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名 : 曲牌名 : 宋词 : 纳兰性德 : 艺术类 : 歌曲音乐 > 踏莎行
目录
踏莎行 Tasha Hang
  (1)本调五十八字,十句,前后片各三仄韵。
  (2)本调类似七言仄韵诗两首合并而成,仅变其首句七字为四字对句。
  (3)例一写征人在旅途中所见和所想。前片写征人的感受,后片写征人相象爱妻(或意中人)对他的怀念。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对方的离愁,再由此推想对方会因离愁而登楼远眺,却又不忍心凭着高栏凝望不止,因为即使看到草原尽,还是被春山挡住了视线,何况行人还在春山之外,怎能得见呢?心理刻画极为细腻。
  例二为作者贬官湖南郴州时作,一种孤苦的心情溢于言表,“可堪”两句,历来被认作景中寓情的名句,春寒料峭,远徒僻地,人在孤馆,闭门独坐,兼以日落西山,暮色苍茫时不断传来的杜鹃鸣声,尤觉苦闷寂寥,哪里还忍受得了这种离愁呢?情调低沉,是秦词的特色之一,但它常常是同精湛的语言艺术伴随在一起的。后片“郴江”两句系从唐戴叔伦《湘南即事》“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两句脱胎而来,指郴江本来(幸自)是绕着郴山流的,现在为什么(为谁)要向潇湘(湖南二水名)流去呢?一种去国怀乡之情,不讲自明。与戴诗相比,秦词注意烘托,收到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故情调虽较低沉,艺术上却有创新,相传苏轼对此颇为赞赏,曾把它写在自己的扇头上。
《踏莎行 Tasha Hang》
诗人: 欧阳修 Ouyang Xiu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
  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
  青楼几处歌声丽。
  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踏莎行 Tasha Hang》
诗人: 欧阳修 Ouyang Xiu

  碧藓回廊,绿杨深院。
  偷期夜入帘犹卷。
  照人无奈月华明,潜身欲恨花深浅。
  
  密约如沈。
  前欢未便。
  看看掷尽金壶箭。
  阑干敲遍不应人,分明帘下闻裁剪。
《踏莎行 Tasha Hang》
诗人: 欧阳修 Ouyang Xiu

  云母屏低,流苏帐小。
  矮床薄被秋将晓。
  乍凉天气未寒时,平明窗外闻啼鸟。
  
  困殢榴花,香添蕙草。
  佳期须及朱颜好。
  莫言多病为多情,此身甘向情中老。
《踏莎行 Tasha Hang》
诗人: 晏殊 Yan Shu

踏莎行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
  凭阑总是销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
  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更多诗歌...
请鉴赏:

  晏殊 Yan Shu:踏莎行 Tasha Hang
  晏殊 Yan Shu:踏莎行 Tasha Hang
  晏殊 Yan Shu:踏莎行 Tasha Hang
  晏殊 Yan Shu:踏莎行 Tasha Hang
  晏几道 Yan Jidao:踏莎行 Tasha Hang
  晏几道 Yan Jidao:踏莎行 Tasha Hang
  晏几道 Yan Jidao:踏莎行 Tasha Hang
  晏几道 Yan Jidao:踏莎行 Tasha Hang
  黄庭坚 Huang Tingjian:踏莎行 Tasha Hang
  黄庭坚 Huang Tingjian:踏莎行 Tasha Hang
  秦观 Qin Guan:踏莎行 Tasha Hang
  秦观 Qin Guan:踏莎行 Tasha Hang
  秦观 Qin Guan:踏莎行 Tasha Hang
  陈师道 Chen Shidao:踏莎行 Tasha Hang
  李之仪 Li Zhiyi:踏莎行 Tasha Hang
  李之仪 Li Zhiyi:踏莎行 Tasha Hang
  李之仪 Li Zhiyi:踏莎行 Tasha Hang
  吕本中 Lv Benzhong:踏莎行 Tasha Hang
  张孝祥 Zhang Xiaoxiang:踏莎行 Tasha Hang
  张孝祥 Zhang Xiaoxiang:踏莎行 Tasha Hang
  张孝祥 Zhang Xiaoxiang:踏莎行 Tasha Hang
  张孝祥 Zhang Xiaoxiang:踏莎行 Tasha Hang
  张孝祥 Zhang Xiaoxiang:踏莎行 Tasha Hang
  张孝祥 Zhang Xiaoxiang:踏莎行 Tasha Hang
  张孝祥 Zhang Xiaoxiang:踏莎行 Tasha Hang
  张孝祥 Zhang Xiaoxiang:踏莎行 Tasha Hang
  姜夔 Jiang Kui:踏莎行 Tasha Hang
  吴文英 Wu Wenying:踏莎行 Tasha Hang
  吴文英 Wu Wenying:踏莎行 Tasha Hang
  王沂孙 Wang Yisun:踏莎行 Tasha Hang
  杜安世 Du Anshi:踏莎行 Tasha Hang
  杜安世 Du Anshi:踏莎行 Tasha Hang
  杜安世 Du Anshi:踏莎行 Tasha Hang
  杜安世 Du Anshi:踏莎行 Tasha Hang
  晁元礼 Chao Yuanli:踏莎行 Tasha Hang
  晁元礼 Chao Yuanli:踏莎行 Tasha Hang
  晁元礼 Chao Yuanli:踏莎行 Tasha Hang
  晁元礼 Chao Yuanli:踏莎行 Tasha Hang
  谢逸 Xie Yi:踏莎行 Tasha Hang
  徐俯 Xu Fu:踏莎行 Tasha Hang
  徐俯 Xu Fu:踏莎行 Tasha Hang
  徐俯 Xu Fu:踏莎行 Tasha Hang
  刘一止 Liu Yizhi:踏莎行 Tasha Hang
  周紫芝 Zhou Zizhi:踏莎行 Tasha Hang
  周紫芝 Zhou Zizhi:踏莎行 Tasha Hang
  蔡伸 Cai Shen:踏莎行 Tasha Hang
  蔡伸 Cai Shen:踏莎行 Tasha Hang
  蔡伸 Cai Shen:踏莎行 Tasha Hang
  王以宁 Wang Yining:踏莎行 Tasha Hang
  王以宁 Wang Yining:踏莎行 Tasha Hang
  王以宁 Wang Yining:踏莎行 Tasha Hang
  欧阳澈 Ouyang Che:踏莎行 Tasha Hang
  欧阳澈 Ouyang Che:踏莎行 Tasha Hang
  杨无咎 Yang Mojiu:踏莎行 Tasha Hang
  曾觌 Ceng Di:踏莎行 Tasha Hang
  张抡 Zhang Lun:踏莎行 Tasha Hang
  张抡 Zhang Lun:踏莎行 Tasha Hang
  张抡 Zhang Lun:踏莎行 Tasha Hang
  张抡 Zhang Lun:踏莎行 Tasha Hang
  张抡 Zhang Lun:踏莎行 Tasha Hang
  张抡 Zhang Lun:踏莎行 Tasha Hang
  张抡 Zhang Lun:踏莎行 Tasha Hang
  张抡 Zhang Lun:踏莎行 Tasha Hang
  张抡 Zhang Lun:踏莎行 Tasha Hang
  袁去华 Yuan Quhua:踏莎行 Tasha Hang
  王炎 Wang Yan:踏莎行 Tasha Hang
  石孝友 Dan Xiaoyou:踏莎行 Tasha Hang
  石孝友 Dan Xiaoyou:踏莎行 Tasha Hang
  赵师侠 Zhao Shixia:踏莎行 Tasha Hang
  赵师侠 Zhao Shixia:踏莎行 Tasha Hang
  杨炎正 Yang Yanzheng:踏莎行 Tasha Hang
  卢炳 Lu Bing:踏莎行 Tasha Hang
  卢炳 Lu Bing:踏莎行 Tasha Hang
  郭应祥 Guo Yingxiang:踏莎行 Tasha Hang
  郭应祥 Guo Yingxiang:踏莎行 Tasha Hang
  高观国 Gao Guanguo:踏莎行 Tasha Hang
  卢祖皋 Lu Zugao:踏莎行 Tasha Hang
  黄机 Huang Ji:踏莎行 Tasha Hang
  吴潜 Wu Qian:踏莎行 Tasha Hang
  何梦桂 He Menggui:踏莎行 Tasha Hang
  刘辰翁 Liu Chenweng:踏莎行 Tasha Hang
