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浙江 >丽水 >松阳县 > 通济堰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通济堰投诉电话丽水市旅游投诉电话:0578-2158551
  浙江省旅游投诉电话:0571—85117419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通济堰景区荣誉1962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资料通济堰美食碧湖啤酒
  山粉圆
  咸菜火锅
  黄米果
  炒面油饼
  葱油桃酥
  莲都梅园卤鸭
  通济堰住宿丽水市莲城宾馆
  星级:3
  开业时间:1988
  详细地址:丽水市莲都区丽阳街254号
  联系电话:0578-2132707
  传真:0578-2281608
  丽水处州宾馆
  星级:2
  开业时间:1987
  详细地址:丽水市莲都区灯塔街166号
  联系电话:0578-2132280
  传真:0578-2132703
  丽水处州大酒店
  星级:2
  开业时间:1995
  详细地址:丽水市莲都区灯塔街118号
  联系电话:0578-2117722
  传真:0578-2117722
  丽水南明宾馆
  星级:2
  开业时间:1996
  详细地址:丽水市莲都区丽阳街409号
  联系电话:0578-2115511
  传真:0578-2117780
  丽水花园大酒店
  星级:1
  开业时间:1996
  详细地址:丽水市莲都区丽阳街568号
  联系电话:0578-2117766
  传真:0578-2138079
  丽水山水宾馆
  星级:2
  开业时间:1997
  详细地址:丽水市莲都区解放街177号
  联系电话:0578-2129666
  传真:0578-2272738
  通济堰购物处州白莲
  丽水碰柑
  竹木制品
  竹炭制品
  我国古代水利建筑史上的伟大工程、珍贵瑰宝,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通济堰,始建于梁天监四年(505年)距今已1500周年了。通济堰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据沈国琛《通济堰》载:“南渡后,汶上赵学老分宰县事,深羡是堰之利民勘博也,赐名“通济”以美之……”
  通济堰位于丽水市西南25千米的瓯江与松荫汇合口附近的堰头村,坝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上游集雨面积2150平方公里,引水流量为3立方米/秒,每天能拦入堰渠20万立方米,灌溉着整个碧湖平原中部、南部三万多亩粮田。
  据王廷芝《通济堰志》明代碑文说: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司马詹、南二氏始为堰,“是岁暴悍,功久不就。一日,有一老人指之曰:‘过溪遇异物,即营其地。’果见白蛇自南山绝溪北,营之乃就。”此说虽颇具神话色彩,但奇遇启迪,造就的拱型坝体切是古人在我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不朽杰作。不但名垂我国水利史册,荣据浙江古水利工程建设之最,而且领先国外同类水利工程,据悉,国外最早的拱坝为西班牙人建于16世纪的爱尔其拱坝和意大利人建于1612年的邦达尔多拱坝,通济堰拱坝比爱尔其拱坝和邦达尔多拱坝的历史要早1000多年。
  该拱坝最初为木筏结构,每年都要整修,修工费材。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郡人参政何澹“为图久远,不费建筑”,请来南昌高级石匠,请旨调来朝廷3000兵马,将木坝改为石坝,从而奠定了拱坝的坚实基础。拱型坝体北端设有净空为2米的木叠梁两孔排沙门一座和概方木启闭,净空为5米的过船闸一座,用于排泄沙砾及过往船只通行。自何澹重修后的通济堰至今已800年,坚如磐石,充分显示了当时水利工程设计,建筑的高超水平,其功不可没。
  通济堰风景秀丽,古迹多处,是供人们观赏、游乐和休憩的好处所,源头堰头村,群山环抱,古樟弥盖,翠竹簇簇,堪称山清水秀。村后“三洞桥”右上侧建有一座“八角艇”又名“文昌阁”,文昌阁上方有一座横卧在通济堰上的小木桥,另有一番“小桥流水”的风韵。大坝西侧建有一座詹南司马祠,俗称“龙庙”,祠内保存着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碑刻16方,记录着历代修建情况及堰规、堰图等。宋代处州太守、诗人范成大,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等文人墨客都为通济堰树过碑,撰写过文章。
