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齿目 > 高原鼢鼠
目录
基本介绍
  高原鼢鼠,因其长年生活于地下,视力严重退化,俗称“瞎老鼠”,藏语称为“塞隆”。鼢鼠是一种活跃在海拔2800米至4300米的耕地、草滩、森林和阳坡草场上,靠啃食草根、茎为生的高寒草甸草原特有的鼠种。其穴洞、鼠道星罗棋布,所到之处草场、森林、退耕还林地多成了不毛之地。目前,在青海省5.47亿亩草场中,发生鼠害的面积已达1.46亿亩,受危害严重的草场有1.12亿亩,这种危害还在以每年不低于7%的速度增长。
生理特征
  高原鼢鼠属于啮齿目动物,身长平20厘米,体形圆通状,肥肥胖胖的,体重达260多克,最重者达490克;尾巴较短,仅3.5~6.0厘米,覆以浓密的短毛;背部被毛柔软丰厚并有丝光,毛色淡褐,毛尖略染锈红色;鼻垫上方具有一块白色区域,显得很别致。它们的前肢粗壮强劲,掌部宽扁,指抓发达而锐利,均是挖掘洞穴的有力工具。
生活习性
  高原鼢鼠喜在高寒草甸草原的耕地、草滩和阳坡草场栖息,同时还要选择土层较厚、土质松软湿润及周围食物丰富的地段打洞造窝。在密度较高的地方每公顷可打20只以上,掘洞时,鼢鼠边用露于唇外的、凿状的门齿咬断土层下面的植物根系,边用前足力爪频频翻挖松土。它那坚实的脑袋也派上了用场,不断地把刨出的新土推在一边,待整个身体钻入土层后更是忙的不可开交,只有你静侯在旁,那沙沙的刨土声便不绝于耳,挖洞的速度之快令人吃惊,一条70厘米的道仅需12分钟。由于每隔1—3米的距离,鼢鼠即把地面打通,然后将堆积的洞土抛出地表,于是形成一个个直径50—90厘米的小土丘。有的学者统计过,在适宜生境中的每公顷面积内,土丘多达3000—4700个,平均每只鼢鼠占有100—170个。
洞穴介绍
  鼢鼠的洞穴结构十分复杂,作为平时觅索食物的洞道一般离地面几近平行。其直径约6—10厘米,这些洞道纵横交错,迂回曲折,多是通向可以获取食物的地方,若把这些四通八达的洞道加起来,总长度足有300多米,姑且把这样的洞道称作寻食洞道。
  在寻食洞道的下层——距离地表80—200厘米的深处,筑有1—2个窝,叫做老窝,其面积大小不一,有的长、宽各为20多厘米,有的则为40多厘米,窝的侧旁设有1—2个粮仓及1—3个厕所,均以很短的出入洞道与窝相连;窝与寻食道之间又有许多斜向的、盘旋层叠的洞道连接,可把这样的洞道称为交通洞道。
  高原鼢鼠经过一番本波忙碌之后,一个结构复杂的洞系即告竣工了。它给人们绘出了这样一种图象:顶层为寻食洞道,中层是交通洞道,犹如立体交通一般:最底层则有老窝、仓库和厕所,居室宽绰配套,住所冬暖夏凉。高原鼢鼠真不愧为是技艺高超的建筑师。
  平日里,鼢鼠还将所有的洞口用土堵住,这样,它的吃喝拉撒都在地下进行,可以安安稳稳地过着不愁吃住的温饱生活,而且也为传种接代创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
寻偶之谜
  春暖花开季节,正是鼠类交尾繁殖的大好时机,这时候,纵使是挖洞穴居的小兽,有的在白天到地面活动,也有的喜在夜间出洞。不论它们的活动方式有什么不同,两性均可通过视觉吸引、听觉吸引或嗅觉吸引等方法发现对方,从而达到繁殖后代的目的。
  然而,高原鼢鼠是根据什么线索去发现异性的呢?我们知道,鼢鼠平时两性分居,各有各的栖所,一般互不往里。由于它们终年身居地下,见不到阳光,眼睛极度退化,加上雌雄两性体色又基本一样,缺乏异性特殊颜色的刺激作用,靠视觉寻找配偶太费劲了!它们均无外耳壳,仅有圆形耳孔及环绕耳孔的皮摺,听力不见得很灵,通过呼叫声来传递求偶信息,似乎也有点“天方夜谈”。那么会不会依靠分泌一种含有特殊气味的化学物质来引诱对方,并让异性凭其气味来判断配偶所在的位置呢?需知鼢鼠的洞道既不透风,也不透光,更何况彼此洞系之间还隔着厚厚的土层,因此除非鼢鼠有着与狗一样非常灵敏的嗅觉,否则也是不大可能的。
  尽管高原鼢鼠的寻偶之谜尚未揭开,但是动物工作者无意发现,有时候两个不同个体的洞道居然互相贯通,由此推测在繁殖期内,它们可以利用打通洞道的方法找到异性。况且有人统计过,在1000多只的成年雌性总体中,约有80%以上的雌鼠参与了当年的繁殖,假如真是通过洞道而进行交配的话,那么或许说明它们在寻偶打洞时,决不是胡挖瞎碰的,而是有的放矢,要不怎么会有那么高的怀孕率。
  就调查所知,从每年3月下旬开始,雄鼠的睾丸充分发育并下降到阴囊内,附睾管中存在大量精子,雌性的卵巢也有许多成熟的卵泡,此间一旦两性喜结良缘,便会博下爱情的种子。雌鼠大约妊娠30天左右,1—5只胎仔即将生在黑森森的深窝里,一般以每胎2—4只居多。初时母子同居,断奶后仔鼠便与母鼠分道扬镳而另谋生计了。
