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通信目的而发射的应用卫星。多采用地球同步轨道和大椭圆轨道。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广、通信容量大、可靠性高、机动灵活、成本低、收效快和不受电离层变化影响等优点。可传输电话、电报、传真、数据和图像等。广泛用于国际、国内或区域通信、军事通信、海事通信和电视广播等。 |
|
应用卫星的一种。卫星轨道离地很高,天线波束能覆盖地球广大面积,且电波传播不受地形限制,能实行地面远距离通信。是世界上广泛应用的现代化通信工具。 |
|
通信卫星(communications satellite)
无线电通信中继站的人造地球卫星。通信卫星反射或转发无线电信号,实现卫星通信地球站之间或地球站与航天器之间的通信。通信卫星是各类卫星通信系统或卫星广播系统的空间部分。一颗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大约能够覆盖地球表面的40%,使覆盖区内的任何地面、海上、空中的通信站能同时相互通信。在赤道上空等间隔分布的3颗静止通信卫星可以实现除两极部分地区外的全球通信。1958年12月美国发射世界上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1963年美国和日本通过中继1号卫星第一次进行了横跨太平洋的电视传输。中国于1984年4月8日发射了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通信卫星按轨道分为静止通信卫星和非静止通信卫星;按服务区域不同可分为国际通信卫星和区域通信卫星或国内通信卫星;按用途可分为专用通信卫星和多用途通信卫星,前者如电视广播卫星、军用通信卫星、海事通信卫星、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等,后者如军民合用的通信卫星,兼有通信、气象和广播功能的多用途卫星等。
作为无线电通信中继站。通信卫星像一个国际信使,收集来自地面的各种“信件”,然后再“投递”到另一个地方的用户手里。由于它是“站”在36000 公里的高空,所以它的“投递”覆盖面特别大,一颗卫星就可以负责 1/3地球表面的通信。如果在地球静止轨道上均匀地放置三颗通信卫星,便可以实现除南北极之外的全球通信。当卫星接收到从一个地面站发来的微弱无线电信号后,会自动把它变成大功率信号,然后发到另一个地面站,或传送到另一颗通信卫星上后,再发到地球另一侧的地面站上,这样,我们就收到了从很远的地方发出的信号。
通信卫星一般采用地球静止轨道,这条轨道位于地球赤道上空 35786公里处。卫星在这条轨道上以每秒3075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绕地球旋转,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 23小时56分4秒,恰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因此从地面上看,卫星象挂在天上不动,这就使地面接收站的工作方便多了。接收站的天线可以固定对准卫星,昼夜不间断地进行通信,不必像跟踪那些移动不定的卫星一样而四处“晃动”,使通信时间时断时续。现在,通信卫星已承担了全部洲际通信业务和电视传输。
通信卫星是世界上应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卫星之一,许多国家都发射了通信卫星。
1965年4月6日美国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实用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1号。到目前为止,该型卫星已发展到了第八代,每一代都在体积、重量、技术性、通信能力、卫星寿命等方面有一定提高。
前苏联的通信卫星命名为“闪电号”, 包括闪电1、2、3号等。由于前苏联国土辽阔,“闪电号”卫星大多数不在静止轨道上,而在一条偏心率很大的椭圆轨道上。
中国的第一颗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是1984年4月8日发射的,命名为“东方红二号”,至今已发射成功了五颗。这些卫星先后承担了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远程通讯等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
|
- :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Telstar
|
|
卫星 | 通信 | 火箭 | 航空 | 航天 | 系列火箭 | 天文 | 东方红 | 电信科技 | 通讯 | 亚洲5号通讯卫星 | |
|
|
号通信卫星 | 中星6b通信卫星 | 战术通信卫星 | 军用通信卫星 | 国际通信卫星 | 同步通信卫星 | 亚洲5号通信卫星 | 中卫1号通信卫星 | 闪电号通信卫星 | 亚洲号通信卫星 | 欧洲通信卫星组织 | 中国试验通信卫星 | 国际通信卫星组织 | 重视军用通信卫星 | 美国后续(通信卫星 | 委内瑞拉一号通信卫星 | 美国UHF后续(UFO)通信卫星 | 苏联/俄罗斯军用通信卫星 | 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 | 亚洲1号通信卫星 | 通信卫星的工作过程 | 通信卫星节目传送网络 | 北大西洋条约组织军用通信卫星 | 东方红四号大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 | 大型通信卫星平台——阿尔法舱 | 长征三号乙发射中星通信卫星纪念封 | 长征三号乙发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纪念纪念封 | 长征三号甲发射鑫诺三号通信卫星纪念封 | 长征三号甲发射中星号通信卫星纪念纪念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