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重庆师范大学联系方式重庆市沙坪坝区天陈路12号
邮编:400047
校办电话:023-65362555重庆师范大学投诉电话重庆旅游投诉电话:023-6386631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重庆师范大学创办于1954年,是建国后最早成立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一。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和1986年批准的第三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在西部设立的唯一的“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在重庆设立的唯一的“全国职业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和“信息技术及应用远程教育基地”。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师范大学。
学校现占地总面积3300余亩。校本部地处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心,是重庆市政府命名的“园林式单位”;新校区位于沙坪坝区虎溪镇大学城,2005年秋入住新生。学校拥有现代化的办公条件和实验设备。图书馆藏书140余万册,有中外报刊和电子期刊8000余种。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160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500余人;硕士生导师140人,博士生导师8人;有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470余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重庆市级中青年专家、重庆市级学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等近30人。此外,学校还聘有兼职专家教授60余人,其中院士3人。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科研能力强、年龄梯度合理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学校逐步实施了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处级干部竞聘上岗、院系调整、全员聘任以及分配体制改革,出台重奖高层次科研和高级别科研立项措施,实行校内津贴分配向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倾斜的激励机制,优化了教育人才资源,形成了重人才、重实绩、重贡献的良好氛围。
学校现有24个院(系),4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方向),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理学、工学等9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学校已经形成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和海外华文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为一体的较为完备的教师教育体系。50多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培训各级各类专门人才近10万人。校友中有现任中科院院士、中国数学会原理事长、华罗庚数学奖、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马志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共十六大和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尹家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获得者杨新民教授等一大批优秀人才,更有一大批教育工作者正默默耕耘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投身祖国的基础教育事业。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立足科学前沿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和原始创新,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建设,一些优势和特色学科日益壮大,新的学科点不断崛起,富有特色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学校现有6个重庆市级重点学科,2个市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35个研究所(中心、室)。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担“973”项目子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课题70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译著5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860余篇,其中sci等三大检索系统收录11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60余项。
学校在教学方面,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成果显著,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已建成重庆市级重点课程14门,市级精品课程6门;在近年的优秀教学成果评比中,我校教师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重庆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0余项。历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和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省部级奖近20项。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学校是经国务院外国专家局批准的具有a一级资格证书的外国文教专家聘请单位,也是教育部批准的可接受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院校。
学校始终注重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后被评为“重庆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并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中共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部署,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学校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为创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
