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 > 野草莓
目录
No. 1
  1、植物
  科别:蔷薇科
  别名:洋莓
  英文名:strawberry
  学名:fragaria ananassa duch.
  利用部位:果实
  产地:原产于南美洲。现吉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贵州。生于山坡、草地、林下,广布北温带,欧洲、北美均有记录。
  亚科概述:
  灌本或草本,复叶稀单叶,有托叶心皮常多数,离生,各有112悬垂或直立的胚珠; 子房上位,稀下位;果实成熟时为瘦果,稀小核果,着生在花托上或在彭大肉质的花托内。 染包体基数x=7,8或9‘ 本亚科共有35属,我国产21属。本亚科植物许多具有经济价值,如龙芽草属、委陵菜属和地榆属,有些种类是重要药 构,如单莓属、悬钩子属和蔷薇属,有些种类是重要水果,如蔷薇属、称棠花属,木本委陵菜 属为常见园林观赏植物。
  本科概述:
  草木、灌木或乔木,落叶或常绿,有刺或无刺。冬芽常具数个鳞片,有时仅具2 个。叶互生,稀对生,单叶或复叶,有显明托叶,稀无托叶。花两性,稀单性,通常整 齐,周位花或上位花;花轴上端发育成碟状、钟状、杯状、镡状或圆筒状的花托(一称萼 筒),在花托边缘着生萼片、花瓣和雄蕊;萼片和花瓣同数,通常4—5,覆瓦状排列,稀 无花瓣,萼片有时具副萼;雄蕊5至多数,稀1或2,花丝离生,稀合生;心皮1至多数, 离生或合生,有时与花托连合,每心皮有1至数个直立的或悬垂的倒生胚珠;花柱与 心皮同数,有时连合,顶生、侧生或基生。果实为瞢荚果、瘦果、梨果或核果,稀蒴果; 种子通常不含胚乳,极稀具少量胚乳;子叶为肉质,背部隆起,稀对褶或呈席卷状。 本科的模式属:蔷薇属rosa l. 本科约有124属3300余种,分布于全世界,北温带较多。我国约有51属1000 余种,产于:全国各地。 本科许多种类富于经济价值,温带的果品以属于本科者为多,如苹果、沙果、海棠、梨、桃、李、杏、梅、樱桃、枇杷、韫椁、山楂、草莓、树莓等,都是著名的水果,扁桃仁 和杏仁等都是著名的干果,各有很多优良品种,在世界各地普遍栽培。不少种类的果 实富有维生素、
  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可连同其他药用植物泡茶可缓和紧张和腹泻,果实可补充铁质,并是缓和的通便剂,叶的煎剂可收敛毛孔。草莓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有效成分,每百克鲜果肉中含维生素c 60毫克,比苹果、葡萄含量还高。果肉中含有大量的糖类、蛋白质、有机酸、果胶等营养物质。此外,草莓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 1、b 2、c、pp以及钙、磷、铁、钾、锌、铬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部分微量元素。草莓是人体必需的纤维素、铁、钾、维c和黄酮类等成分的重要来源。
  在西方,食用草莓被人们推崇为时尚,他们把草莓当成防治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灵丹妙药,可见经常食用草莓对健康大有益处。另据有关资料显示,草莓中的维生素c可阻断人体内强致癌物质亚硝铵的生成,能破坏癌细胞增生时产生的特异酶活性,使“癌变”的细胞逆转为正常的细胞。
  祖国医学认为草莓具有极大的药用价值,其味甘、性凉,具有止咳清热、利咽生津、健脾和胃、滋养补血等功效。近年来医学研究表明,草莓有益心健脑的独特功效,特别是对于防治冠心病、脑溢血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症有很大作用。研究表明,草莓有抗癌的功效。从草莓的根、叶、果实中提取的含有较高抗癌活性的鞣花酸,能有效地保护人体组织不受致癌物质的侵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癌症的发生。
  自从16世纪开始栽培之后,野草莓就出现了许多种类,用来泡茶的是日本称为“虾夷蛇莓”的品种。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认为这种植物具有神奇的力量,叶子和根可以治疗腹泻,茎可以疗伤,因此欧洲各地的遗迹都有许多野草莓种子的化石。
  野草莓茶虽然带有“草莓”这两个字,却不是水果茶,而是带有草香、类似粗茶的味道,在茶草茶里面算是没有涩味、容易入口的茶。这种茶含有钙、磷、铁质,可提高肾脏的功能,并同时净化身体内部,消解风湿、关节炎、膀胱炎以及因浮肿等导致的肥胖问题。对于腹泻、消化器官失调,也能发挥温和的效果,所以适合在饭后饮用。腹泻时建议混合德国甘菊或鼠尾草,关节炎疼痛时则适合混合金丝桃或绣线菊饮用。
  野草莓茶容易入口,也适合和香味太浓的花草混合冲泡,使味道变得比较温和。
  野草莓是多年生草本,有蛋形的锯齿状绿叶,直立的茎端会长出白色的小花,然后结出红色的果实。其属名“fraga”源自“香”这个字,据说是因为果实很香。果实可以生吃,有很多用途,例如:用来增添利口酒的风味。此外也有缓和胃炎、肝炎,去除牙结石或牙齿黄斑,强健牙齿和牙龈的作用。把压碎的果实涂在肌肤上,可治疗晒伤,也有化妆水的效果,能淡化黑斑或雀斑。但因为是凉性,在冬天寒冷时,或在胃冷是吃太多,会引起消化不良,所以要多加注意。用果实浸泡葡萄酒做成的酒能使人振作精神。让心情放轻松,长久以来就是人们常喝的饮料。
  野草莓有个别名叫"pe(3声)pe(轻声)",类似于"婆婆".