  刘辰翁 Liu Chenweng:踏莎行 Tasha Hang
  陈德武 Chen Dewu:踏莎行 Tasha Hang
  陈德武 Chen Dewu:踏莎行 Tasha Hang
  张炎 Zhang Yan:踏莎行 Tasha Hang
  欧阳珣 Ouyang Xun:踏莎行 Tasha Hang
  赵温之 Zhao Wenzhi:踏莎行 Tasha Hang
  侯彭老 Hou Penglao:踏莎行 Tasha Hang
  谢明远 Xie Mingyuan:踏莎行 Tasha Hang
  张焘 Zhang Dao:踏莎行 Tasha Hang
  寇准 Kou Zhun:踏莎行 Tasha Hang
  陈尧佐 Chen Yaozuo:踏莎行 Tasha Hang
  韩绛 Han Jiang:踏莎行 Tasha Hang
  刘敞 Liu Chang:踏莎行 Tasha Hang
  苏轼 Su Shi:踏莎行 Tasha Hang
  苏轼 Su Shi:踏莎行 Tasha Hang
  李之仪 Li Zhiyi:踏莎行 Tasha Hang
  仲殊 Zhong Shu:踏莎行 Tasha Hang
  洪迈 Hong Mai:踏莎行 Tasha Hang
  向滈 Xiang Hao:踏莎行 Tasha Hang
  仲殊 Zhong Shu:踏莎行 Tasha Hang
  仲殊 Zhong Shu:踏莎行 Tasha Hang
  丁求安 Ding Qiuan:踏莎行 Tasha Hang
  丁求安 Ding Qiuan:踏莎行 Tasha Hang
  李朝卿 Li Chaoqing:踏莎行 Tasha Hang
  胡翼龙 Hu Yilong:踏莎行 Tasha Hang
  赵闻礼 Zhao Wenli:踏莎行 Tasha Hang
  王万之 Wang Mozhi:踏莎行 Tasha Hang
  钱宀孙 Qian Miansun:踏莎行 Tasha Hang
  陈璧 Chen Bi:踏莎行 Tasha Hang
  杜龙沙 Du Longsha:踏莎行 Tasha Hang
  洪迈 Hong Mai:踏莎行 Tasha Hang
  无名氏 Mo Mingshi:踏莎行 Tasha Hang
  蔡伸 Cai Shen:踏莎行 Tasha Hang
  刘镇 Liu Zhen:踏莎行 Tasha Hang
  李浙 Li Zhe:踏莎行 Tasha Hang
  李廷忠 Li Tingzhong:踏莎行 Tasha Hang
  杨伯岩 Yang Bayan:踏莎行 Tasha Hang
  柴元彪 Chai Yuanbiao:踏莎行 Tasha Hang
  无名氏 Mo Mingshi:踏莎行 Tasha Hang
  无名氏 Mo Mingshi:踏莎行 Tasha Hang
  无名氏 Mo Mingshi:踏莎行 Tasha Hang
No. 7
  词牌名。又名《柳长春》﹑《喜朝天》﹑《踏雪行》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又添字名《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六句四仄韵。参阅《词谱》卷十三。
曲牌名 Tune Name
  曲牌名。南曲仙吕宫、北曲商角调均有同名曲牌。南曲较常见,字句格律与词牌同。用作引子。北曲与词牌不同,用于套曲中。《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 宇文綬 ﹞就旅邸中,取出文房四寳,做了隻曲儿,唤做《踏莎行》。”
释义
  《踏莎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又有《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韵。
格律
  *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
  △ △ 
  (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
  【格一】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格二(转调踏莎行)】
  仄仄平平,平平中仄(韵)。
  中平平仄仄、中平仄(韵)。
  平平中仄,平平中仄(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平中仄(韵)。
  中平平仄仄、中平仄(韵)。
  平平中仄,仄平平中仄(韵),平仄仄仄仄平平仄(韵)。
踏莎行-欧阳修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全部注释
  1.候馆:迎候、接待宾客的旅舍。《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注云:"候馆,楼可观望者也。"
  2.草薰风暖: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薰:指草香。
  3.平芜:平坦地向前伸展的草地。
  此词写离情。梅残、柳细、草熏、风暖、暗示着离别。征人之路,渐行渐远;闺中人的愁绪,愈益深重,直教人揪心落泪,肝肠寸断。
  上阙从远行人着笔,写他途中见到恼人的春色而引发的愁绪。旅舍周围的梅花已然凋谢零落,溪畔桥边的柳丝弱不禁风,起首二句写征人旅途中所见初春景象。在这草春风暖的美好季节里,征人却不得不离家远行。一个“摇”字既写旅途颠簸之苦,更写孤独跋涉心神不定的糟糕心情。“离愁”二句直接表达心中离愁,随着离去的路途越来越远而愈益加重加深,宛如春水绵绵不断、无穷无尽。此以春水喻愁,正如李后主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个“渐”字,承接紧凑而又对比鲜明,形象真切,合符情理。
  下阙转向闺中人,在心上人离开以后登高望远,遥念离人,泪眼迷茫,哀怨满怀。起首三句生动描绘她登高远眺时脸上的表情,心中的感受。“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工整的对偶,恰当的叠字,一个断肠美人儿的楚楚动人形象栩栩如生。妙在“楼高莫近危阑倚”句,既似怨妇心中怨语,亦如远行人遥遥传来的劝慰。结末二句由近及远,由人及景,意味幽远,意境开阔,是情景俱佳的警句。哀而不伤俨然一幅隽永的写意画。卓人月在《词统》中赞曰:“‘芳草更在斜阳外’,‘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李攀龙《草堂诗余隽》云:“春水写愁,春山骋望,及切委婉。”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赞曰:“‘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又:‘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此淡语之有情者也。”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云:"春水春山走对妙。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一望无际矣。尽处是春山,更在春山外,转望转远矣。当取以合看。"
  艺术手法
  本篇暗用典故,翻新旧意,既增加了形象的感情容量,又巧妙得了无痕迹。如首两句写梅残柳细,其中暗用典故:写梅,使人联想起陆凯自江南寄梅给长安范晔,含有怀念家人之意。写柳,又易与古人折柳赠别之举相联系,暗寓离别之意。
踏莎行-姜夔
  踏莎行
  姜夔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
  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後书辞,别时针线。
  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全部注释
  1.沔东:唐、宋州名,今湖北汉阳。
  2.丁未: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日。金陵:今江苏南京。
  3.燕燕、莺莺:即指所思的女子。
  4.华胥:传说中的国名,此代指梦境。
  5.争得:怎得。
  6.书辞:指书信。
  7.离魂:指离开肉体的灵魂。郎行:郎那边。
  8.冥冥:暗沉沉。