|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
|
重庆师范大学隶属于重庆市人民政府管理,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校园面积2804亩,包括大学城校区、沙坪坝老校区和北碚校区。大学城校区位于市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重庆大学城内,背靠秀美的缙云山,地势平坦开阔,恢宏现代;沙坪坝老校区、北碚校区绿树成荫,雅致和谐,先后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单位”和“园林式单位”称号。
学校创办于1954年。50多年来,虽几经调整,学校始终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秉承“自强不息,躬行师道”的重师精神,践行“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的校训,立足重庆、面向西部,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多层次、多形式办学,多渠道服务社会,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现已发展成为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师范大学。 |
|
学校现有23个学院,有4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等10大学科门类。有全日制在校生19613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20672人,硕士研究生1710人。学校是国家第三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两个国家级基地依托单位。有重庆市市级重点学科11个,市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重庆高校工程中心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还设有重庆市普通中小学教师市级培训基地、重庆市幼儿教育教师市级研修培训基地、重庆市特殊教育教师市级培训基地、重庆市汉语国际推广培训基地,以及重庆市运筹学会、重庆市文学学会等10多个学术团体。 |
|
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具有正高级职务教师145人、副高级职务教师345人, 58.4%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模范教师1人,重庆市教学名师3人,重庆市高等学校“巴渝学者”特聘教授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后备人选11人。 |
|
学校抢抓机遇,建设大学城新校区,拓展办学空间,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教学基本设施齐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先进。三个校区各有1个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215.28万册。校园网覆盖连接三个校区。
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及独立实践教学环节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形成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方向分流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建立了以“三主线”和“六环节”为基础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教学管理,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十五”以来,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21项,重庆市精品课程10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等3个专业被重庆市批准为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数字影视制作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十五”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137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4项,省部级项目360项;共发表学术论文8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72篇,出版著作528部(本),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9项。学校编辑出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地理教育》、《今日教育·当代幼教》等学术刊物,其中《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教育部社科司、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
|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勤学善思,求是致用”的优良学风,推行大学生自我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三年,学校累计在册学生社团80个。学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科技文化活动竞赛中获得全国性奖项206项。学校连续11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学校把握教育国际化趋势,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印度尼西亚、卢旺达等国创办“汉语师范学院”、“孔子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成为国际聋人高等教育网络组织(PEN项目)的成员。 |
|
50多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近十万名各类毕业生。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据对重庆市的调查,全市一级示范幼儿园现任园长中90%为该校毕业生;主城区小学特级教师的50%、小学骨干教师的60%均为该校毕业生;沙坪坝区中小学中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教师的83.3% 、拥有特级教师称号教师的61.5%和现任中小学校长的60%均为该校毕业生。毕业生的优秀代表有中科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华罗庚数学奖、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马志明等。 |
|
