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历史 : 世界历史 > 阿拉伯帝国
目录
朝代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一系列伊斯兰封建王朝。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国(波斯语Tazi或Taz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们的帝国”)。帝国存在了600多年,主要有神权共和时期和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帝国最强盛的时候,疆域东起印度河和中国边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达里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继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国的兴起改变了周边许多民族的发展进程,在中世纪的历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历史
  帝国的建立
  
  阿拉伯民族是源于阿拉伯半岛沙漠和半沙漠地带的游牧民族,不论是根据犹太教的《圣经》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的记载,都认为他们和犹太人有血缘关系,语言分类中也同属于闪含语系。原来都是一些分散在阿拉伯半岛中的以家族为基础的部落。
  
  从6世纪后半叶开始,由于埃及的混乱以及拜占廷和波斯之间的连年战争,使得原先的波斯湾-红海-尼罗河的商路无法通行,商人们改走更为安全的,通过阿拉伯半岛的陆路。地处商路中段,东到波斯湾,西至红海,北往叙利亚,南通也门的交通枢纽,麦加因此而变得繁荣起来。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随着传教逐渐公开,伊斯兰教徒开始增加,一些商业贵族家族成员也加入进来,并引起以倭马亚家族为核心的麦加统治集团的关注。为了自身的统治利益,倭马亚等贵族开始对穆罕默德进行迫害。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迁往雅特里布城。雅特里布因穆罕默德的到来而改名为麦地那·纳比,意为“先知之城”,简称麦地那。
  
  到麦地那后,穆罕默德成功地调解了该城原有部落间的争端,建立了威望。他开始将自己的主张付诸社会实践,以麦加的穆斯林迁士和麦地那辅士为基本力量,组建起穆斯林公社乌马,并制定宪章,作为处理内部和外部事物的准则。
  
  为了巩固新生政权,穆罕默德指挥乌马公社,以战争筹集财富和武器。624年,他发起了伯德尔战役,以少胜多,袭击了麦加倭马亚家族的一支武装商队。这不仅给倭马亚家族以沉重打击,而且也被穆斯林们视为是安拉神佑的结果,大大提高了穆罕默德的威望,扩大了伊斯兰教的影响。此后数年间,穆罕默德先后两度与麦加军队交锋。627年,穆罕默德以坚守之策,挫败麦加万人大军对麦地那城的围攻,解除了新兴政权面临的军事威胁。此后,麦地那军队愈战愈强,屡战屡胜,迅速兼并周围部落。与此同时,穆罕默德还派遣使者,游说半岛各个部落,扩大伊斯兰教的影响,使麦地那国家成为当时阿拉伯半岛上最强大的政治、宗教和军事力量。
  
  630年初,权势日渐巩固的穆罕默德率万人大军兵临麦加城下,双方缔结《侯德比耶和约》。麦加接受伊斯兰教,而麦加贵族在宗教上的优越地位也得以保持。随后,阿拉伯半岛远近的各个部落纷纷遣派使者往麦地那表示归顺,少数不服从者遭到镇压。自此,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开始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帝国的灭亡
  
  塞尔柱突厥人的到来,使阿拉伯帝国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当时,虽然帝国名义上的统治者还是哈里发,但是实权已经旁落到了塞尔柱突厥的“苏丹”手中。塞尔柱当权者十分尊重阿拉伯帝国的传统,基本承袭了帝国以往的各种封建典章制度。帝国又暂时恢复了统一局面。
  
  但是,各种社会矛盾仍然存在,人民反抗继续发展,各种教派纷争愈发残酷。11世纪末,什叶派主要派别亦思马因派(即七伊玛目派)中出现了一个极端恐怖的阿萨辛派,它以波斯西部的阿拉穆特山区为根据地,在神秘的山中老人(山地谢赫)霍山(哈桑·本·萨巴赫)统率下专门从事暗杀哈里发、苏丹及达官贵人的活动。
  
  此外,军事封土制再次显示出对统一政权的侵蚀作用。11、12世纪之交,阿拉伯帝国又被那些手握重兵、拥有大片地产和税收大权的封疆大吏分裂成10余个封建小邦。
  
  紊乱的政局,为西欧封建主和基督教会向东方扩张提供了有利的契机。11世纪开始的十字军东征多次侵蚀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圣城耶路撒冷多次被占领。
  
  12世纪末年,中亚新兴的花剌子模王朝取代塞尔柱人,控制了哈里发,但诸邦分立的局面,未有大的改观。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开始兴起,第一次蒙古西征就消灭了花剌子模。13世纪中叶,蒙古铁骑冲入西亚大地。1252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奉其兄蒙哥汗之命西征。他率领蒙古军队横扫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并于1258年攻陷帝国首都巴格达,1260年攻占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据说,除少数技艺高超的工匠外,巴格达全城居民都被屠杀,被屠杀人数约为9万人(《多桑蒙古史》中记载为80万人)。为了不让皇族的鲜血玷污战刀,哈里发裹在地毯里被战马踩死。阿拉伯帝国终于灭亡。
  政治制度
  
  除保持伊斯兰教神权统治原则外,阿拉伯帝国大量吸收以拜占廷帝国为主的其他文明国度的制度,形成一种伊斯兰世界所特有的、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
  
  阿拉伯帝国的继承制度既不同于中国的册封制,也不同于西方的长子继承制或是被某些地方所采用的幼子继承制,而是一种被伊斯兰世界所普遍接受的长者继承制,即由皇族中的现存的最年长者继承。由于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一个新皇位的继承者往往要将其所有的兄弟姐妹全部杀掉或将其关在自己的寝宫中,数十年不见天日。这样极易造成王位潜在继承者的心智扭曲或是知识匮乏,最终造成哈里发的素质低下,无力治国的局面出现。
  
   * 元首:哈里发
   * 中央官制
   o 军政官员、税收官员、宗教官员
   * 地方官制
   o 五大行政区:总督(军政官员)、税务官、法官:(专司穆斯林案件。非穆斯林由各自宗教领袖负责。)
  
  经济和贸易
  出产
  
  富饶的两河流域为帝国提供了充裕的产品,主要作物包括小麦、大麦、稻米、椰枣和橄榄。在阿拨斯王朝期间,耕地面积和产量由于灌溉工程的发展而得以大幅增加。
  
  此外,各省还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来自努比亚的黄金、兴都库什山脉的白银、伊斯法罕的铜以及中亚和西西里岛的铁,还有帝国境内丰富的宝石蕴藏。
  
  在手工业方面,各地出产制造的亚麻布、棉、绒毯、陶器等制品(有时还有丝绸)既有利于本地消费,又有利于出口。阿拉伯人还从在751年怛罗斯战役中俘虏的中国战俘那里学会了造纸术。
  商贸
  
  商业在阿拉伯帝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首都巴格达不仅是阿拉伯帝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码头。此外,巴士拉、安条克、开罗、亚历山大、凯鲁万、撒马尔罕等城市也都是东西方中介贸易的重要商埠。
  
  早在伊斯兰教创立时期,穆罕默德就认为,“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实奴仆”,并断定忠实的穆斯林商人在复生日将“居于安拉宝座的荫影之下”。《古兰经》也明确规定鼓励和保护商业是所有穆斯林必备的义务和道德。随着帝国的形成,商业贵族也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文化传统、地理位置、商人的社会地位和商业的巨大收益,使阿拉伯帝国出现了与当时东西方封建文明不尽相同的工商业繁荣局面。很多穆斯林商人活跃于亚欧非三大洲,从事以中介贸易为主的商业活动。阿拉伯商人的活动范围从东南亚的苏门答腊、马来亚到南亚印度,再到西南欧的西班牙、北非的摩洛哥,甚至北欧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有。当时,中国的广州、泉州、扬州等地也聚居着大批穆斯林商人。中国的丝绸、瓷器,印度和马来群岛的香料、矿物、染料、蔗糖,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金砂,北欧和罗斯的蜂蜜、黄蜡、毛皮和木材等都是阿拉伯商人经营的商品。
  
  大规模的阿拉伯商业贸易,促进了亚欧非兰大洲各个封建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世纪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海运
  
  阿拉伯人的海上航行在发展航海业、造船业和帆船驾驶技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促进了航海所必需的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的积累。阿拉伯海员在长期的航行过程中,研究和详细记述了印度洋上的季风,并且在航行中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季风从而大大缩短了航行所需的时间。在古代阿拉伯的地理书籍中也记录了大量的海洋地理资料。
  
  13-15世纪,阿拉伯人的航海技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十五世纪初,当中国明朝的航海家郑和的船队到达印度之后,郑和雇用了阿拉伯导航来继续前往东非的航行。一个世纪之后,卓越的阿拉伯航海世家的后代伊本·马吉德(自称“怒海之狮”)以熟谙如何在红海和印度洋的惊涛骇浪中航行而闻名,后被阿拉伯海员奉为“保护神”。正是在他的指引下,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的船队才顺利渡过印度洋,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这一时期,阿拉伯海船上的装备也更加先进,从事远洋航行船只已拥有整套的航海仪器,如指南针、测岸标方位的等高仪、测太阳和星体高度的量角仪、水陀等,还绘制了标有岸上方位物坐标、水深和风向的海图和对景图。阿拉伯航海家的活动范围也日益扩大。在西欧沿海,非洲的东岸、北岸和西北岸,亚洲的南岸和东南海域,包括菲律宾和马鲁古群岛,都留下了阿拉伯海员和商人们的足迹。
  文化、艺术和宗教
  
  穆罕默德和历代哈里发都奉行较开明的文化政策,这使得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这两个将不同民族文化混成在一起的纽带为基础的阿拉伯文化得以高度发展。
  
