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成都话 : 重庆方言 > 黄辣丁
目录
No. 1
  黄辣丁是此地江水中土生土长的鱼儿,鱼体不大,遍体通黄,三五成群地巡游在岷江里。用它下菜味道之鲜,汤汁之美。非同寻常,一般10公分长短,鱼体无鳞,乍看似北方常见的泥鳅,仔细端详又很像津门近年鲜见的嘎鱼,腹部泛黄色,光滑晶亮。加工这种鱼不像北方那样将鱼刮鳞后再煎透,而是洗净鱼儿,掏尽肠肚,直接用大火清炖,片刻滚动的汤汁鲜味即出,香气四溢。鱼肉白细鲜嫩,鱼刺微小,可以直接吞入,辣酥酥麻烘烘加上热汤让人食欲大开,一口气吃了七八条,周身舒畅,末了再舀上一勺不辣的清汤,慢慢品尝不辣的黄辣丁,一股飘飘然的感觉油然而生。
  黄辣丁学名黄颡鱼。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俗称:黄腊丁,央丝。英文名:yellow cartfish 。
  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无鳞。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刺活动时能发声。脂鳍短小。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
  多在湖泊静水或江河缓流中营底栖生活,尤喜生活在具有腐败物和淤泥的浅滩处。白天潜伏于水体底层,夜间浮游至水上层觅食,冬季多聚在支流深水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黄颡鱼是一种典型的广食性鱼类,幼鱼主要食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的幼虫,成鱼以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黄颡鱼2龄达性成熟。每年5-7月,雄鱼游至沿岸地带水草茂密的淤泥粘土处(水深8-40厘米),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转动,掘成一个小小的泥坑,即为产卵的鱼巢。雄鱼筑巢后即留在巢里,等候雌鱼到来,在巢里进行产卵受精。产卵活动多在气候由晴朗转变阴雨的夜间进行。雌鱼产过卵后即离巢觅食,只有雄鱼在巢附近守护发育中的卵和仔鱼,直到仔鱼能离巢自由游动时为止(大约7-8天)。
  黄颡鱼分布广,除西部高原外,全国各水域均有分布。它个体虽较小,但产量大。肉质细嫩,无小刺,多脂肪,其蛋白质含量为16.1%,脂肪为0.7%,是我国常见的食用鱼类。黄颡鱼的种类颇多,常见种还有长须黄颡鱼(p.eupogon ,英文名:shorthead catfish)、瓦氏黄颡鱼(p.vachellii ,英文名:darkbarbel catfish)、光泽黄颡鱼(p.nitidus ,英文名:shining catfish)等。黄颡鱼类的背鳍刺和胸鳍刺均有毒腺,为淡水刺毒鱼类中毒性较强的鱼类之一。被刺后立即发生强烈灼痛,常因穿刺造成撕裂伤、出血、局部肿胀、并引起发烧,患处剧痛半小时至1小时始止。
  黄颡鱼作为药用常取其全鱼。其肉性味甘、平,有祛风、利尿之功效,可用以主治水肿、喉痹肿痛等症。
  黄辣丁养殖技术
  黄辣丁隶属鲶形目,磅科,黄颡鱼属,分布广泛,是一种小型的淡水经济鱼类,属杂食性,经过驯化可用配合颗粒饲料投喂,是具有开发前景的品种。池塘养殖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每尾平均体重100克-150克,可以极大提高渔民的经济效益和收入水平。现将黄颡鱼养殖技术简介如下:
  一、池塘条件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的池塘,面积3-10亩,最好不选淤泥厚的老化池塘。每个池塘配备1台1.5千瓦-3.0千瓦的增氧机。用生石灰按常规方法进行干塘曝晒和清塘消毒,以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菌,注水1.5米左右。
