無所偏愛。 漢 劉嚮 《列女傳·魏芒慈母》:“有三子,前妻之子有五人……率導八子鹹為 魏 大夫卿士,各成於禮義。君子謂慈母一心。”
5.一個人的心意或整個心思。《莊子·天道》:“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崇,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孟子·告子上》:“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唐 陸龜蒙 《風人詩》:“十萬全師出,遙知正憶君,一心如瑞麥,長做兩岐分。”《宋史·嶽飛傳》:“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紅樓夢》第一百回:“ 金桂 聽了,一心的惱意。” |
|
【一心(梵eka-citta)】
經典中,此詞有多方面的用法,但大致可分為教理與實修兩方面。茲分別說明如下︰
[教理上的一心] 指法界的體性或有情之阿賴耶識等。‘一’有唯一、無二、平等、絶對的意思;‘心’的意義則沒有一致的指謂;它可以指真如、如來藏,也可以指第八阿賴耶識,或是一切心、心所,乃至肉團心。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捲上有十門分別,其第八雲(大正48·401c)︰
‘心通性相,名同義別者︰諸經或毀心是賊,製令斷除,或贊心是佛,勸令修習;或云善心、惡心、淨心、垢心、貪心、嗔心、慈心、悲心;或云托境心生,或云心生於境;或云寂滅為心,或云緣慮為心;乃至種種相違。若不以諸宗相對顯示,則看經者何以辨之,為當有多種心,為復衹是一般心耶?今且略示名體︰泛言心者,略有四種,梵語各別,翻譯亦殊。(一)紇利陀耶,此雲肉團心。此是身中五髒心也。(二)緣慮心,此是八識,俱能緣慮自分境故。此八各有心所善惡之殊,諸經之中,目諸心所總名心也,謂善心、惡心等。(三)質多耶,此雲集起心,唯第八識。積集種子生起現行故。(四)幹慄陀耶,此雲堅實心,亦云真實心,此是真心也。’
宗密《圓覺經略疏》捲上之二也有同樣的說法,宋·子璇《起信論疏筆削記》捲一則祖述其說。嚮來華嚴宗的傳承多沿用此釋。但是關於此詞的梵漢對譯,賢首《入楞伽心玄義》雲(大正39·430b)︰‘名楞伽紇伐耶,此雲楞伽心,即此本是。舊雲幹慄太心者,訛也。’這是否定將此字分別譯為肉團心和堅實心。所以主張梵漢對譯之四心者,衹有圭峰宗密、長水子璇一派,而且此後對此說予以評破者頗多。但是就諸宗對於心的意義的各種解釋看來,這種四心的區分還是最得要領。
賢首《華嚴五教章》捲二廣泛說明諸教所依心識(大正45·484c)︰
‘小乘但有六識,(中略)於阿賴耶識但得其名。(中略)始教於阿賴耶識但得一分生滅之義,以於真理未能融通,但說凝然不作諸法。(中略)終教於此賴耶識得理事融通二分義,故論但雲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梨耶識。(中略)頓教即一切法唯一真心,差別相盡離言絶慮不可說也。如維摩經中三十二菩薩所說不二法門者,是前終教中染淨鎔融無二之義;淨名所顯離言不二是此門也。(中略)圓教即約性海圓明,法界緣起無礙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主伴圓融。(中略)由此甚深緣起一心,具五義門。是故聖者隨以一門攝化衆生。’
而將上述五教之一心盡攝於五門之中,如下所云(大正45·485b)︰‘(一)攝義從名門,如小乘教說。(二)攝理從事門,如始教說。(三)理事無礙門,如終教說。(四)事盡理顯門,如頓教說。(五)性海具德門,如圓教說。’
蓋小乘之中,有一心之名而無其實;始教與終教皆以阿賴耶識為一心。其中,始教所指的是事的一心;終教的是理事無礙的一心;頓教則是把一心當作極盡一切差別事相,不可說的、絶慮的真心;圓教則把一心當作事事無礙、法界圓融、一即一切的理體。
宗密《華嚴經行願品疏鈔》捲二亦約五教來說明心的區別(卍續7·844上)︰