  文学
  
  文学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最具特色,也是阿拉伯人自己最引以自豪的领域之一。早期阿拉伯文学题材多为谚语、诗歌、故事,语言简洁明快、犀利、朴实,体现了阿拉伯人狂放而直爽的性格。帝国强盛的时代,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文字优美,比喻的使用趋于上风。《天方夜谭》(或《一千零一夜》)在数百年时间中被不断完善。它汲取了印度、希伯来、波斯、埃及、中国和阿拉伯民间文学的精粹,使其成为阿拉伯乃至世界文学中的明珠。
  
  除了自身的文学成就以外,在整理、翻译和改编古典著作方面,阿拉伯人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为给伊斯兰神学寻找“理论支持”竭力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一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据说,翻译的稿酬以与译着重量相等的黄金来支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托勒密、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这一人类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即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在中世纪得以继承,又为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经历了漫长黑暗的神权统治的中世纪,古希腊的著作在欧洲大都已经失传。欧洲人是靠翻译这些阿拉伯文的译本才得以了解先人的思想,继而开始他们的文艺复兴的。
  哲学
  
  阿拉伯人认为,除神学外,哲学是了解世界的必备知识。在融合伊斯兰教“天启”与希腊“贤哲探求”精神的事业中,帝国涌现出一批哲学家。阿拉伯第一位哲学家肯迪(一译“金迪”,801年-873年)、倡导原始精神的法拉比(Al-Farabi,870年-950年)、完成融合希腊哲学与伊斯兰教神学的巨匠伊本·西拿(980年-1037年)和独树“双重真理”学说的伊本·鲁德(1126年-1198年)等,对中世纪和后来人类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学
  
  阿拉伯历史学家多采用叙述的方式,除应用个人的判断,对于不同的若干组资料加以抉择,对于论据加以组织外,很少致力于史料的分析、批判、比较或推断。
  
  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阿拉伯语历史作品最初的题材,是以前的传奇以及环绕着先知穆罕默德的各种宗教传说。第一部以宗教传说为基础的著作,是《天使传》(Sīrat RasūlAllāh),著者是伊本·易斯哈格;接着而来的历史著作,是记载穆斯林征战的著作,叫做《武功纪》(Al-Maghāzi),著者为瓦吉迪(Al-Waqidi)。后来较正规的历史学家中,包括阿卜杜拉·伊本·穆斯林·伊本·古太白(著有《知识书》(Kitāb al-Ma'ārif)),艾卜·哈尼法·艾哈迈德·迪奈韦里(著有《长篇记述》(al-Akhbår al iwål),叶耳孤比(著有《世界史摘要》),哈木宰·伊斯法哈尼等。
  
  泰伯里和麦斯欧迪是公认最伟大的阿拉伯历史学家,其成就是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
  
  泰伯里的名字是穆罕默德·伊本·哲利尔,号艾卜·哲耳法尔(838年—923年),写下了两部伟大的著作:《历代先知和帝王史》(Ta'r khal-Rusul w-al-Mulk),另一部是《古兰经注》。
  
  艾卜·哈桑·阿里·麦斯欧迪,被称为阿拉伯的希罗多德,他是采用纪事本末体编写历史的第一个阿拉伯人。他把所搜集到的资料编成三十册的伟大著作,可惜保存到现在的,只有一部摘要:《黄金草原和珠玑宝藏》(Mur jal-Dhahab wa-Ma'din al-Jawhar)。在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中,麦斯欧迪除研究正规的穆斯林的题目外,还用研究了印度、波斯、罗马、犹太的历史和宗教。麦斯欧迪还是一位博物学家,他把关于矿物、植物、动物之间的秩序的见解总结起来,写成一本专论,叫做《提醒和监督》。
  艺术
  
  阿拉伯世界对于艺术美有独特的追求。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阿拉伯艺术作品中缺少对人物和动物造型的塑造。艺术家们的才思智慧都集中在书法艺术、几何图案和巧妙别致的构思中,具有明显的抽象法和形式化的特征。
  
  阿拉伯艺术家的独特构思在华美壮丽的清真寺建筑的结构装饰上集中地体现出来。高高的宣礼尖塔、大圆屋顶、半圆凹壁和马蹄形拱门为基本特点的千万座清真寺,形成了世界建筑中的独特风格。
  教育
  
   * 昆它布(小学校)(kuttāb):接受六岁以上儿童学习,以《古兰经》为核心,学习朗读和书法;此外,加之阿拉伯语法、历代先知的故事、初等算术原理和诗词。女子可接受初级的宗教教育。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
  
   * 第一所著名的高等教育机关,是麦蒙于830年建立的智慧馆(Bayt al-Hikmah)。这是一个翻译馆,科学院和公共图书馆的综合体。
  
   * 尼采米亚大学,尼采木·木勒克在1065年创建的,是一所宗教大学,专门研究沙斐仪派的教律学和正统的艾什耳里派的教义学。《古兰经》和古诗,是这所学校人文学的主要课程。
  
   * 清真寺在教育体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除了昆它布附属于清真寺之外。其中有举行圣训学的课程,还有不少学者集会讲授各种学科,所有穆斯林都可以自由进入清真寺听讲。清真寺还是图书收藏所。
  
  科学技术
  天文
  
  帝国的天文学在宗教、生产和航海贸易的需求下得以高度发展。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大马士革、开罗、科尔多瓦等地建有当时世界一流的天文台,并研制了相当精密的天文观测仪器。以花剌子密、白塔尼和马吉里等为代表的阿拉伯天文学家们所取得的成就,代表着当时人类天文学的最高水平。现代许多行星的命名和天文学术语都源自阿拉伯人。他们连续的天文观测,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天文学家提供了约900年的记录资料。
  地理
  
  辽阔的阿拉伯帝国还培养了一批地理学家。花剌子密所著的《地形志》、伊本·胡尔达兹贝的《各地知识的最佳分类》、雅各特的《地名辞典》等,都是后人认识当时中亚、西亚、北非等地理概貌的经典文献。14世纪,伊本·白图泰历时30年,行程12万公里,东到中国、西至格拉纳达、北达钦察汗国萨莱、南抵西非马里的广大区域内,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留下了长篇游记《在美好国家旅行者的欢乐》,同时具有很大的史学价值。
  数学
  
  阿拉伯人在数学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突出体现在对印度数字与零符号体系的改造与推广,它不仅方便了阿拉伯人的日常生活,也导致了人类计算领域的一场革命。另外,来自花剌子模的波斯人花剌子密用印度数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阿拉伯数字)编写了《积分和方程计算法》一书,系统阐述了最早的三角函数表,并首次将代数理论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欧麦尔·海雅木和艾卜·瓦法在方程计算理论上也颇有造诣。
  医学
  
  相传先知说学问有两种:一是教义学,二是医学,可见阿拉伯人对医学的重视。伊斯兰教的医药学以希腊医药学为基础,但帝国地理上的扩展,使得穆斯林们获得了更多新的疾病和新的药物的相关知识。药剂师和医生要经过考试,才能营业。他们在古代的医药典籍中增加了水银、丁香、肉桂、龙涎香、樟脑等药物药剂。当时阿拉伯商船曾将药物大批运往意大利。15世纪初,中国明朝郑和的船队也在阿拉伯采购了大量的药材,并交流医学知识。直到17世纪以前,被欧洲人尊称为“穆罕穆德·拉齐斯”的艾卜·伯克尔·穆罕默德·伊本·宰克里雅·拉齐(865年—925年)和“阿维森纳”的艾布·阿里·侯赛因·伊本·西拿(980年—1037年)的医学著作,一直被用作欧洲医学院的教科书。
  
  当时的经典医学书籍有:
  
   * 阿里·伊本·赛海勒·赖班·泰伯的《智慧的乐园》(Fir-daws al-Hikmah);
   * 艾卜·伯克尔·穆罕默德·伊本·宰克里雅·拉齐的《曼苏尔医书》(Kītāb al-Tibb al-Mansūri)和《医学集成》(al-Hāwi);
   * 阿里·伊本·阿拔斯·麦朱西(Haly Abbās al-Majūsi)的《医学全书》(Kāmil al-Sinā‘ah al-Tibbiy-ah)
   * 伊本·西那的《治疗论》(Kitāb al-Shifā’)和《医典》(al-Qānūn fial-Tibb);
   * 阿里·伊本·伊萨(Jesu Haly)的《眼科医生手册》(Tadhkirat al-Kahhālin);
  
  化学
  
  阿拉伯人在研究化学等自然科学中,采用客观实验的方法。这是当时一个决定性的改革。在化学方面,阿拉伯人也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在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的传统和实践的基础之上,增添了印度和中国的化学知识,并且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寻找点金石和研究炼丹术。但是根据他们的记录表明,他们已发展起了尖端的实验技术,能够制造各种药物,生产苏打、明矾、硫酸铁等各类用于工业生产(特别是纺织业)的化学制剂。由于化学的进步,阿拉伯人很早就发明了化妆品,制造香水,肥皂等,后来在十字军东征,香水和肥皂一起传入欧洲。
  
  阿拉伯炼金术的开创者是查比尔·伊本·哈彦,他比早期的希腊和埃及的炼金术师更能够认识而且陈述实验的重要性,在化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他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查比尔在其论文中科学地叙述了化学上的两种主要操作:煅烧(calcination)和还原。还改良了蒸馏、升华、熔化、结晶等手段。这对后来阿拉伯,乃至欧洲都有着很大影响,穆斯林化学家称查比尔为先师。
  物理
  
  阿拉伯学者对物理学的贡献也非常大。他们制作了许多精确的仪器,测量物质密度和大气层引力。
  
  伊本·海赛姆(965年-1038年)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和阿拉伯光学之父,他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说明光在同物质中是在一条直线上传播的,著作《论光学》,奠定了光学的基础。
  社会结构
  