  功效:利尿、强肝,改善肠胃失调、肾机能不全、腹泻、膀胱炎、风湿、贫血。
  [复方]
  缓和腹泻 野草莓1/2匙+德国甘菊1/2匙+鼠尾草1/3匙
  帮助肝脏作用,适合在饮酒过度时喝 野草莓1/2匙+香蜂草1/2匙
  促进代谢,消除水肿 野草莓1/3匙+绣线菊1/3匙+粉红玫瑰1/3匙
  2、电影
  原名:smultronstället
  又名: 野草莓 / wild strawberries
  导演: 英格玛 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主演: 维克多·斯约史特洛姆 / 碧比·安德森
  上映年度: 1957
  语言: 法语
  制片国家/地区: 瑞典
  剧情简介 ······
  七十九岁的医生伊萨克.伯雷在献身医学界几十年之久后终于获得人们所颁赠的荣誉博士学位,于是开车前往多伦多。随行的还有他的家人。途中,当伊萨克从媳妇口中得知儿子竟恨自己自私的时候,他有所振动,坐在路边草坪上开始忘我地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同时也想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堂妹莎拉。由幻想清醒过来的伊萨克,望着站立在他面前的与莎拉长得十分相像的少女与两名青年,他们都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伊萨克感悟并埋怨自己为了学问,将爱情等闲视之,时光水逝,美丽的青春和爱情一去不返……
  他们抵达伦多城后,尽管颁奖的场面隆重无比,但伊萨克的脚步却十分沉重。当天晚上,他做了一场童年时的梦。那仍然年轻而感情弥笃的父母,那美丽平和的大自然,使得睡梦中的老人脸上浮出一丝笑容。透过回忆、幻觉或梦境,将不断出现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脑海里的孤独,描写得非常冷酷而又彻底。
  相关影评:整部《野草莓》是一次灵魂之旅,是一次重生之旅。这次旅程在不同的梦幻不断出现中表现出是“缺陷,贫乏,空虚,不获宽恕。”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觉醒,找回真实自我的过程。伯格曼说:“我一直不知道整部影片,其实我一直在向双亲哀求:看看我。了解我。有可能的话,原谅我吧!”
  野草莓》评论一:茫茫如水一般日子淌过,如风的呼吸记忆于我
  当我年老的时候,安详地躺卧在儿时嬉戏的草地上,在梦境中穿越自己的一生。泪眼婆娑中方才发现自己长长的生命历程只如天边的浮云,轻的没有丝毫的分量。审判的捶音铿锵有力,击碎我自以为是的信心,我是原告、被告,法官,我是自己的审判长。
  《野草莓》让我臆想着自己的未来,审视自己的过去常常比展望未来残酷的多,因为过去已经确定地书写了下来,无论是错误还是成绩都需要勇气去面对,而未来呢,它永远是那样不可捉摸地隐藏在幻想之中,并随着心情的起伏而改变。只可惜我的生命之河才流过了一小半,尚未如晨星思念地球一般思念着生命的源头。于是只能选择在银幕中体验那样的心路历程,虽然现在它离我遥不可及,但未来的某一天,它或许就是我的生命。
  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的《野草莓》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伯格曼一直是一位痛苦忧伤的导演,充满了知识分子气质和宗教情怀。倔强顽固又自私的医学老教授依萨克在现实的荣耀和梦境幻觉以及对童年回忆的折磨中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伯格曼以一种宗教死亡审判的方式让老教授在生命的末尾惊醒,他抚摩着自己走过的岁月,唏嘘不已,面对现世的荣耀,已然不再有任何的激动。
  影片的绝大部分都在老教授依萨克的梦境和回忆中铺陈出来,在起初的梦境中,依萨克梦见自己来到了一个全然陌生的街道,破壁残亘,没有指针的钟和表,跌落的棺材里伸出的手……这一切似乎就已经向我们展现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孤独、恐惧以及一种死亡感。整部影片一直都在这样的基调下行进着,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死亡的威胁——阴霾的天空、乌云以及雷暴雨,即使青春无暇的岁月也被现实的阴影笼罩着,依萨克一次又一次从自己的噩梦中惊醒,伯格曼用一种天主教的惩罚方式在惩罚着依萨克的自私和顽固,然而这也正是伯格曼本人矛盾的所在——依萨克是一位在天主教家庭出生并成长的人,并且是一位神父。然而也正是天主教本身的教义和规则压迫了人性中真、善、美的一些本性。伯格曼用一种宗教方式惩罚着由宗教而滋生的顽固和自私,他批判着却也维护着,这或许正是伯格曼本人的痛苦所在。在《第七封印》的末尾,骑士等被死神带走的一幕也同样表现了伯格曼对于宗教即崇敬又怀疑的痛苦。
  撇开伯格曼对于宗教怀疑的忧愁,依萨克的生命历程是对当代人的一种警示。许多人忙忙碌碌地为了自己的事业而放弃了感情,放弃了对子女的责任,以为自己的荣耀便是一切,到最后却发现自己无所可依,此时回顾自己的青春岁月方才后悔不已。爱和责任总是相关联的,爱不仅仅是激情,它是一份长久的相伴,默默的付出,是彼此搀扶着走过岁月坎坷的泥泞。伯格曼从内心呼唤着情感的沟通的交流,呼唤着亲情、爱情和一切真实的情感。在影片中三位年轻人率真的性格也同样衬托出老教授生命之路的暗淡,那三位年轻人为了彼此的理想而争论,老依萨克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自己生命的亏空,他的心中亏欠的太多太多。
  伯格曼最终以一种救赎的方式让老教授感知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虽然在过去的岁月里,他的顽固和自私伤害了许多人的感情,但在影片的末了,老依萨克似乎渐渐回归了属于人性中最本真的自己。看完《野草莓》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希腊大师安哲洛普洛斯,在《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和《永恒的一天》中,主人公都穿越了历史,感受着时间的重量,大师都是领悟时间的智者,而生命的重量也正是因时间而来。
  或许我们度过的每一天仅仅是一张薄纸,轻如鸿毛地飘落你的肩头,可当你在岁月中不经意的一瞥,却看到自己的背上已经驮上了沉沉的案卷,而生命的末尾却只是要从纷繁的案卷中找出我们最初写下的那个字母。
  《野草莓》评论二:冰冷下的余温
  ——它是一种对过去的反思。不是彻底的冰冷,而是冰冷下的余温。
  许多时候冷漠代替了温柔,理性取代了真诚,你无法用理性的眼光去理解这样一部影片,而《野草莓》就是这样一部试图将冷漠逐渐融化的影片,从表面上看似乎它也是冰冷无情而充满艰深,但其实当我们回忆过去,突然发现其实它展现了几乎所有我们情感的渴望以及我们并未意识到的对于情感不得而知的冰冷与无力。然而有一天当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时,冰冷已然灌输到我们的血液,甚至灌输到我们苍老的一生,并在下一代中延伸。
  伯格曼在《伯格曼论电影》中这样说到:“驱使我拍《野草莓》的动力,来自我尝试对离弃我的双亲表白我强烈的渴望。在当时我父母是超越空间、具有神话意味的,而这项尝试注定失败。多年后,他们才被转化为普通的人类,我从儿时就怀抱的怨恨也才逐渐烟消云散。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能和睦相处,彼此融洽。"
  其实并不是伯格曼诠释了《野草莓》,而是温格教授诠释了伯格曼的一生。
  当温格教授对马丽安说到“我死了,虽然我还活着。”时,当维克多.修斯卓姆充满哀伤无力的眼神遥望过去时,无力感四处蔓延。
  试图用爱表达却失去了表达爱的能力,并无法得到救赎,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法解决的难题。而直到当萨沙离开前对温格教授说到“我真正爱的人是你”时那一丝余温才得以在人生的最后一刻感悟。
  影片最后萨沙挽起伊沙克的手,领他走向林间一处阳光灿烂的空地。另一侧,他见到他的父母在向他招手,而这只是救赎的开始。
  《野草莓》评论三:关于童年和你的一生
  关于童年和你的一生,不管在79岁的时候还是38岁的时候,反正,你要从孩子那里得到一切的根源,无论是错误的,还是无意识的.