  此词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姜夔从沔州(今汉阳)东去湖州,途经金陵时,梦见远别的恋人,写下这首词。"燕燕、莺莺"即梦中之人,词人不仅在梦中与远方的恋人细诉相思,在梦后重展恋人书信、重抚她的针线,词人还幻想恋人"离魂"千里,相伴身旁,甚至担心魂儿独自归去"淮南浩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此二句化用杜甫《梦李白》"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句,王国维以此二句为白石词中最爱。此词虽短小,却迂回曲折,构思新奇,情致极深。姜夔年轻时往来于江淮间,曾热恋合肥一位琵琶歌女,二十年后亦不能忘情,词集中为此女所作近20篇,此为其中之一。
踏莎行-秦观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
  雾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之中。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拼命找寻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受不住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声中夕阳将暮。
  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越是收到来自朋友的慰藉,越是增添重重愁绪。郴江本来是应该围绕着郴山流的,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
  这首词题为“郴州旅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前此,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点绛唇》,诸本题作“桃源”。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词人多么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适彼乐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现实之不堪。于是放纵的目光开始内收,逗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桃源无觅,又谪居远离家乡的郴州这个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乡之情,更何况不是宦游他乡,而是天涯沦落啊。这两句正是意在渲染这个贬所的凄清冷寞。春寒料峭时节,独处客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一个“闭”字,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欲求拓展的心灵。更有杜鹃声声,催人“不如归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阳沉沉,正坠西土,怎能不触动一腔身世凄凉之感。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感发,令人生悲伤心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有我之境”。又以“可堪”二字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冷气氛,好像他整个的身心都被吞噬在这片充斥天宇的惨淡愁云之中。王静安先生吟诵至此,不禁挥笔题曰:“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人间词话》)前人多病其“斜阳”后再着一“暮”字,以为重累。其实不然,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这是处境顺利、生活充实的人所未曾体验到的愁人心绪。因此,“斜阳暮”三字,正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
  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分见于《荆州记》和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故于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恨谁?恨什么?身处逆境的词人没有明说。联系他在《自挽词》中所说:“一朝奇祸作,漂零至于是。”可知他的恨,与飘零有关,他的飘零与党祸相联。在词史上,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人,秦观正是以这堵心中的“恨”墙表明他对现实的抗争。他何尝不欲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但他忧谗畏讥,不能说透。于是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有情,无理而妙。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关于这两句的蕴意,或以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词选》)或以为词人“反躬自问”,慨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唐宋词鉴赏辞典》)见仁见智。依笔者拙意,对这两句蕴意的把握,或可空灵一些。词人在幻想、希望与失望、展望的感情挣扎中,面对眼前无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许他悄然地获得了一种人生感悟:生活本身充满了各种解释,有不同的发展趋势,生活并不是从一开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着惯性,滚滚向前,它总是把人带到深不可测的远方,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远方啊!正如叶嘉莹先生评此词说:“头三句的象征与结尾的发问有类似《天问》的深悲沉恨的问语,写得这样沉痛,是他过人的成就,是词里的一个进展。”(《唐宋词十七讲》)与秦观悲剧性一生“同升而并黜”的苏轼,同病相怜更具一份知己的灵感犀心,亦绝爱其尾两句,及闻其死,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自书于扇面以志不忘。是以王士祯云:“高山流水之悲,千古而下,令人腹痛!”(《花草蒙拾》)
  总上所述,这首词最佳处在于虚实相间,互为生发。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以上下两结饮誉词坛。激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王国维(静安),以东坡赏其后二语为“皮相”。持论未免偏颇。深味末二句“郴江”之问,其气格、意蕴,毫不愧色于“可堪”二句。所谓东坡“皮相”之赏,亦可谓“解人正不易得”。
  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贬谪郴州时旅店所写。词中抒写了作者流徙僻远之地的凄苦失望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怅惘之情。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描写了词人谪居郴州登高怅望时的所见和谪居的环境,但景中有情,表现了他苦闷迷惘、孤独寂寞的情怀。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他谪居生活中的无限哀愁,他偶尔也情中带景。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当然,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为紧接着的两句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人闭居孤馆,只有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而从时间上来看,上句写的是雾蒙蒙的月夜,下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实写诗人不堪客馆寂寞,而头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桃源”,令人联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一片乐土,而如今人间再也找不到了。开头三句,分别下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曾经存过或人们的想象中存过的事物的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则开始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说“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而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杜鹃鸣声,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游子归思的意象。以少游一个羁旅之身,所居住的是寂寞孤馆,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听到的是杜鹃啼血,所见到的是日暮斜阳,此情此境,只能以“可堪”道之。
