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德华大学
  德华大学(Deutsch-Chinesische Hochschule,又称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是20世纪初德国和中国在青岛合办的一所大学,存在时间为1909年到1914年。
  1905年,德国开始执行将青岛建成模范殖民地的计划,投入巨资兴建各类基础设施。1907年,德国计划在青岛租借地创办一所高等学堂。1908年,中德两国代表,学部尚书张之洞,和汉堡大学汉学家奥托·佛兰克通过谈判,决定由两国政府在青岛合办德华大学。德国政府投资60万马克,中国政府投资4万马克。1909年9月12日,德华大学开学,10月25日补行开学典礼 。第一任校长为德国地质学家、海军部官员格奥尔格·凯贝尔(Georg Keiper),中国方面委派的学堂稽察为学部员外郎蒋楷。
  德华大学包括预科、本科及中文科。本科设置了4个学系:法政科、工科、医科、农林科。1914年在校学生400余人。
  该校的医科,是青岛最早的现代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它以在整个世界上都居于领先地位的德国现代医学为支撑,又特别重视医学学生的临床实践教学。其临床教学与实习基地,即兴建伊始的青岛总督府医院(初建时称为德国海军野战医院,俗称帐篷医院——因为其最初是由几顶帐篷作为基础建造起来的),即当今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前身。由此,当下的青岛大学也就辗转找到了自己的办学渊源之一。当时的总督府医院,设施的先进,医疗科目之齐全,在整个中国都应当是最先进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目下青岛大学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实在是源远流长,其重视实践强调临床教学的优良传统,更是风行百年,植根深厚。
  德华大学的德国籍教师多数拥有博士、硕士学位,如数学教授康拉德·克诺普、植物学教授威廉·瓦格纳、物理学教授卡尔·艾利希·胡普卡等。德华大学有6位既有中国科举考试功名,又有新式学堂学历的中国教师,包括中国文学及伦理学教授于濂芳等。
   1912年9月28日,孙中山先生乘胶济列车由济南抵达青岛访问。两天后,在出席广东会馆的午宴后,前往德华大学,在大礼堂向师生做了演讲。
  在孙中山的整个演讲中间涉及了两个内容,两个主要内容。一个就希望德华大学的学生认真、安心完整的接受这样一种模式下的教育结果,把这种的知识,用来和共和国的建设做一个完全的有力量的一种融接。第二个,孙先生在讲话中用接近三分之二篇幅或时间,强调了德国在青岛这种殖民建设的成就。他不仅把青岛作为一个孤立的、狭小的区域来看,他是试图把德国的这种建设一个城市的模式,作为整个共和国规划中间的一个可尝试、可实验、可效仿的形式,在德华大学的演讲中间阐述的。
   1913年,中国学部接到了德华大学最后一份年度报告。各项统计数据显示,开校5年的德华大学,已进入生命的旺盛期,校产总值达177。5万马克。
   1914年,德华大学因日德战争爆发停办,学生转入上海同济学堂。
   几多年之后,历史恰恰颠道了个个儿。德华的消失,它促成了上海同济大学从更高的一个起点完善和发展自己。这就是后人所熟知的由德华带入同济的土木建筑科的兴起,成为一个比较著名的特长学科。如果不是日德青岛的战争,可能两个学校发展的现状会是另一种面貌。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大学的消失,成了另一个大学在更高起点上崛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