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春秋 : 古文 > 一匡天下
目錄
一匡天下 1 Marina World
拼音: yī kuāng tiān xià

解釋: 匡糾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統治所及的地方,即整個中國。糾正混亂局勢,使天下安定下來。

資料來源: 《論語·憲問》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祍矣。”

使天下得到匡正 To the world by remedy
  使天下得到匡正。《論語·憲問》:“ 管仲 相 桓公 ,霸諸侯,一匡天下。” 何晏 集解引 馬融 曰:“匡,正也。天子微弱, 桓公 帥諸侯以尊 周 室,一正天下。”《史記·齊太公世傢》:“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南齊書·高帝紀下》:“賢能悉心,士民致力,用獲拯溺龕暴,一匡天下。” 唐 陸贄 《平朱泚後車駕還京大赦製》:“再定皇都,一匡天下。”《三國演義》第四三回:“先生自比 管 樂 ,-- 管仲 相 桓公 ,霸諸侯,一匡天下; 樂毅 扶持微弱之 燕 ,下 齊 七十餘城:此二人者,真濟世之才也。”
No. 3
  一匡天下
  【註音】………………………………………………………………………………………………………………………
  yī kuāng tiān xià
  【釋義】………………………………………………………………………………………………………………………
  匡:糾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統治所及的地方,即整個中國。糾正混亂局勢,使天下安定下來。
  【出處】………………………………………………………………………………………………………………………
  《論語·憲問》:“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祍矣。”
  【示例】………………………………………………………………………………………………………………………
  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統一天下。
  【典故】………………………………………………………………………………………………………………………
  公元前686年,齊國發生了內亂,齊襄公被害。
  齊襄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叫公子糾,一個叫公子小白。他們兩人的身邊都有師傅輔佐。公子小白的師傅叫鮑叔牙;公子的師傅叫管仲。
  兩位公子聽到齊襄公被殺的消息,都心急火燎地趕回齊國爭奪國君的位子。管仲對公子糾說:“公子小白在離齊國很近的地方,萬一讓他先進了齊國,事情也就麻煩了,請公子允許我先帶一支人馬去截住他。”果然不出管仲所料,公子小白正匆匆忙忙往齊國趕。路上,遇到管仲的阻擾。管仲張弓搭箭,瞄準公子小白射去衹見公子小白大叫一聲,倒在車裏。就不慌不忙地護送公子糾返回齊國,他哪裏知道他射中的不過是公子小白的鈎帶罷了。待到公子糾等人興衝衝進入齊國國境的時候,公子小白早已當上了齊國君,這就是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下令殺死了公子糾。管仲經鮑叔牙的舉薦,加之齊桓公寬大為懷,不計前嫌,竟委以他掌管國政的重責大任。
  管仲盡心盡職地輔佐齊桓公治理國傢,齊國變得越來越富強了。
  這時候,管仲又替齊桓公出主意,讓他藉周天子的名義,嚮各諸侯國發號施令,代替周天子召開諸侯國的會議;若有不聽從的,就打着周天子的旗號去討伐。這樣一來,齊桓公就成了霸主,各諸侯國紛紛嚮齊國進貢,齊國就成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傢。
  有一次,孔子與他的弟子子路、子貢談起了管仲,師生雙方各抒己見,褒貶不一。
  子路說:“齊桓公殺死了他的哥哥公子糾,公子糾的師傅管仲卻活下來了,如此看來,管仲怕不能算有仁德吧?”孔子說:“不能這麽看,管仲還是有仁德的,是他使齊國強大起來的。”子貢提出異議:“管仲怎麽能算仁人呢?公子糾都被齊桓公殺了,作為師傅的管仲按禮節按情理都應該以身殉難,可他非但不死,反而去輔佐仇人,對齊桓公中性耿耿,這能叫‘仁’嗎?”孔子說:“看一個人,僅僅盯住他的小節是不行的呀。你們好好想一想,假如沒有管仲,齊國會強盛起來嗎?管仲輔佐齊桓公,使他稱霸於諸侯,一匡天下,老百姓不是因此也受益了嗎?”
成語詞典
  成語名稱
  一匡天下
  漢語拼音
  yī kuāng tiān xià
  成語釋義
  匡:糾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統治所及的地方,即整個中國。糾正混亂局勢,使天下安定下來。
  成語出處
  《論語·憲問》:“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祍矣。”
  使用例句
  無
英文解釋
  1. v.:   unite the whole empire under one gover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