  “可堪”者,岂堪也,词人这重重凄厉的气围中,又怎能忍受得了呢?王国维评价这两句词说:“少游词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过片“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极写思乡怀旧之情。“驿寄梅花”,见于《荆州记》记载:“鱼传尺素”,是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诗意,意指书信往来。少游是贬谪之人,北归无望,亲友们的来书和馈赠,实际上并不能给他带来丝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别恨离愁而已。
  因此,书信和馈赠越多,离恨也积得越多,无数“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词人这种感受是很深切的,而这种感受又很难表现,故词人手法创新,只说“砌成此恨无重数”。有这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
  如此深重难排的苦恨中,迸发出最后二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郴江,发源于湖南省郴县黄岭山,即词中所写的“郴山”。郴江出山后,向北流入耒水,又北经耒阳县,至衡阳而东流入潇水湘江。但实际上,一经词人点化,那山山水水都仿佛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这两句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无情的山水似乎也能听懂人语,词人痴痴问询郴江:你本来生活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实际上是词人面对着郴江自怨自艾,慨叹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怎知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呢?词人笔下的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作者对自己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富有象征性,故而这结尾两句的意蕴就更深长丰富了。
  此词表达了失意者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一定程度的不满。写作上,词人善用对句写景抒情。上片开头“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雾霭与月色对举,造成一种朦胧的意境,笼罩全词;下片开头亦用对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虽然表现的都是朋友的信息和寄赠这同一内容,却能造成书信往来频频不断的气势,与”砌成此恨无重数“相照应。
  总之,此词以新颖细腻、委婉含蓄的手法描写了作者特点环境中的特定心绪,抒发了内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贬徒之悲,寄托了深沉哀婉的身世之感,使用写实、象征的手法营造凄迷幽怨、含蓄深厚的词境,充分体现了作者身为北宋婉约派大家的卓越艺术才能。
  这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宋哲宗绍圣初年,秦观因受“元佑党人”的牵连,先贬为杭州通判,继之,又因“影附苏轼,增损《实录》”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迁徙郴州。政治上连续的挫折与打击,生活上一再的变动和颠簸,这就使一个曾经怀有远大理想的词人感到理想破灭,前途渺茫,心情因之也极度低沉。这首词形象地刻画了作者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滴而产生的不满之情。就作者的遭遇和词中所反映的情绪看,似不能简单地把这首词归结为一般的羁旅相思之作。
  上片写孤独的处境。开篇三句便勾勒出一个夜雾凄迷、月色昏黄的画面。雾气的浓重是从遮蔽楼台这一点上烘托出来的。“雾失楼台”的“失”字用得生动,因为整个空间布满了浓雾,所以在作者眼中,楼台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月迷津渡”与首句两两相对,十分工整;同时,它又是首句的补充。雾,遮住了楼台,当然也遮住了行船的渡口。“ 迷”,指月亮迷失了方向。每天,当明月东升之后,它总是照射在楼台之顶,辉映于渡口之上,然而,此刻,由于大雾茫茫,不仅吞失了楼台,连往日那熟悉的“津渡”也不知去向。一个“迷”字的出现,仿佛连月亮也有了人的情感。当然,作者瞩目之所在,并非眼前的“楼台”与“津渡”,而在于那长期索系于作者心头的“桃源”。所以第三句便明确点出:“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中的“桃源”,曾有不同的解释。有解作刘晨、阮肇天台山逢仙女的桃源者,此解似太牵强。这里仍以解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为妥。一是,桃花源在湖南武陵(今桃源县),作者贬往郴州,虽与桃花源相隔甚远,但作者来到湖南,自然要联想到《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二是,桃源在古诗词中,不仅是避乱隐居的处所,而且也是大多数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理想寄托之所在。所以,这第三句写的既是现实中的桃源县,又是写作者的理想。
  然而,即使作者望穿双眼,“桃源”仍无处可寻。以上三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屡遭贬滴之后的极度灰心失望的情绪。有了这样的一种情绪,作者的凄苦心情已经可想而知了。然而,更有甚者。作者此时独处“孤馆”,并且遭受着“春寒”的袭击,耳之所听者,“鹃声”,目之所见者,“斜阳” 。本来“雾失楼台”,“桃源望断”就已使作者生愁,凄苦难耐,又怎忍受得了“孤馆”、“春寒”、“鹃声”、“斜阳”的交叉袭击呢!作者于此,禁不住惊呼:“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了。
  “可堪”二字是感情的直接抒发。“闭”字准确生动、含有多层意思。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说明作者于此几乎断绝与人的来往,故“门虽设而长关”;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鹃声”、“斜阳”在古诗词中都是引起乡愁的客观事物。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由于杜鹃的啼声,似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所以张炎《高阳台》中有“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这样的词句。正因为如此,作者才产生了把耳闻目见一概拒之于门外的情感。这是由“不堪”忍受而产生的怨恨。
  下片写被贬谪的不满心情。“驿奇梅花”三句承“闭”字加以展开。“闭”在“孤馆”之中的情况又如何呢?一般说来,有了“梅花”和“尺素”这样的礼物和音信,似可略慰远谪他乡的客子之心了,然而事与愿违,这一切反而加重了孤寂怨恨之情。“砌成此根无重数”便是发自作者内心的最强音。“砌”字新颖、生动而有力。有此一“砌”字,于是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变成一块块砖头,层层垒起,甚至发展到“无重数”这一极限。作者心情的沉重是可想而知了。
