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别行政区 : 中国高等院校 > 香港科技大学
目录
No. 1
  香港科技大学位於九龙半岛东侧风景秀丽宜人的清水湾畔。依山临海,在喧嚣的繁华闹市之隙,为莘莘学子提供着一方静雅而辽阔的学术空间。创校15年,已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香港科大的迅速崛起,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演绎了一段颇为独特的传奇。
  香港科技大学是一所高度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由理、工、工商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四所学院组成。理、工、商学院提供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人文社科学院主要开办研究生课程,同时亦为本科生提供通识教育,以利全面发展。
  倾力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在内地的拓展并尽快取得全球学术领袖地位,霍英东基金会於2005年7月慷慨捐赠8亿港元。此项捐款是科大创校以来最大的一笔私人赞助。
  科大无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优越的环境、舒适的宿舍、完善的设施、丰富的活动,令校园生活多姿多彩,成为人生难忘的一段经历。
  科大将最好的景致留给了学生宿舍,六座学生宿舍全部背山面海,不仅景色优美,住宿条件亦无与伦比。定期举行的各项活动更为入住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沟通,拓展兴趣,展示才华的广阔空间。
  青山,绿水是科大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科大亦提供了一系列的室内及户外设施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及需要。
  科大提供多元化节目及活动,让学生增进知识及体验丰盛人生。 艺术中心定期举办各项艺术及文化活动,并通过驻校艺术家计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各样艺术和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学生体育及康乐活动,并特别开办“活力生活”课程,令学生全面发展。
  导师计画及实习机会可指导学生自我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就业做准备。
  讲座、论坛、卓贤汇,学生们可拓宽视野,提升各项技能,以助个人发展。
  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及各类学生文化交流计画充分增强学生的国际经验。
  香港科技大学学生会是一个独立的组织,在推动及统筹校内超过100个学生组织所举办的活动方面,担当重要角色。另外,在校的内地本科同学自发成立“中国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本科生部”,为内地同学提供重要的资讯和必要的帮助。
排名及奖项 Rankings and Awards
  香港科技大学
  在2009年,根据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最新公布的首个亚洲地区大学排名榜,科大排名高居亚洲第四,仅次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东京大学。是亚洲最年轻的顶尖学府。
  全球顶尖200所大学排名榜第39位(2008)
  全球顶尖200所大学排名榜第53位(2007)
  全球顶尖50所科技大学第17位(2006)《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
  全球顶尖100所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大学排名榜第37位(2007)(位列大中华区之冠)
  全球顶尖100所社会科学大学第51-75位(2007)(位列大中华区之冠)《上海交通大学》
  全球顶尖TOP30MBA第16位(2009.1.26)《金融时报》
  Kellogg-科大EMBA课程
  全球EMBA课程排名榜第1位(2007)《金融时报》
  全日制MBA课程
  全球排名第17位(2008)《金融时报》
  亚太区排名第1位,全球排名第20位(2007)《经济学人信息部》
  机械工程学系
  于涵盖全球265所大学的调查中,研究发表量全球排名第1位《台湾元智大学最新发表之2005年度调查》
  香港科技大学远景财务学系
  研究发表量亚太区排名第1位,是唯一能够晋身首25位的亚洲大学(2006)《亚利桑那州大学》
  高级管理人员特设课程
  自2003年起亚太区排名第一位《金融时报》
国际声誉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生物化学系主任叶玉如教授于2004年获颁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L'OREAL.联合国教科文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科大广场标志建筑电机及电子工程学系于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学术期刊所发表之研究著作数目,持续高企,于1998-2000年更为世界第一。
  机械工程学系在2000-2003年刊登的研究论文平均数目位居全球前三位,与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相若。
  工业工程及工程管理学系于2003-2004年在权威期刊刊登的研究论文数目居全球前四位,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相若。