  二、鱼种放养
  投放鱼种要求健壮,无伤,无病,规格一致,一次放足,一般每亩放养2500尾左右,鱼种规格为20克-50克。在黄颡鱼鱼种下池1周后,搭配投放一些与黄颡鱼在生态和食性上没有冲突的其他鱼类,以充分利用池塘的水体空间,如搭配体长15厘米-20厘米的花鲢50尾/亩,体长15厘米-20厘米的白鲢200尾/亩。鱼种放养时用3%-5%食盐水浸洗消毒,以杀灭鱼体表的细菌和寄生虫。鱼种下塘前,鱼篓内水温与放养池水的温差不超过3℃。
  三、饲料制作及驯化
  1、由于黄颡鱼的食性为杂食性偏肉食性鱼类,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同时,如果有条件还应辅助投喂鱼肉、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饲料,以补充黄颡鱼对动物性蛋白质的需要。人工配合
  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要求不低于38%-40%,配方:鱼粉4%,进口肉骨粉10%,血粉5%,豆粕20%,麦麸20%,预混料5%。
  2、在加工颗粒饲料时也可添加新鲜鱼糜等。黄颡鱼苗种放池2天后进行人工驯化,出可用投饵机投喂驯化,一般3天-7天就能上台。每天投喂3次。初春当水温在15℃时,黄颡鱼即开始摄食,其日投喂量约占鱼体体重的3%-4%;在生长适温范围内(春末至初秋),水温20℃-28℃时,黄颡鱼的摄食量明显增加,日投喂量占鱼体体重的6%以上;水温高于30℃时或气温低于10℃时,黄颡鱼很少摄食。在生长旺季,有条件的可在半夜增投1次(因黄颡鱼喜夜间活动、摄食),投饵量为日投饵量的3%-5%。饲料粒径(3.0厘米以上)根据鱼体的大小进行调整。
  四、日常管理
  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认真观察鱼类活动、摄食与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经常注入新水,防止水质恶化,还可防止鱼体发病和产生浮头现象。最好每隔10天注入新水20厘米-30厘米,在阴雨天要开增氧机。由于长期投饲,池塘水质会逐渐变化至呈弱酸性,这对黄颡鱼生长不利,可以通过合理的使用药物,调节池水的ph值在7.0-8.4之间。调节池水水质的药物多为生石灰,一般为每半个月左右用1次,每次用量为15公斤/亩-25公斤/亩。
  五、鱼病防治
  黄颡鱼抗病力强,疾病少,但饲养管理不善也会发生病害,造成损失。鱼苗放池后进行鱼池药物泼洒消毒,用高效消毒灵或其他氯制剂,每20-30天1次以进行预防;一旦发生鱼病,经诊断进行药物治疗,如药量过大黄颡鱼可能一个星期不上台,所以计算用药量时一定要准确;加工时添加抗生素及中草药可以进行鱼病预防,每隔20天投喂药饵1次。
  六、出塘
  出塘一定要根据规格大小、市场行情来定,一般7月份-8月份或1月份-3月份价格较高,而黄颡鱼一般在100克以上便可上市,所以要灵活掌握。
  七、注意事项
  1、黄颡鱼鱼种在放养、捕捞、计数、运输时的操作要轻,使用的工具要光滑,避免碰伤鱼体。
  2、黄颡鱼对常用水产药物忍受能力不及四大家鱼,这可能由于黄颡鱼是无鳞鱼的缘故,所以,对黄颡鱼用药一定要严格控制用量,防止黄颡鱼因中毒而死亡。黄颡鱼对硫酸铜、敌百虫等药物比较敏感,尤其要慎用。
No. 2
  黄辣丁图片(已将背部硬刺剪断)
  黄辣丁是此地江水中土生土长的鱼儿,鱼体不大,遍体通黄,三五成群地巡游在岷江里。用它下菜味道之鲜,汤汁之美。非同寻常,一般10公分长短,鱼体无鳞,乍看似北方常见的泥鳅,仔细端详又很像津门近年鲜见的嘎鱼,腹部泛黄色,光滑晶亮。加工这种鱼不像北方那样将鱼刮鳞后再煎透,而是洗净鱼儿,掏尽肠肚,直接用大火清炖,片刻滚动的汤汁鲜味即出,香气四溢。鱼肉白细鲜嫩,鱼刺微小,可以直接吞入,辣酥酥麻烘烘加上热汤让人食欲大开,一口气吃了七八条,周身舒畅,末了再舀上一勺不辣的清汤,慢慢品尝不辣的黄辣丁,一股飘飘然的感觉油然而生。