  那么,这“恨”字的内容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说。这正是秦观词婉转含蓄之所在。不过,从这首词的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从上、下片用意深微的收结来看,仍可体味出作者的甘苦用心。“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便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警句。表面看,这两句似在写远望思乡之情,不过表现出一种羁旅相思之情而已。
  实际上,“郴江”离开了“郴山”,并非简单地比喻人的分别,联系秦观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这两句是有深刻的含义的。这就是,按作者的志愿,本该在朝廷里为国家做一番有益的事业,犹如“郴江”紧紧围绕“郴山”旋转一般。然而,如今却不知为什么被贬到这荒远地区,就象眼前的“郴江”一样,离开了它日夜索绕的“郴山”,竟然匆促地向潇湘涌流而去。这里反问的是怎么郴江也耐不住寂寞而绕道流至潇湘去了呢?以体现作者心中之感。
  据宋惠洪《冷斋夜话》载:“坡翁绝爱此词尾两句,自书于扇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苏武不仅赏识秦观的才能,而且也十分了解秦观的为人并同情他的不幸遭遇。秦观之所以被贬,也正是受到苏轼的牵连。所以“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喟叹、不仅发自秦观的内心,实际也说出了苏轼(包括与苏轼有相同命运的知识分子)的深切感受,引起他强烈的共鸣。这才是苏轼极端欣赏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本篇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情新洗炼,风格婉转含蓄,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地,因此为后人所称道。但除此之外,结构的匀称与构思的精到也似乎值得一提。这首词上下片的字、句、平仄、韵律完全相等,下片实际上是上片的重唱。由于上下两片完全对称,除平仄与韵脚以外,我们不妨把这首词当作一幅对联看。由此,我们还可以发现这首词在构思上的艺术匠心。
  上片即上联)在构思上是收束式的,作者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小单位,处于浓雾的重重包围之中,在“孤馆”里独处、孤寂无依。下片(下联)是开放式的,作者通过虚(如“此恨”、“潇湘”等)实(“梅花”、“尺素”、“郴江”、“郴山”等)两方面有关细节的描绘,展开了作者想象的翅翼,把“闭”在“孤馆”中的自我与大世界联结了起来,抒写出超越时空拘限的内在情感。上片与下片形成强烈对比。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这一点应是这首词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
踏莎行-陈尧佐
  踏莎行
   
  陈尧佐
  二社良辰,千秋庭院。 
  翩翩又见新来燕。 
  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暝来何晚。
  乱入红楼,低飞绿岸。 
  画梁时拂歌尘散。 
  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
  此词为作者唯一留传于世的词作,是作者为感谢宰相申国公吕夷简荐引其拜相之恩德而作。词中采用比兴、暗喻手法,以燕子自喻,寄寓了词人的感恩思想。
  词的起首三句点节序,写环境,以燕子的翩然来归,喻朝廷的济济多士,同时也寄寓了词人对如同明媚春光的盛世的赞美与热爱,以及词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二社,指春社与秋社,是祭祀社神(土地神)的节日。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联系下文来看,这里主要指春社,之所以要说是“二社”,因为要与下句的“千秋”对举。就作为候鸟的燕子来说,相传春社来,秋社去,故亦可称“二社”。“千秋庭院”,一作“千家庭院”。“千秋”义较胜,即秋千。燕子于寒食前后归来,而秋千正是寒食之戏。此亦暗点时令,与“二社”照应。“翩翩”,轻快。燕子一会儿飞向空中,一会儿贴近地面,自由之态可掬。句中着一“又”字,说明燕子的翩然来归,非止一双,“新来”切己之初就任,语虽浅而意深,进一步歌颂朝廷的无量恩德。
  三、四两句暗喻吕夷简的退位让贤,并自谦依附得太晚。词人把这一层意思,表达得极为婉曲,令人觉得含蓄蕴藉而不直白、浮浅。“凤凰巢稳许为邻”,以凤凰形容邻座之巢,意突出其华美与高贵。不说“占得”,而说“许为邻”,亦谦恭之意。“潇湘”谓燕子从来之处,当系虚指。“来何晚”三字,充满感情色彩。从语气上看,似为自责,其中大有“相从恨晚”之意。
  过片二句以象征、比拟手法,通过描写心情舒畅的燕子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的意象,表达出词人当时的欢乐、畅适心境。“红楼”为富贵之家,“绿岸”为优美之境。“乱入”形容燕子的纷飞。下片第三句“画梁时拂歌尘散”,据刘向《别录》云,汉代有虞公者,善歌,发声能震散梁上灰尘。华堂歌管,是富贵人家常事,燕子栖于画梁,则梁尘亦可称作“歌尘”。此亦为居处之华贵作一点缀。
  结尾二句以“主人”喻吕夷简,以“燕”喻词人自身,委婉曲折地表达了感恩之情。“为谁归去为谁来”,纯为口语,一句提问,引起读者充分注意,然后轻轻逗出“主人恩重珠帘卷”,悠然沁入人心,完成了作品的主题。这种代燕子立言以表示对主人感激的象征手法,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此词虽然格调不高,但它以曲笔抒深情,笔愈曲而情愈浓,读来令人回味无穷,艺术上不乏可取之处。
踏莎行-无名氏
  踏莎行
   
  无名氏
  殢酒情怀,恨春时节。 
  柳丝巷陌黄昏月。 
  把君团扇卜君来,近墙扑得双蝴蝶。
  笑不成言,喜还生怯。 
  颠狂绝似前春雪。 
  夜寒无处著相思,梨花一树人如削。
  此词写市井女子赴密约时的期待心情。在赴密约之时,女主人公的心情是抑郁而苦闷的。
  词起笔以“殢酒情怀,恨春时节”表现出她的情绪非常不好,这应是因他们爱情出现了波折或变故而引起的。“殢酒”是苦闷无聊之时以酒解愁,为酒所病:“恨春”是春日将尽产生的感伤,“情怀”和“时节”都令人不愉快。“柳丝苍陌黄昏月”,是他们密约的地点和时间。从约会的地点,大致可以推测女主人公属于市井之辈,如果富家小姐或宦门千金绝不会到此等巷陌之地赴约的。这样良宵好景的幽期密约,本应以欢欣的心情期待着甜蜜的幸福,然而这位市井女子却是心绪不宁,对于约会能否成功似乎尚无把握,于是在焦急无聊之中,想着试测一下今晚的运气。“把君团扇卜君来”,即用情人赠给的团扇来占卜,非常意外,她竟在近墙花丛之处扑着一双同宿的蝴蝶,惊喜不已,词情到此来了一个极大的转折,女主人公的心境由苦闷焦虑忽然变得开朗喜悦起来。下片顺承上片结句,表述新产生的惊喜之情。
  “双蝴蝶”的吉兆使她喜悦,也感到有趣而可笑,甚至难以控制喜悦的笑声,这预兆又使她在惊喜之余感到羞涩和畏怯,而畏怯之中更有对幸福的向往,于是她高兴得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自己也觉得有似前春悠扬飘飞的雪花那样轻狂的状态了。这句为我们勾画出一位天真活泼、热情坦率的女子形象,显示出其个性的真实面目,也表现了市井女子的性格特征。但占卜的吉兆并不能代替生活的客观现实,随着相约时期的流逝,逐渐证实预兆的虚妄,因而词的结尾出现了意外的结局:情人无端失约了,这个结局好似让主人公从喜悦的高峰突然跌落到绝望的深渊,对她无异是又一次精神打击。作者妙于从侧面着笔,用形象来表示。春夏之交的“夜寒”说明夜已深了,她一腔相思之情似游丝一样无物可以依附。梨树于春尽夏初开花,这里照应词开头提到的,“恨春时节”。现在她已不再“颠狂”了,依在梨花下痴痴地不忍离去,似乎一时瘦削了许多,难以承受这惨重的打击。
  结句含蓄巧妙,深深地刻画出心灵受伤的女子的情态。
踏莎行-吴文英
  踏莎行
   
  吴文英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 
  绣圈犹带脂香浅。 
  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 