  帝国的社会结构发生过一些变化,但主要分为四层:
  阿拉伯人
  
  上层由先知家族、历代哈里发家族、重要的迁士和辅士家族及各地总督等组成,下层为普通的阿拉伯武士。他们享有许多特权。
  麦瓦利平民
  
  麦瓦利平民是非阿拉伯血统的新皈依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多为叙利亚和伊朗人,他们的社会待遇大大低于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
  迪米
  
  迪米阶层是帝国境内的异教徒,主要是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和琐罗亚斯德教徒。他们不受逼迫,但受到穆斯林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种种宗教、社会歧视:所有迪米必须穿着规定的服装,不许穿绿色衣服,不许骑马。必须把木制魔鬼置于房屋墙上,其所作的不利于穆斯林的证词也不被法庭接受。但与中世纪欧洲境内非基督教徒相比,他们的处境还算不错。他们可以保持原有信仰,享有财产权,甚至可以在国家的高级机构中任职,无须参加圣战,也不用担心因异教信仰而被流放或被送上宗教审判所的火刑柱。
  奴隶
  
  最低等级,没有身为人的基本权利。
  
  奴隶买卖在阿拉伯帝国境内十分兴隆。936年夏天,一个波斯商人用400艘船从非洲运来约1.2万名黑奴。11世纪的布哈拉有一整条“人贩子街”。奴隶市场上还出售来自希腊、俄罗斯的白奴和来自中亚、印度的突厥黄种奴隶。奴隶用于采矿、水利工程、宫廷作坊和军队,也用于私人的宅内劳动和手工业劳动。
  外交
  阿拉伯帝国和唐朝
  
  据说,穆罕默德曾经告诫他的弟子们说:“知识即使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据《旧唐书·西域传》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帝国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使节抵达长安与唐朝通好,唐高宗即为穆斯林使节赦建清真寺。此后双方来往频繁。在中国史书的记载中,大食使节来访次数达37次。
  
  751年,阿拔斯王朝军队在中亚怛罗斯战役中击败唐朝将领高仙芝率领的唐朝和中亚各族联军,成功夺取了中亚西部河间地区的控制权,与唐帝国隔葱岭相对。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于757年向阿拉伯帝国求援,阿拉伯人随即派遣数千士兵帮助平定安史之乱。这些士兵后来大多留在了中原,成为现代中国回回的先人之一。此后,吐蕃趁唐将西域兵力调回、防务空虚之际,联合阿拉伯人进攻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吐蕃与阿拉伯又在葱岭以西多次交兵,争夺西域的控制权。在这个过程中,回纥作为唐的盟友得以崛起。
  
  公元8世纪,中国之外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出现在阿拉伯境内的撒马尔罕。《旅程和王国》一书有这样一句话:“纸是由俘虏自中国引入撒马尔罕的。”几乎与此同时,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他们的造纸技术都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造纸术后来从阿拉伯传往欧洲。
  
  继造纸术之后,一些中国的其它发明创造也通过丝绸之路传进阿拉伯帝国,后来通过帝国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国部分地区传遍欧洲,对西方的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公元8世纪中叶,中国的杜环去过阿拉伯地区,足迹远至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摩洛哥,并且将其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书——《经行记》,为中国和阿拉伯文明的交往留下珍贵的记录。
  
  伴随科学与文化交流的发展,不仅伊斯兰教传入了中国,而且阿拉伯帝国先进的数学、天文历法与航海、地理知识也开始被中国人了解。
  
  公元10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与航海家伊本·瓦哈比的商船由巴士拉与希拉(Siraf)经海上丝绸之路驶进中国的广州港。之后,他们对于中国风土人情的大量的叙述(由Abu Zeid Hassan整理),使得当时的阿拉伯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此类故事可能为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The Arabian Nights)提供了与中国有关的素材。


  The term caliphate (from the Arabic خلافة or khilāfa) refers to the first form of government inspired by Islam. It was initially led by Muhammad's disciples as a continuation of the political authority the prophet established, known as the 'rashidun caliphates'. It represented the political unity of the Muslim Ummah, and was the world's fist major welfare state on such a large scale. The term is also used to refer to a state which implements such a government.
  
  Sunni Islam dictates that the head of state, the caliph, should be selected by Shura, elected by Muslims or their representatives. Followers of Shia Islam believe the caliph should be an imam descended in a line from the Ahl al-Bayt. From the time of Muhammad until 1924, after the Rashidun period; caliphates, sometimes two at a single time real and illusory, were ruled by dynasties; firstly the Umayyads, then the Abbasids, the Fatimids, and finally the Ottomans.
  