  今天,我们在一起一口气看完了这部确实让人意外的伟大电影。尽管它的伟大已经长期被人称颂,可惜我一直忽略了被众口相传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滥俗或者晦涩的,就好像医生忽略的那些过去一样,只是我简单的一个潜意识导致了这个错误。我几乎后悔没有尽早看到它。在电影播放完毕之后,老婆是第一时间读出了1887的数字,而我是傻傻地问:就这样完了?
  你看,多傻,我已经被模式化了,还以为任何提供给我们的娱乐都能有最后答案的,而不是看着被误解的父母恩爱地坐在海边垂钓那样。都被误解了,包括我们从来不曾考虑过的往日。
  我最爱撞车的那对夫妻,对我来说,他们是最典型的家庭生活。丈夫是可笑的容忍的“天主教徒”,他用他罗嗦残忍的所谓忍让,来对待妻子的尖酸刻薄。但我们或许在最后会确认吧,妻子的不耐烦和嘲笑就是来自他那莫名其妙的退让和自嘲。总有一方是这样的,不信你可以问问身边的哪个人。这是典型范例。
  然后是哪个可爱活泼的女孩气鼓鼓地说,“他们要打起来了,因为关于上帝的争论。我不想让他们争吵,于是说,你们可以谈论我。但是,他们一致说,闭嘴,你什么都不懂。”我必须指出这是一个让人微笑的机智。是的,可爱的女孩不需要知道上帝,她想知道的,是关于自己的讨论,这个比上帝重要。可是,男人们觉得,女孩的任务是可爱,我爱你,但是,你不懂得上帝,这个和你无关。不要引申了,没有那么宏大的主题,不是战争让什么人走开之类的,这只是描述了人的一个小小本性而已。
  最后,我想说说儿媳妇玛丽安,她是所有人当中最正常的,当然,是说到了她这个年龄,她是最正常的。她已经过了与两个可爱的小伙子四处流浪的年龄,她不会接受照顾一个冷酷的被爱慕者四十年而接受并不是夫妻,她需要小孩,但是丈夫反常她也愿意让步,她象个真正的女人那样愿意原谅无情的公公,仅仅因为与他曾经一路同行。她保留了吸烟的习惯,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个愿意接受反叛的姑娘。所以,我认为,她是最正常的人(类)。
  有关其他的人,大约被描述的太多了,希望我看到的这些,是别人不曾评论过的,所以不再罗嗦了。最后的最后,医生面对照顾他的哪个老太太的时候,非常痞,表情天真赖皮。他是爱她的,我相信这是被隐藏的答案,虽然伯格曼不愿意给出任何肯定就结束了本应如此的描写。
  《野草莓》评论四:《野草莓》的心理分析批评
  摘要:
  本文将以心理分析批评的方法粗浅的对英格玛 伯格曼的电影《野草莓》做以简单的分析,这其中既包括对影片中主人公的心理分析,也包括对英格玛伯格曼的一些分析。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寻求对影片的更深层次的学术性的理解,而在于通过心理分析这一工具为影片找到另一种解读方法。
  关键词: 缺失的父亲,爱与冷漠,死亡,解脱,自责与宽容
  正文:
    《野草莓》是伯格曼达到艺术巅峰的标志,影片通过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老人对人生的探戈,将生存、死亡、爱情、冷酷、过去、现在等等元素结合,透过回忆、幻觉和梦境,将不断出现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脑海里的孤独,描写得非常冷酷而彻底,是一部很成功的影片,也是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代表作。
  一 缺失的父亲
    “上帝”、“死亡”与“爱”是伯格曼一生钟爱的电影剧作主题,他童年时代便养成的独特心理结构及人格对此有深刻影响。而缺失的父亲则是一直影响着童年伯格曼的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是理解伯格曼电影的一个突破口。
  1918年7月14日,恩斯特·英格玛·伯格曼诞生在瑞典的乌普萨拉。父亲埃里克是斯德哥尔摩一个教堂的副牧师,1924年,父亲埃里克被任命为索非亚皇家医院牧师。由于父亲一直处在一种神的代言人的位置上,作为伯格曼父亲的形象便缺失了。小伯格曼几乎不能从父亲那里得到想要的温暖,伯格曼在后来的回忆中,一再流露他童年时对父亲之爱的渴求和得不到这种爱的怨恨。
  在70年代接受瑞典电视台采访时,伯格曼说:"一种巨大的怨恨建立在我和父亲之间。有一天,他打了我"。这种难解的心理情结一直贯穿着伯格曼的电影生涯。
  对父亲的怨恨,直接导致了对父亲所代表的神的怨恨,对上帝存在的否定性观点,我们的确能在伯格曼的童年生活中找到可资证实的心理依据。在《魔灯》中伯格曼回忆了在某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天,他跟随父亲去阿姆斯堡教堂布道,在教区牧师住宅区遇上一位和他同年的小孩奥斯卡。在奥斯卡的房间,书中写道:“奥斯卡问我是要听他布道还是玩葬礼的游戏。说着从他的衣橱中拿出一具小棺材。我说我不相信上帝。奥斯卡抓了抓头,向我保证上帝确实存在,并已经过科学证明。”这段话也许是伯格曼对他童年时代关于上帝存在与否问题的最早追忆。接着在外祖母家,伯格曼叙述了他与初恋情人玛尔塔的交往,其间,又一次表达他对上帝及宗教的看法:“我憎恨上帝和耶稣,特别是耶稣那些令人厌恶的言词、通篇的废话和血淋淋的躯体。上帝不存在,也没有人能证明他的存在。如果他真的存在的话,那么他一定是个可怕的神。伯
  格曼对上帝产生叛逆的心态,实在是因了他那牧师的父亲,父亲几乎便是他少年时代上帝的象征。性格的极度专横、对孩子们的过度苛求,使他成为少年伯格曼心中恐惧的代名词,少年伯格曼在心里上产生了阉割的幻想。
  所以说,上帝与存在,爱与孤独,艺术与宗教诸如此类具有复合性的命题均是缺失的父亲这一基本母题的衍化与复生。
  在影片《野草莓》中,伯格曼同样表达了这一主题。
  首先,作为主人公的医学教授埃萨克,其父亲的形象就是缺失的。在影片叙述的现在时,父亲已经不存在了,母亲虽然还在,却也借助其儿媳之口,说明母亲是一个冷漠如冰的老女人,丝毫不能弥补其渴望着的父亲的温暖和爱。在影片的过去时,即埃萨克教授的回忆中,父亲虽然存在,但也是不可见的,观众只能从家庭成员的描述中,知道父亲的存在和行为,但是这种了解是模糊的,冰冷的。