  香瘢新褪红丝腕。 
  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这首词是作者在端午之日忆念他苏州去姬的感梦之作。而这与一般的感梦词又不完全一样,把梦中所见之人的容貌、服饰描摹得极其细腻逼真,并没给人以缥缈恍忽、迷离朦胧之感,因而使人一时很难看出是在写梦。
  起头“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三句着意刻画梦中所见之人的玉肤、樱唇、脂粉香气及其所着纱衣、所持罗扇、所带绣花圈饰,从色、香、形态、衣裳、装饰等逼真地显示其人之美。“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两句,以“舞裙”暗示其人的身份,以“愁鬟”借喻两地相思,以“榴心”、“艾枝”点明端午节令。上句的“空叠”二字,是感叹舞裙空置,推测此因无心歌舞;下句的“应压”二字,则瞥见发鬓散乱,想象其人应含深愁。
  上片五句,句句写梦,却始终不点破是说梦。直到下片换头,才以“午梦千山”一句点出以上所写原来只是南柯“午梦”。句中的“千山”二字,表明梦魂与现实距离之遥远。这一句是写山长水远,路途阻隔,只有梦魂才无远弗届。对下句“窗阴一箭”,前人大都解说为:慨叹光阴似箭,与梦中人分别已久。但这里的“一箭”,似指漏箭,如这不是感叹光阴逝去之速,而是说刻漏移动之微。联系上句,作者写的是:梦中历尽千山万水,其实只是片刻光景。两句合起来,既深得梦的神理,也形象地道出了作者午梦初回时所产生的对空间与时间的迷惘之感。
  换头两句刚写到梦已醒,忽又承以“香瘢新褪红丝腕”一句,把词笔重又拉回到梦境,回想和补写梦中所见之人的手腕。这一词笔的跳动,正是如实地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灵状态和感情状态。在这片刻,对作者说来,此身虽已从梦中觉醒,而此心却仍留在梦中。梦中,他还分明见到其人依端午习俗盘系着采丝的手腕,以及其人腕上似因消瘦而宽褪的印痕。如果联系他另外写的几首端午忆姬之作,我们当可发现,词人对伊人之在端午日以采丝系腕一事留有特别深刻的印象。这就无怪他在这次梦中也注意及此,并在梦醒后仍念念不忘了。歇拍“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两句,则两从梦境回到现实,并就眼前景物,寓托自己自“午梦”醒来直到“晚风”吹拂这段时间内的悠邈飘忽的情思和哀怨的心境。
  王国维曾说:“余览《梦窗甲乙丙丁稿》中实无足当此者。有之,其‘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二语乎。”(《人间词话》)就连最不喜欢梦窗词的王国维也对此二语大加赞赏,并称其足以当得起周济的那四句话。这不仅是因为这两句所摄取的眼前景物——“雨声”、“晚风”、“菰叶”,既衬托出、也寄寓着作者在梦醒后难以言达的情思和哀怨,同时兼有以景托情和融情入景之妙;还因为这两句又是以景结情,宕出远神,既合乎沈义父所说的“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乐府指迷》),也做到了沈谦所说的“以迷离称隽”(《填词杂说》)。这两句,从空间看是把词境推入朦胧的雨中,推向遥远的江外;从时间看是把词思推入凉风中的暮晚,推向感觉中的清秋。这就跳出了前面所展现的空间和时间范围,把所写的梦中之境一笔宕开,使之终于归为乌有。更从全词有,它写了梦中人,也写了眼前景。按说,前者是虚幻的;后者是真实的。但对作者而言,其感受却恰恰相反:回味梦中所见之人,其印象是如此亲切分明;怅望眼前之景,其心情是如此凄迷无助。因此,他在上片正是以实笔来描摹虚象,写得十分真切;在结拍处却以虚笔来点画实景,写得情景异常缥缈。也许正因其幻而益真,真而益幻,所以才具有“天光云影,摇荡绿波”之美,使人深深地被这种境界所吸引,而又感其乍离乍合,难以追寻。
踏莎行-晏殊
  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
  香尘已隔犹回面。
  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
  斜阳只送平波远。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此词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思念。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只送平波远”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意境相同。
  起二句,写饯别情依依。古人出行时祭祀路神,因称饯别宴会为“祖席”。“长亭”为送别之地。“离歌”与“别宴”同属一事,而“别宴”又与“祖席”意同。此处不避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香尘”句,写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也带有芬芳的气息,已隔着漠漠的香尘,彼此还一再含情回顾。“回面”,虽未点明是“居人”还是“行人”,但可以想见双方都缱绻缠绵,不忍别去。四、五句从送者与行者分别写来,两相对照,令人尤难解颐。尽管频频回望对方,总有不能再看到的时候。一个小树林,隔断了人的视线,那马儿也象了解“居人”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人”已乘船渐行渐远,终于随着江流的曲折而隐没不见了。马嘶、棹转,从侧面衬托出别情之深。
  过片两句,写“居人”登上画阁,不禁黯然魂消,凭倚高楼,独自含愁极望,惟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伸展向遥远的天边,徒令人增添别恨而已。居人登楼,只是惘惘离怀,有所不甘,并不必为了继续目送行舟。词语不粘不脱,有悠然远意。时间上,下片与上片亦不一定紧密衔接,登楼极目,只是别后的情事,遥念行人,无时能已。句中“只送”二字,怨极恨极而又无可奈何,语言平易而意旨深曲。收二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写别后的思量,自上句“平波远”三字化出。抒情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此情随波而去,绕遍天涯。由眼前的渺渺平波,引出无穷无尽的离愁,意境本已深远,再以“天涯地角”补足之,则相思相望之情几趋极致。
  此词写饯别相送及别后的怀思,均情景逼真,含蕴无尽。如一幅丹青妙手绘的春江送别图,令读者置身其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缱绻深情。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谓这首小词“足抵一篇《别赋》”,当非过誉。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宣,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中说:“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沈谦《填词杂说》中进一步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词写景的特点,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踏莎行
  晏殊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此词写别情,深婉含蓄。以结句为最妙,蕴藉而韵高,颇耐赏玩。
  上片起首三句:“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说没有波涛的险阻,要往瑶台仙境,也有路可通,原来可以双飞同去,但当时却没有这样做;现“思量”起来,感到“不合”,有些后悔。碧海,指海上神山;瑶台,《离骚》有这个词,但可能从《穆天子传》写西王母所居的瑶池移借过来,指陆上仙境。接着两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是说放弃双飞机会,让“意中人”轻易离开,如今后悔莫及,可就是“山长水远”,不知她投身何处了。“轻别”一事,是产生词中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症结所。一时的轻别,造成长期的思念,“山长”句就写这种思念。