  The caliphate was "the core political concept of Sunni Islam, by the consensus of the Muslim majority in the early centuries.".
No. 2
  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封建国家。公元7世纪30年代阿拉伯半岛在穆罕默德领导下统一后,阿拉伯人开始在圣战”旗帜下对外扩张,占领西亚、北非、中亚以及西班牙广大领土,形成庞大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帝国统治者称哈里发,集政治、宗教大权于一身。9世纪中期起衰落,哈里发大权旁落。1258年被蒙古人所灭。
阿拉伯帝国简介
  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兴起
  阿拉伯历史上四大王朝
  先知时期
  四大哈里发时期
  倭马亚王朝
  阿巴斯帝国
  阿拉伯帝国 Arab
  阿拉伯帝国(630年—1258年)是中世纪时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国家。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如《经行记》、《旧唐书》、《新唐书》、《宋史》、《辽史》等,均称之为大食国(波斯语Tazi或Tajiks的译音),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世界帝国”)。同时称阿拉伯人为摩尔人或萨拉森人,称穆斯林的苏丹为摩尔人的国王。公元七世纪崛起于阿拉伯半岛。在穆罕默德领导下创立了政教合一的“哈里发”;意为继承人;作为穆斯林君主也是帝国名副其实的皇帝。八世纪初【712年兵取西班牙被认为其鼎盛时期的开端】,疆域东起印度;西临大西洋及与法兰西接壤。南至莫桑比克苏丹国(在东非的殖民地,阿拉伯人建立)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封建大帝国。帝国的政治宗教中心原在麦加—麦地那,倭马亚王朝时移至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时又迁至巴格达。八至九世纪为极盛时期,商人足迹遍及世界广大地区,在继承发展古代文明、沟通东西方文化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后因民族矛盾和内部分裂等原因,逐渐衰弱。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曾攻陷巴格达。1258年,被蒙古帝国所灭。
  【复兴亚伯拉罕的遗教】及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
  最初的四大哈里发由穆斯林公社选举产生 。第一任哈里发是先知的岳父艾布·伯克尔,两年后去世,平定叛乱,恢复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 634 ~ 644在位 )先后收复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叙利亚(636)、巴勒斯坦(637);同时派4000骑兵攻入埃及。占领了整个中东。从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广大地区,为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欧麦尔还在辽阔的领土上建立了行政管理体制。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644~656)率4万阿拉伯铁骑主力军队消灭萨珊王朝数十万大军。西至北非利比亚。在位期间,阿拉伯统治阶级奥斯曼本人由于腐化,重用亲近、贪图享乐,引起穆斯林的不满。被倒戈的士兵杀死。哈里发阿里(656~661在位)即位,奥斯曼重用的亲戚穆阿维叶污涅阿里杀害奥斯曼。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被穆阿维耶煽动和收买。阿里后来被哈瓦利吉派的人暗杀。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即位哈里发,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哈里发改为世袭,实际上是帝国的君主。
  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专制国家。公元632年阿拉伯半岛在穆罕默德去世时统一后。在首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632~634)在任内,阿拉伯哈里发政府平定先知去世后叛乱的各部落。伯克尔死后,继任者奥斯曼哈里发,率领阿拉伯人麦加大清真寺开始在先知的“鹰旗”对外扩张,占领中东、北非、东非西非、中亚以及欧洲西班牙、葡萄牙;两西西里王国,跨过阿尔卑斯山攻入瑞士(因二战免于战火联合国公认最安全国家)并侵入奥地利(13世纪蒙古人才侵入)。中世纪北欧海盗盛行;当时法兰西和英吉利都相继被日耳曼威廉家族征服。786年;阿拉伯人陆续占领法兰西南部,科西嘉岛;与法兰西军队决战普瓦提埃失败,才使法国、英吉利免于被阿拉伯军队占领。形成庞大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帝国统治者阿拉伯语称哈里发,集政治、宗教大权于一身。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西方史籍称之为萨拉森帝国或摩尔帝国。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复兴阿拉比亚自古以来的一神教伊斯兰教 。自称是阿拉伯和犹太人祖先的,亚伯拉罕宗教的继承者。先知遵循亚伯拉罕的遗教传播伊斯兰。到穆罕默德逝世时(632),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
  倭马亚王朝时期(661~750)
  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的政权巩固以后,阿拉伯贵族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在东线,征服了布哈拉、撒马尔罕、信德及部分旁遮普地区。在西线,攻占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后,于 711年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安达卢西亚。后在入侵法兰克王国的普瓦提埃战役(732)中战败,退回西班牙。至8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西临大西洋,东至中亚河外地区,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封建军事帝国。倭马亚王朝共有14位哈里发。
  倭马亚王朝仿效拜占庭帝国的政体,设置了政府机构 ,并继续实行由阿拉伯军事贵族执政的政策。封建土地制度逐渐完备,被称为伊克塔的封建采邑日益增多。阿拉伯语成为帝国的正式语言,政府的一切文件必须用阿拉伯文书写。
  8世纪20 年代以后,阿拉伯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内讧不止。一直受歧视、受压迫的非阿拉伯穆斯林纷纷揭竿而起。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750 ~ 754 在位)利用波斯籍释奴阿布·穆斯利姆在呼罗珊的力量,联合什叶派,于750年推翻了倭马亚家族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 。曼苏尔(754~775在位)时迁都巴格达(762)。中国史书称该王朝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
  阿克萨清真寺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特别是哈伦·拉西德和麦蒙执政时期,降服吐蕃。此时是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代 ,750年,阿拉伯人占领坦桑尼亚的桑格几布群岛。751年阿拉伯帝国军队在中亚怛罗斯战役中,击败中国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在这时期,帝国仿效波斯旧制,建立起完整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重视兴修水利,使肥沃的新月地带、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等地区的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帝国境内的丰富资源和过境贸易,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布亚、非、欧三大洲。巴格达成为著名的世界商业和贸易中心之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文化的进步与繁荣。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创造出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伊斯兰教已成为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北非等地大部分居民共同信仰的宗教。
  9世纪中叶后,为了巩固边防,阿巴斯帝国先后册封藩王驻守边疆。突厥苏丹逐渐取得权势,阿拔斯王朝进入分封制时期。由于重用突厥将领,阿拉伯帝国中央政府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各地封建主拥兵割据,独霸一方。如阿拉伯人在北非册封了伊德里斯王朝(789~956)和艾格莱卜王朝(800~908);在摩苏尔封了哈姆丹王朝王朝 苏丹929~1003);册封波斯人藩王萨曼王国伽色尼王朝、布韦希王朝、塞尔柱帝国,以及在埃及、叙利亚和阿尤布王朝1171~1250)。909年,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在北非建立,与建都科尔多瓦的后倭马亚王朝(929~1031),建都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鼎足而三,争夺哈里发的正统地位。以致十世纪在伊斯兰史上有什叶派世纪之称。
  8世纪70~80年代的蒙面者起义、816~837年的巴贝克起义和869~883年的辛吉起义,给阿拔斯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到10世纪中叶,王朝实际统治区域仅限于巴格达及其周围地区。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巴格达,哈里发失去了一切世俗权力,只保留了宗教领袖的地位。实际上阿拔斯帝国已名存实亡,西方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的哈里发称为“巴格达教皇国”。1258年,蒙古大将旭烈兀率军攻陷巴格达,杀死哈里发,阿拔斯帝国遂亡。阿拔斯王朝共有37位哈里发。
阿拉伯帝国扩张
  阿拉伯(Arab)帝国形成之后,作为先知继承者的哈里发(Khalifa)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满足阿拉伯人对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扩张运动。在鹰旗旗帜下,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世界的行动。阿拉伯人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于拜占庭(Byzantium)和波斯(Persia)的南部边疆。他们前进,他们作战,他们征服,他通过血与火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庞大帝国。鼎盛时期领土达到1339万平方公里。是人类历史上领土东西跨度最长的帝国,仅次于蒙古帝国。
  正统哈里发的扩张:阿拉伯语书法
  镇压了内部反对势力后,第一任哈里发伯克尔(Bakr,573-634)随即向叙利亚(Syrian)方面发动了扩张战争。巨大胜利的强烈刺激下,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欧麦尔(Umar,586-644)发动了阿拉伯历史上空前的大征服运动。635年,哈里发的军队同时对拜占庭和波斯帝国展开了进攻。被称作“安拉(Allah)之剑”的哈立德·伊本·韦立德(Khalid,?-642)将军,率领阿拉伯人迅速通过人迹罕至的叙利亚沙漠,在雅穆克河(Yarmuk River)畔一举歼灭了拜占庭5万大军,占领了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Damascus)。哈里发军队的接连胜利,迫使被围困两年的耶路撒冷(Jerusalem)于638年请降归顺。面对阿拉伯人猛烈的攻击,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悲哀说道:“叙利亚,如此美好的锦绣河山,还是归于敌人了!”