  在堰头村北面的凤凰山,西侧的轿马郑村及南面的平地,三角鼎立着南宋参知政事何澹及其父亲何偁,弟何涤,儿子何处仁,亲翁王信九座雄伟壮丽的墓园,坟堂前当年曾伫立着石将军、石马、石羊、石狮、石虎、石犬、石牛等雕件,拱卫着通济堰
  通济堰大坝是世界已知最早的拱坝,其大坝的建造应用了一系列科学原理和先进技术:1、坝址选择合理。大坝距离松荫溪与瓯江的汇合处甚近,在洪水期,大坝受到瓯江回流的自然顶托作用,减弱了坝上洪水对大坝的抗力,增强了大坝的抗力。早在1500年前就能在宽过250米的松荫溪上成功地建造拱坝,这在我国水利史和力学原理应用上史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2、石函引水桥历史悠久,设计科学,竹枝状灌溉网布局合理,效益不衰。实际利用价值和文物价值极高,千余年来渠水通畅无阻,不需岁岁疏导,总体布局始终未变,充分表明其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和分支析派(迂回23公里,干渠上分凿出大小支渠、毛渠321条)的科学性。在堰渠道上所建造的一座立体交叉石函引水桥,俗称“三桥洞”,其高超建筑水平和科技水平及实用价值堪称世界一绝,1991年中日农耕江南民俗考察团日方团长福田先生曾站在“三桥洞”上赞叹说:“当世界上尚无立交桥时,中国人民在这山乡已建造了水的立交桥。”
  3、有完整的堰规,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经营体系,这是古代水利管理的杰出成就。通济堰现存历代碑文16方,记载这堰规水系图、历代整修、官府告谕等历史文献,其中南宋范成大《通济堰规碑》和南宋初年《通济堰图碑》及水系图碑,都是研究通济堰历史和管理制度的最珍贵水利文物和实物资料,以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科学价值。
  4、《通济堰志》作为古代地方性水利工程的专门志书。《郡守吴公重修通济堰记》等重要文献时载入《处州府志》和《何氏宗谱》的重要史实资料,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科学价值。
  5、通济堰是浙江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浙南极负盛名的文物古迹之一。1961年被浙江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又经省政府重新公布。2002年6月国务院又公布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其效益和功绩、公德不衰,正如碑文所云:“公守斯士,忧民之忧;勤劳民事,德泽长流。灾侵不及,岁获有秋;甘棠遗爱,仁绩永留!”
  奔腾不息,利国利民的通济堰,你将盛载人们的希冀,伴随着历史前进的潮流,更加美丽多姿,永葆青春。
简介
  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大坝拱形,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初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通济堰的堰史、堰规、筑堰有功者,均刻碑立于世。整个水利工程,连同碑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资料。
  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丽水市西南碧湖平原。创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自宋元至清,历代多次续建整修。
  通济堰水利工程由拱形大坝、通济闸、石函、叶穴、渠道、概闸及湖塘等组成。筑大坝横截松荫溪,建通济闸引水入渠,架石函从干渠上方引走泉坑水以消除沙石冲积,开叶穴直通瓯江以排淤泄洪。干渠长22.5公里,分支渠四十八条,毛渠三百二十一条,大小概闸七十二座,并多处开挖湖塘以储水,形成以引灌为主,兼顾储泄的竹枝状水利灌溉系统。石函引水桥建于北宋政和初年(1111-1115年),总长18.26米,净跨 10.24 米,桥墩高4.75米。叶穴为叠梁结构的木构概闸,始建于宋,清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
  现存历代碑刻十八通,主要集中在大坝北岸的司马庙中。其中有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范成大“重修通济堰规碑”。另有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刊宋碑两通,其中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丽水县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碑”,是现存最早的通济堰史料。
