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野口英世(1876~1928,noguchi hideyo)
日本生物学家。1876年11月24日生于福岛县翁岛村,1928年5月21日卒于黄金海岸(今加纳)阿克拉。1876年出生于农民家庭,是大儿子。1897年在东京一家私立医学院济生学舍学习,同年获行医证书,次年在北里传染病研究所任职。1900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s.弗莱克斯纳指导下研究蛇毒。1904年到洛克菲勒研究所从事螺旋体研究。1918年赴厄瓜多尔研究黄热病,1927年又赴非洲继续研究黄热病,次年因感染黄热病而去世。1909~1913年用人工培养基培养了苍白密螺旋体及其他螺旋体,在麻痹性痴呆患者的脑标本中检出苍白密螺旋体,证实了这种疾病的病因。他还从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沙眼等标本中分离出可培养的微生物,认为是病原体,后来证明这些结论并不正确。他以自制的培养基,从奥罗亚热患者血中和秘鲁疣患者疣结节中分离并培养出杆状巴尔通体,将它注射于猕猴血中可引起急性发热性贫血,注射于皮下则形成疣,由此揭开了这两种疾病之间长期令人困惑的关系。著有《蛇毒》、《梅毒的实验诊断》等。
野口英世先生出生在磐梯山麓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童年时,因不慎跌入地炉,使左手烧伤致残。后来,在全校师生的资助下接受了手术治疗而深受感动,从此立志学医。1900年,野口先生单身赴美深造,在此期间,他整理了一份关于蛇毒的研究报告而惊动了美国医学界,以后他的研究血清学、小儿麻痹、狂矿病,防治梅毒等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绩,在美国菲勒医学研究所等地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驰名世界。
野口英世不顾高龄,亲身到非洲考察“黄热病”,不幸感染此病,于1928年5 月21日去世。同年6月15日,其遗体运回美国纽约市北郊的一处墓地埋葬。野口英世先生的碑文上写着:“他毕生致力于科学,他为人类而生,为人类而死”。野口英世先生在日本受到了极高的尊重,许多日本人,特别是青少年,纷纷从日本各地赶来参观英世先生纪念馆,将其作为学习的楷模。
野口英世先生一生奋斗被誉为“日本的国宝”、“世界的至宝”,日本漫画作家 陆奥利之以野口英世的生平著漫画《野口英世物语》。日本将野口英世先生的头像印在了1000日元纸币之上,以兹纪念。 |
野口英世的失误 Hideyo Noguchi mistakes |
野口英世是位伟大的科学家,但也有他本身的缺点,如由残疾而引发的自卑心理、好大言等等。
1928年野口英世发表论文宣称在北美印第安人中分离到沙眼病原菌,并能在猕猴眼结膜上引起类似人类沙眼的颗粒性病变,故称为颗粒杆菌。微生物界不少人对此表示怀疑,认为野口并没有用与传统方法有多少不同的分离方法,就解决了微生物学三十多年的难题,轻而易举得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当时一些细菌学家用野口英世的方法并没能重复结果(注)。
沙眼病原体的发现不被肯定,野口英世受到的打击很大,他迫切希望在黄热病研究中作出成绩,于是决定亲赴非洲研究黄热病。到非洲后不久,野口从一个病人血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在未能重复的情况下断然宣布是黄热病的病原。野口英世再一次失误了,很快查明,给他提供病理材料的医生误诊,野口英世拿到的实际上是一个出血性黄疸的样品。此后不久,野口英世死于黄热病。盛传是因为连续的两次失误使野口英世羞愧万分,自卑心理占了上风,故意使自己感染上黄热而自杀。
注:沙眼病原体最终在1956年由中国微生物学家汤飞凡成功分离出,并被国际学术界认可。沙眼病毒也被命名为“汤氏病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