  占领叙利亚后,4万阿拉伯铁骑乘胜挥师东进。637年,哈里发的军队占领了伊拉克(Iraq),并向波斯腹地不断推进,最终于642年在卡迪亚战役中彻底击败了波斯军队,征服了已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波斯帝国。与此同时,西征大军也捷报频传。640年阿拉伯人攻入埃及(Egypt),在科普特人(Copts)的支持下获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642年,哈里发成为亚历山大(Alexandria)的主人,整个埃及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
  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Osman,574-656)继续进行扩张战争,在他的统治时期,阿拉伯帝国的铁骑先后征服亚洲的呼罗珊(Khorasan)、亚美尼亚(Armenia)、阿塞拜疆(Azerbaijan)以及非洲的利比亚(Libya)等地区。为了进一步控制地中海,奥斯曼征集小亚细亚(Asia Minor)沿岸居民,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
  倭马亚王朝的扩张:
  在东方,阿拉伯人于664年占领阿富汗(Afghanistan)地区,然后分作两路,北路军侵入中亚,一路所向披靡,直到在帕米尔(Pamir)遇到中国军队才停下脚步。南路军攻入印度河(Indus River)流域,征服了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大小邦国。在北方,阿拉伯帝国的兵锋三次指向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由于拜占庭帝国的顽强抵抗,并且使用希腊火大破阿拉伯海军,使得阿拉伯人遭遇了惨重的失败,哈里发征服拜占庭的野心终究未能实现。在西方,阿拉伯人消灭了拜占庭帝国在非洲北部最后的驻军,占领从突尼斯(Tunisia)直到摩洛哥(Morocco)的广袤土地。阿拉伯帝国使非洲的柏柏尔人(Berbers)归依了伊斯兰教,并以他们为主力组成军队,跨越直布罗陀海峡(Gibraltar Strait)进攻西班牙(Spain),征服了西哥特王国(Visigothic Kingdom)。732年,哈里发的军队穿越比利牛斯山(Pyrenees),进攻法兰克(Frankish)王国,在普瓦提埃(Poitiers)附近被法兰克人击败。至此,阿拉伯帝国的大规模征服运动终于落下帷幕。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成果: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阿拉伯国家而不是伊斯兰教的扩张。在被征服地区,非伊斯兰教徒并没有被强迫改变信仰。事实上,阿拉伯统治者往往并不鼓励被征服地区的人民改信伊斯兰教,因为阿拉伯帝国向非伊斯兰教徒征收的赋税,要比向穆斯林征收的高一些,如果人民大量皈依伊斯兰教,则意味着阿拉伯帝国的财政收入将大大降低。所以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基本不存在宗教迫害。
  经过78年的扩张(634——712年)为高潮时期,阿拉伯帝国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再是阿拉伯部落联盟的酋长,而是一位东方的神权君主。建立在官僚体系和常备军的基础之上。在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下,广袤疆域内各个迥然不同的古典文明逐渐融合,最终于几个世纪后形成了全新的阿拉伯文明。举世闻名的新月沃地是阿拉伯文明的肇兴地;也是伊斯兰世界的中心。作为阿拉伯帝国的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伍麦叶王朝历位哈里发曾从此发布敕令。指挥亚欧非三洲的运作。以后的阿拔斯哈里发则迁都于巴格达。
  阿拉伯人政府扩张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宗教将松散的部落文化联合起来,并通过征战使各个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播、交流。
阿拉伯帝国政治
  除保持伊斯兰教神权统治原则外,阿拉伯帝国吸收以巴比伦波斯文明国度的制度,形成一种伊斯兰世界所特有的、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
  阿拉伯帝国的继承制度既不同于中国的宗法制,也不同于西方的长子继承制或是被某些地方所采用的幼子继承制。穆罕默德生前并未规定伊斯兰政权首脑的产生方式,但倾向于选举制。阿拉伯帝国的最初四任哈里发也都是经统治集团选举产生的。但穆阿维叶利用其权势,立己子为继承人,从此建立倭马亚王朝,开始了哈里发世袭制。然而这种世袭制的继承人并没有固定为前任哈里发的长子或其他亲属,在《古兰经》和“圣训”中也没有根据。所以强有力的王子很容易找到理由,与其父辈所立的王储争夺哈里发宝座。
  中央官制—军政官员、税收官员、宗教官员。
  地方官制—五大行政区:总督(军政官员)、税务官、法官(专司穆斯林案件。非穆斯林由各自宗教领袖负责)。
阿拉伯帝国经济
  出产:
  富饶的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粮仓”,为帝国提供了充裕的产品,主要作物包括小麦、大麦、稻米、椰枣和橄榄,园艺作物也相当丰富,有椰枣、橄榄、李、桃、杏、桔、苹果、西瓜、葡萄和各种蔬菜。。在阿拔斯王朝期间,耕地面积和产量由于灌溉工程的发展而得以大幅增加。在阿拉伯半岛南部,由于地处绿洲,盛产椰枣、谷物和蔬菜。阿拉伯民族自身就是游牧民族,阿拉伯半岛以及其他沙漠半沙漠地带盛产羊,马和骆驼。
  此外,各省还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来自努比亚的黄金、兴都库什山脉的白银、伊斯法罕的铜以及中亚和西西里岛的铁,还有帝国境内丰富的宝石蕴藏。
  在工业方面,各地出产制造的亚麻布、棉、绒毯、陶器等制品(有时还有丝绸)既有利于本地消费,又有利于出口。阿拉伯人还从在751年怛罗斯战役中俘虏的中国战俘那里学会了造纸术。
  商贸:
  商业在阿拉伯帝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首都巴格达不仅是阿拉伯帝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码头。此外,巴士拉、安条克、开罗、亚历山大、凯鲁万、撒马尔罕等城市也都是东西方中介贸易的重要商埠。
  早在伊斯兰教创立时期,穆罕默德就认为,“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实奴仆”,并断定忠实的穆斯林商人在复生日将“居于安拉宝座的荫影之下”。《古兰经》也明确规定鼓励和保护商业是所有穆斯林必备的义务和道德。随着帝国的形成,商业贵族也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文化传统、地理位置、商人的社会地位和商业的巨大收益,使阿拉伯帝国出现了与当时东西方封建文明不尽相同的工商业繁荣局面。很多穆斯林商人活跃于亚欧非三大洲,从事以中介贸易为主的商业活动。阿拉伯商人的活动范围从东南亚的苏门答腊、马来亚到南亚印度,再到西南欧的西班牙、北非的摩洛哥,甚至北欧波罗的海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有。当时,中国的广州、泉州、扬州等地也聚居着大批穆斯林商人。这些阿拉伯商人成为了中国回族的祖先。中国的丝绸、瓷器,印度和马来群岛的香料、矿物、染料、蔗糖,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金砂,北欧和罗斯的蜂蜜、黄蜡、毛皮和木材等都是阿拉伯商人经营的商品。
  大规模的阿拉伯商业贸易,促进了亚欧非兰大洲各个封建文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了中世纪印度洋区域和地中海区域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海运:
  阿拉伯人的海上航行在发展航海业、造船业和帆船驾驶技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促进了航海所必需的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的积累。阿拉伯海员在长期的航行过程中,研究和详细记述了印度洋上的季风,并且在航行中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季风从而大大缩短了航行所需的时间。在古代阿拉伯的地理书籍中也记录了大量的海洋地理资料。
  13-15世纪,阿拉伯人的航海技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十五世纪初,当中国明朝的穆罕默德后裔郑和的船队到达印度之后,郑和雇用了阿拉伯国家向导导航来继续前往东非的航行。一个世纪之后,卓越的阿拉伯航海世家的后代伊本·马吉德(自称“怒海之狮”)以熟谙如何在红海和印度洋的惊涛骇浪中航行而闻名,后被阿拉伯海员奉为“保护神”。正是在他的指引下,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的船队才顺利渡过印度洋,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这一时期,阿拉伯海船上的装备也更加先进,从事远洋航行船只已拥有整套的航海仪器,如指南针、测岸标方位的等高仪、测太阳和星体高度的量角仪、水陀等,还绘制了标有岸上方位物坐标、水深和风向的海图和对景图。阿拉伯航海家的活动范围也日益扩大。在西欧沿海,非洲的东岸、北岸和西北岸,亚洲的南岸和东南海域,包括菲律宾、马来半岛和马鲁古群岛,都留下了阿拉伯海员和商人们的足迹。
阿拉伯帝国文化
  穆罕默德和历代哈里发都奉行较开明的文化政策,这使得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这两个将不同民族融合在一起的12世纪时的古兰经纽带为基础的阿拉伯文化得以高度发展。
  文学:
  文学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最具特色,也是阿拉伯人自己最引以自豪的领域之一。早期阿拉伯文学题材多为谚语、诗歌、故事,语言简洁明快、犀利、朴实,体现了阿拉伯人狂放而直爽的性格。伊斯兰以前的诗歌,以若干《悬诗》(Al-Mu`allaqat)为最杰出的代表。帝国强盛的时代,阿拉伯文学由于吸收了帝国内被征服民族,及帝国周边民族文学的养分,而获得进一步发展。阿拉伯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文字优美,音韵或铿锵激昂,或婉转柔美。历代诗坛,耆宿辈出。韵文、散文在阿拔斯帝国时代获得长足发展。《天方夜谭》(或译《一千零一夜》)在数百年时间中被不断完善。它汲取了印度、希伯来、波斯、埃及、中国和阿拉伯民间文学的精粹,使其成为阿拉伯乃至世界文学中的明珠。
  除了自身的文学成就以外,在整理、翻译和改编古典著作方面,阿拉伯人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为给伊斯兰神学寻找“理论支持”竭力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一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据说,翻译的稿酬以与译著重量相等的黄金来支付。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这一人类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既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在中世纪得以继承,又为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经历了漫长黑暗的神权统治的中世纪,古希腊的著作在欧洲大都已经失传。欧洲人是靠翻译这些阿拉伯文的译本才得以了解先人的思想,继而开始他们的文艺复兴的。
  哲学:
  阿拉伯人认为,除神学外,哲学是了解世界的必备知识。在融合伊斯兰教“天启”与希腊“爱智慧”精神的事业中,帝国涌现出一批哲学家。阿拉伯第一位哲学家金迪(801年-873年)、倡导“流溢说”的法拉比(870年-950年)、完成融合希腊哲学与伊斯兰教神学的巨匠伊本·西拿(980年-1037年)和独树“双重真理”学说的伊本·鲁世德(1126年-1198年)等,对中世纪和后来人类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7世纪初,穆罕默德(约570~632)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7世纪末,一些伊斯兰教教徒对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和世俗倾向不满,他们以守贫、苦行和禁欲进行消极的抗议,逐渐形成了苏非派。该派的思想十分庞杂,除以《古兰经》和“圣训”(即穆罕默德的言行录)为根据外,还受到新柏拉图学派和波斯、印度等东方古老思想的影响。该派的思想以神秘主义为特征,尤其在 8世纪中叶以后,宣传神秘的爱、泛神论和神智论思想,要求奉行内心修炼、沉思入迷,以达到与真主合一。
  8世纪初出现的穆尔太齐赖派,是阿拉伯中世纪最早的神学-哲学派别。讨论了有关真主的本质及其属性、真主与世界的关系、人类有否意志自由等问题。
  12世纪后,苏菲派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该派形成许多宗派,活动遍及整个伊斯兰世界。
