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Blinders not see Mount Tai | 拼音: 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用法: 復句式;作賓語、分句;含貶義
解釋: 蔽遮。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資料來源: 《鶡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例子: 你們不能~,僅僅因為一些小的失誤就全盤否定我們所取得的成就。
謎語: 自
| | 一片樹葉遮住了眼睛,連高入雲霄的泰山也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清全局或事物的本質他們拿一時一地的強弱現象代替了全體中的強弱現象,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 | | 見“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 | | 【 音】yī yè zhàng mù,bú jiàn tài shān
【解 釋】:蔽:遮。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出 處】:《鶡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示 例】:你們不能~,僅僅因為一些小的失誤就全盤否定我們所取得的成就。
【近義詞】:一葉障目,不見森林
【用 法】:復句式;作賓語、分句;含貶義
【典 故】:
有個楚國人,過着貧窮的日子,一次讀《淮南子》這本書,看到書中寫有“螳螂窺探蟬時用樹葉遮蔽自己的身體,可以用這種方法隱蔽自己的形體”,於是就在樹下仰起身子摘取樹葉──就是螳螂窺伺蟬時使着隱身的那片樹葉,來摘取它。這片樹葉落到樹底下,樹下原先已經有許多落葉,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隱身的那片樹葉。楚人便掃集收取樹下的好幾筐樹葉拿回傢中,一片一片地用樹葉遮蔽自己,問自己的妻子說:“你看不看得見我?”妻子開始總是回答說“看得見”,整整過了一天,就厭煩疲倦得無法忍受,衹得欺騙他說“看不見了”。楚人內心暗自高興,攜帶着樹葉進入集市,當着面拿取人傢的貨物。於是差役把他捆綁起來,送到了縣衙門裏。縣官審問他,聽他說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後大笑起來。於是縣令把他放了,沒有治罪。
成語“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原指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的、暫時的現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質。
【原文】:
《楚人隱形》
楚人貧居,讀《淮南子》,得“螳螂伺蟬自障葉,可以隱形”,遂於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掃取數鬥歸,一一以葉自障,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同“否”)?”妻始時恆答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紿雲“不見”。嘿(同“默”)然大喜,賫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詣縣。縣官受辭,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 | 成語名稱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漢語拼音
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成語釋義
蔽:遮。一片樹葉擋住了眼睛,連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見。比喻為局部現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體。
成語出處
《鶡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使用例句
你們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僅僅因為一些小的失誤就全盤否定我們所取得的成就。 | | - : Cannot see the wood for the trees.
| | 目光短淺, 衹見樹木,不見森林, 一葉障目, 不見森林,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缺乏遠見 | | 不失分毫, 不差纍黍, 絲毫不差, 彈無虛發, 準確無誤, 劍無虛發, 穿楊射柳, 策無遺算, 箭不虛發, 百發百中, 百步穿楊, 百無一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