  化学工程学系于2000-2003年间在SCI刊登的研究论文平均数介于加州理工学院及麻省理工学院之间,位居世界第四。
  商学院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合办的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EMBA)在2004年《金融时报》排名榜中位列全球第六。
  商学院所提供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MBA)及为企业特设的行政人员课程,在《金融时报》排名榜均位列亚太之首。
  商学院是亚洲首家获得两所国际顶级认可机构"美国工商管理学院国际协会"及"欧洲管理教育素质改进系统"双重认证的商学院。
  理学院的科学家成功发展了分子生物感受器,并用于监测细胞凋亡过程;研制了全新的电流变液,可供制造离合器,取代齿轮转动装置,为汽车等机械工业带来重大的技术进步。
  商学院的会计学研究学术论文总量居全球榜首、经济及金融财务研究亚太称冠。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三份最权威的中国研究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总数,与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名列全球首五名。
  科大拥有多项亚洲独一无二的大型科研设施,重要设施包括:亚太院校首个超大型岩土离心机实验所;中电风洞实验所
学生宿舍 Dormitory
  科大将最好的景致留给了学生宿舍,六座本科生学生宿舍全部背山面海,不仅景色优美,住宿条件亦无与伦比。定期举行的各项活动更为入住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术廊沟通,拓展兴趣,展示才华的广阔空间。
  这六座的宿舍的名称及相应的宿舍学生会分别为:
  宿舍 学生会名称 主题色
  UG Hall 1 UG House One 社一 黑色
  UG Hall 2 VERTEX 翱峰 红色
  UG Hall 3 Glacier 冰川 蓝色
  UG Hall 4 Vista 崭越 绿色
  PG Hall 2 Endeaver 卓毅 黄色
  New Hall(Hall 6) 暂无学生会组织
  Hall 7已完工且学生已入住。是首个提供本科生单人间的宿舍。住宿环境优良。
  Hall 8 与 Hall 9 也在筹划中,以缓解学生宿位紧张的状况并未未来的本科四年制准备硬件条件。
  运动及文康设施
  青山,绿水是科大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科大亦提供了一系列的室内及户外设施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及需要。
全面素质培养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科大提供多元化节目及活动,让学生增进知识及体验丰盛人生。 艺术中心定期举办各项艺术及文化活动,并通过驻校艺术家计划,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各样艺术和科大图书馆夜景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学生体育及康乐活动,并特别开办“活力生活”课程,令学生全面发展。
  导师计划及实习机会可指导学生自我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就业做准备。
  讲座、论坛、卓贤汇,学生们可拓宽视野,提升各项技能,以助个人发展。
  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及各类学生文化交流计划充分增强学生的国际经验。
学生会及学生组织 Students and student organizations
  香港科技大学学生会是一个独立的组织,在推动及统筹校内超过100个学生组织所举办的活动方面,担当重要角色。另外,在校的内地本科同学自发成立“中国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本科生部”,为内地同学提供重要的资讯和必要的帮助。
工商管理学院介绍 Introduction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香港科大商学院)成立仅十余年,已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商学院。成长之快,无论以哪一个标准看,都可以说是创下先例。与之成长相伴的是科大商学院的成就得到学术界广泛尊重与肯定,赢得国际声誉。高度的学术评价不单使商学院成为本地学生升学的首选,也吸引愈来愈多海外学生,名扬海外。香港科大商学院现已挤身于世界最优秀商学院之列。
  2005 财务研究亚太第一 亚利桑那州大学
  2005 商学院研究亚太第一 得克萨斯(达拉斯)大学
  2005 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排名全球44位 《金融时报》
  2004 科大商学院与美国西北大学Kellogg管理学院合办的EMBA课程排名全球第6位《金融时报》
  2003-05 商学院研究全球排名首25位《金融时报》
  2003-04 行政人员教育排名 (特设课程) 亚洲及澳洲之冠《金融时报》
  2003 EMBA排名全球第9位《金融时报》
  2001-03 全日制工商管理硕士排名亚太之首《金融时报》
  2003 经济研究亚太第一《欧洲经济协会期刊》
  2002 财务研究亚太第一《财务管理》
  2000-01 于最权威五份会计期刊的会计研究创作量,排名全球第一《会计研究期刊》、《会计及经济期刊》、《会计学评论》、《现代会计研究》及《会计研究评论》
  2001 财务研究亚太第一《太平洋盘地财务期刊》
  2000 获欧洲管理教育素质改进系统认证
  1999 经济研究亚太第一《经济探研》;获美国工商管理学院国际协会认证
历任校长及院长 Served as president and then president
  历任校长
  吴家玮(1991年至2001年)