  通济闸至石函渠段两侧,留有多株千年护岸香樟。临渠建有文昌阁、店铺、民居、牌坊等各类清代木石建筑物。
  2001年06月25日,通济堰作为南朝至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组成
  通济堰由拦水大坝、渠道、分水闸(概)组成水利灌溉体系。通济堰的拦水坝位于丽水市区西南25公里的瓯江与松荫溪汇合口附近的堰头村。大坝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上游集雨面积约3150平方公里,引水流量为3立方米/秒,每天能拦入堰渠水量约为20万立方米。郡人参政何澹(民间称何丞相)奏请朝廷“为图久远,不费修筑”,调兵3000人,历时三年重建通济堰,大坝由原来的木筱结构改为结石结构。为使其永固,造铁炉36座,用铁水灌入石坝缝隙中,使大坝牢不可摧,至今已经800年溪水冲击的考验,仍然完好无损。
  通济堰渠道呈竹枝状分布,由干渠、支渠及毛渠三部分组成,蜿蜒穿越整个碧湖平原。干渠始于拦水大坝北端的通济闸,渠水经堰头村、保定村,穿越碧湖镇、平原、石牛,流抵下圳汇入瓯江,迂回23公里。干渠上分凿出大小支渠、毛渠321条,使整个碧湖平原上的30000万余亩农田得以旱涝保收。
  主、支渠上有大小闸概72处,进行分水调节,使渠水能自动流入不少农田。通济闸为紧靠拦水坝的第一道闸,它控制堰渠总水流量,为全渠道的灌溉枢纽;位于概头村的开拓闸,是通济堰的一座中心闸,通济堰由此分出东支、中支和西支;位于上阁村的城塘概闸又把通济堰划分为上源、中源和下源。除此之外,还有龙子殿概、木栖花概、下概头概、金丝概、河东概、丰产概等多处闸概进行分水和调节水流量。为了便于蓄水和排灌,各支毛渠利用闸概拦蓄多余的渠水,还配以众多的湖、塘、水泊与支毛渠相通,其中给洪塘为最。洪塘位于保定村西北,“周九百二十三”(注:一弓为五尺),塘内蓄水可灌溉农田2000余亩。 整个通济堰灌溉网络纵横交错、得体合理,形成了以灌为主、蓄泄相兼的水系布局。
  通济堰位于丽水市碧湖镇堰头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1962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大坝拱形,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初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通济堰的堰史、堰规、筑堰有功者,均刻碑立于世。整个水利工程,连同碑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资料。
科学历史价值
  1、科学的大坝选址
  拦水大坝的位置,是整个碧湖平原海拔最高之处(堰头村海拔73米),比碧湖镇驻地(海拔67米)、原平原乡驻地九龙(海拔62米)和堰渠的出口处——下圳(海拔56米)都要高出许多。古人因势利导在此筑坝拦水入渠,可使渠水由高向低自流灌溉整个平原。
  大坝在大溪与松荫溪汇合处的大港头向西500米处,弓形大坝弓脚南端在堰山山脚,北端在引水渠东岸大堤,大堤上植着数千株千年香樟,使大坝两端基脚更为牢固。同时,大溪从龙泉港下来的水流,在汇合处必定产生旋转,部分水流向西冲向拦水坝,可抵消松荫溪大水对大坝的冲力。这是通济堰拦水坝千年永固的原因所在之一。
  2、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坝体
  拱形拦水坝能更好地承受大水的冲力,对现代人来说,这是个普通的常识,但对1500年前的古代人来说,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据悉,国外最早的拱坝为西班牙人建于16世纪的爱尔其拱坝和意大利人建于1612年的邦达尔多拱坝。而始创于公元505年的通济堰比它们的历史要早1000多年。
  3、独创的铁水灌缝和松木填基技术
  现在仍保留完好的通济堰石砌拱坝石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重修的。在此之前,其坝为木筱结构,松荫溪上游一发大水,水坝就被冲损,岁岁春节皆需进行一次大修,费工又费时。当时任参知政事要职的何澹,民间称他为‘何丞相’,是浙江龙泉人,他为了使大坝千秋永固,免除劳役之苦,提高灌溉功效,就奏请朝廷,调兵三千,花了三年时间,对大坝进行大修重建。
  重建的大坝用千株大松木作为坝基,松木在水中使永远不会腐烂的,是名副其实的‘千年不烂水底松’。当时,人类还没发明混凝土,为使石坝增强整体性,就沿江筑起36座炼铁炉,将炼成的铁水铸到石坝缝内。此两项特创的筑坝技术,是大坝千年永固的重要原因之一。
  4、科学的排沙功能
  大坝北端设有净宽2米两孔、深至坝底的排沙门,上游大水冲下来的沙石,利用排沙门的急流,自动排到大坝下面。大坝北端还设了一座净宽5米的过船闸,此闸除供过往船只通行之外,也起着排泄沙石的作用。由于此两处的排沙石,经历800年大坝上方,仍是清水荡漾,深不见底,为通济堰提供了川流不息的水源。
