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
|
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种类很多,可分为致病性钩体及非致病性钩体两大类。致病性钩体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在世界各地都广泛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者。菌体纤细,长短不一,一般为6~20um,宽0.1~0.2um,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c”、“s”等形状。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钩体象一串发亮的微细珠粒,运动活泼,可曲屈,前后移动或围绕长轴作快速旋转(见图16~2)。电镜下钩体为圆柱状结构,最外层是鞘膜,由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其内为胞壁,再内为浆膜,在胞壁与浆膜之间有一根由两条轴丝扭成的中轴,位于菌体一侧。钩体是以整个圆柱形菌体缠绕中轴而成,钩体的胞壁成份与革兰氏阴性杆菌相似。 |
|
钩体革兰氏染色为阴性,不易被碱性染料着色,常用镀银染色法,把菌法染成褐色,但因银粒堆积,其螺旋不能显示出来。钩体是唯一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的螺旋体,最适湿度8~30℃,ph7.2~7.5,常用柯索夫(korthoff )氏液培养基培养,生长缓慢,接种后3~4天开始繁殖,1~2周后,液体培养基呈半透明去雾状混浊生长。 |
|
钩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致病螺旋体为强,在水或湿土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这对本菌的传播有重要意义,该螺旋体对干燥、热、日光直射的抵抗力均较弱,56℃10分钟即可杀死,60℃只需10秒,对常用消毒剂如0.5%来苏、 0.1%石炭酸、1%漂白粉等敏感,10~30分钟可杀死,对青霉素、金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
|
致病性钩体的抗原组成比较复杂,与分型有关的抗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表现抗原(p抗原),另一种是内部抗原(s抗原);前者存在于螺旋体的表面,为蛋白质多糖的复合物,具有型特异性,是钩体分型的依据;而后者存在于螺旋体的内部,是类脂多糖复合物,具有属特异性,为钩体分群的依据。目前全世界已发现20个血清群,200多个血清型,我国至少发现了18个血清群,70多个血清型。 |
|
第一,避免犬与带菌动物(尤其是猪与鼠类)及被其尿所污染的水,饲料接触。被污染的环境,可用2~5%漂白粉溶液,或2%氢氧化钠,或3%来苏儿消毒。
第二,驱鼠、灭鼠。
第三,严禁饲喂病畜肉及带菌动物的生肉及其他产品。
第四,对较大的犬群每年进行1次检疫,发现病犬及可疑感染犬,应及时隔离。青霉素、链霉素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在早期应用,效果更好。但必须连续治疗3~5天,才能起到消除肾脏内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第五,采取药物预防。目前,我国尚无犬用钩端螺旋体菌苗,国内外有与其他疫苗结合的多联苗,可给犬预防接种,但菌苗必须包括当地主要流行菌型。如无菌苗,可在流行期间采用药物预防,即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每千克饲料加入土霉素 0.75~1.5克)或四环素(按1~1.5毫克/千克体重),连喂7天,可控制犬的感染。
第六,饲养病犬的人员,不要再与健犬接触。 |
|
钩端螺旋体
螺旋体的一个属。体长而纤细,呈螺旋状,一端或两端常弯曲呈钩状而得名。钩体长约 6~12um,宽仅0.05~0.1um,钩体不易被笨胺类染料着色,组织中的病原体,须经镀银染色后始能显现;在电镜下可看到圆柱状菌体,细而弯曲的两条轴丝与菌体相互缠绕,其末端嵌入菌体的两端。其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能在水中生存数月之久,但对青霉素和金霉素很敏感,人体感染后可引起钩端螺旋体病。 |
|
- n.: leptospira, leptospire
|
|
钩端螺旋体病 | 钩端螺旋体属 | 钩端螺旋体科 | 猪钩端螺旋体病 | 犬钩端螺旋体病 | 钩端螺旋体菌苗 | 钩端螺旋体疫苗 | 钩端螺旋体性黄疸 | 牛羊钩端螺旋体病 | 钩端螺旋体性脑炎 | 钩端螺旋体脑膜炎 | 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 | 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 | 神经系统钩端螺旋体病 | 钩端螺旋体诊断血清 | 波蒙纳钩端螺旋体病 | 南方钩端螺旋体感染 | 流感伤寒型钩端螺旋体病 | 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病 | 钩端螺旋体病血清学试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