  13世纪初,伊本-阿拉比创立了所谓“一元论”的学说,把客观事物和人的自由意志都看成是真主的本质和属性的表现,从而把神秘主义发展为有系统的泛神论思想。苏菲派思想至今在伊斯兰世界仍有很大的影响。
  9~12世纪,在传播希腊哲学和波斯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在阿拉伯伊斯兰教徒统治下的广大地区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哲学家。这些哲学家较多地接受古希腊罗马哲学和各种东方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推崇亚里士多德,并注释其哲学或科学著作。他们根据社会斗争和生活实践的需要,用从亚里士多德和新柏拉图主义那里获得的精神营养,对《古兰经》及伊斯兰教的教义进行种种解释,同伊斯兰教正统派经院哲学进行斗争。这些哲学家构成了中世纪阿拉伯哲学的主体,西方学者一般称之为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他们对穆斯林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哲学家以巴格达和西班牙的科尔多瓦为中心,分成东、西方两支,代表人物有法拉比、伊本•西拿等。他们多为自然科学家或医生,重视经验知识,强调理性作用,对自然哲学问题和逻辑有浓厚的兴趣,并具有强烈的世俗倾向。但他们仍未完全摆脱伊斯兰神学的束缚,一般都承认真主作为最初实体和始因的存在,认为世界万物是由真主通过理性、灵魂等一系列精神的实体流溢而出,但又主张世界万物是客观存在的,其间有着因果的关系,真主对世间的关系是通过媒介物间接地起作用。他们在一些具体哲学问题上,尽力排除神学,并或多或少得出了泛神论或唯物论的结论。
  历史:
  阿拉伯历史学家多采用叙述的方式,除应用个人的判断,对于不同的若干组资料加以抉择,对于论据加以组织外,很少致力于史料的分析、批判、比较或推断。
  保存下来的最早的阿拉伯语历史作品最初的题材,是以前的传奇以及环绕着先知穆罕默德的各种宗教传说。第一部以宗教传说为基础的著作,是《天使传》(Sīrat RasūlAllāh),(著者是伊本·易司哈格);接着而来的历史著作,是记载穆斯林征战的著作,叫做《武功纪》(al-Maghāzi),(著者有穆萨·伊本·欧格伯,瓦基迪等)。后来较正规的历史学家中,包括阿卜杜拉·伊本·穆斯林·伊本·古太白(著有《知识书》(Kitāb al-Ma‘ārif)),艾卜·哈尼法·艾哈迈德·迪奈韦里(著有《长篇记述》(al—Akhbår al— iwål)),叶耳孤比(著有《世界史摘要》),哈木宰·伊斯法哈尼等。
  泰伯里和麦斯欧迪是公认最伟大的阿拉伯历史学家,其成就是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
  泰伯里的名字是穆罕默德·伊本·哲利尔,号艾卜·哲耳法尔(838年—923年),写下了两部伟大的著作:《历代先知和帝王史》(Ta’rikh al-Rusul w-al-Mulk),另一部是《古兰经注》。
  艾卜·哈桑·阿里·麦斯欧迪,被称为阿拉伯的希罗多德,他是采用纪事本末体编写历史的第一个阿拉伯人。他把所搜集到的资料编成三十册的伟大著作,可惜保存到现在的,只有一部摘要:《黄金草原和珠玑宝藏》(Murj al-Dhahab wa-Ma‘ din al-Jawhar) 。在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中,麦斯欧迪除研究正规的穆斯林的题目外,还用研究了印度、波斯、罗马、犹太的历史和宗教。麦斯欧迪还是一位博物学家,他把关于矿物、植物、动物之间的秩序的见解总结起来,写成一本专论,叫做《提醒和监督》。
  艺术:
  阿拉伯世界对于艺术美有独特的追求。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阿拉伯艺术作品中缺少对人物和动物造型的塑造。艺术家们的才思智慧都集中在书法艺术、几何图案和巧妙别致的构思中,具有明显的抽象法和形式化的特征。
  阿拉伯艺术家的独特构思在华美壮丽的清真寺和宫殿建筑的结构装饰上集中地体现出来。高高的宣礼尖塔、大圆屋顶、半圆凹壁和马蹄形拱门为基本特点的千万座清真寺,形成了世界建筑中的独特风格。阿拉伯宫殿建筑虽然由于历代战乱多已不复存在,但仅仅西班牙格拉纳达阿尔汗布拉宫(西班牙语Alhambra)这样一座地方统治者的宫苑,就足以使人领略阿拉伯人世俗建筑的成就。
  建筑:
  伊斯兰建筑别具一格,包括清真寺、伊斯兰学府、哈里发宫殿、陵墓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是世界建筑艺术和伊斯兰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同印度建筑、中国建筑并称东方三大建筑体系。穆斯林仿照希腊和罗马式建筑形式,创立了风格独特优美的新样式,阿拉伯建筑以其宏伟、壮丽著称于世,它的外观是巍峨的穹顶和高耸的尖塔,精美朴素的内饰雕塑和花卉鸟兽等。麦加的禁寺,麦地那的先知寺,大马士革的倭马亚清真寺,科尔多瓦的大清真寺和印度的红堡、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古城建筑群被喻为阿拉伯古典建筑的典范。
  教育:
  昆它布(小学校)(kuttāb):接受六岁以上儿童学习,以《古兰经》为核心,学习朗读和书法;此外,加之阿拉伯语法、历代先知的故事、初等算术原理和诗词。女子可接受初级的宗教教育。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阿拉伯帝国第一所著名的高等教育机关,是麦蒙于830年建立的智慧馆(Bayt al-Hikmah)。这是一个翻译馆,科学院和公共图书馆的综合体。
  尼采米亚大学,尼采木·木勒克在1065年创建的,是一所宗教大学,也是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专门研究沙斐仪派的教律学和正统的艾什耳里派的教义学。《古兰经》和古诗,是这所学校人文学的主要课程。
  清真寺在教育体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除了昆它布附属于清真寺之外。其中有举行圣训学的课程,还有不少学者集会讲授各种学科,所有穆斯林都可以自由进入清真寺听讲。清真寺还是图书收藏所。
阿拉伯帝国科学
  天文:
  帝国的天文学在宗教、生产和航海贸易的需求下得以高度发展。阿拉伯人在巴格达、大马士革、开罗、科尔多瓦等地建有当时世界一流的天文台,并研制了相当精密的天文观测仪器。以花刺子密、白塔尼和马吉里等为代表的阿拉伯天文学家们所取得的成就,代表着当时人类天文学的最高水平。现代许多行星的命名和天文学术语都源自阿拉伯人。他们连续的天文观测,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天文学家提供了约900年的记录资料。
  阿拉伯天文学家批判地球中心说,预测了地球自转并绕太阳转,他们还精确地测出了子午线的长度,阿拉伯天文学家阿尔•巴塔尼在他著作《萨比天文表》中,对托勒密的一些错误进行了纠正,这部书传到欧洲,成为后来欧洲天文学发展的基础。此外,阿拉伯人在历法研究和制订方面也做出了巨大成就,伊斯兰太阳历一年平均365天,每128年设31闰年,闰年为366天。阿拉伯天文学家使用的仪器也很先进,9世纪前后,他们已经使用了象限仪、星盘、日晷、地动仪等等。
  公元829年,巴格达建立天文台,在这里工作过的著名天文学家有法干尼等人。法干尼著有《天文学基础》一书,对托勒密学说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贾法尔·阿布·马舍尔著《星占学巨引》,后来在欧洲传播甚广,是1486年奥格斯堡第一批印刷的书籍之一。
  另外,塔比·伊本·库拉发现岁差常数比托勒密提出的每百年移动一度要大;而黄赤交角从托勒密时的23°51'减小到23°35'。把这两个现象结合起来,他提出了颤动理论,认为黄道和赤道的交点除了沿黄道西移以外,还以四度为半径,以四千年为周期,作一小圆运动。为了解释这个运动,他又在托勒密的八重天(日、月、五星和恒星)之上加上了第九重。
  地理:
  辽阔的阿拉伯帝国还培养了一批地理学家。阿尔-花刺子密所著的《地形志》、伊本·胡尔达兹贝的《道里邦国志》、雅各特的《地名辞典》等,都是后人认识当时中亚、西亚、北非等地理概貌的经典文献。14世纪,伊本·白图泰历时30年,行程12万公里,东到中国、西至格拉纳达、北达钦察汗国萨莱、南抵西非马里的广大区域内,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留下了长篇游记《在美好国家旅行者的欢乐》,同时具有很大的史学价值。
  医学:
  相传先知说学问有两种:一是教义学,二是医学,可见阿拉伯人对医学的重视。伊斯兰教的医药学以希腊医药学为基础,但帝国地理上的扩展,使得穆斯林们获得了更多新的疾病和新的药物的相关知识。药剂师和医生要经过考试,才能营业。他们在古代的医药典籍中增加了水银、丁香、肉桂、龙涎香、樟脑等药物药剂。当时阿拉伯商船曾将药物大批运往意大利。15世纪初,中国明朝郑和的船队也在阿拉伯采购了大量的药材,并交流医学知识。直到17世纪以前,被欧洲人尊称为“穆罕穆德·拉齐斯”的艾卜·伯克尔·穆罕默德·伊本·宰克里雅·拉齐(865年—925年)和“阿维森纳”的艾布·阿里·侯赛因·伊本·西拿(980年—1037年)的医学著作,一直被用作欧洲医学院的教科书。
  当时的经典医学书籍有:
  1.阿里·伊本·赛海勒·赖班·泰伯的《智慧的乐园》(Fir-daws al-Hikmah);
  2.艾卜·伯克尔·穆罕默德·伊本·宰克里雅·拉齐的《曼苏尔医书》(Kītāb al-Tibb al-Mansūri)和《医学集成》(al-Hāwi);
  3.阿里·伊本·阿拔斯·麦朱西(Haly Abbās al-Majūsi)的《医学全书》(Kāmil al-Sinā‘ah al-Tibbiy-ah)
  4.伊本·西那的《治疗论》(Kitāb al-Shifā’)和《医典》(al-Qānūn fial-Tibb);
  5.阿里·伊本·伊萨(Jesu Haly)的《眼科医生手册》(Tadhkirat al-Kahhālin);
  化学:
  阿拉伯人在研究化学等自然科学中,采用客观实验的方法。这是当时一个决定性的改革。在化学方面,阿拉伯人也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们在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的传统和实践的基础之上,增添了印度和中国的化学知识,并且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寻找点金石和研究炼丹术。并将先进的天文之知识带到中国,宋朝已有阿拉伯人天文学者进入中国天文司天监工作。元朝出现了回回司天监,确立了阿拉伯天文在中国的领先主导地位。记载表明,阿拉伯人已发展起了尖端的实验技术,能够制造各种药物,生产苏打、明矾、硫酸铁等各类用于工业生产(特别是纺织业)的化学制剂。由于化学的进步,阿拉伯人很早就发明了化妆品,制造香水,肥皂等,后来在十字军东征,香水制糖、公共澡堂、阿拉伯马和肥皂一起传入欧洲。阿拉伯人是西方人的导师。阿拉伯炼金术的开创者是查比尔·伊本·哈彦,他比早期的希腊和埃及的炼金术师更能够认识而且陈述实验的重要性,在化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他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查比尔在其论文中科学地叙述了化学上的两种主要操作:煅烧(calcination)和还原。还改良了蒸馏、升华、熔化、结晶等手段。这对后来阿拉伯,乃至欧洲都有着很大影响,穆斯林化学家称查比尔为先师。
  物理:
  阿拉伯学者对物理学的贡献也非常大。他们制作了许多精确的仪器,测量物质密度和大气层引力。
  阿拉伯人也大量吸收了古希腊的科学成就。阿 基米德、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等人的著作被翻译成阿拉伯文。从 10 世纪以后, 阿拉伯人在物理学上做了许多工作,尤其是在光学和静力学方面成果显著。 在光学方面,阿拉伯最杰出的物理学家是阿勒•哈增(约 965—1038)。他 曾在埃及任大臣,著有《光学全书》。阿勒•哈增从希腊人那里学到了“反 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指出: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上。
  伊本·海赛姆(965年-1038年)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和阿拉伯光学之父,他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说明光在同物质中是在一条直线上传播的,著作《论光学》,奠定了光学的基础。
  阿勒•哈增还纠正了托勒密的折射定律。托勒密断言:入射角与反射角 成正比。阿勒•哈增特地做了一个实验来检验。他把一个带有刻度的圆盘垂 直地放置,一半浸入水中。入射光通过盘边的小孔和中心的小孔射入,入射 角和反射角可以从圆盘上的刻度准确读出。他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 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托勒密的折射定律只有在入射角较小时才近似成立。可 惜,他也未能得出正确的折射公式。他还研究过球面镜和抛物柱面镜。他发现:平行于主轴的光线入射到球面镜上时,则反射到这个轴上。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阿勒•哈增 问题”:在发光点和眼睛已定的情况下,寻找球面镜、圆锥面镜和圆柱面镜 上的反射点。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阿勒•哈增还研究了视觉生理学。当时在阿拉伯的沙漠和热带地区眼病盛行,因此阿拉伯的眼病研究很发达。阿拉伯人很早已经能用手术处理眼病, 关注到了眼睛的生理构造。阿勒•哈增是最早使用了“网膜”、“角膜”、 “玻璃体”、“前房液”等术语的人。他认为视觉是在玻璃体中得到的。他还反对由柏拉图和欧几里德提出的关于视觉是由眼睛发出光线的学说,而赞成德谟克利特的观点,认为光线是从被观察的物体以球面形式发射出来的。阿勒•哈增对光学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光学的诞生。
