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拉丁名 crypteronia paniculata bl.
中文名 隐翼
拉丁科名 crypteroniaceat
中文科名 隐翼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云南
现状 稀有种。在我国,隐翼于50年代初期发现于云南南部。隐翼科仅1属5种,我国仅此一种,分布区狭窄,生长于湿性沟谷雨林中,通常3一5株星散生长。因其种子极微小,自然繁殖力弱,产地森林被大面积采伐,以及毁林耕种等综合因素而导致隐翼木日趋濒危。
海拔下限(米) 300
海拔上限(米) 1300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12一30米,胸径可达50厘米;树冠圆球形;枝条扁圆,无毛,有皮孔及纵纹。叶对生,革质或薄革质,宽椭圆形,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7一17厘米,宽3一7厘米,先端急尖或短尾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无毛,有光泽,侧脉6一10对,在下面明显凸起;叶柄长5一7毫米,粗壮。雌雄异株或花杂性,圆锥花序由数总状花序组合而成,腋生,长20一35厘米,被纤细微柔毛;每一花序具花100余朵;花极微小,盛开时带绿白色,香气浓郁;无花瓣;花尊浅杯状半球形,外面密被灰色绒毛,萼齿5,三角形,长0.5一1毫米;雄花的雄蕊5,与萼齿互生,着生于萼筒边缘,花丝长2-5毫米,长于裂片,花药扁圆,子房退化;雌花的雄蕊缩短,明显短于萼齿,子房膨大,圆球形,直径2一5毫米,密被灰白色绒毛,2室,胚珠多数,花柱2裂,柱头近盘状,顶端中部凹。蒴果扁球形,被长柔毛,直径约2毫米,顶端有椽,花柱宿存,成熟时室间开裂,果梗长约1毫米;种子多数,扁椭圆形,极小,两端及一侧有半透明膜质窄翅。
特性 隐翼在我国分布于云贵高原南端,东经98°9′--104°5′,北纬21°07′--23°07′.地处东南亚热带边缘。其分布区年平均温不低于20℃;年降水量在1 200毫米以上,雨量分布不均,多集中在5—10月,但旱季有大雾可补偿水份之不足。土壤为砖红壤,ph值4.5—5.5,枯枝落叶分解迅速,有机质丰富。隐翼生长在绿茵苍翠、森林茂密、常年潮湿的林中,喜微弱光照。与其伴生的主要树种有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b1.)teysm.et binn。、轮叶戟lasiococca comberi var.pseudoverticillata (merr.)h.s.qiu、八宝树duabanga grangdiflora (roxb.ex dc.)walp.、窄叶翅子树pterospermum lanceaefolium roxb.、棒柄花cleidion brevipetiolatum pax et hoffm等植物。花期7--8月,果期9--11月。
保护价值 隐翼为热带雨林或季雨林成分。在我国云南为其分布区的北缘。对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及其分布规律有科学价值。本种植物花期郁香溢人,其化学成分、经济用途均有研究意义。
保护措施 云南勐腊县勐苍自然保护区有星散分布。建议有关部门选择数小片划为自然保护点,并适当开展引种栽培试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热带植物园已引种存活一株,虽尚未开花,但枝繁叶茂。
栽培要点 用种子繁殖。因蒴果成熟时纵裂,种子小而有膜翅能随风远扬,必须适时采种、沙藏,进行发芽试验。应选择生态环境相近的林地播种或移植。因种子十分微小,播种时可适当掺沙。苗床土层要求疏松浅薄,以腐质土为佳,温度应保持在20~c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以80%左右为宜。 |
|
隐翼介绍
隐翼 (Crypteronia paniculata B1.)
科属:
隐翼科
别名: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12-30米,胸径可达50厘米;树冠圆球形;枝条扁圆,无毛,有皮孔及纵纹。叶对生,革质或薄革质,宽椭圆形,长圆形至长圆状披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全缘,无毛,有光泽,侧脉6-10对,在下面明显凸起;叶柄长5-7毫米,粗壮。雌雄异株或花杂性,圆锥花序由数总状花序组合而成,腋生,长20-35厘米,被纤细微柔毛;每一花序具花100余朵;花极微小,盛开时带绿白色,香气浓郁;无花瓣;花萼浅杯状半球形,外面密被灰色绒毛,萼齿5,三角形,长0.5-1毫米;雄花的雄蕊5,与萼龄互生,着生于萼筒边缘,花丝长2-5毫米,生于裂片,花药扁圆,子房退化;雌花的雄蕊缩短,明显短于萼齿,子房膨大,圆球形,直么2-5毫米,密被灰白色绒毛,2室,胚珠多数,花柱2裂,柱头近盘状,顶端中部凹。蒴果扁球形,被长柔毛,直径约2毫米,顶端有喙,花柱宿存,成熟时室间开裂,果梗长约1毫米;种子多数,扁椭圆形,极小,两端及一侧有半透明膜质窄翅。
分布与习性:
在我国,目前仅产云南屏边石极乡、金平勐喇、西双版纳勐膜勐、景洪攸乐山及沧源班洪等地。生于海拔300-1300米的山谷、林缘、溪边。分布于印度、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等地。隐翼在我国分布于支贵高原南端,南端,东径98°9′-104°5′,北纬21°07′-23°07′,地处东南亚热带边缘。其分布区年平均温不低于20℃;年降水里在1200毫米以上,雨量分布不均,多集中在5-10月,但旱季有大雾可补偿水份之不足。土壤为砖红壤。pH值4.5-5.5,枯枝落叶分解迅速,有机质丰富。隐翼生长在绿茵苍翠、森林茂密、常年潮湿的林中,喜微弱光照。与其伴生的主要树种有绒志番龙眼Pometiatomentosa(B1)Teysm.etBinn.、轮叶戟Lasiococcacomberivar.pseudoverticillata(Merr.)H.S.Qiu、窄叶翅子树PterospermumlanceaefoliumRoxb.、棒柄花CleidionbrevipetiolatumPaxetHoffm等植物。花果期9-11月。
繁殖与栽培:
用种子繁殖。因蒴果成熟时纵裂,种子小而有膜翅能随风远扬,必须适时采种、沙藏,进行发芽试验。应选择生态环境相近的林地播种或移植。因种子十分微小,播种时可适当掺沙。苗床土层要求疏松浅薄,以腐质土为佳,温度应保持在2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以80%左右为宜。
应用:
稀有种。隐翼为热带雨林或季雨林成分。在我国云南为其分布区的北缘。对研究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及其分布规律有科学价值。本种植物花期郁香溢人,其化学成分、经济用途均有研究意义。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