‘第一,愚法聲聞教假說一心,二乘之人實有外境,不了唯心;縱聞一心,但謂真諦之一心;縱雲外法由心轉變,亦不得言境即是一心,(中略)故言假說一心也。第二,大乘權教異熟賴耶名為一心,簡無外境,故說一心。(中略)第三,大乘實教明如來藏藏識唯是一心,理無二故,故說一心。(中略)第四,大乘頓教泯絶染淨,故說一心。謂清淨本心本無染淨,對妄想垢,假說為淨;妄既本空,淨相亦盡。唯本覺心清淨顯現,為破諸數,假說一心也。(中略)第五,總該萬有即是一心。則唯是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全真心現也。謂未知心絶諸相,令悟相盡唯心;然見觸事皆心,方了究竟心性。故梵行品雲︰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依據上列所說,可知雖然同說‘一心’,實則藴含多層意義。大乘權教,即唯識傢所說的一心,是指一切萬法皆是阿賴耶識之緣起,心外別無實法的一心。而大乘實教,即《大乘起信論》等所說的一心,即論中所謂的‘衆生心’,賢首釋之為‘衆生位中的如來藏心’。此心具真如、生滅二門,總攝染淨一切諸法。理體無二、平等絶對,故稱一心,也是所謂理事無礙的一心。又,大乘頓教,即《維摩經》等所說,是以泯絶染淨,不可言、絶慮為一心。而別教一乘,即華嚴宗所說總該萬有,亦即是這個一心。所謂總該萬有的一心,是由清涼澄觀所創,而圭峰宗密加以祖述闡揚,亦即是將一真法界又稱為一心法界。《華嚴經行願品疏鈔》捲二說明普賢所入的境界(卍續7·843 下)︰ ‘統唯一真法界,謂寂寥虛曠,衝深包博,(中略)總該萬有,即是一心。(中略)體絶有無,相非生滅,莫尋其始,寧見中邊。迷之則生死無窮,解之則廓爾大悟。’
又,《禪源諸詮集都序》捲上以‘全揀’、‘全收’二門分別此真心,即(大正48·405c)︰
‘此教中以一真心性,對染淨諸法,全揀全收。全揀者,如上所說,俱剋體,直指靈知,即是心性,餘皆虛妄。故云︰非識所識、非心境等,乃至非性非相、非佛非衆生、離四句、絶百非也。全收者,染淨諸法無不是心。心迷故妄起惑業,乃至四生六道雜穢國界;心悟故從體起用,四等六度乃至四辯十力、妙身淨剎,無所不現。既是此心現起諸法,諸法全即真心。’
‘全揀’是直指靈知不昧之心。所謂‘知之一字,衆妙之門’,靈知之心與木石相異,是故簡去其他妄法。‘全收’是說一切色心染淨諸法,皆是天真自然,法法無一不是真心,因此沒有應當簡去的任何一法。這個說法是調和南北宗禪,主張教禪一致的清涼澄觀、圭峰宗密二師的獨特說法,所以很難說這就是華嚴的一心說。雖然如此,若以其所謂真心為總該萬有的一心的話,則正與《華嚴經》的法相一致。《華嚴經》〈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大正9·465c)︰‘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別。’此即所謂三法無差之經文。關於此經文,天台宗的說法是把它解釋成三法互為能所,而心為迷妄之心;若舉此心,則心為能造能具,佛與衆生皆其所造所具;同時,若舉佛,則佛為能造能具,心與衆生為其所造所具;若舉衆生,則亦同。是故心是其體三千、佛也是其體三千、衆生也是其體三千,故說三法無差。
但華嚴宗的解釋則大異其趣,《華嚴經探玄記》捲六(大正35·215c)︰‘心作佛,心佛無別;心作凡夫,心凡無別;能所依同,故云無別。’此乃以心為能造,佛與衆生為所造,以釋三法無差。又,《華嚴經》〈十地品〉第六地之下(大正9·558c)︰‘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