  其次,埃萨克教授作为一个父亲,其父亲的功能,即父爱,也几乎毫无力量。埃萨克教授的冷漠与自私,很大程度的体现在这一曾面上。而且,这种缺失的角色似乎注定要被埃萨克教授扮演下去——在影片最后,埃萨克教授经过了自责与宽恕,决定给儿子以迟来的父爱,但儿子已经习惯了没有父爱的生活,所以对父亲迟来的爱并不打算接受。
  最后,埃萨克教授的儿子艾瓦尔德作为一个父亲,承袭了他父亲的冷漠,正如父亲一辈承袭了他母亲的冷漠一样。缺失体现的就更加彻底,他不是不打算施与父爱,而是要消灭父爱施与的对象——根本不允许儿子出生。
  不可否认,伯格曼将自己认同为埃萨克教授,在影片的结尾,埃萨克教授的梦境中,伯格曼找到了自己的父母亲。实际上,整个影片,也可以理解为寻找缺失的父爱的过程。
  二 虚假的冷漠
  埃萨克教授的冷漠与自私,实际上是对阉割恐惧的掩饰。这种恐惧,直接来源于伯格曼童年时期的记忆。由于童年时期对父亲的怨恨和恐惧,伯格曼的阉割幻想,使他和其母亲最初的一体的融合状态产生分裂,完成了与作为造成这种分裂的肇事者的父亲的第二次认同,也就是说,通过将自己委身于父亲,而能够展开自己。
  伯格曼对阳具缺失的恐惧和阉割的幻想,使童年的埃萨克表现为一个性格偏于幽闭、羞怯、胆小的孩子,与哥哥西格弗里德对表妹萨拉的爱的大胆表白相比,埃萨克显然是个爱情心理的残缺者。伯格曼的这种情绪直接导致了影片中青年时代的埃萨克教授将自己的未婚妻拱手让给自己的堂兄,而妻子的离去,实际上是这一不幸的重演和加剧。
  在日常生活中,埃萨克教授将自己伪装的冷漠自私无动于衷,这在本质上是潜意识在掩饰意识层面里的恐惧,不自信,孤独以及弱小。潜意识的力量大于意识,导致了人性的分裂:
  作为受人尊敬和事业成功的医生,他将他内在的本质上的爱,施与给了世间的众生,即埃萨克教授的外部世界,也就是父亲这一角色不需要出现的场所。而他外在的,虚假的冷漠与自私,被他释放在他的个人的,内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只有他的妻子,儿子,儿媳和管家。这些人都以世俗之爱的名义屈服于他,使他能够居于这个封闭的世界的统治地位。只有在这个世界中,他孱弱的掩饰才得以维持,虚假的冷漠与自私才能够在别人面前显示力量,借以实现他自居为其父亲的目的。而这,正是潜意识里他寻找父亲这一缺失形象的手段。
  出于这样的理解,埃萨克教授的母亲这一形象则显得十分重要。她居于埃萨克教授的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临界处。作为埃萨克教授内部世界的一员,埃萨克教授任其处在比自己更孤独的境遇——一所又空荡又偏僻的旧宅子里,而不是将她留在自己的身边。作为埃萨克教授外部世界的一员,埃萨克教授要在母亲面前显示他温暖慈爱的一面,不定期的看望她,并且忍受她的冷漠。埃萨克教授这种摇摆模糊的行为,实际上也证明了他冷漠自私的软弱性与虚假性。
  三 梦境,解脱与迷失的爱
  如果不是老人的一个梦,故事也许不会开始,埃萨克教授受勋的这一天将会是兴奋和幸福的。但是这个关于时间和死亡的梦,却开始改变老人的余生。
  没有指针的钟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931年达利的油画《记忆的永恒》。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好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它们显得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达利承认自己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令观众看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体验一下精神病人式的对现实世界秩序的解脱。
  相同的,埃萨克教授梦中的钟表没有指针,直指没有时间的人生。而那个表情惨白焦虑痛苦的男人,转瞬间就倒地死亡了,他昭示着生命的脆弱,微不足道和死亡的突然与麻木,以及面对死亡的无能为力。但是对于一个走进暮年的老人来说,这却是解脱的召唤。
  因为预示死亡的梦将阳具缺失的恐惧和阉割的幻想打破了。对于将死的老人来说,他不再需要阳具了,他不再需要用阳具来证明他存在的价值了。于是老人终于走出他阴暗的假面,开始主动的施与爱。
  影片用埃萨克教授的一天照应他的一生,使他在黄昏和晚年虔诚的皈依上帝,达到自我审判和忏悔,从而宽容别人和被别人宽容。
  可是这种爱和宽容起初却迷失了。
  因为埃萨克教授找不到他的爱的被施与者。
  以他的儿子为例,埃萨克教授试图寻找某种对以往亏欠的爱的补偿。但是他之前从来就未能在家里对他的儿子和他的感情抑制表现出爱或创造某种感情的环境,所以儿子对于突然出现的父爱,是毫无准备的,是漠然的。
  相似的,埃萨克教授企图靠近他的管家和儿媳,但他与她们之间也存在着世俗的隔阂和旧时的怨恨。
  惟独搭便车的三个青年可以承受埃萨克教授的爱,但青年们不能留在埃萨克教授的身边,因为他们不属于他。
  最后,伯格曼还是让埃萨克教授找到了他爱的对象,即他梦中的父母。在老人生命的尽头,他终于找到了童年中一直缺失的父母形象。
  类似的主题也隐藏在伯格曼的其他影片中。1992年,更加温暖美好的影片《情天未老》出现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这是伯格曼晚年编剧的唯一两部作品之一,另一部是由他儿子丹尼尔.伯格曼执导的《星期天的孩子们》。《情天未老》讲述的是一对年轻人的婚姻故事。在这两部作品中,伯格曼把他心中的父母亲再次作为描述的主角,但是这一次他把他的父母描述成具有丰富人性的、性格坚强的人。我们看到老年的伯格曼终于找到了父母在他心中的位置,并与之和解了,而这正是他终其一生所努力的目标之一。
植物 Plant
  科别:蔷薇科
  别名:洋莓
  英文名:Strawberry
  学名:Fragaria ananassa Duch.
