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目录
No. 1
  发展简况风云一号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也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极轨遥感卫星。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国内外大气、云、陆地、海洋资料,进行有关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等。卫星可以向世界各地云图接收站发送实时的气象云图,还可以对海洋水色进行探测和对海温进行遥感研究;卫星上携带有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可对空间环境进行研究。目前共发射了四颗,代号分别为fy-1a、fy-1b、fy-1c和fy-1d。
  风云一号a(代号:fy-1a)和风云一号b(代号:fy-1b)卫星分别在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用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发射升空。卫星本体是1.4×1.4× 1.2米的六面体,星体外侧对称安装六块太阳能帆板,卫星总长度为8.6米,星重750千克,三轴定向稳定,卫星高900公里,倾角99°,周期102.86分钟,每天卫星绕地球为14圈。卫星携带多光谱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它有五个通道,用于获取昼夜可见光、红外云图,冰雪覆盖、植被、海洋水色、海面温度等。卫星资料发送方式有:甚高分辨率传输 (hrpt),低分辨率图象传送(apt)和延迟图象传输(dpt)。首颗 fy-1a卫星入轨后获取了大量高质量云图资料。由于姿态失控,卫星工作了39天;fy- 1b卫星的姿态控制系统比fy─1a有明显改善,地面收到的可见光云图质量比第一颗气象卫星清晰,红外云图与当时国际先进的同类卫星相当。但这颗卫星后来还是出现了控制系统故障,共工作了165天。
  风云一号c卫星在性能上作的较大改进,卫星总质量为958公斤,轨道高870公里,倾角为98.8度,卫星主体呈立方体,长2.02m,宽2m,高2.215m,设计寿命为2年。该卫星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升空,并超期服役。风云一号c星在轨运行的稳定性和获取数据的准确性得到广泛认可,世界气象组织于2000年8月正式将风云一号c星列入世界业务极轨气象卫星的行列。这是中国第一颗列入世界气象业务应用系列,为世界各国免费提供气象资料的卫星。
  风云一号d卫星从2000年开始正样设计,其在继承了风云一号c卫星的成功经验及技术的基础上,对其技术状态作了14项改进,以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该卫星的质量为950公斤,于2005年5月1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b火箭发射升空。
  风云一号c/d卫星性能有较大改进,增加了探测通道,提高的探测精度,为更精确的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提供必要的基本资料,并可在灾害监测、环境遥感中发挥巨大作用。美洲、欧洲和亚洲等地区多个国家都建立了兼容接收风云1c、1d星的数据接收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处理与应用系统,风云一号卫星数据成为全球灾害监测和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数据之一。
  1.发展简况
  fy-1卫星于1977年形成总体初步方案,并全面开展研制工作。1985年10月,fy-1卫星工程被列入“七五”期间卫星型号发展的重点项目。
  1988年9月和1990年9月先后发射的a、b两颗试验星,验证了卫星方案和采用的多项新技术。星载5通道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的性能和卫星的主要功能,与美国第三代极轨气象卫星相当,接近业务应用水平;卫星可见光通道图像质量良好,信噪比高于设计要求。a星运行不久,发现水汽对红外探测器造成污染,卫星正常运行39天后,因姿控分系统失控而失效,没有达到预定的工作寿命要求。
  b星主要性能与a星一样,但质量有较大提高。由于采取防污染设计和防污染技术措施,红外图像质量良好,获得了实际应用效果。卫星正常运行165天后,由于星载计算机突发故障造成姿态失控,后经抢救恢复正常工作。但星载计算机受到空间环境的影响,工作不稳定,卫星断续工作,没有达到设计寿命要求。
  1999年5月发射的c星,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措施,产品质量、对空间环境影响的适应性和系统可靠性都得到较大提高,已稳定工作两年多,所有备份单机尚未投入使用。目前,卫星运行正常,全天连续不断地向地面发送高清晰度的图像资料。
  2.fy-1c星
  (1)卫星的基本任务
  每天定时两次向世界各地气象台站实时发送10个通道1.1 km甚高分辨率的数字量云图;记录存储全球国外地区4个通道4 km分辨率数字量云图,延时回放给我国地面站。