历经50多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立教无类,育师有道,构建完备教师教育体系,矢志服务巴蜀基础教育”和“修己达德,朋辈互喻,推行‘五自’教育,熔铸学生优秀特质”的鲜明特色。当前,学校以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的“314总体部署”,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认真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建成特色鲜明、西部前列、国内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而努力。 |
|
1954年,学校建校,校名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重庆师范专科学校是建国后最早成立的师范专科学校之一。
1960年,四川省委将学校升为“重庆师范学院”,郭沫若同志为重庆师范学院题写了校牌。建院后,学校迅速发展。
1962年,为积极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四川省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调整,又将学校更名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同时将成都师范专科学校并入重庆师范专科学校。
1978年,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学校恢复为“重庆师范学院”。从此,学校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基本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2003年4月,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实现了第二次飞跃,成功更名为“重庆师范大学”。
目前,学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院系为办学主体”的办学思路,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为创建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
|
自强不息 躬行师道 |
|
厚德 笃学 砺志 创新 |
|
立教无类 以文化人 |
|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
|
博学敬业 为人师表 |
|
勤学善思 求是致用 |
|
历任党委书记名单
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
周 文 党支部书记 1954.4——1956.5
李栋宸 党支部书记 1956.5——1956.11
金 涛 党支部副书记 1956.5------1956.11
刘平直 党总支书记 1956.11-----1958.11
王厚溥 党委书记 1958.11-----1983.8
朱桂芳 党委副书记 1964.8-------1966.5
赵 诚 党委副书记 1965.5-------1966.5
王耀祖 党委副书记 1973.1-------1975.4
李玉德 党委副书记 1973.3-------1981.9
岳崇兴 党委副书记 1979.9-------1983.3
王德裕 党委书记 1983.8-------1990.3
唐贤甫 党委副书记 1983.8-------1988.1
刘德道 党委副书记 1988.1-------1997.3
秦志仁 党委副书记 1990.3-------1993.2
(1991.11前主持党委工作)
孙仁鑫 党委书记 1991.11------1999.3
华 鹏 党委副书记 1995.5--------1997.1
徐仲伟 党委副书记 1997.1--------2001.8
(1999.3后主持党委工作)
傅世放 党委副书记 1999.3------2003.9
徐仲伟 党委书记 2001.8------2003.9
徐仲伟 校党委书记 2003.9------2004.9
傅世放 校党委副书记 2003.9------2004.9
龚 燕 校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2003.9------
周晓风 校党委副书记 2003.9------
傅世放 校党委书记 2004.9------
周泽扬 校党委副书记 2004.9—— 历任校长名单
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
邓 垦 校长 1954.1——1956.9(兼原重庆市教育局局长)
李嘉仲 校 长 1956.9——1957.8
刘平直 副校长 1956.8——1983.8
龚灿光 副校长 1956.11——1957.12
王厚溥 校长、院长 1957.10——1981.8
朱桂芳 副校长 1958.3——1966.5
王德裕 副院长、院长 1979.6——1983.8
李玉德 副院长 1979.9——1983.8
叶乃器 院 长 1983.8——1988.1
龙正宁 副院长 1983.8——1995.5
王文哲 副院长 1983.8——1988.1
李敬敏 副院长 1988.1——1991.11(主持工作)
陈绍文 副院长 1988.1——1997.3
王正煜 副院长 1988.1——1997.3
秦志仁 院 长 1991.11——1999.3
华 鹏 副院长 1997.3——1998.12
王崇举 副院长 1997.3——1999.3
李禹阶 副院长 1997.3——
傅世放 院 长 1999.3——
徐仲伟 副院长 1999.3——2001.8
詹培民 副院长 1999.3——2001.8(正院级)
黄 翔 副院长 1999.3——2003.9
傅世放 校 长 2003.9——2004.9
李禹阶 副校长 2003.9——
黄 翔 副校长 2003.9——
黄书琥 副校长 2003.9——
杨新民 副校长 2003.9——
周泽扬 校 长 2004.9——
颜 虹 副校长 2004.12——
历任校长名单
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
邓 垦 校长 1954.1——1956.9(兼原重庆市教育局局长)
李嘉仲 校 长 1956.9——1957.8
刘平直 副校长 1956.8——1983.8
龚灿光 副校长 1956.11——1957.12
王厚溥 校长、院长 1957.10——1981.8
朱桂芳 副校长 1958.3——1966.5
王德裕 副院长、院长 1979.6——1983.8
李玉德 副院长 1979.9——1983.8
叶乃器 院 长 1983.8——1988.1
龙正宁 副院长 1983.8——1995.5
王文哲 副院长 1983.8——1988.1
李敬敏 副院长 1988.1——1991.11(主持工作)
陈昭文 副院长 1988.1——1997.3
王正煜 副院长 1988.1——1997.3
秦志仁 院 长 1991.11——1999.3
华 鹏 副院长 1997.3——1998.12
王崇举 副院长 1997.3——1999.3
李禹阶 副院长 1997.3——
傅世放 院 长 1999.3——
徐仲伟 副院长 1999.3——2001.8
詹培民 副院长 1999.3——2001.8(正院级)
黄 翔 副院长 1999.3——2003.9
傅世放 校 长 2003.9——2004.9
李禹阶 副校长 2003.9——
黄 翔 副校长 2003.9——
黄书琥 副校长 2003.9——
杨新民 副校长 2003.9——
周泽扬 校 长 2004.9——
颜 虹 副校长 2004.12——
肖建国 副校长 2006.9—— |
|
自强不息 语出《易经•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寓意自我砥砺,坚持不懈,奋斗不止。该校自创立至今,虽几经更迭,多历沉浮,然秉持从教为师之天职,不等不靠,锐意进取,深受社会好评。
躬行师道 《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朱熹《朱子语类》又云:“道之以德,是躬行其实以为民先。”既强调严格要求自己,三省吾身,检点提炼,也重于践行,以身作则,为楷为模。50余年来,该校始终高举教师教育大旗,在曲折中抱定坚持,在改革中臻于完善。