  利用部位:果实
  产地:原产于南美洲。现吉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云南;贵州。生于山坡、草地、林下,广布北温带,欧洲、北美均有记录。
  亚科概述:
  灌本或草本,复叶稀单叶,有托叶心皮常多数,离生,各有112悬垂或直立的胚珠; 子房上位,稀下位;果实成熟时为瘦果,稀小核果,着生在花托上或在彭大肉质的花托内。 染包体基数X=7,8或9‘ 本亚科共有35属,我国产21属。本亚科植物许多具有经济价值,如龙芽草属、委陵菜属和地榆属,有些种类是重要药 构,如单莓属、悬钩子属和蔷薇属,有些种类是重要水果,如蔷薇属、称棠花属,木本委陵菜 属为常见园林观赏植物。
  本科概述:
  草木、灌木或乔木,落叶或常绿,有刺或无刺。冬芽常具数个鳞片,有时仅具2 个。叶互生,稀对生,单叶或复叶,有显明托叶,稀无托叶。花两性,稀单性,通常整 齐,周位花或上位花;花轴上端发育成碟状、钟状、杯状、镡状或圆筒状的花托(一称萼 筒),在花托边缘着生萼片、花瓣和雄蕊;萼片和花瓣同数,通常4—5,覆瓦状排列,稀 无花瓣,萼片有时具副萼;雄蕊5至多数,稀1或2,花丝离生,稀合生;心皮1至多数, 离生或合生,有时与花托连合,每心皮有1至数个直立的或悬垂的倒生胚珠;花柱与 心皮同数,有时连合,顶生、侧生或基生。果实为瞢荚果、瘦果、梨果或核果,稀蒴果; 种子通常不含胚乳,极稀具少量胚乳;子叶为肉质,背部隆起,稀对褶或呈席卷状。 本科的模式属:蔷薇属Rosa L. 本科约有124属3300余种,分布于全世界,北温带较多。我国约有51属1000 余种,产于:全国各地。 本科许多种类富于经济价值,温带的果品以属于本科者为多,如苹果、沙果、海棠、梨、桃、李、杏、梅、樱桃、枇杷、韫椁、山楂、草莓、树莓等,都是著名的水果,扁桃仁 和杏仁等都是著名的干果,各有很多优良品种,在世界各地普遍栽培。不少种类的果 实富有维生素、
  特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可连同其他药用植物泡茶可缓和紧张和腹泻,果实可补充铁质,并是缓和的通便剂,叶的煎剂可收敛毛孔。草莓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有效成分,每百克鲜果肉中含维生素C 60毫克,比苹果、葡萄含量还高。果肉中含有大量的糖类、蛋白质、有机酸、果胶等营养物质。此外,草莓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 1、B 2、C、PP以及钙、磷、铁、钾、锌、铬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部分微量元素。草莓是人体必需的纤维素、铁、钾、维C和黄酮类等成分的重要来源。
  在西方,食用草莓被人们推崇为时尚,他们把草莓当成防治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灵丹妙药,可见经常食用草莓对健康大有益处。另据有关资料显示,草莓中的维生素C可阻断人体内强致癌物质亚硝铵的生成,能破坏癌细胞增生时产生的特异酶活性,使“癌变”的细胞逆转为正常的细胞。
  祖国医学认为草莓具有极大的药用价值,其味甘、性凉,具有止咳清热、利咽生津、健脾和胃、滋养补血等功效。近年来医学研究表明,草莓有益心健脑的独特功效,特别是对于防治冠心病、脑溢血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症有很大作用。研究表明,草莓有抗癌的功效。从草莓的根、叶、果实中提取的含有较高抗癌活性的鞣花酸,能有效地保护人体组织不受致癌物质的侵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癌症的发生。
  自从16世纪开始栽培之后,野草莓就出现了许多种类,用来泡茶的是日本称为“虾夷蛇莓”的品种。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认为这种植物具有神奇的力量,叶子和根可以治疗腹泻,茎可以疗伤,因此欧洲各地的遗迹都有许多野草莓种子的化石。
  野草莓茶虽然带有“草莓”这两个字,却不是水果茶,而是带有草香、类似粗茶的味道,在茶草茶里面算是没有涩味、容易入口的茶。这种茶含有钙、磷、铁质,可提高肾脏的功能,并同时净化身体内部,消解风湿、关节炎、膀胱炎以及因浮肿等导致的肥胖问题。对于腹泻、消化器官失调,也能发挥温和的效果,所以适合在饭后饮用。腹泻时建议混合德国甘菊或鼠尾草,关节炎疼痛时则适合混合金丝桃或绣线菊饮用。
  野草莓茶容易入口,也适合和香味太浓的花草混合冲泡,使味道变得比较温和。
  野草莓是多年生草本,有蛋形的锯齿状绿叶,直立的茎端会长出白色的小花,然后结出红色的果实。其属名“fraga”源自“香”这个字,据说是因为果实很香。果实可以生吃,有很多用途,例如:用来增添利口酒的风味。此外也有缓和胃炎、肝炎,去除牙结石或牙齿黄斑,强健牙齿和牙龈的作用。把压碎的果实涂在肌肤上,可治疗晒伤,也有化妆水的效果,能淡化黑斑或雀斑。但因为是凉性,在冬天寒冷时,或在胃冷是吃太多,会引起消化不良,所以要多加注意。用果实浸泡葡萄酒做成的酒能使人振作精神。让心情放轻松,长久以来就是人们常喝的饮料。
  野草莓有个别名叫"pe(3声)pe(轻声)",类似于"婆婆".
  功效:利尿、强肝,改善肠胃失调、肾机能不全、腹泻、膀胱炎、风湿、贫血。
  [复方]
  缓和腹泻 野草莓1/2匙+德国甘菊1/2匙+鼠尾草1/3匙
  帮助肝脏作用,适合在饮酒过度时喝 野草莓1/2匙+香蜂草1/2匙
  促进代谢,消除水肿 野草莓1/3匙+绣线菊1/3匙+粉红玫瑰1/3匙
电影 Movie
  原名:Smultronstället
  又名: 野草莓 / wild strawberries
  导演: 英格玛 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主演: 维克多·斯约史特洛姆 / 碧比·安德森
  上映年度: 1957
  语言: 瑞典语
  制片国家/地区: 瑞典
  剧情简介
  七十九岁的医生伊萨克.伯雷在献身医学界几十年之久后终于获得人们所颁赠的荣誉博士学位,于是开车前往多伦多。随行的还有他的家人。途中,当伊萨克从媳妇口中得知儿子竟恨自己自私的时候,他有所振动,坐在路边草坪上开始忘我地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同时也想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堂妹莎拉。由幻想清醒过来的伊萨克,望着站立在他面前的与莎拉长得十分相像的少女与两名青年,他们都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伊萨克感悟并埋怨自己为了学问,将爱情等闲视之,时光水逝,美丽的青春和爱情一去不返……
  他们抵达伦多城后,尽管颁奖的场面隆重无比,但伊萨克的脚步却十分沉重。当天晚上,他做了一场童年时的梦。那仍然年轻而感情弥笃的父母,那美丽平和的大自然,使得睡梦中的老人脸上浮出一丝笑容。透过回忆、幻觉或梦境,将不断出现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脑海里的孤独,描写得非常冷酷而又彻底。
  相关影评:整部《野草莓》是一次灵魂之旅,是一次重生之旅。这次旅程在不同的梦幻不断出现中表现出是“缺陷,贫乏,空虚,不获宽恕。”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觉醒,找回真实自我的过程。伯格曼说:“我一直不知道整部影片,其实我一直在向双亲哀求:看看我。了解我。有可能的话,原谅我吧!”