  在力学方面,阿尔•哈兹尼(生卒年不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公元 1137 年发表的《智慧秤的故事》一文中,详细地描绘了他自己发明的带有5 个秤盘的杆秤。它既可以作为杆秤使用,也可用一个可动的秤盘在没有砝 码的情况下测量重物,还可以在水中测定物体的重量。阿尔•哈兹尼用智慧 秤测物体重量,同时使用一个带有向下倾斜的喷嘴的容器,把水灌满容器至喷嘴口,然后把物体浸入容器,通过测量溢出的水重可以确定物体的体积。他用这个方法确定了一些物质的密度。阿尔•哈兹尼还发现空气也有重量,因此他把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从液 体推广到空气中。他发现“大气的密度随高度的不断增加,其密度越来越小,因此物体在不同高度测量时,重量会有所不同。”这也是很重要的力学规律。他还以路程与时间之比给出了速度的概念。
  阿拉伯的物理学研究和它的经济发展联系极为紧密。在度过了从公元 10 世纪到 12 世纪的鼎盛时期后,由于阿拉伯内部灌溉农业管理不善;外部承受 了基督徒十字军的打击以及蒙古人、鞑靼人的入侵。内外交困的阿拉伯经济 衰败了,阿拉伯物理学与数学一样,也随之衰落了。阿拉伯的物理学主要是继承了希腊人的成果,并有所创新。阿拉伯物理 学为中世纪的欧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实验、理论和方法,有力地推动了欧 洲物理学的复兴。
阿拉伯帝国社会
  帝国的社会结构发生过一些变化,但主要分为四层:
  阿拉伯人
  上层由先知家族、历代哈里发家族、重要的迁士和辅士家族及各地总督等组成,下层为普通的阿拉伯武士和士兵。他们享有许多特权。
  迪米
  迪米阶层是帝国境内的异教徒,主要是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和琐罗亚斯德教徒。他们需要交纳比穆斯林夺得人头税。但是生活在穆斯林社会的基督徒与中世纪欧洲境内非基督教徒相比,他们的处境还算不错。首先,从这些歧视性内容在倭马亚、阿拔斯王朝时代需屡次重申,严令遵守,就可看出它们平时并不是严格实施的。其次,这些非穆斯林可以保持原有信仰,享有财产权,甚至可以在国家的高级机构中任职,也不用担心被流放或被送上火刑柱。
  奴隶
  最低等级,基本不具备做人的资格。
  奴隶买卖在阿拉伯帝国境内十分兴隆。936年夏天,一个波斯商人用400艘船从非洲阿拉伯人殖民地运来约1.2万名黑奴。11世纪的缚喝城(今译巴尔赫,即当代阿富汗马扎里沙里夫)有一整条“奴隶贩子街”。奴隶市场上还出售来自希腊、俄罗斯的白奴和来自中亚、印度的突厥黄种奴隶。奴隶用于采矿、水利工程、宫廷作坊和军队,也用于私人的宅内劳动和手工业劳动。
阿拉伯帝国外交
  阿拉伯帝国和唐朝:
  据说,穆罕默德曾经告诫他的弟子们说:“知识即使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据《旧唐书·西域传》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帝国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使节抵达长安与唐朝通好,唐高宗即为穆斯林使节赦建清真寺。此后双方来往频繁。在中国史书的记载中,大食使节来访次数达37次。
  751年,阿拔斯王朝军队在中亚怛罗斯战役中击败唐朝将领高仙芝率领的唐朝和中亚各族联军,成功夺取了中亚西部河间地区的控制权,与唐帝国隔葱岭相对。阿拉伯帝国正是在这场战役中获得了造纸术。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于757年向阿拉伯帝国求援,阿拉伯人随即派遣3千士兵帮助平定安史之乱。这些士兵后来大多留在了中国,成为中国回回人的先人之一。此后,吐蕃趁唐将西域兵力调回、防务空虚之际,联合进攻唐朝。安史之乱后,阿拉伯又在葱岭以西多次交兵,争取了西域的控制权。在这个过程中,突厥回纥部可汗政权作为唐的盟友得以崛起。
  公元8世纪,中国之外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出现在阿拉伯境内的撒马尔罕。《旅程和王国》一书有这样一句话:“纸是由俘虏自中国引入撒马尔罕的。”几乎与此同时,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他们的造纸技术都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造纸术后来从阿拉伯传往欧洲。
  继造纸术之后,一些中国的其它发明创造也通过丝绸之路传进阿拉伯帝国,后来通过帝国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国部分地区传遍欧洲,对西方的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公元8世纪中叶,怛罗斯战役中被俘的中国人杜环环游过阿拉伯地区,足迹远至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摩洛哥,并且将其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书——《经行记》,为中国和阿拉伯文明的交往留下珍贵的记录。
  伴随科学与文化交流的发展,不仅伊斯兰教传入了中国,而且阿拉伯帝国先进的数学、天文历法与航海、地理知识也开始被中国人了解。
  公元10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与航海家伊本·瓦哈比的商船由巴士拉与赫拉(Siraf)经海上丝绸之路驶进中国的广州港。之后,他们对于中国风土人情的大量的叙述(由Abu Zeid Hassan整理),使得当时的阿拉伯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此类故事可能为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The Arabian Nights)提供了与中国有关的素材。
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列表
  四大哈里发〔632年—661年〕
  阿布·伯克尔 632年—634年
  奥马尔一世 634年—644年
  奥斯曼 644年—656年
  阿里 656年—661年
  倭马亚王朝〔661年—750年〕
  穆阿维叶一世 661年-680年
  叶齐德一世 680年-683年
  穆阿维叶二世 683年-684年
  麦尔万一世 684年-685年
  阿卜杜勒·马利克 685年-705年
  瓦利德一世 705年-715年
  苏莱曼 715年-717年
  奥马尔二世 717年-720年
  叶齐德二世 720年-724年
  希沙姆 724年-743年
  瓦利德二世 743年-744年
  叶齐德三世 744年
  易卜拉欣 744年
  麦尔万二世 744年-750年
  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
  阿布·阿拔斯 750年—754年
  曼苏尔 754年—775年
  马赫迪 775年—785年
  哈迪 785年—786年
  哈伦·拉西德 786年—809年
  阿明 809年—813年
  麦蒙 813年—833年
  穆塔希姆 833年-842年
  瓦提克 842年-847年
  穆塔瓦基勒 847年-861年
  蒙塔希尔 861年-862年
  穆斯塔因 862年-866年
  穆塔兹 866年-869年
  穆克塔迪 869年-870年
  穆塔米德 870年-892年
  穆塔迪德 892年-902年
  穆克塔菲 902年-908年
  穆克塔迪尔 908年-932年
  卡希尔 932年-934年
  拉迪 934年-940年
  穆塔基 940年-944年
  穆斯塔克菲 944年-946年
  穆提 946年-974年
  泰 974年-991年
  卡迪尔 991年-1031年
  凯姆 1031年-1075年
  穆克塔迪 1075年-1094年
  穆斯塔兹希尔 1094年-1118年
  穆斯塔尔希德 1118年-1135年
  拉希德 1135年-1136年
  穆克塔菲 1136年-1160年
  穆斯塔吉德 1160年-1170年
  穆斯塔迪 1170年-1180年
  纳西尔 1180年-1225年
  扎希尔 1225年-1226年
  穆斯坦希尔 1226年-1242年
  穆斯塔辛 1242年-1258年---帝国灭亡
阿拉伯帝国简介
  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兴起
  阿拉伯历史上四大王朝
  先知时期
  四大哈里发时期
  倭马亚王朝
  阿巴斯帝国
  阿拉伯帝国 Arab
  【复兴亚伯拉罕的遗教】及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
  最初的四大哈里发由穆斯林公社选举产生 。第一任哈里发是先知的岳父艾布·伯克尔,两年后去世,平定叛乱,恢复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 634 ~ 644在位 )先后收复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叙利亚(636)、巴勒斯坦(637);同时派4000骑兵攻入埃及。占领了整个中东。从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广大地区,为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欧麦尔还在辽阔的领土上建立了行政管理体制。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644~656)率4万阿拉伯铁骑主力军队消灭萨珊王朝数十万大军。西至北非利比亚。在位期间,阿拉伯统治阶级奥斯曼本人由于腐化,重用亲近、贪图享乐,引起穆斯林的不满。被倒戈的士兵杀死。哈里发阿里(656~661在位)即位,奥斯曼重用的亲戚穆阿维叶污涅阿里杀害奥斯曼。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被穆阿维耶煽动和收买。阿里后来被哈瓦利吉派的人暗杀。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即位哈里发,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哈里发改为世袭,实际上是帝国的君主。
  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专制国家。公元632年阿拉伯半岛在穆罕默德去世时统一后。在首任哈里发艾布·伯克尔(632~634)在任内,阿拉伯哈里发政府平定先知去世后叛乱的各部落。伯克尔死后,继任者奥斯曼哈里发,率领阿拉伯人麦加大清真寺开始在先知的“鹰旗”对外扩张,占领中东、北非、东非西非、中亚以及欧洲西班牙、葡萄牙;两西西里王国,跨过阿尔卑斯山攻入瑞士(因二战免于战火联合国公认最安全国家)并侵入奥地利(13世纪蒙古人才侵入)。中世纪北欧海盗盛行;当时法兰西和英吉利都相继被日耳曼威廉家族征服。786年;阿拉伯人陆续占领法兰西南部,科西嘉岛;与法兰西军队决战普瓦提埃失败,才使法国、英吉利免于被阿拉伯军队占领。形成庞大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帝国统治者阿拉伯语称哈里发,集政治、宗教大权于一身。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西方史籍称之为萨拉森帝国或摩尔帝国。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复兴阿拉比亚自古以来的一神教伊斯兰教 。自称是阿拉伯和犹太人祖先的,亚伯拉罕宗教的继承者。先知遵循亚伯拉罕的遗教传播伊斯兰。到穆罕默德逝世时(632),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
  倭马亚王朝时期(661~750)
  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的政权巩固以后,阿拉伯贵族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在东线,征服了布哈拉、撒马尔罕、信德及部分旁遮普地区。在西线,攻占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后,于 711年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安达卢西亚。后在入侵法兰克王国的普瓦提埃战役(732)中战败,退回西班牙。至8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西临大西洋,东至中亚河外地区,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封建军事帝国。倭马亚王朝共有14位哈里发。