《華嚴經探玄記》捲十三約五教而釋此一心,廣為說咋重唯識,其中後面的三重,即是華嚴的一心。又將十玄門之第九,稱為唯心回轉善成門。賢首在《華嚴五教章》捲四釋為(大正45·507a)︰‘此上諸義,唯是一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轉也,但性起具德。’若是如此,則在華嚴宗雖稱‘三界唯一心’、‘心佛衆生,是三無差別’,但也是常常以如來藏自性清淨之真心為一心,此一心總該萬有。將此稱為‘但是一心作’、‘三法無差’。所以這和天台宗所主張的一切諸法的本性本來‘三千圓具’,非由心生,非由色生,法法塵塵,本來如是,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其體皆同是三千的這種說法,大異其趣。天台宗提到一心,多是指能觀之心,而所觀之境則稱一念,如所謂‘陰妄一剎那心’、‘介爾妄心’即是。認為若是圓論諸法,則如前面所說的‘法法塵塵,本來如是’,十界諸法不論是色法心法,不論是真妄粗細,皆是此‘三千圓具’的諸法。然若欲修顯,則須把握近要的一念,作為行人解行之下手處。故不遠求觀境,而是就近對各人現前剎那之間所起的微弱纖介的妄心而觀三千。所以天台宗所說的‘介爾妄念’、‘陰妄一剎那心’,唯是示觀境之近要。若言其體性,則一心、一念、一色、一塵,皆同是三千圓具之法。故若稱它為一念無念、三千實性的話,就不必特別論及一心了。
[實修上的一心] ‘一’是專一無二之義,‘心’是思念。是指定安心、修起行時,思念專一,無亂他想。天台智顗在《觀音義疏》捲上區別事理之一心,而謂( 大正34·922c)︰
‘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餘心不間,故名一心。或可如請觀音中,係念數息,十息不亂,名一念;或可無量息不雜異想,心想雖長,亦名一心。一心歸憑,更無二意,故名事一心也。(中略)理一心者,達此心自、他、共、無因不可得,無心無念,空慧相應,此乃無一亦無心。’
日本淨土宗鎮西派良忠《觀經散善義傳通記》則將《華嚴經》的‘三界唯一心’視為理一心,並相對於此而立事一心;在事一心中又分為定和散之一心,將此二種一心稱為起行之一心,與此相對,又有安心之一心,即(大正57·648c)︰
‘一心之言廣通理、事、定、散、起行、安心。理一心者,心性平等,無有差別,指此一理,名為一心。華嚴經云︰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事一心中有定散異。定一心者,三昧相應,都息餘緣,名為一心。玄義分雲︰想心都息,緣慮並亡。散一心者,雖行散善,隨分攝心,以等持分,名為一心。論註云︰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定散一心並屬起行。安心一心者,心中思定出離要道,不假餘法,名為一心,故論註下釋三信已雲︰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又下文雲︰汝一心,正念直來。所言一心者,即三心也。又玄義分雲︰一心信樂,求願往生。此指誠心,名為一心,故知安心亦名一心。五種正行皆云一心,應是安心。’
此中所說的理一心,與《觀音義疏》的理一心,其義有別。《觀音義疏》的理事一心,皆屬起行,但如雲‘一心歸憑’時,應屬安心。
西山派顯意在《觀經玄義分楷定記》捲一,指出一心可就安心及作業兩方面而說。就安心說,或者說與至心相對。就是說,無上心也稱為一心,因為是一實心的緣故。或者說總括三心名一心,因三心無不是專念心故。所以《起信論註》以為三種信心,名為一心。可是這兩種說法,終究歸於一致,因此就三心之體說,衹有一個,而且互相融通。
若就作業方面說,或者以為與無餘修、無間修相對。也如《起信論註》所說,專念彌陀,令心相續,不雜餘想等。或者可以說,總攝四修名一心。
日本真宗所謂安心的一心,正如將三心分為自力與他力,此一心也有自、他二義。其中自力的一心是定散心,他力的一心則不然。《教行信證》〈化身土捲〉雲(大正83·629c)︰‘就一心,有深有淺。深者利他真實之心是也。淺者定散自利之心是也。’
而就其安心之一心的名義,圓月在《寶章論題》中,列舉五義︰
(1)如〈信捲〉(大正3·607b)︰‘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以及《尊號真像銘文》中所說的,一心即對於教主世尊之教示無二心、無疑心。此種說法,是以能心之心相無二,故名為一。《善見律》就有稱疑為二心,無疑心為一心的說法。
(2)〈信捲〉雲(大正83·604a)︰‘合三為一。’這就是指數量的一,相對於三而說一。