  《野草莓》评论一:茫茫如水一般日子淌过,如风的呼吸记忆于我
  当我年老的时候,安详地躺卧在儿时嬉戏的草地上,在梦境中穿越自己的一生。泪眼婆娑中方才发现自己长长的生命历程只如天边的浮云,轻的没有丝毫的分量。审判的捶音铿锵有力,击碎我自以为是的信心,我是原告、被告,法官,我是自己的审判长。
  《野草莓》让我臆想着自己的未来,审视自己的过去常常比展望未来残酷的多,因为过去已经确定地书写了下来,无论是错误还是成绩都需要勇气去面对,而未来呢,它永远是那样不可捉摸地隐藏在幻想之中,并随着心情的起伏而改变。只可惜我的生命之河才流过了一小半,尚未如晨星思念地球一般思念着生命的源头。于是只能选择在银幕中体验那样的心路历程,虽然现在它离我遥不可及,但未来的某一天,它或许就是我的生命。
  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的《野草莓》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伯格曼一直是一位痛苦忧伤的导演,充满了知识分子气质和宗教情怀。倔强顽固又自私的医学老教授依萨克在现实的荣耀和梦境幻觉以及对童年回忆的折磨中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伯格曼以一种宗教死亡审判的方式让老教授在生命的末尾惊醒,他抚摩着自己走过的岁月,唏嘘不已,面对现世的荣耀,已然不再有任何的激动。
  影片的绝大部分都在老教授依萨克的梦境和回忆中铺陈出来,在起初的梦境中,依萨克梦见自己来到了一个全然陌生的街道,破壁残亘,没有指针的钟和表,跌落的棺材里伸出的手……这一切似乎就已经向我们展现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孤独、恐惧以及一种死亡感。整部影片一直都在这样的基调下行进着,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死亡的威胁——阴霾的天空、乌云以及雷暴雨,即使青春无暇的岁月也被现实的阴影笼罩着,依萨克一次又一次从自己的噩梦中惊醒,伯格曼用一种天主教的惩罚方式在惩罚着依萨克的自私和顽固,然而这也正是伯格曼本人矛盾的所在——依萨克是一位在天主教家庭出生并成长的人,并且是一位神父。然而也正是天主教本身的教义和规则压迫了人性中真、善、美的一些本性。伯格曼用一种宗教方式惩罚着由宗教而滋生的顽固和自私,他批判着却也维护着,这或许正是伯格曼本人的痛苦所在。在《第七封印》的末尾,骑士等被死神带走的一幕也同样表现了伯格曼对于宗教即崇敬又怀疑的痛苦。
  撇开伯格曼对于宗教怀疑的忧愁,依萨克的生命历程是对当代人的一种警示。许多人忙忙碌碌地为了自己的事业而放弃了感情,放弃了对子女的责任,以为自己的荣耀便是一切,到最后却发现自己无所可依,此时回顾自己的青春岁月方才后悔不已。爱和责任总是相关联的,爱不仅仅是激情,它是一份长久的相伴,默默的付出,是彼此搀扶着走过岁月坎坷的泥泞。伯格曼从内心呼唤着情感的沟通的交流,呼唤着亲情、爱情和一切真实的情感。在影片中三位年轻人率真的性格也同样衬托出老教授生命之路的暗淡,那三位年轻人为了彼此的理想而争论,老依萨克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自己生命的亏空,他的心中亏欠的太多太多。
  伯格曼最终以一种救赎的方式让老教授感知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虽然在过去的岁月里,他的顽固和自私伤害了许多人的感情,但在影片的末了,老依萨克似乎渐渐回归了属于人性中最本真的自己。看完《野草莓》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希腊大师安哲洛普洛斯,在《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和《永恒的一天》中,主人公都穿越了历史,感受着时间的重量,大师都是领悟时间的智者,而生命的重量也正是因时间而来。
  或许我们度过的每一天仅仅是一张薄纸,轻如鸿毛地飘落你的肩头,可当你在岁月中不经意的一瞥,却看到自己的背上已经驮上了沉沉的案卷,而生命的末尾却只是要从纷繁的案卷中找出我们最初写下的那个字母。
  《野草莓》评论二:冰冷下的余温
  ——它是一种对过去的反思。不是彻底的冰冷,而是冰冷下的余温。
  许多时候冷漠代替了温柔,理性取代了真诚,你无法用理性的眼光去理解这样一部影片,而《野草莓》就是这样一部试图将冷漠逐渐融化的影片,从表面上看似乎它也是冰冷无情而充满艰深,但其实当我们回忆过去,突然发现其实它展现了几乎所有我们情感的渴望以及我们并未意识到的对于情感不得而知的冰冷与无力。然而有一天当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时,冰冷已然灌输到我们的血液,甚至灌输到我们苍老的一生,并在下一代中延伸。
  伯格曼在《伯格曼论电影》中这样说到:“驱使我拍《野草莓》的动力,来自我尝试对离弃我的双亲表白我强烈的渴望。在当时我父母是超越空间、具有神话意味的,而这项尝试注定失败。多年后,他们才被转化为普通的人类,我从儿时就怀抱的怨恨也才逐渐烟消云散。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能和睦相处,彼此融洽。"
  其实并不是伯格曼诠释了《野草莓》,而是温格教授诠释了伯格曼的一生。
  当温格教授对马丽安说到“我死了,虽然我还活着。”时,当维克多.修斯卓姆充满哀伤无力的眼神遥望过去时,无力感四处蔓延。
  试图用爱表达却失去了表达爱的能力,并无法得到救赎,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法解决的难题。而直到当萨沙离开前对温格教授说到“我真正爱的人是你”时那一丝余温才得以在人生的最后一刻感悟。
  影片最后萨沙挽起伊沙克的手,领他走向林间一处阳光灿烂的空地。另一侧,他见到他的父母在向他招手,而这只是救赎的开始。
  《野草莓》评论三:关于童年和你的一生
  关于童年和你的一生,不管在79岁的时候还是38岁的时候,反正,你要从孩子那里得到一切的根源,无论是错误的,还是无意识的.