  其实,高原鼢鼠与营地面活动的其他鼠类相比,其产仔数量并不高,同时繁殖期也短,多集中于4约中旬至6月中旬。但是,别的鼠类虽然每胎仔鼠多,繁殖期也较长,然而遇到的天敌也多,若无储粮习惯的话,则仔鼠的死亡率更高;反之,鼢鼠却很少遇到天敌,猛禽难得一见它的踪影,食肉猛禽也难以进入洞穴中捕食,加上仅营地下生活,安全得以保障,幼鼠成活率高,因此鼢鼠能够保持比较稳定的种群数量。
食性状况
  在牧区,每在春季牧草返青时,鼢鼠便沿着牧草根系的深度不断地挖掘洞道,把洞道所及之处的根系全部咬下作为食物,导致大片牧草枯死;同时它们也采食嫩绿草叶,每年每只鼢鼠吃掉的牧草约有120多公斤,在牧区与果园,也用同样的方法把树苗的幼根咬断,严重地影响了林木的更新和果树的栽培。在牧区,它们又毫不留情地把作物的根,茎等搬到地下仓库中,真是一个“深挖洞,广积粮”的坏家伙。
  据观察,树根、草根、麦杆、青稞杆、土豆、花生等等,鼢鼠样样都吃,且多多益善。在青海东部某县的一个村庄,曾经在两亩地内仲夏400斤土豆,秋收时却仅收获80斤,但在一只鼢鼠的洞内挖出土豆300斤;如果每亩地内有3—4只的话,它们将会吃掉全部禾苗的30—50%,造成严重减产歉收。对庄稼人来讲,辛辛苦苦种下的作物,到头来倒成了亏本经营,就别提他们的心理多么难受了。
  高原鼢鼠除吃各种农作物以外,其所觅取的野生植物种类至少有20种左右,且在春夏季节,喜以多淀粉的蕨麻之类为食,每日取食的重量约占总食量的1/3;入秋后,则更多的取食嫩绿多汁的蒲公英,凤毛菊和西伯利亚蓼等。
  该种鼠类的食性不仅随季节不同而有区别,其每日的食量也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同时还与活动的强度有关。例如,4—5月间,每天食量平均为250多克,又每天每只鼢鼠平均推出新土丘3堆;9月间,平均每日食量超过390克,其每日推出120多个,这说明鼢鼠在秋季不仅吃的更多,而且活动也更加频繁,这大概与储备食物越冬有关。
  如从鼢鼠每日平均的食物量来看,足见其胃口之好,肚皮之大,每日每天吃下的食物几乎为其体重的80%以上,甚至超过了它的体重,这在鼠类中确是无与伦比的,实在够得上”饭桶”之最,难怪它们一个个都吃的那么又肥又胖呢。
主要危害
  鼢鼠破坏牧场,盗食作物,毁坏树苗与果苗,这是众所周知的,此外,凡是栖息在山坡上者,因其大量的洞道及推出的土丘,又会引起水土流失且造成土壤贫瘠,所有农牧民只要提起瞎鼢鼠(眼睛细小而得名),无不恨之入骨,均欲一网打尽而后快。
  过去,人们绞尽脑汁,采用灌水法,弓箭法和人工挖洞法等手段来防治鼠害,耗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如果采用化学剂来杀鼠既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同时难免造成污染,如何有效地在大面积区域内消灭鼢鼠,确是一个令人头痛的棘手问题。
经济价值
  可是,难到鼢鼠真是百害而无一益吗?动物学家根据它们的生态习惯而突然想起了一个似乎想入非非的念头;高原鼢鼠长年累月地在湿润的洞穴中深居,竟然不患关节炎,莫非在其机体在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抗炎物质?能否把它作为动物性药材给人们治病呢?实践是检验科学真理的标准,实验一下又何妨。
  于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学者们,在院、所领导及医药系统专家教授和生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下,从80年代中期始,历经6个春秋的努力,终于在鼢鼠这一动物新药的研究上获得了可喜的成功。
  经科学实验证明,这种鼢鼠骨骼的药效成分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对大鼠甲醛性足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而且,其骨骼还有明显的镇痛促进骨折愈合和增强机体抗疲劳及抗冷冻的作用等等。
  高原鼢鼠的骨骼已被卫生部批准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一类野生动物新药材,它对某些疾病的疗效至少能与虎骨相媲美,这可真是“化害为益”和“化害为宝”了。
  如今,农牧民利用空闲时间捕捉鼢鼠,这不仅控制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因而减少了对农林牧业的危害,同时还可当作药材出售,获得了经济效益,确实一举两得,这样的美事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