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β衰變
β-decay
原子核自發耗散其過剩能量使核電荷改變一個單位而質量數不改變的核衰變過程 。分為放出一個電子的β-衰變 、放出一個正電子的 β+衰變和俘獲一個軌道電子的軌道電子
俘獲(ec)3種類型,
x→ y+e-+ve(β-衰變)
x→ y+e++ve(β+衰變)
x+e-→ y+ve(ec)
式中x和y分別代表母核和子核;a和z是母核質量數和電荷數;
e-、e+為電子和正電子,ve、ve為電子中微子和反電子中微子。
三種類型釋放的衰變能分別為
qβ-=(mx-my)c2
qβ+=(mx-my-2me)c2,
qec=(mx-my)c2-wi
式中mx、my分別為母核原子和子核原子的靜質量;me為電子靜質量;wi為軌道電子結合能;c為真空光速。
軌道電子俘獲可俘獲k層電子 ,稱為k俘獲 ;也可以俘獲l層電子,稱為l俘獲。軌道電子俘獲所形成的子核原子於缺少一個內層電子而處於激發態,可通過外層電子躍遷發射x射綫標識譜或發射俄歇電子而退激。最初以為β-連衰變僅放出電子 ,實際測量發現,放出的電子能 量從零到 qβ- 連續分佈,曾睏惑物理學家多年 。
1930年w.e.泡利提出β-衰變放出e-的同時還放出一個靜質量為零、自旋為1/2的中性粒子 ,衰變能為電子和該粒子分享 ,該粒子後來被稱為中微子 ,1952年以後被實驗確鑿證實。
β衰變屬於弱相互作用 。1956 年李政道和楊振寧提出弱相互作用過程宇稱不守恆,第二年吳健雄等人利用極化核60co的β衰變實驗首次證實了宇稱不守恆 。這一發現不僅促進了β衰變本身的研究,也促進了粒子物理的發展。
補充:
β衰變
β-decay
原子核自發耗散其過剩能量使核電荷改變一個單位而質量數不改變的核衰變過程。分為放出一個電子的β-衰變、放出一個正電子的β+衰變和俘獲一個軌道電子的軌道電子俘獲(ec)3種類型,
a2x→a2+1y+e-+νe (β-衰變)[註意:a2+1,2-1都在y的左上和左下]
a2x→a2-1y+e++νe (β+衰變)[-+在e的右上方。e在v的右下方]
a2x+e-→a2-1y+νe (ec)[a2分別在x左上方和左下方]
式中x和y分別代表母核和子核;a和z是母核質量數和電荷數;e-、e+為電子和正電子,νe、νe為電子中微子和反電子中微子。三種類型釋放的衰變能分別為:
qβ-=(mx-my)c2[註意:xye都在m的右下]
qβ+=(mx-my-2me)c2[2在c右上,i在w右下]
qec=(mx-my)c2-wi[-+在q右上,貝塔 ec在q右下]
式中mx、my分別為母核原子和子核原子的靜質量;me為電子靜質量;wi為軌道電子結合能;c為真空光速。
軌道電子俘獲可俘獲k層電子,稱為k俘獲;也可以俘獲l層電子,稱為l俘獲。軌道電子俘獲所形成的子核原子由於缺少一個內層電子而處於激發態,可通過外層電子躍遷發射x射綫標識譜或發射俄歇電子而退激。
最初以為β-衰變僅放出電子,實際測量發現,放出的電子能量從零到qβ-連續分佈,曾睏惑物理學家多年。1930年w.e.泡利提出β-衰變放出e-的同時還放出一個靜質量為零、自旋為1/2的中性粒子,衰變能為電子和該粒子分享,該粒子後來被稱為中微子,1952年以後被實驗確鑿證實。 | | β衰變
β-decay