  今天,我们在一起一口气看完了这部确实让人意外的伟大电影。尽管它的伟大已经长期被人称颂,可惜我一直忽略了被众口相传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滥俗或者晦涩的,就好像医生忽略的那些过去一样,只是我简单的一个潜意识导致了这个错误。我几乎后悔没有尽早看到它。在电影播放完毕之后,老婆是第一时间读出了1887的数字,而我是傻傻地问:就这样完了?
  你看,多傻,我已经被模式化了,还以为任何提供给我们的娱乐都能有最后答案的,而不是看着被误解的父母恩爱地坐在海边垂钓那样。都被误解了,包括我们从来不曾考虑过的往日。
  我最爱撞车的那对夫妻,对我来说,他们是最典型的家庭生活。丈夫是可笑的容忍的“天主教徒”,他用他罗嗦残忍的所谓忍让,来对待妻子的尖酸刻薄。但我们或许在最后会确认吧,妻子的不耐烦和嘲笑就是来自他那莫名其妙的退让和自嘲。总有一方是这样的,不信你可以问问身边的哪个人。这是典型范例。
  然后是哪个可爱活泼的女孩气鼓鼓地说,“他们要打起来了,因为关于上帝的争论。我不想让他们争吵,于是说,你们可以谈论我。但是,他们一致说,闭嘴,你什么都不懂。”我必须指出这是一个让人微笑的机智。是的,可爱的女孩不需要知道上帝,她想知道的,是关于自己的讨论,这个比上帝重要。可是,男人们觉得,女孩的任务是可爱,我爱你,但是,你不懂得上帝,这个和你无关。不要引申了,没有那么宏大的主题,不是战争让什么人走开之类的,这只是描述了人的一个小小本性而已。
  最后,我想说说儿媳妇玛丽安,她是所有人当中最正常的,当然,是说到了她这个年龄,她是最正常的。她已经过了与两个可爱的小伙子四处流浪的年龄,她不会接受照顾一个冷酷的被爱慕者四十年而接受并不是夫妻,她需要小孩,但是丈夫反常她也愿意让步,她象个真正的女人那样愿意原谅无情的公公,仅仅因为与他曾经一路同行。她保留了吸烟的习惯,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个愿意接受反叛的姑娘。所以,我认为,她是最正常的人(类)。
  有关其他的人,大约被描述的太多了,希望我看到的这些,是别人不曾评论过的,所以不再罗嗦了。最后的最后,医生面对照顾他的哪个老太太的时候,非常痞,表情天真赖皮。他是爱她的,我相信这是被隐藏的答案,虽然伯格曼不愿意给出任何肯定就结束了本应如此的描写。
  《野草莓》评论四:《野草莓》的心理分析批评
  摘要:
  本文将以心理分析批评的方法粗浅的对英格玛 伯格曼的电影《野草莓》做以简单的分析,这其中既包括对影片中主人公的心理分析,也包括对英格玛伯格曼的一些分析。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寻求对影片的更深层次的学术性的理解,而在于通过心理分析这一工具为影片找到另一种解读方法。
  关键词: 缺失的父亲,爱与冷漠,死亡,解脱,自责与宽容
  正文:
  《野草莓》是伯格曼达到艺术巅峰的标志,影片通过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老人对人生的探戈,将生存、死亡、爱情、冷酷、过去、现在等等元素结合,透过回忆、幻觉和梦境,将不断出现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脑海里的孤独,描写得非常冷酷而彻底,是一部很成功的影片,也是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代表作。
  一 缺失的父亲
  “上帝”、“死亡”与“爱”是伯格曼一生钟爱的电影剧作主题,他童年时代便养成的独特心理结构及人格对此有深刻影响。而缺失的父亲则是一直影响着童年伯格曼的成长的最重要因素,是理解伯格曼电影的一个突破口。
  1918年7月14日,恩斯特·英格玛·伯格曼诞生在瑞典的乌普萨拉。父亲埃里克是斯德哥尔摩一个教堂的副牧师,1924年,父亲埃里克被任命为索非亚皇家医院牧师。由于父亲一直处在一种神的代言人的位置上,作为伯格曼父亲的形象便缺失了。小伯格曼几乎不能从父亲那里得到想要的温暖,伯格曼在后来的回忆中,一再流露他童年时对父亲之爱的渴求和得不到这种爱的怨恨。
  在70年代接受瑞典电视台采访时,伯格曼说:"一种巨大的怨恨建立在我和父亲之间。有一天,他打了我"。这种难解的心理情结一直贯穿着伯格曼的电影生涯。
  对父亲的怨恨,直接导致了对父亲所代表的神的怨恨,对上帝存在的否定性观点,我们的确能在伯格曼的童年生活中找到可资证实的心理依据。在《魔灯》中伯格曼回忆了在某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天,他跟随父亲去阿姆斯堡教堂布道,在教区牧师住宅区遇上一位和他同年的小孩奥斯卡。在奥斯卡的房间,书中写道:“奥斯卡问我是要听他布道还是玩葬礼的游戏。说着从他的衣橱中拿出一具小棺材。我说我不相信上帝。奥斯卡抓了抓头,向我保证上帝确实存在,并已经过科学证明。”这段话也许是伯格曼对他童年时代关于上帝存在与否问题的最早追忆。接着在外祖母家,伯格曼叙述了他与初恋情人玛尔塔的交往,其间,又一次表达他对上帝及宗教的看法:“我憎恨上帝和耶稣,特别是耶稣那些令人厌恶的言词、通篇的废话和血淋淋的躯体。上帝不存在,也没有人能证明他的存在。如果他真的存在的话,那么他一定是个可怕的神。伯
  格曼对上帝产生叛逆的心态,实在是因了他那牧师的父亲,父亲几乎便是他少年时代上帝的象征。性格的极度专横、对孩子们的过度苛求,使他成为少年伯格曼心中恐惧的代名词,少年伯格曼在心里上产生了阉割的幻想。
  所以说,上帝与存在,爱与孤独,艺术与宗教诸如此类具有复合性的命题均是缺失的父亲这一基本母题的衍化与复生。
  在影片《野草莓》中,伯格曼同样表达了这一主题。
  首先,作为主人公的医学教授埃萨克,其父亲的形象就是缺失的。在影片叙述的现在时,父亲已经不存在了,母亲虽然还在,却也借助其儿媳之口,说明母亲是一个冷漠如冰的老女人,丝毫不能弥补其渴望着的父亲的温暖和爱。在影片的过去时,即埃萨克教授的回忆中,父亲虽然存在,但也是不可见的,观众只能从家庭成员的描述中,知道父亲的存在和行为,但是这种了解是模糊的,冰冷的。