“自强不息,躬行师道”既是该校历史经验之总和,亦是该校未来发展之期冀。
重师校训:厚德 笃学 砺志 创新
厚德 语出《易经•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意即以德为厚,强调通过加强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该校把“厚德”放在校训的首位,旨在强调“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凸显“教人先自教,正人先正己”的为师之道,进一步体现学校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师生员工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笃学 语见《史记•伯夷列传》:“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意为专心好学。“笃学”强调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学问,体现学校倡导追求真知,加强学术,通过认真学习,丰富理论,扎实基础,提高师能。
砺志 意即磨砺意志,砥砺人生。人之于世,必逢各种际遇,只有保持“胜不骄,败不馁”之信念,不断磨练,才能在逆境中奋起,在顺境中笃行,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砺志”是重师人的必修课,也是重师人自强不息、勇于攀登、不断前进的动力。
创新 创新是进步的核心推动力,创新是发展的必经之阶,“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必要的知识,不怕失误、不怕犯错误的态度,专心致志和深邃的洞察力,构成了创新“三要素”。创新,是重师人优良的传统,也是重师人不渝的追求。
“厚德、笃学、砺志、创新”是重师人的整体自我勉励和追求,也是时代和人民赋予重师人的责任和使命。
办学理念:立教无类 以文化人
立教 主要意旨为“示人轨范以教之”,树立教化,进行教育。《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诏》有云:“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又《书•序》:“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该校办学之本质,正在于示人轨范以教之;其次,“示人轨范”亦有注重办学方式之意。
无类 意蕴有二:教育对象无类,教育内容方式亦无类,典出《论语•卫灵公》:“有教无类”。“无类”乃我校办学特色之所据:其一,教育对象面向城乡,综合一体,紧扣改革大势;其二,办学类型不断拓展,诸如华文教育、特殊教育等;其三,契合我校综合之特性。
以文化人 早在《易经•贲卦》之《彖传》中,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本意主要是指用礼仪、风俗、典籍等,以教化天下苍生。从学校的社会功能和发展定位来看,“以文化人”强调通过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来展现学校的良好形象,发挥学校的“教育母机”作用,倡扬社会风尚,引领先进文化。从办学和育人层面来看,“以文化人”既主张“润物细无声”式的浸育和濡染,更强调以不断更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化人,以勇于创新的教育思维和教育方法激励人,以关注民生、兼善天下的学养和胸怀造就人;既是师生铸塑高尚德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建立千秋功业的坚实基础。
“立教无类,以文化人”,彰显“以人为本”之理念,突出“不拘一格,潜移默化”之方略。
重师校风: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之名言。强调德才并举,知行合一,乃教师教育内涵之精辟阐述,亦高师院校办学性质与特征之高度凝炼。
为师之“高学”不惟知识、技能,亦涵括获取知识、技能之途径、方法;为范之“正身”,既指形象、表率,也关乎社会责任之凛然承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挺立一校之风,惠及万千生民。
重师教风:博学敬业 为人师表
博学 《论语•子罕》:“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更有《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本意是指学识渊博,知多见广。为师之“博学”强调“师从师出”,教会学生明事辩理,既敏于博学之思,亦通晓博学之途。
敬业 《礼记•学记》有云:“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这里的“敬业”主要指的是专心致志于学习;又有宋代理学家朱熹所言:“主一无适便是敬。”意指忠于一事,心无旁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专门撰有《敬业与乐业》一文,透析“敬业”。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敬业”更强调责任心,要求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尊重教师职业。
为人师表 语出《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意指在学问人品诸方面做出榜样。“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时时树立教师形象,处处体现表率作用。
“博学敬业,为人师表”,既是我校教师之实绩,同时也是该校教师之追求。爱教乐教,以表率之言行,促学生之成长。
重师学风:勤学善思 求是致用
学生之所学不惟知识,更在方法与思路,“授人以鱼,弗如授人以渔”。在抱持勤奋态度的同时,要善于总结,勇于创新,做到学与思的统合,力求学有所得,得有所用。
“求是”即求真,“致用”即实践,亦即“尽其所用”。《易经•系辞》:“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寓意人才当以为天下服务为己利,要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让知识和能力产生最大效应。
重师学子应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典,努力做到寻求真理与务实践行相结合,掌握专业知识与熟悉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活跃校园与服务基层相结合。
“勤学善思,求是致用”,既是该校学子既有之风范,亦为我校学子学习之法则。知行相和,遂为杰才。 |
|
http://www.cqnu.edu.cn/images/xiaogegeju.gif |
|
重庆 | 三本院校 | 一流独立学院 | 广告摄影 | 摄影 | 影视传媒 | 广编电视编导 | 重庆大学 | 虎溪 | 重庆大学城 | 学者 | 敦煌变文 | 吴梅村 | 文学与新闻学院 | 社会科学 | 研究院 | 科学领域 | 三峡文化 | |
|
|
重庆师范大学服装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自学考试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数学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体育系 | 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 重庆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学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