  在保定村(界碑)附近的通济堰渠上,原来也有一座直通瓯江大溪的排沙门(又名叶穴),当打开排沙门的闸门时,堰渠中堆积的沙石淤坭,就可直泄大溪。为人们清理渠道免除不少的劳役之苦。
  5、首创水的立交桥
  离拱形大坝500米处,有一条名为‘泉坑’的山坑,其水横贯通济堰渠道,每遇山洪暴发就挟带大量沙砾和卵石冲泄而下,淤塞渠道,使堰水受阻,需经常疏通,影响灌溉效益。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知县王褆按邑人叶秉心的建议,在通济堰上建造了一座立体交叉石函引水桥,俗称‘三洞桥’。把泉坑水从桥面上通过,进入瓯江,渠水从桥下穿流,两者互不相扰,避免了坑水的沙石堵塞堰渠,使渠水畅通无阻,不需年年疏导,真是“石函一成……五十年无工役之扰”也,充分显示了当时设计、建筑的高超水平。1991年,国际友人、日本的福田先生曾站在‘三洞桥’上赞叹说:“当世界上尚无立交桥时,中国人民在这山乡已建造了水的立交桥”。
  6、巧妙的闸概分流
  通济堰水渠由72座闸概进行分水调节。闸概的分水调节是非常科学奇巧的,主要闸概处都分出左中右三条支毛渠,由木概枋来调节水流。如下图所示,三条支毛渠的渠底高差各不相同,中渠为最低,木概枋也由上中下三块组成。当所有概枋开启时,渠水只顺中渠而下,左右支渠基本无水;当概上一块概枋时,渠水流向左、中支渠;当概上二块概枋时,三条支渠均有水流;当三块概枋都概上时,渠水流向左右支渠,中渠无水留下。就是这样,由概枋的开启多少来进行分水调节。
  7、遍布碧湖平原的竹枝状堰渠
   为使碧湖平原大部分农田受益,通济堰渠水由一条主渠而下,每隔一段距离就分凿出支渠,再由支渠分凿出毛渠。整个通济堰共有321条支、毛渠,灌溉网络纵横交错,分布得体合理。
  为了便于蓄水和排泄,各支渠除了利用尾闸拦蓄多余的渠水外,还配以众多的湖、塘、水泊与支、毛渠相通,用于调节季节性水流量,积储余水以备旱时之用。
  在众多的湖、塘水泊中,最著名的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洪塘’。洪塘位于保定村西北,开凿于公元1207年,据说是当时重建通济堰大坝的洪州兵所开凿,故起名‘洪塘’。洪塘“周九百二十三弓”(弓:古代长度单位,1弓=5尺),它蓄储的山坑水和渠水,可灌溉农田2000亩。
  8、三角鼎立的宋代古墓群
  在通济堰大坝四周原有四座雄伟豪华的宋朝古墓:在大坝东北1.5公里的凤凰山上,有宋朝参知政事何澹(公元1146年-1221年)及妻朱氏之墓,还有朝散大夫直焕章阁袁州少卿何处仁(何澹长子)及其妻陈氏墓。大坝以西1.5公里的堰山西侧的轿马郑村,有赠太师楚国公何偁(何澹之父)及妻石氏墓。在大坝东南1.5公里的堰山南麓的平地村,有给事中王信(何澹亲翁)及妻郭氏墓。
  此三处宋代古墓分布在大坝西、东北、、东南三个方向,距离大坝均为1.5公里,其中东北、东南的古墓群与大坝正中点成正等边三角形(详见下图)。选址者意在护视大坝千秋永固。四座古墓的墓地前半部分均有较宽阔的墓园,除何处仁墓之外,其他三座墓园内均有与实际同样大小的石人、石虎、石狗、石马、石羊(象征忠义节孝)成对地对称排列。这些雕刻精美的石雕像:轿马郑墓茔前的两对石马、石将军,现已移至万象山公园‘烟雨楼’前;保定凤凰山墓茔前还残留部分石像(其中一只价值百万的石马,几年前被走私者差点就偷运出境了)。其余的石像均已散落不明。
  9、观、护两用的护堤香樟
  通济堰源头的堰头村,在堰渠两岸林立着20多棵高大的大香樟。这些香樟已有几百年的树龄,它们苍劲挺拔,遮天盖地,绿树浓荫,散发出阵阵清香。与三洞桥、文昌阁、拦水大坝、龙庙连成一体,成为一处难得的自然美景。
  古香樟群不但风景优美,树根深扎堰堤,纵横交错,牢牢卫护着堰渠,为防止洪水决堤,起了重大的作用。
  10、珍贵的碑刻与完整的管理体制
  通济堰詹司马祠(又称龙庙)内,原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碑刻20多块,记录着通济堰历代的修建情况以及堰规、堰图等。这些碑刻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已失落,有的已被大水冲走,至今仍在龙庙保存的还有16块。保存的碑刻中年代最久远的是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的两块,其中一块为通济堰水系分布图,十分珍贵。
  通济堰自创建以来,历代皆比较重视修护和管理,有一套自成系统且完整的管理方法。管理办法中,南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处州太守范大成所制订的堰规为最早,且独树一帜,科学而全面,堪为后人仿效,一直延用600多年。
包含词
视通济堰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