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麦长腿蜘蛛
目录
No. 1
  petrobia latens (muller)
  又名麦岩螨,属蜱螨目,叶螨科,分布在北纬34—43度地区,主害区在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干旱、高燥麦区,为害小麦、大麦。
  为害特点 以成、若虫吸食麦叶汁液,受害叶上出现细小白点,后麦叶变黄,麦株生育不良,植株矮小,严重的全株干枯。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0.62一0.85mm,体纺锤形,两端较尖,紫红色至褐绿色。4对足,其中1.4对特别长。
  卵有2型:越夏卵圆柱形,长0.18mm,卵壳表面有白色蜡质,顶部覆有白色蜡质物,似草帽状,卵顶具放射形条纹;非越夏卵球形,粉红色,长0.15mm,表面生数十条隆起条纹。
  若虫共3龄。一龄称幼螨,3对足,初为鲜红色,吸食后为黑褐色,2、3龄有4对足,体形似成螨。
  生活习性 麦长腿蜘蛛 年生3—4代,以成虫和卵越冬,翌春2—3月成虫开始繁殖,越冬卵开始孵化,4—5月田间虫量多,5月中下旬后成虫产卵越夏,10月上中旬越夏卵孵化,为害麦苗。完成一个世代需24—46天。多行孤雌生殖。把卵产在麦田中硬土块或小石块及秸秆或粪块上,成、若虫亦群集,有假死性,主要发生在旱地麦田里。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进行轮作倒茬,麦收后及时浅耕灭茬;冬春进行灌溉,可破坏其适生环境,减轻为害。
  2、虫口数量大时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或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75kg。也可喷洒15%哒螨灵乳油2000~3000倍液。
No. 2
  麦长腿蜘蛛
  ①成虫:雌成虫形似葫芦状,黑褐色,体长0.6毫米,宽约0.45毫米。体背有不太明显的指纹状斑。背刚毛短,共13对,纺锤形,足4对,红或橙黄色,均细长。第1对足特别发达,中垫爪状,具2列黏毛。
  ②卵:越夏卵呈圆柱形,橙红色,直径0.18毫米,卵壳表面被有白色蜡质,卵的顶部覆盖白色蜡质物,形似草帽状。卵顶有放射形条纹。非越夏卵呈球形,红色,直径约0.15毫米。初孵时为鲜红色,取食后变为黑褐色,若虫期足4对,体较长。
  (3)危害作物 小麦、大麦、豌豆、苜蓿、杂草。
  (4)危害症状 麦蜘蛛春秋两季危害麦苗,成、若虫都可危害,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重者干枯死亡。
  (5)发生特点 麦长腿蜘蛛一年发生3-4代,以成虫和卵越冬,第二年3月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卵也陆续孵化,4-5月进入繁殖及危害盛期。5月中下旬成虫大量产卵越夏。10月上中旬越夏卵陆续孵化危害麦苗,完成一世代需24-26天。麦圆蜘蛛一年发生2-3代,以成、若虫和卵在麦株及杂草上越冬。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虫量大,危害重,4月下旬虫口消退,越夏卵10月开始孵化危害秋苗。每雌平均产卵20余粒,完成1代需46-80天,两种麦蜘蛛均以孤雌生殖为主。
  麦长腿蜘蛛喜干旱,生存适温为15-20℃,最适相对湿度在50%以下。麦圆蜘蛛多在早8、9点以前和下午4、5点以后活动。不耐干旱,生活适温8-15℃,适宜湿度在80%以上。遇大风多隐藏在麦丛下部。
  (6)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采用轮作倒茬,合理灌溉,麦收后浅耕灭茬等降低虫源。
  ②化学防治:2.0%天达阿维菌素或15%哒螨灵乳油20毫升/亩,15%扫螨净乳油15-20毫升/亩,任选一种兑水30-45千克常规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