  下片,“绮席凝尘,香闺掩雾”,写“意中人”去后,尘凝雾掩,遗迹凄清,且非一日之故。“红笺小字凭谁附”,音讯难通,和《鹊踏枝》的“欲寄采笺兼尺素”而未能的意思相同。“高楼目尽欲黄昏”,更类乎《鹊踏枝》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既然人已远去,又音讯难通,那么登高遥望,也就是一种痴望。词中不直说什么情深、念深,只通过这种行动来表现,显得婉转含蓄。后接以“梧桐叶上萧萧雨”一句,直写景物,实际上景中有情,意味深长。
  比较起来,温庭筠《更漏子》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虽然妙极,恐怕也失之显露了。
  晏殊整整做了五十年的高官。他性格“刚峻”(《五朝名臣言行录》),处事谨慎,没有流传什么风流艳事。他自奉俭约,但家中仍然蓄养歌妓,留客宴饮,常“以歌乐相佐”(《避暑录话》)。他喜欢纳什么歌妓、姬妾,是容易做到的。照理,他生平不会男女爱情上产生多少离愁别恨,但他词中写离愁别恨的却颇多。这可能和当时写词的风气有关:酒筵歌席上信手挥写,以付歌妓、艺人歌唱,内容不脱晚唐、五代以来的“艳科”传统;也可能和文学创作的特点有关:它可以描写人们的普遍感情,不限于作者的自我写照。但晏殊写的这类词,也不象完全脱离自身生活的客观描写,究竟如何理解,读者自有分解。
  踏莎行
   
  晏殊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此词以凄婉温润的笔调,抒发伤春情怀的同时,流露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慨叹和惋惜,深微幽隐。
  起笔“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写的是:小草上的烟霭迷蒙,花蕊上的露珠微颤。这两句表面看来都是写外的景象,但内含的却是极锐敏的感受。“愁”字和“怯”二字,表现了作者极细腻的情思,且与细密的对偶形式完美地结合为一体。那细草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那幽花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用“愁”来表达草烟霭中的感受,用“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表面上说的是花和草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晏殊另一首《蝶恋花》之“槛菊愁烟兰泣露”句,可以与此相参看,境界相同,只是一个是秋景,一个是春景。
  “凭栏总是销魂处”,收束前两个四字短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正是愁人靠栏干上所见到的景物。词人只因草上的丝丝烟霭,花上的点点露珠,就“消魂”,足见他情意之幽微深婉。“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为上片结拍。前面由写景转而写人,这两句则是以环境的衬托,进一步写人。“静无人”是别无他人,唯有一个凭栏消魂的词人。“日高深院”之静,衬托着人的寂寥。“海燕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时时海燕双飞去”意为:海燕是双双飞去了,却给孤独的人留下了一缕绵绵无尽的情思。
  过片“带缓罗衣,香残蕙炷”,由上片的室外转向室内,仍写人。这里的“带缓罗衣”,以衣服宽大写人的消瘦,暗示着离别之苦。“香残蕙炷”之“蕙”是蕙香,一种以蕙草为香料制成的熏香,古代女子室内常用。“残”即一段段烧残。“炷”指香炷,即“一炷香”的“炷”。“香残蕙炷”写室内点的蕙香,一段段烧成残灰,又暗示着室内之人心绪的黯淡。以香炉里烧成一段一段的篆字形熏香的残灰,比拟自己内心千回百转的愁肠已然断尽,比拟自己情绪的冷落哀伤,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但作者这里只是客观地写出“带缓罗衣,香残蕙炷”,更见其含蓄。唯其不直说出来,才不会受个别情事的局限,才能给人无限深远的想象与联想。
  接着“天长不禁迢迢路”一句为上二句作结,两个对偶的双式短句紧接一个长句,严密而完整。“不禁”是不能阻拦。“天长”与“迢迢路”,结合得很好,天长路远,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阻拦的。“不禁”二字,传达出一种凡事都无法挽回的哀伤,紧接“带缓罗衣”的思念与“香残蕙炷”的销磨之后,更增加了对于已失落者的无可奈何。结句“垂杨只能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以感叹的口吻出之:杨柳柔条随风摆动,婀娜多姿,这多情、缠绵的垂柳,不过是那里牵惹春风罢了,它哪一根柔条能把那要走的人留住?哪一根柔条又能把那消逝的美好往事挽回?这两句中寄托有极深远的一片怀思怅惘之情,象征着对整个人生的的深刻感悟。
  全词通过写景抒写离愁、思念和慨叹,充满了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上片写的是室外之景,草愁花怯,都染上了这种色调:“海燕双飞去”。己暗逗怀人之意。下片写的是室内之景,蕙炷残,衣带缓,进一步渲染离愁。结二句方借埋怨垂杨点明是思念远方的“行人”。李调元《雨村词话》中说:“晏殊《珠玉词》极流丽,而以翻用成语见长。如‘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又‘东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等句是也。反复用之,各尽其致。”这段话,恰切地点出了此词的艺术特色所。
踏莎行-贺铸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
  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
  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上片起首两句两句互文同指,先画出一个绿柳环绕、鸳鸯游憩的池塘,见荷花所处环境的优美。水上鸳鸯,双栖双宿,常作为男女爱情的象征,则又与水中荷花的幽独适成对照,对于表现它的命运是一种反衬。回塘,意即曲折回环的池塘;别浦,即江河支流的水口。
  第三句“绿萍涨断莲舟路”意谓因水面不甚宽广,池塘中很容易长满绿色的浮萍,连采莲小舟来往的路也被遮断了。莲舟路断,则荷花只能回塘中自开自落,无人欣赏与采摘。句中“涨”定“断”字,都用得真切形象,显现出池塘中绿萍四合、不见水面的情景。
  四五两句写荷花寂寞地开落、无人欣赏。断无,即绝无。不但莲舟路断,无人采摘,甚至连蜂蝶也不接近,“无蜂蝶”也包含了并无过往游人,荷花只能寂寞中逐渐褪尽红色的花瓣,最后剩下莲子中心的苦味。这里俨然将荷花比作亭亭玉立的美人,“红衣”、“芳心”,都明显带有拟人化的性质。“幽香”形容它的高洁,而“红衣脱尽芳心苦”则显示了她的寂寞处境和芳华零落的悲苦心情。这两句是全词的着力之笔,也是将咏物、拟人、托寓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化工之笔。既切合荷花的形态和开花结实过程,又非常自然地绾合了人的处境命运。此二句形神兼备,虚实结合,将词人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极为动人。
  过片两句,描绘夏秋之际傍晚雨后初晴的荷塘景色,形象地烘托了“红衣脱尽”的荷花黯淡苦闷的心境。夕阳的余辉,照映浦口的水波上,闪耀着粼粼波光,像是迎接晚潮;流动的云彩,似乎还带着雨意,偶尔有几滴溅落荷塘上。
  接下来一句,写荷花晚风中轻轻曳,看上去似乎满怀感情地向骚人雅士诉说自己的遭遇与心境。这仍然是将荷花暗比作美人。着一“似”字,不但说明这是词人的主观感觉,且将咏物与拟人打成一片,显得非常自然。这一句是从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引伸、生发而成,“骚人”指屈原,推而广之,可指一切怜爱荷花的诗人墨客。说荷花“似与骚人语”,曲尽它的情态风神,显示了它的幽洁高雅。蜂蝶虽不慕其幽香,骚人却可听它诉说情怀,可见它毕竟还是不乏知音。
  结尾两句,巧妙地将荷花开放与凋谢的时节与它的生性品质、命运遭际联系一起,一方面表现出美人、君子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和严肃不苟的态度,另一方面又显示出他们年华虚度,怀才不遇的悲哀。嫁春风,语本李贺《南园》:“嫁与东风不用媒。”而韩偓《寄恨》“莲花不肯嫁春风”句则为贺词直接所本。
  桃杏一类的花,竞相春天开放,而荷花却独夏日盛开,“不肯嫁春风”,正显示出它那不愿趋时附俗的幽洁贞静个性。然而秋风一起,红衣落尽,芳华消逝,故说“被秋风误”。“无端”与“却”,含有始料所未及的意蕴。这里,有对“秋风”的埋怨,也有自怨自怜的感情,而言外又隐含为命运所播弄的嗟叹,可谓恨、悔、怨、嗟,一时交并,感情内涵非常丰富。这两句同样是荷花、美人与词人三位而一体,咏物、拟人与自寓的完美结合。