  其次,埃萨克教授作为一个父亲,其父亲的功能,即父爱,也几乎毫无力量。埃萨克教授的冷漠与自私,很大程度的体现在这一曾面上。而且,这种缺失的角色似乎注定要被埃萨克教授扮演下去——在影片最后,埃萨克教授经过了自责与宽恕,决定给儿子以迟来的父爱,但儿子已经习惯了没有父爱的生活,所以对父亲迟来的爱并不打算接受。
  最后,埃萨克教授的儿子艾瓦尔德作为一个父亲,承袭了他父亲的冷漠,正如父亲一辈承袭了他母亲的冷漠一样。缺失体现的就更加彻底,他不是不打算施与父爱,而是要消灭父爱施与的对象——根本不允许儿子出生。
  不可否认,伯格曼将自己认同为埃萨克教授,在影片的结尾,埃萨克教授的梦境中,伯格曼找到了自己的父母亲。实际上,整个影片,也可以理解为寻找缺失的父爱的过程。
  二 虚假的冷漠
  埃萨克教授的冷漠与自私,实际上是对阉割恐惧的掩饰。这种恐惧,直接来源于伯格曼童年时期的记忆。由于童年时期对父亲的怨恨和恐惧,伯格曼的阉割幻想,使他和其母亲最初的一体的融合状态产生分裂,完成了与作为造成这种分裂的肇事者的父亲的第二次认同,也就是说,通过将自己委身于父亲,而能够展开自己。
  伯格曼对阳具缺失的恐惧和阉割的幻想,使童年的埃萨克表现为一个性格偏于幽闭、羞怯、胆小的孩子,与哥哥西格弗里德对表妹萨拉的爱的大胆表白相比,埃萨克显然是个爱情心理的残缺者。伯格曼的这种情绪直接导致了影片中青年时代的埃萨克教授将自己的未婚妻拱手让给自己的堂兄,而妻子的离去,实际上是这一不幸的重演和加剧。
  在日常生活中,埃萨克教授将自己伪装的冷漠自私无动于衷,这在本质上是潜意识在掩饰意识层面里的恐惧,不自信,孤独以及弱小。潜意识的力量大于意识,导致了人性的分裂:
  作为受人尊敬和事业成功的医生,他将他内在的本质上的爱,施与给了世间的众生,即埃萨克教授的外部世界,也就是父亲这一角色不需要出现的场所。而他外在的,虚假的冷漠与自私,被他释放在他的个人的,内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只有他的妻子,儿子,儿媳和管家。这些人都以世俗之爱的名义屈服于他,使他能够居于这个封闭的世界的统治地位。只有在这个世界中,他孱弱的掩饰才得以维持,虚假的冷漠与自私才能够在别人面前显示力量,借以实现他自居为其父亲的目的。而这,正是潜意识里他寻找父亲这一缺失形象的手段。
  出于这样的理解,埃萨克教授的母亲这一形象则显得十分重要。她居于埃萨克教授的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临界处。作为埃萨克教授内部世界的一员,埃萨克教授任其处在比自己更孤独的境遇——一所又空荡又偏僻的旧宅子里,而不是将她留在自己的身边。作为埃萨克教授外部世界的一员,埃萨克教授要在母亲面前显示他温暖慈爱的一面,不定期的看望她,并且忍受她的冷漠。埃萨克教授这种摇摆模糊的行为,实际上也证明了他冷漠自私的软弱性与虚假性。
  三 梦境,解脱与迷失的爱
  如果不是老人的一个梦,故事也许不会开始,埃萨克教授受勋的这一天将会是兴奋和幸福的。但是这个关于时间和死亡的梦,却开始改变老人的余生。
  没有指针的钟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931年达利的油画《记忆的永恒》。出现在这幅画中的好几只钟表都变成了柔软的有延展性的东西,它们显得软塌塌的,或挂在树枝上,或搭在平台上,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用金属、玻璃等坚硬物质制成的钟表在太久的时间中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都松垮下来。达利承认自己在《记忆的永恒》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令观众看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体验一下精神病人式的对现实世界秩序的解脱。
  相同的,埃萨克教授梦中的钟表没有指针,直指没有时间的人生。而那个表情惨白焦虑痛苦的男人,转瞬间就倒地死亡了,他昭示着生命的脆弱,微不足道和死亡的突然与麻木,以及面对死亡的无能为力。但是对于一个走进暮年的老人来说,这却是解脱的召唤。
  因为预示死亡的梦将阳具缺失的恐惧和阉割的幻想打破了。对于将死的老人来说,他不再需要阳具了,他不再需要用阳具来证明他存在的价值了。于是老人终于走出他阴暗的假面,开始主动的施与爱。
  影片用埃萨克教授的一天照应他的一生,使他在黄昏和晚年虔诚的皈依上帝,达到自我审判和忏悔,从而宽容别人和被别人宽容。
  可是这种爱和宽容起初却迷失了。
  因为埃萨克教授找不到他的爱的被施与者。
  以他的儿子为例,埃萨克教授试图寻找某种对以往亏欠的爱的补偿。但是他之前从来就未能在家里对他的儿子和他的感情抑制表现出爱或创造某种感情的环境,所以儿子对于突然出现的父爱,是毫无准备的,是漠然的。
  相似的,埃萨克教授企图靠近他的管家和儿媳,但他与她们之间也存在着世俗的隔阂和旧时的怨恨。
  惟独搭便车的三个青年可以承受埃萨克教授的爱,但青年们不能留在埃萨克教授的身边,因为他们不属于他。
  最后,伯格曼还是让埃萨克教授找到了他爱的对象,即他梦中的父母。在老人生命的尽头,他终于找到了童年中一直缺失的父母形象。
  类似的主题也隐藏在伯格曼的其他影片中。1992年,更加温暖美好的影片《情天未老》出现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这是伯格曼晚年编剧的唯一两部作品之一,另一部是由他儿子丹尼尔.伯格曼执导的《星期天的孩子们》。《情天未老》讲述的是一对年轻人的婚姻故事。在这两部作品中,伯格曼把他心中的父母亲再次作为描述的主角,但是这一次他把他的父母描述成具有丰富人性的、性格坚强的人。我们看到老年的伯格曼终于找到了父母在他心中的位置,并与之和解了,而这正是他终其一生所努力的目标之一。
法文解释
  1. n.  arbouse
相关词
略阳
包含词
野草莓树野草莓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