  吴家玮,1937年11月生,浙江杭州人,出生于上海。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校长。1949年来港,就读于香港培正中学。1955年赴美国留学,1966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获物理学硕士、博士学位。 1966年至1968年在美圣地亚哥大学从事研究。1968年至1979年在美芝加哥西北大学任教,曾任物理系、天文学系主任,教授。1979年至1987年任美圣地亚哥州大学热斐尔学院院长、教授,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华裔大学校长。1988年应邀返港任香港科技大学第一任校长。曾任港事顾问、香港特别行政区预委会委员、筹委会委员、推委会委员,港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委员会成员。
  “牵引力还需加大”——吴家玮谈香港发展知识经济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2月15日新年伊始,香港股市就遇上惊涛骇浪。股市升跌,本是常事。香港股市这次虽可视为正常调整,其中却不无令人深思之处。年初香港股市大幅起落中起主要作用的十数只科技股,目前还只是科“幻”股、“网”股,无根无底,缺少根基,玩的只是“科技概念”。这样的炒风盛行,能有利于香港发展高科技、高增值产业,实现经济转型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
  发展科技产业 前途所在
  1997年底金融风暴向香港袭来后,特区政府吸纳了学者的建议,采取多项措施发展高科技、高增值产业,决心带领香港实现向知识为本、多元化发展的经济转型。吴先生兴奋地谈到,一年多来发展高科技、高增值产业,已从学者的建议形成政府的构想,逐渐成为港人的共识,香港掀起了科技潮。在特区政府支持下,设立50亿港元创新及科技基金、成立应用科技研究院、建立创新科学园区、兴建“数码港”、创建创业板股票市场、开展引进优才计划等举措相继出台。他也谈到,与此同时一些上市公司、私人公司纷纷转型搞高科技,新设立的网站更令人眼花缭乱,“科技概念”炒作惊人。 
  他认为,这既反映了港人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期盼,也反映出一些人急于借此实现高增值的浮躁心理。香港是个商业社会,人们把利润看得较重,加上港人头脑一向灵活和实际,只要有机会赚钱,总是快人一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赚取快钱的心理。一些人宁可在股市玩“科技概念”,一掷千金,在所不惜;却不愿在开发科技成果、发展科技产业上作出投资。现在香港“科技概念股”炒作成分过高,会影响真正有技术实力的科技企业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人才、资金都在寻求最佳出路,香港正面临激烈的竞争。机遇稍纵即逝,不克服这种“赚快钱”的心理,会误了香港的鸿图大业。
  发展资讯科技要“软”“硬”兼施
  吴家玮对世界资讯科技的发展了若指掌。他认为,资讯科技的发展,脱离不了微电子科技和材料科技。香港要发展资讯科技也要“软”、“硬”兼施,在开发商业软件的同时,必须注重硬件的开发。世界上资讯科技领先的地方,哪有只搞软件不搞硬件的?他恳切地说,高新科技的发展需要着重整体和全面,不能单靠一点一线,要有长远的观点,不能急功近利。香港在这些方面起步已经较迟,不能再有任何大的失误。港人应当头脑冷静,认清路向,为发展高科技、高增值产业取得深广的视野,制订全盘性的策略,厚植基础,再寻求突破。
  “香港发展高科技、高增值产业的牵引力还需加大”,吴家玮认为,“特区政府的主导作用还应加强”。他建议特区应尽快设立独立的科技工业司,起用专家,以加强筹划、引导和支持。“香港发展高新科技任务迫切,传统制造业(包括境外投资)必须进行技术革新、现代化的高科技企业亟待引进及开创,服务业的科技运用成分必须大幅度提升”。他说,“这需要一批懂科学、有眼光的企业界人士推动。”然而,香港老一辈企业家的知识结构难以调整,新一代的“知本家”队伍还未成形,市民的整体素质也亟待提高。
  吴家玮最后谈到,知识经济以人为本。香港引进优才工作已经开展,但更应注意发挥本地人才的作用。香港的8所大专院校有一支数量可观的高精尖的教授专家队伍,每年培养出的合格的科技和管理人才数以万计,只是缺少一批有科技工业经验的中年创业人才。只要特区出现更好的工作环境、文化环境,内地优才和海外的华裔中年人才也会前来。有了这样的环境,外来的和本地的人才和睦相处,必能发挥群聚效应,科技成果会不断涌现,香港的高科技、高增值产业真正得到发展,香港必能真正走向知识经济社会。
  朱经武(2001年至2009年8月)
  陈繁昌(Tony F. Chan)(2009年8月至今)
  历任理学院院长
  张立纲(1993年至1998年)
  雷明德(1998年至2004年)
  郑绍远(2004年至今)
  历任工学院院长
  张信刚(1990年至1994年)
  高秉强(1995年至2000年)
  余同希(2000年,署任)
  王康隆(2000年至2003年)
  陈正豪(2003年至今)
  历任商学院院长
  陈玉树(1993年至2001年)
  陈家强(2001年至2002年署任,2002年至2007年就任)
  郑国汉(2007年至今,署任)
  历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丁邦新 (1996年至2004年)
  郑树森 (2004年至2006年)
  苏耀昌 (2006年至2007年,署任)
  宝克 (2007年至今,署任)
香港科技大学(广场) Hong Kong University (Square)
  香港科技大学(广场)
    香港科技大学(广场) 胡荣霞供稿
    
相关词
商业评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南加洲大学人物教育教授学者海洋生物
数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城市保育
包含词
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送你一座玫瑰园(香港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