  黄辣丁学名黄颡鱼。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俗称:黄腊丁,央丝。英文名:Yellow cartfish 。
  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无鳞。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刺活动时能发声。脂鳍短小。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
  多在湖泊静水或江河缓流中营底栖生活,尤喜生活在具有腐败物和淤泥的浅滩处。白天潜伏于水体底层,夜间浮游至水上层觅食,冬季多聚在支流深水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黄颡鱼是一种典型的广食性鱼类,幼鱼主要食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的幼虫,成鱼以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黄颡鱼2龄达性成熟。每年5-7月,雄鱼游至沿岸地带水草茂密的淤泥粘土处(水深8-40厘米),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转动,掘成一个小小的泥坑,即为产卵的鱼巢。雄鱼筑巢后即留在巢里,等候雌鱼到来,在巢里进行产卵受精。产卵活动多在气候由晴朗转变阴雨的夜间进行。雌鱼产过卵后即离巢觅食,只有雄鱼在巢附近守护发育中的卵和仔鱼,直到仔鱼能离巢自由游动时为止(大约7-8天)。
  黄颡鱼分布广,除西部高原外,全国各水域均有分布。它个体虽较小,但产量大。肉质细嫩,无小刺,多脂肪,其蛋白质含量为16.1%,脂肪为0.7%,是我国常见的食用鱼类。黄颡鱼的种类颇多,常见种还有长须黄颡鱼(P.eupogon ,英文名:Shorthead catfish)、瓦氏黄颡鱼(P.vachellii ,英文名:Darkbarbel catfish)、光泽黄颡鱼(P.nitidus ,英文名:Shining catfish)等。黄颡鱼类的背鳍刺和胸鳍刺均有毒腺,为淡水刺毒鱼类中毒性较强的鱼类之一。被刺后立即发生强烈灼痛,常因穿刺造成撕裂伤、出血、局部肿胀、并引起发烧,患处剧痛半小时至1小时始止。
  黄颡鱼作为药用常取其全鱼。其肉性味甘、平,有祛风、利尿之功效,可用以主治水肿、喉痹肿痛等症。
  【真假鉴别】
  体型:野生黄辣丁头与身搭配均匀,成流线形。而冒牌货头大、身小二者不成比例。
  色泽:野生黄辣丁背部呈绿黑色,体侧和腹面带黄色。冒牌货这些部位呈青褐色。值得注意的是,野生黄辣丁在水里也呈青褐色,但捉出水面,几分钟后便转为黄色,而冒牌货“永不变色”。
  嘴型:野生黄辣丁嘴是圆的,而冒牌货是长方型嘴。
  口感:野生黄辣丁口感细腻,肉味鲜美,而冒牌的较为粗糙。
  野生“黄辣丁”背部呈绿黑色,体侧和腹面带黄色。冒牌货这些部位呈青褐色。何师傅说“黄辣丁”是一种生活在沙石较多的浅水地方的鱼,喜晒阳光,所以它身上有明显的黄花斑。值得注意的是,野生“黄辣丁”在水里也呈青褐色,但捉出水面,几分钟后便转为黄色,而冒牌货“永不变色”。
  嘴型上,真假“黄辣丁”也有明显区别:野生“黄辣丁”嘴是圆的,而冒牌货是长方形嘴。因为真的“黄辣丁”长期在江河里边觅食,嘴向下,以方便觅食,而养殖鱼在鱼池里是接食物,当然它的嘴自然向上翘一点,也是方便接食。
  最大的区别在口感上:野生“黄辣丁”口感细腻,肉味鲜美,而冒牌的较为粗糙、粉绵。养殖的“黄辣丁”煮熟后,可看出它的颜色是淡红色。为什么呢?因为它的污血多,入口后肉质不仅不嫩,反而有点绵。而正宗“黄辣丁”煮熟后一看就让人有食欲,颜色是乳白色的,非常鲜甜可口,肉质入口嫩如豆腐,回味无穷。
相关词
饮食菜谱川菜烹饪
包含词
黄辣丁儿泡椒黄辣丁红锅黄辣丁
万华黄辣丁黄辣丁鱼火锅六四六黄辣丁
大河黄辣丁火锅成都大河黄辣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