  作者词中隐然将荷花比作一位幽洁贞静、身世飘零的女子,借以抒发才士沦落不遇的感慨。《宋史》“虽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这些记载,对于理解此词的深意颇有帮助。
踏莎行-韩鹏飞
  踏莎行
  韩鹏飞
  为伊消瘦,前世纠结,
  红鸾一见终难求。
  相对久别无言泪,万遍轮回情难断。
  相见恨晚,此生缠绵,
  往往复复意不减。
  呢喃莺燕不成悲,此时此地情难为
踏莎行-寇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
  红英落尽春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
  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
  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
  长空黯淡连芳草。
  作者: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郅人。有《巴东集》。《全宋词》收其词四首。宋太宗时进士,真宗时官至宰相。他的词留存到今天的有四首,都是伤时惜别之作,而且写得情致缠绵。
  注释:
  阑:残,尽。
  红英:红花。
  屏山:屏风。
  杳杳:深远无边际。
  菱花:镜子。
  销魂:形容极度伤心。
  赏析:
  这首词即景写闺情,上片描绘暮春季节,微雨蒙蒙,寂寥无人的景象。下片写两地音书隔绝,闺中人倚楼远望,只见芳草连天,阴云蔽空,心中更觉忧郁愁苦。词风婉丽凄恻,清新典雅。
  靳极苍《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也是依托之作。倚楼少妇比自己,所望密约者为朝廷。依本传所载,更以为罢知青州时所作。但无佐证,谨附此意供参考。
  《唐宋词选注》:《四库提要》称寇凖的诗作“含思凄惋,绰有晚唐之致”。“含思凄惋”,亦可用来评他的词。
踏莎行-李之仪
  一别芳容,五经寒暑。
  回文欲寄无鳞羽。
  多情犹自梦中来,向人粉泪流如雨。
  梦破南窗,愁肠万缕。
  那听角动城头鼓。
  人生弹指事成空,断魂惆怅无寻处。
踏莎行-王旭
  年代:元
  作者:王旭
  作品: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内容: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踏莎行-吕本中
  踏莎行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号紫薇,为南宋初道学家,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绍兴六年(1136)赐进士出身。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元,以忤秦桧罢职,晚年深居讲学。诗属江西诗派,作有《江西诗社宗派图》、《东莱集》、《紫薇诗话》,词集《紫薇词》。
相关词
文学毛滂宋词诗词元朝元词
包含词
踏莎行慢踏莎行·元夕
踏莎行·春暮踏莎行·闲游
踏莎行咏汤踏莎行中秋
踏莎行同前踏莎行别意
踏莎行秋思转调踏莎行
踏莎行灯花踏莎行闲游
踏莎行春暮踏莎行夜凉
踏莎行蜡梅踏莎行元夕
踏莎行寄远踏莎行七首
踏莎行巧夕踏莎行晚春
踏莎行张孝祥踏莎行追往事
踏莎行赋木犀踏莎行中吕宫
芳洲泊踏莎行踏莎行寄姊妹
踏莎行樱桃词踏莎行七夕词
踏莎行题团扇踏莎行和田守
踏莎行·郴州旅馆踏莎行·殢酒情怀
踏莎行·燕燕轻盈踏莎行·水际轻烟
踏莎行·命薄佳人踏莎行·润玉笼绡
踏莎行·情似游丝踏莎行·夜月楼台
踏莎行·雪似梅花踏莎行·院落深沉
踏莎行·小径红稀踏莎行·细草愁烟
踏莎行·雾失楼台踏莎行·芳草平沙
踏莎行·杨柳回塘踏莎行·萱草栏干
踏莎行·碧海无波踏莎行·二社良辰
踏莎行·祖席离歌踏莎行郴州旅舍
踏莎行候馆梅残踏莎行早春即事
踏莎行中秋玩月踏莎行春日有感
踏莎行游凤凰台踏莎行山居十首
绮霞阁即踏莎行踏莎行九日西山
踏莎行雾失楼台踏莎行太易生日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踏莎行·雨中观海棠
踏莎行雨中观海棠踏莎行赠光严道人
踏莎行约云庵寻梅踏莎行灵泉重阳作
踏莎行谢人寄梅花踏莎行题草窗词卷
踏莎行寿季父吉甫踏莎行题中仙词卷
踏莎行中秋不见月踏莎行送子权赴藤
惜余春踏莎行七首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
踏莎行·郴州旅舍踏莎行·候馆梅残
踏莎行(蜡梅)踏莎行(元夕)
芳洲泊(踏莎行)踏莎行(中吕宫)
惜余春(踏莎行七首)踏莎行(赋木犀)
踏莎行(春日有感)踏莎行(巧夕)
踏莎行(和田守)踏莎行(晚春)
踏莎行(游凤凰台)踏莎行 怀叶八十推官
踏莎行(早春即事)踏莎行(追往事)
踏莎行(中秋玩月)踏莎行(太易生日)
踏莎行(送子权赴藤)踏莎行.题草窗十拟后
踏莎行(谢人寄梅花)踏莎行(七夕词)
踏莎行(九日西山)踏莎行(寿季父吉甫)
踏莎行(中秋)踏莎行(寄远)
踏莎行(题团扇)踏莎行(赠光严道人)
踏莎行(山居十首)踏莎行(约云庵寻梅)
踏莎行(灵泉重阳作)踏莎行(春暮)
踏莎行(夜凉)踏莎行(闲游)
踏莎行(灯花)踏莎行(寄姊妹)
踏莎行(秋思)踏莎行(别意)
踏莎行(咏汤)踏莎行(中秋不见月)
踏莎行(雨中观海棠)踏莎行(樱桃词)
踏莎行(题中仙词卷)踏莎行(同前)
踏莎行(题草窗词卷)踏莎行和赵国兴知录韵
转调踏莎行路宜人生日喜朝天绮霞阁即踏莎行
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踏莎行和人赋双鱼花
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转调踏莎行上巳道中作
踏莎行怀叶八十推官踏莎行赠傀儡人刘师父
踏莎行乙巳正月二日雪踏莎行题草窗十拟后
踏莎行赠周节推宠姬踏莎行寿人母八十三
踏莎行贺宗人熙甫赴任踏莎行卢仝啜茶手卷
踏莎行会宗园初见梅花踏莎行上巳日遇华严寺
江南曲踏莎行三之一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踏莎行(贺宗人熙甫赴任)踏莎行(七月十六日寿胡季海)
踏莎行(季功席上赋,时移尊就月,凉意甚佳,主人亲摘阮以娱客,故云)踏莎行(三月二十日元择旬会)
踏莎行(过黄花渡,沽白酒,因成,呈天休)踏莎行(乙巳正月二日雪)
踏莎行(题草窗十拟后)踏莎行(与莫两山谭邗城旧事)
踏莎行(上元月明,无灯,明日霰雨屡作)踏莎行(长沙牡丹花极小,戏作此词,)
喜朝天(绮霞阁即踏莎行转调踏莎行(路宜人生日)
踏莎行(赵宽夫十二月十二日生,赋此为寿)踏莎行(送新城交代李达善)
踏莎行(跋伯时弟抚松寄傲诗集)踏莎行(郊行,值游女以花掷水,余得之,戏作此解)
踏莎行(卢仝啜茶手卷)踏莎行(会宗园初见梅花)
踏莎行(正月五日定空寺观梅)踏莎行(次韵范景仁寄子华)
踏莎行(陈兴宗夜集,俾爱姬出幕)转调踏莎行 上巳道中作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罔小酌)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
踏莎行(和赵国兴知录韵)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
踏莎行(和材甫听弹琵琶作)踏莎行(壬午元宵戏呈元汝功参议)
踏莎行(上巳日遇华严寺)江南曲(踏莎行·三之一)
踏莎行(和人赋双鱼花)踏莎行(泰妓胡芳来常隶籍,以其端严如木偶,人因目之为佛,乃作是云)
踏莎行(政和丙申九江道中)踏莎行(赠周节推宠姬)
踏莎行(赠傀儡人刘师父)踏莎行(寿人母八十三)
踏莎行(雪中疏寮借阁帖,更以薇露送之)踏莎行(戊寅秋客中怀钱塘旧游)
踏莎行.与莫两山谈邗城旧事踏莎行.雪中疏寮借阁贴,更以薇露送之。
踏莎行七月十六日寿胡季海踏莎行季功席上赋时移尊就月凉意甚佳主人亲摘阮以娱客故云
踏莎行三月二十日元择旬会踏莎行过黄花渡沽白酒因成呈天休
踏莎行长沙牡丹花极小戏作此词踏莎行跋伯时弟抚松寄傲诗集
踏莎行郊行值游女以花掷水余得之戏作此解踏莎行与莫两山谭邗城旧事
踏莎行上元月明无灯明日霰雨屡作踏莎行正月五日定空寺观梅
踏莎行陈兴宗夜集俾爱姬出幕踏莎行壬午元宵戏呈元汝功参议
踏莎行和材甫听弹琵琶作踏莎行泰妓胡芳来常隶籍以其端严如木偶人因目之为佛乃作是云
踏莎行政和丙申九江道中踏莎行次韵范景仁寄子华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罔小酌踏莎行与莫两山谈邗城旧事
踏莎行雪中疏寮借阁贴更以薇露送之踏莎行戊寅秋客中怀钱塘旧游
踏莎行送新城交代李达善踏莎行雪中疏寮借阁帖更以薇露送之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