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名称】 麦耶氏鹦鹉
【又 名】 迈耶氏鹦鹉
【拉丁学名】 poicephalus meyeri
【英文名称】 meyer's parrot
【科属分类】 鸟纲(aves)、鹦形目、鹦鹉科、非洲鹦鹉族
【整体概述】
身长:依照不同亚种为21公分到24公分不等(8-9.5吋)
迈耶氏鹦鹉有6种左右的亚种,其亚种之间的差异很小,是最难分辨亚种的种类之一,其体型于个性都与塞内加尔鹦鹉差不多,在国际间是 poicephalus 鹦鹉中普及度仅次于塞内加尔的鹦鹉,适中的体型可养在不需太大的笼内,幼鸟很快的就会信任及亲近主人,台湾岛内数量并不多。
亚种:目前共有6种亚种,分别为:
1.meyer's parrot(poicephalus m. meyeri)
2.uganda yellow-shouldered parrot(poicephalus m. saturatus)
3.east african brown parrot(poicephalus m. matchiei)
4.south african brown parrot(poicephalus m. transvaalensis)
5.angola brown parrot(poicephalus m. reichenowi)
6.damaraland brown parrot(poicephalus m. damarensis)
外型:这种鹦鹉头部、背部以及胸部上方为灰棕色,头顶带有一块黄色的羽毛;胸部下方、腹部和尾巴内侧覆羽为蓝灰色,有些鸟则为蓝绿色;背部下方和尾部为浅蓝或是亮宝蓝;翅膀弯曲的部分、翅膀内侧覆羽和大腿为黄色;翅膀覆羽和飞行羽为深灰棕色;尾巴上方棕色,内侧深灰色;鸟喙黑色,虹膜橘红色。幼鸟的头顶和大腿都没有黄色,胸部下方和腹部为绿色,翅膀弯曲部分的黄色面积很小。幼鸟需要12个月以後才能长成像成鸟般体色。
栖息环境和习性:麦耶氏鹦鹉主要栖息于森林地区、热带草原、刺丛地区、合欢属植物分布的灌木丛;有时候也会前往农耕区活动,偏好一小群一起沿著水源处的林区活动。他们平时大多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只有在食物充足的时候,才会聚集一大群一起觅食,在津巴布韦每年的12月到1月之间谷类作物收成期间,他们都会大批群聚;平时个性胆小谨慎无法接近观察,当他们在林间活动的时候,由於身体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因此相当难以察觉;他们平时通常有固定的活动路线,会在一处停留许久,在夜晚他们通常都会栖息在接近水源附近的高大树洞中,偶尔会有地区性的迁移行为,迁移的地点完全视食物充足与否决定。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尖锐的叫声,比较容易被人发现。
喜爱栖息在林地稀疏的热带稀树草原,所栖息的林地通常离河流边等水源区很近,农耕区及郊外也常见它们的行踪,平时通常3-5只成群活动,繁殖期外食物充足时聚集的数量较多,十分警戒及害羞,食用的食物大致与塞内加尔鹦鹉相同,也会吃昆虫,在有些地区会吃农田内的谷物,被视为害鸟,为寻更多的食物来源会有迁徙的行为,尤其是干旱时。
食物:麦耶氏鹦鹉主要以小坚果、浆果、谷粒、水果(尤其是无花果和合欢属植物的果实)等为食,尤其偏好硬壳坚果和种子;偶也也会前往农耕区或是果园觅食。
【地理分布】
非洲中部及东部,分布范围广大,北起乍得与苏丹,南至赞比亚与津巴布韦,包括的国家有喀麦隆、中非、埃塞俄比亚、乌干达、肯尼亚西部、刚过民主共和国、坦桑尼亚、马拉维、安哥拉、博茨瓦纳东北部、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南非北部,南非的各省原来也有许多人为饲养逃脱的族群,但现在应已绝迹。
【繁殖】
他们在野外的繁殖季为6月到12月,有时会延长到隔年1月;通常在北部的族群会比南部的稍晚,会选择高大的枯死树木的树洞或是啄木鸟废弃的巢穴为筑巢地点;人工豢养的麦耶氏鹦鹉大多於夏季末和冬季开始繁殖,有时候春天也会繁殖,可以提供30*30*50公分的厚木巢箱;他们一次会产下3到4枚卵,孵化期为27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58到60天,等到幼鸟可以独立以後,亲鸟仍会再餵养幼鸟3星期左右。
繁殖期因地而异,喜爱筑巢在啄木鸟等鸟类的树洞巢穴中,一窝约产2-4颗卵;幼鸟时期通常头部及腿部的黄羽不明显,背部羽色也较带绿棕色,成鸟刚引进饲养时十分地害羞,在无人在旁时会显的较活泼有活力,适应期间通常很敏感,适应后即很健壮,喜爱洗澡及啃咬,可提供腐朽脆化的树枝或新鲜树枝供其打发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