  (2)卫星轨道参数
  轨道特征: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863 km
  道倾角:98.79°
  轨道偏心率:0.00188
  轨道回归周期:10.61天
  轨道降交点地方时:8∶34(1999-07-04)
  轨道降交点地方时2年后漂移量:23min15.84s(指标为<1h)
  (3)卫星本体
  卫星重 950 kg,平均功耗 256 w,外形为1.42 m×1.42m ×1.2 m六面体,太阳帆板伸展后总长10.556 m。
  卫星由遥感(含空间粒子探测器)、图像传输、dcds、天线、结构、热控制、电源、姿态控制、测控和星载计算机10个分系统组成。前4个分系统是卫星的有效载荷,后6个分系统是卫星平台服务分系统。
  ①10通道扫描辐射计
  卫星的主要探测器是两台互为备份的10通道扫描辐射计,其主要技术性能的在轨实测结果如表1、2所示。其中可见光和近红外通道定标精度达到10%的指标要求;红外辐射定标精度达到1k指标要求;空间分辨率hrpt图像优于1.1km, gdpt图像优于4km。
  ②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
  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探测结果如表3所示。
  ③图像传输特性
  高分辨率图像传输(chrpt):频率1700mhz,码速率为l.3308mb/s,全球任意地点可以实时接收。
  延时图像传输(dpt):频率为1708 mhz,码速率为1.3308mb/s,分为gdpt和ldpt两种。gdpt用于星上存储4个通道(通道1,2,4,5)、4 km分辨率均匀化的全球资料,星上可存储时间为300min的观测资料,当卫星过境时回放,每天可以获得一次全球资料。
  ④卫星姿态控制性能fy-1c星三轴稳定对地定向的姿控系统采用偏置动量轮加磁进动、章动控制和磁平稳卸载方案。三台红外地平仪是主要的姿态测量仪器,两台计算机构成姿控中央控制器。其在轨测试结果见表4。
  ⑤卫星寿命和云图资料可用率
  卫星设计寿命为2年;寿命期内云图资料的可用率大于97.5%。
  风云1号气象卫星(fy—1)
  这是中国第一代准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卫星发射二颗,分别为fy—1a和fy —1b,于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用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卫星本体是1•4×1•4× 1•2米的六面体,星体外侧对称安装六块太阳帆板,卫星总长度为8•6米,星重750千克,三轴定向稳定,卫星高900公里,倾角99°,周期10286分钟,每天卫星绕地球为14圈。卫星携带多光谱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它有五个通道,用于获取昼夜可见光、红外云图,冰雪覆盖、植被、海洋水色、海面温度等。卫星资料发送方式有:甚高分辨率传输 (hrpt),低分辨率图象传送(apt)和延迟图象传输(dpt)。首颗 fy—1a卫星入轨后获取了大量高质量云图资料。由于姿态失控,卫星工作了39天;fy— 1b卫星的姿态控制系统比fy─1a有明显改善,但系统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改进。1988年9月7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风云1号”发射成功。它提高了我国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准确性以及监察灾害性天气的能力。
  注: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国于2007年1月11日将风云一号c星摧毁,中国外交部在23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证实。
简介
  风云一号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准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也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极轨遥感卫星。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国内外大气、云、陆地、海洋资料,进行有关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等。卫星可以向世界各地云图接收站发送实时的气象云图,还可以对海洋水色进行探测和对海温进行遥感研究;卫星上携带有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可对空间环境进行研究。目前共发射了四颗,代号分别为:FY—1A、FY—1B、FY—1C和FY—1D。
发展简况
  FY-1卫星于1977年形成总体初步方案,并全面开展研制工作。1985年10月,FY-1卫星工程被列入“七五”期间卫星型号发展的重点项目。