原子核自發地放射出β粒子或俘獲一個軌道電子而發生的轉變。放出電子的衰變過程稱為β-衰變;放出正電子的衰變過程稱為β+衰變;原子核從核外電子殼層中俘獲一個軌道電子的衰變過程稱為軌道電子俘獲,俘獲K層電子叫K俘獲,俘獲L層的叫L俘獲,其餘類推。通常,K俘獲的幾率量大。在 β衰變中,原子核的質量數不變,衹是電荷數改變了一個單位。
β衰變的半衰期分佈在接近10秒到10年的範圍內,發射出粒子的能量最大為幾兆電子伏。β衰變不僅在重核範圍內發生,在全部元素周期表範圍內都存在β放射性核素。因此,對β衰變的研究比α衰變的研究更重要。
β衰變中,原子核發生下列三種類型的變化:
X→ Y+e-+ve(β-衰變)
X→ Y+e++ve(β+衰變)
X+e-→ Y+ve(EC)
式中X和Y分別代表母核和子核;A和Z是母核質量數和電荷數;
e-、e+為電子和正電子,ve、ve為電子中微子和反電子中微子。
三種類型釋放的衰變能分別為
Qβ-=(mx-mY)c2
Qβ+=(mx-mY-2me)c2,
QEC=(mx-mY)c2-wi
式中mX、mY分別為母核原子和子核原子的靜質量;me為電子靜質量;wi為軌道電子結合能;c為真空光速。
軌道電子俘獲可俘獲K層電子 ,稱為K俘獲 ;也可以俘獲L層電子,稱為L俘獲。軌道電子俘獲所形成的子核原子於缺少一個內層電子而處於激發態,可通過外層電子躍遷發射X射綫標識譜或發射俄歇電子而退激。最初以為β-連衰變僅放出電子 ,實際測量發現,放出的電子能 量從零到 Qβ- 連續分佈 ,曾睏惑物理學家多年 。
1930年W.E.泡利提出β-衰變放出e-的同時還放出一個靜質量為零、自旋為1/2的中性粒子 ,衰變能為電子和該粒子分享 ,該粒子後來被稱為中微子 ,1952年以後被實驗確鑿證實。
β衰變屬於弱相互作用 。1956 年李政道和楊振寧提出弱相互作用過程宇稱不守恆,第二年吳健雄等人利用極化核60Co的β衰變實驗首次證實了宇稱不守恆 。這一發現不僅促進了β衰變本身的研究,也促進了粒子物理的發展。
補充:
β衰變
β-decay
原子核自發耗散其過剩能量使核電荷改變一個單位而質量數不改變的核衰變過程。分為放出一個電子的β-衰變、放出一個正電子的β+衰變和俘獲一個軌道電子的軌道電子俘獲(EC)3種類型,
A2X→A2+1Y+e-+νe (β-衰變)[註意:A2+1,2-1都在Y的左上和左下]
A2X→A2-1Y+e++νe (β+衰變)[-+在e的右上方。e在v的右下方]
A2X+e-→A2-1Y+νe (EC)[A2分別在X左上方和左下方]
式中X和Y分別代表母核和子核;A和Z是母核質量數和電荷數;e-、e+為電子和正電子,νe、νe為電子中微子和反電子中微子。三種類型釋放的衰變能分別為:
Qβ-=(mX-mY)c2[註意:xye都在m的右下]
Qβ+=(mX-mY-2me)c2[2在c右上,i在w右下]
QEC=(mX-mY)c2-wi[-+在q右上,貝塔 ec在q右下]
式中mX、mY分別為母核原子和子核原子的靜質量;me為電子靜質量;wi為軌道電子結合能;c為真空光速。
軌道電子俘獲可俘獲K層電子,稱為K俘獲;也可以俘獲L層電子,稱為L俘獲。軌道電子俘獲所形成的子核原子由於缺少一個內層電子而處於激發態,可通過外層電子躍遷發射X射綫標識譜或發射俄歇電子而退激。
最初以為β-衰變僅放出電子,實際測量發現,放出的電子能量從零到Qβ-連續分佈,曾睏惑物理學家多年。1930年W.E.泡利提出β-衰變放出e-的同時還放出一個靜質量為零、自旋為1/2的中性粒子,衰變能為電子和該粒子分享,該粒子後來被稱為中微子,1952年以後被實驗確鑿證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