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火炬】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本届奥运会的火炬头部呈圆锥型,其上写有“第15届奥运会赫尔辛基1952”字样,下面则用英文和芬兰文写有“赫尔辛基”字样。在火炬头的中部,绘有一个装饰性的月桂树枝,而另一面上画有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火炬的手柄部分由木料制成,并涂了漆。由于仍然未能从二战创伤中恢复过来,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组委会请求奥运火炬的传递不要经过芬兰东部,本次奥运会首次动用飞机传递火炬,将火炬由雅典经哥本哈根运送到赫尔辛基,时间是1952年7月19日。火炬力的最后一棒由55岁的芬兰飞人帕沃-鲁米交到另外一位著名的芬兰奥运选手、62岁的汉斯-科勒迈宁手中,后者点燃了开幕式上的火炬。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介绍】
第十五届奥运会
时间:1952年7月19日~8月3日
地点:芬兰 赫尔辛基
伦敦奥运会前一年,即1947年6月,国际奥委会于斯德哥尔摩就1952年奥运会会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此时世界一些城市对主办奥运会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与第十四届奥委会只有伦敦一家申请形成了鲜明对照的是,第十五届则有赫尔辛基、阿姆斯特丹、雅典、底特律、明尼阿波利斯、洛桑、费城、斯德哥尔摩、芝加哥9个城市同时提出了申请。会议期间,各个城市都派来了由市长率领的代表团游说,气氛相当热烈。通过投票表决,赫尔辛基赢得主办权。
大会于7月19日当时时间下午1点正式开幕。尽管当时天气不佳,但观众台上仍座无虚席。当阔别田坛多年的帕沃·努米高擎火炬进入会场时,全场掌声雷动,高呼"努米!努米!"。当时已经55岁的努米边跑边频频点头向观众致敬。当芬兰另一名长跑明星、当时已62岁的汉·科勒赫迈宁从努米手中接过火炬点燃圣火时,大会进入了高潮。掌声、欢呼声和熊熊燃烧的奥林匹克火焰使人们沉浸在狂热的气氛中。
首次参赛的苏联队对这届运动会非常重视,共派出295名运动员,人数居各国之首。原苏联参加奥运会后,在部分项目中打破了美国的垄断地位,开始了美、苏两强相争的局面。
本届奥运会在东道主的精心筹备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仅在田径比赛中,就打破了世界纪录14次,179次刷新了奥运会纪录。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优秀选手涌现在世界体坛上。
捷克斯洛伐克的埃米尔-扎托皮克,是50年代前后田坛长跑骁将,有“人类火车头”之称。他曾先后6次刷新5000米、 10000米等长跑项目的世界纪录。本届奥运会上,他先后夺得5000米、10000米和马拉松跑3枚金牌,是获金牌最多的运动员。有趣的是,7月24日他在5000米赛获冠不久,他的妻子丹娜·扎托皮科娃也荣登了女子标枪冠军的宝座。扎托皮克生于1922年9月19日,正好与妻子丹娜同年同月同日生,而这次夫妻双双又在同一天获得奥运会金牌,成为体坛界的一段佳话。
澳大利亚的游泳运动员约·戴维斯在200米蛙泳赛中夺得金牌,但游的却是蝶泳姿势。蛙、蝶两姿直到1953年才正式分开。本届奥运会的体操比赛中不乏世界冠军或奥运会冠军,如瑞士的约瑟夫·斯塔尔德,联邦德国的阿尔弗雷德·施瓦茨曼,芬兰44岁的老将赫·萨沃莱宁先等。但由于苏联队的出现,这些一度在奥运会上称雄的选手们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从此开始了苏联居主导地位的年代。男女15个项目中,苏联夺得了包括男女团体和个人全能在内的9枚金牌。女子成绩突出的是玛·戈罗霍夫斯卡娅,获金牌2枚,银牌5枚,是本届获奖牌最多的选手;男子则是的维·朱卡林,获金牌4枚,银牌2枚,他也是本届唯一得4枚金牌的运动员。