(3)〈化身土捲〉雲(大正83·629c)︰‘言一心,二行無雜故言一。’這就是約‘行’而說名一心,也就是行一。
(4)《寶章》以為所謂一心,即心一嚮專註於阿彌陀佛,而不並存有二佛。這是約所信佛體說,就是信不並二佛之心,名為一心。
(5)《禦一代聞書》末所說的,信賴彌陀,則與如來的佛心成為一體。這是約佛心凡心一體而說的,也就是顯彰信體之德,以同一為一。
此外,宏遠的《淨土論講苑》有四義之說,寶雲的《教行信證好密》則以‘一’為‘無疑’之意。文繁,茲不贅。
《佛學常見詞彙》
1、指真如的理體獨一無二。
2、專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時心意專一,叫“事一心”;入於實相,叫“理一心”。
《佛光大辭典》
梵語eka-citta。指真如、如來藏心。(一)即宇宙萬有之根本原理,絶對無二之心性。如入楞伽經捲一(大一六·五一九上):“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為如來藏。”又宗密之華嚴經行願品疏鈔捲二以一心配列五教來說明,即:(一)假說一心,小乘行者承認心外另有一外境存在,故心係有名無實者。(二)事一心,乃大乘權教所謂異熟之阿賴耶識。(三)理事無礙一心,即大乘實教之如來藏藏識。(四)絶對一心,指大乘頓教中超越染淨者。(五)總賅萬有一心,別教一乘已盡捨萬有者,別教稱一心為一真法界或一心法界,亦即一心不外宇宙本體之意。天台宗有“一心三觀”、一念三千”之說。[華嚴五教章捲二、宗鏡錄捲三十七]
(二)唯識宗以唯一之根本識為一心。指萬有能變之心,即阿賴耶識。成唯識論捲二(大三一·一○下):“由自心執着,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如是處處說唯一心。”[成唯識論捲七、成唯識論述記捲二末]
(三)專註於某種對象,而不起妄念,稱為一心。故專心念佛,又稱一心專念。淨土宗尤其重視執持阿彌陀佛之名號。據無量壽經之說,一心具有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等三信。另據觀無量壽經之說,一心包含至誠心、深心、回嚮發願心等三心;義同阿彌陀經所說之“一心不亂”。[觀經疏捲四、往生論註捲下]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謂萬有之實體真如也。止觀五上曰:“一心具十法界。”又唯一之信心不為他心所奪,謂之一心。止觀四下曰:“一心者,修此法時,一心專志,更不餘緣。”探玄記三曰:“一心者,心無異念故。”教行信證文類三末曰:“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又,一心有事理之二種:無餘念為事之一心。入實相為理之一心。觀音義疏上曰:“一心歸憑,更無二意,故名事一心也,(乃至)理一心者,達此心自他共無,因不可得。”
《三藏法數》
[出華嚴經] 一心者。一念之心也。心性周遍。虛徹靈通。散之則應萬事。斂之而成一念。是故若善若惡。若聖若凡。無不皆由此心。以心本具萬法。而能成立衆事。經云。三界無別法。惟是一心作。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
【一心】 (術語)謂萬有之實體真如也。止觀五上曰:“一心具十法界。”又唯一之信心不為他心所奪,謂之一心。止觀四下曰:“一心者,修此法時,一心專志,更不餘緣。”探玄記三曰:“一心者,心無異念故。”教行信證文類三末曰:“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又,一心有事理之二種:無餘念為事之一心。入實相為理之一心。觀音義疏上曰:“一心歸憑,更無二意,故名事一心也,(乃至)理一心者,達此心自他共無,因不可得。” |
|
- n.: wholeheartedly, of one mind, heart and soul, be at one
|
|
一心村 一心鄉 一心社區, 一心居委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