  (一)FY-1A和FY-1B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先后发射的A、B两颗试验星,验证了卫星方案和采用的多项新技术。星载5通道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的性能和卫星的主要功能,与美国第三代极轨气象卫星相当,接近业务应用水平;卫星可见光通道图像质量良好,信噪比高于设计要求。A星运行不久,发现水汽对红外探测器造成污染,卫星正常运行39天后,因姿控分系统失控而失效,没有达到预定的工作寿命要求。B星主要性能与A星一样,但质量有较大提高,获得了实际应用效果。由于采取防污染设计和防污染技术措施,其地面收到的可见光云图质量比第一颗气象卫星清晰,红外图像质量良好,当时国际先进的同类卫星相当。卫星正常运行165天后,由于星载计算机突发故障造成姿态失控,后经抢救恢复正常工作。但星载计算机受到空间环境的影响,工作不稳定,卫星断续工作,没有达到设计寿命要求。
  (二)FY—1C和FY—1D
  风云一号C/D卫星性能有较大改进,增加了探测通道,提高了探测精度,为更精确的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提供必要的基本资料,并可在灾害监测、环境遥感中发挥巨大作用。美洲、欧洲和亚洲等地区多个国家都建立了兼容接收风云1C、1D星的数据接收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处理与应用系统,风云一号卫星数据成为全球灾害监测和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数据之一。
  1、FY-1C星
  风云一号C星(FY—1C),于1999年5月10日发射升空。卫星总质量为958公斤,轨道高870公里,倾角为98.8度,卫星主体呈立方体,长2.02M,宽2M,高2.215M,设计寿命为2年。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措施,产品质量、对空间环境影响的适应性和系统可靠性都得到较大提高,已稳定工作两年多并超期服役,所有备份单机尚未投入使用。
  风云一号C星在轨运行的稳定性和获取数据的准确性得到广泛认可,世界气象组织于2000年8月正式将风云一号C星列入世界业务极轨气象卫星的行列。这是中国第一颗列入世界气象业务应用系列,为世界各国免费提供气象资料的卫星。
  目前,卫星运行正常,全天连续不断地向地面发送高清晰度的图像资料。
  (1)卫星的基本任务
  每天定时两次向世界各地气象台站实时发送10个通道1.1 km甚高分辨率的数字量云图;记录存储全球国外地区4个通道4 km分辨率数字量云图,延时回放给我国地面站。
  (2)卫星轨道参数
  轨道特征: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863 km
  道倾角:98.79°
  轨道偏心率:0.00188
  轨道回归周期:10.61天
  轨道降交点地方时:8∶34(1999-07-04)
  轨道降交点地方时2年后漂移量:23min15.84s(指标为<1h)
  (3)卫星本体
  卫星重 950 kg,平均功耗 256 W,外形为1.42 m×1.42m ×1.2 m六面体,太阳帆板伸展后总长10.556 m。
  卫星由遥感(含空间粒子探测器)、图像传输、DCDS、天线、结构、热控制、电源、姿态控制、测控和星载计算机10个分系统组成。前4个分系统是卫星的有效载荷,后6个分系统是卫星平台服务分系统。
  ①10通道扫描辐射计
  卫星的主要探测器是两台互为备份的10通道扫描辐射计,其主要技术性能的在轨实测结果如表1、2所示。其中可见光和近红外通道定标精度达到10%的指标要求;红外辐射定标精度达到1K指标要求;空间分辨率HRPT图像优于1.1km, GDPT图像优于4km。
  ②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
  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探测结果如表3所示。
  ③图像传输特性
  高分辨率图像传输(CHRPT):频率1700MHz,码速率为l.3308Mb/s,全球任意地点可以实时接收。
  延时图像传输(DPT):频率为1708 MHz,码速率为1.3308Mb/s,分为GDPT和LDPT两种。GDPT用于星上存储4个通道(通道1,2,4,5)、4 km分辨率均匀化的全球资料,星上可存储时间为300min的观测资料,当卫星过境时回放,每天可以获得一次全球资料。
  ④卫星姿态控制性能FY-1C星三轴稳定对地定向的姿控系统采用偏置动量轮加磁进动、章动控制和磁平稳卸载方案。三台红外地平仪是主要的姿态测量仪器,两台计算机构成姿控中央控制器。其在轨测试结果见表4。
  ⑤卫星寿命和云图资料可用率
  卫星设计寿命为2年;寿命期内云图资料的可用率大于97.5%。
  2、FY-1D星
  风云一号D卫星从2000年开始正样设计,其在继承了风云一号C卫星的成功经验及技术的基础上,对其技术状态作了14项改进,以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该卫星的质量为950公斤,于2002年5月1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B火箭发射升空。
  注: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国于2007年1月11日将风云一号C星摧毁,中国外交部在23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