在马术盛装舞步个人赛中,丹麦骑手里丝·哈尔特是这一项目中第一位被允许与男子运动员同场竞技的女选手。她以优异表现夺得了银牌。令人称道的是,她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留有残疾,而且还有孕在身,上、下坐骑都需要有人帮助。因此人们称她为“不是冠军的冠军”。
1924年,比尔·海文斯曾入选过将参加奥运会的美国八人赛艇队,但他因妻子正临产而放弃随队出征奥运。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弗兰克·海文斯出生28年后,在1952年奥运会上,终于替父亲圆了奥运金牌梦,他在加拿大式皮划艇比赛中,夺取了单人1万米项目的冠军。
为期两周的赫尔辛基奥运会,于1952年8月3日正式闭幕。大会期间,虽然气候不佳,不时遭到寒风和大雨的袭击,但仍然是一次成功的高水平的运动会。美国仍保持了金牌总数领先的地位,共获40枚。苏联紧随其后,金牌数为22枚。如要计算前六名非正式团体总分,则两国均为490分。赫尔辛基奥运会揭开了奥林匹克新的篇章,进入了美、苏两个体育强国抗衡的年代。
1952年7月17日,国际奥委会在赫尔辛基举行第47届会议,以33票对20票的多数通过了邀请中国运动员参加本届奥运会的决议。但由于蒋方代表的一再阻挠,中华全国总会收到邀请电时,已离奥运会开幕仅几个小时了。7月19日,周恩来总理果断做出批示:"要去"!并指出:"正式比赛参加不上,但可以和芬兰运动员进行比赛,多做友好工作,要通过代表团的工作和运动员的精神面貌去宣传新中国。"新中国首次匆匆组队参加奥运会,待到达赫尔辛基时,许多项目的比赛已经结束。中国的三支球队同芬兰的球队进行了4场比赛。吴传玉参加了100米仰泳比赛,成绩为1分12秒3。这是新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写下的第一个纪录。
本次奥运会是空前成功的奥运会典范,1952年奥运会是由一个迅速崛起的体育强国举办。在芬兰举行的这届奥运会激情四射,首都赫尔辛基热情款待了来自世界上69个国家的近5000名运动员。比赛的竞技水平之高超过历届奥运会,赫尔辛基因此普遍受到极高的赞誉。
从政治意义上来讲,苏联自1917年10月革命以来首次参赛,重返奥运大家庭。这被认为是国际奥委会在外交舞台上的一次巨大成功。同时56岁的芬兰传奇运动员帕阿沃‘尔米也在20年后得以重新参加奥运会,(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帕阿沃由于被指责是职业运动员而无缘参赛)在开幕式上,努尔米将奥运火炬传递给同胞哈尼斯-科莱马伊南,后者点燃了奥运圣火。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政治格局以及参加国及人数的增加,也使奥运会的发展遇到了新的问题。 |
|
|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本届奥运会的火炬头部呈圆锥型,其上写有“第15届奥运会赫尔辛基1952”字样,下面则用英文和芬兰文写有“赫尔辛基”字样。在火炬头的中部,绘有一个装饰性的月桂树枝,而另一面上画有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火炬的手柄部分由木料制成,并涂了漆。 |
|
| 1952年6月25日,芬兰奥运会圣火在奥林匹亚点燃,由于仍然未能从二战创伤中恢复过来,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组委会请求奥运火炬的传递不要经过芬兰东部,本次奥运会首次动用飞机将火种从雅典空运到丹麦,经哥本哈根运送到赫尔辛基,时间是1952年7月19日。从丹麦经瑞典到达芬兰的路程采用了跑步、骑马、自行车和独木舟等传递方式。火炬接力历时25天,由3372名火炬手完成传递活动。大会于7月19日当时时间下午1点正式开幕。尽管当时天气不佳,但观众台上仍座无虚席。当阔别田坛多年的芬兰飞人帕沃·努米高擎火炬进入会场时,全场掌声雷动,高呼"努米!努米!"。当时已经55岁的努米边跑边频频点头向观众致敬。当芬兰另一名长跑明星、当时已62岁的汉·科勒赫迈宁从努米手中接过火炬点燃圣火时,大会进入了高潮。掌声、欢呼声和熊熊燃烧的奥林匹克火焰使人们沉浸在狂热的气氛中。 |
|
| 芬兰长跑名将帕沃·鲁米 |
|
| 第一次使用飞机将火种从雅典空运到丹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