  倭马亚王朝仿效拜占庭帝国的政体,设置了政府机构 ,并继续实行由阿拉伯军事贵族执政的政策。封建土地制度逐渐完备,被称为伊克塔的封建采邑日益增多。阿拉伯语成为帝国的正式语言,政府的一切文件必须用阿拉伯文书写。
  8世纪20 年代以后,阿拉伯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内讧不止。一直受歧视、受压迫的非阿拉伯穆斯林纷纷揭竿而起。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750 ~ 754 在位)利用波斯籍释奴阿布·穆斯利姆在呼罗珊的力量,联合什叶派,于750年推翻了倭马亚家族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 。曼苏尔(754~775在位)时迁都巴格达(762)。中国史书称该王朝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
  阿克萨清真寺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特别是哈伦·拉西德和麦蒙执政时期,降服吐蕃。此时是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代 ,750年,阿拉伯人占领坦桑尼亚的桑格几布群岛。751年阿拉伯帝国军队在中亚怛罗斯战役中,击败中国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在这时期,帝国仿效波斯旧制,建立起完整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重视兴修水利,使肥沃的新月地带、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等地区的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帝国境内的丰富资源和过境贸易,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布亚、非、欧三大洲。巴格达成为著名的世界商业和贸易中心之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文化的进步与繁荣。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创造出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伊斯兰教已成为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北非等地大部分居民共同信仰的宗教。
  9世纪中叶后,为了巩固边防,阿巴斯帝国先后册封藩王驻守边疆。突厥苏丹逐渐取得权势,阿拔斯王朝进入分封制时期。由于重用突厥将领,阿拉伯帝国中央政府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各地封建主拥兵割据,独霸一方。如阿拉伯人在北非册封了伊德里斯王朝(789~956)和艾格莱卜王朝(800~908);在摩苏尔封了哈姆丹王朝王朝 苏丹929~1003);册封波斯人藩王萨曼王国伽色尼王朝、布韦希王朝、塞尔柱帝国,以及在埃及、叙利亚和阿尤布王朝1171~1250)。909年,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在北非建立,与建都科尔多瓦的后倭马亚王朝(929~1031),建都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鼎足而三,争夺哈里发的正统地位。以致十世纪在伊斯兰史上有什叶派世纪之称。
  8世纪70~80年代的蒙面者起义、816~837年的巴贝克起义和869~883年的辛吉起义,给阿拔斯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到10世纪中叶,王朝实际统治区域仅限于巴格达及其周围地区。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巴格达,哈里发失去了一切世俗权力,只保留了宗教领袖的地位。实际上阿拔斯帝国已名存实亡,西方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的哈里发称为“巴格达教皇国”。1258年,蒙古大将旭烈兀率军攻陷巴格达,杀死哈里发,阿拔斯帝国遂亡。阿拔斯王朝共有37位哈里发。
阿拉伯帝国之兴衰
  阿拉伯帝国的分裂与衰亡
  庞大的哈里发帝国是阿拉伯贵族借武力征服而建立的多民族、多信仰的集合体。不同民族与不同信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与矛盾;广大人民群众与贵族官僚、富商阶级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穆斯林内部也因复杂的矛盾而四分五裂;特别是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又从帝国内部培植起离异的势力。因此,9世纪中叶以后,哈里发政权已逐步释放尽自身的能量,帝国急剧滑向分崩离析的穷途末路,直至走向灭亡。
  风起云涌的人民反抗大潮
  广大下层人民的反抗斗争是造成帝国统治根基动摇的主要原因。为了维持庞大的封建国家官僚机器的运转,满足无度奢靡生活的需求,哈里发国家一直不断加强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的残酷剥削,致使封建主与广大民众间的阶级矛盾始终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之中,导致此伏彼起、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进入9世纪之后,人民起义更是遍及帝国全境,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有巴贝克起义、黑奴起义和卡尔马特起义。
  出身于阿塞拜疆社会下层的巴贝克,利用祆教胡拉夫派的教义,号召民众与恶神造成的暴力、压迫、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进行斗争,提出推翻阿拔斯王朝的口号。816年,巴贝克在阿塞拜疆首竖义旗,很快便控制了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波斯西部等广大地区。民众武装“红衣军”一度发展到30万人,对哈里发政权构成严重的威胁。机智善战的巴贝克率领红衣军屡败官军,坚持斗争20年。马蒙、穆木台绥木两任哈里发 围剿义军,并悬赏百万第尔汗缉拿巴贝克。837年,巴贝克为叛徒出卖,英勇就义。
  巴贝克起义的烈火刚刚停息30年后,帝国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又爆发黑奴大起义。自建朝以来,阿拔斯王朝就不断从东非输入黑奴,押至南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其境遇十分凄惨。哈瓦立及派穆斯林阿里·伊本·穆罕默德自称是安拉的使者,使命是使奴隶获得自由和财富,深得广大奴隶的拥戴。869年3月,阿里率众起事,很快便聚成20万之众。871年,攻陷两河流域的重镇巴士拉,一度进至距巴格达仅20公里处,帝国首都岌岌可危。哈里发穆耳台米德派军征讨,剿抚两计并用。由于阿里在起义后未能及时兑现当初的允诺,义军力量被削弱。883年,黑奴起义在坚持了14年之后,惨遭失败,阿里被杀。在世界历史上,这次黑奴起义是与古代罗马斯巴达克起义齐名的大规模奴隶反抗斗争,它给哈里发国家以沉重打击。此后,阿拉伯从非洲输人奴隶的数量明显减少,整个社会中的奴隶制残余也渐趋消亡。
  教派分立和封建割据
  人民起义浪潮也使阿拔斯帝国境内异端教派的活动更趋活跃。9世纪晚期,由阿布·阿杜拉创立的“卡尔马特教派”逐渐兴起。该派反对逊尼派哈里发政权,主张社会平等、财产共有,废弃正统的伊斯兰教规、教礼。890年,该派在哈马丹·卡尔马特领导下于伊拉克南部库法地区举行起义。势力迅速扩及波斯、中亚一带,并于899年在波斯湾西岸的巴林建立了卡尔马特国家,先后延续200余年。
百科辞典
  Alabo Diguo
  阿拉伯帝国
  Arab Empire
    7世纪 30年代至13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哈里发国家。中国史书称“大食”。西方史籍称之为萨拉森帝国。610年,穆罕默德利用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经济状况和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经过22年的艰苦奋斗,到他逝世时(632),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于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帝国历史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四大哈里发时期 穆罕默德之后,阿拉伯国家的首脑称为“哈里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最初的四大哈里发由穆斯林公社选举产生。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632~634在位)平定了各部落的叛乱,恢复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634~644在位)利用拜占廷帝国和波斯长期战争后两败俱伤的有利时机,在“圣战”的旗帜下,发动了一系列对外战争。先后征服拜占廷统治下的叙利亚(636)、巴勒斯坦(637)和埃及(641)。并于642年大败波斯军。占领了从波斯湾到高加索、从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广大地区,为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欧麦尔在辽阔的领土上建立了行政管理体制,规定被征服地区的民政及宗教事务维持原状,土地归全体穆斯林所有,仍交给当地农民耕种,但要缴纳地租和人丁税。从而使原来处于原始公社制末期的阿拉伯社会超越了奴隶制的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了封建社会。
    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伊本·阿凡(664~656在位)继续向外征伐,东灭波斯萨珊王朝(651),西达北非昔兰尼加。他在位期间,阿拉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和教派分歧日趋激烈,奥斯曼本人和第四任哈里发阿里(656~661在位)先后被杀。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即位哈里发,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哈里发改为世袭,实际上是帝国的君主。
    倭马亚王朝时期 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的政权巩固以后,阿拉伯贵族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在东线,征服了布哈拉、撒马尔罕、信德及部分旁遮普地区,并达到中国唐朝边境。在西线,攻占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后,于711年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安达卢西亚。后在入侵法兰克王国的普瓦提埃战役(732)中遭到失败,退回西班牙,从此再未越过比利牛斯山。至 8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西临大西洋,东至中亚河外地区,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封建军事帝国。
    倭马亚王朝仿效拜占廷帝国的政体,设置了政府机构,并继续实行由阿拉伯军事贵族执政的政策。封建土地制度逐渐完备,被称为“伊克塔”的封建采邑日益增多。但由于奴隶劳动的普遍存在,阿拉伯帝国的封建制度是不发达的。通过军事殖民、部落迁徙和蓄养女奴、繁衍子孙等途径,阿拉伯人在被征服地区的人口日益增长,与当地土著居民通婚日益普遍,阿拉伯驻军营地逐渐发展为新的城镇。 695年,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685~705在位)进行货币改革,用阿拉伯第纳尔和迪尔□取代原来通用的拜占廷金币和波斯银币。随后,又规定阿拉伯语为帝国的正式语言,政府的一切文件,必须用阿拉伯文书写,取代了原来在伊拉克、叙利亚和埃及通用的波斯文、希腊文和科普特文。但阿拉伯语最终成为伊拉克、叙利亚、埃及和北非的通用语言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11世纪初才最后完成。
     普瓦提埃战役
    欧麦尔二世(717~720在位)统治期间,帝国处于对外征伐失利,国内动乱之际。他实行的税制改革,因封建贵族的反对半途而废。8世纪20年代以后,阿拉伯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内讧不止。一直受歧视、受压迫和剥削的广大非阿拉伯穆斯林纷纷揭竿而起。穆罕默德
相关词
历史地图王朝百科辞典历史人物哈里发伊斯兰教阿拔斯王朝
医学医生阿拉伯人伊斯兰教徒阿拉伯时代
包含词
阿拉伯帝国西扩阿拉伯帝国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