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 : 物理学类 > 赫罗图
目录
No. 1
  恒星光谱型和光度关系图。由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隆(1907年)和美国天文学家罗素(1913年)各自独立创制。以恒星的光度和颜色分别作为纵坐标和横坐标,则发现多数恒星都排列在一条从左上到右下的连续带上。用于研究恒星演化。
No. 2
  1911年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1913年美国天文学家罗素各自独立绘出恒星的光度—温度图,发现大多数恒星分布在图中左上方至右下方的一条狭长带内,从高温到低温的恒星形成一个明显的序列,称为“主星序”。为了纪念两位科学家作出的贡献,人们称这种图为赫—罗图(hr-diagram)。
  赫茨普龙-罗素图(赫罗图)是表示恒星温度或颜色与光度之间关系的图。该图显示出恒星的光度和表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形,炽热明亮的蓝巨星位于左上方,而比较冷且暗的红矮星分布在图的右下角。横坐标是恒星的光谱型,根据恒星的温度或颜色可把恒星分成以字母o、b、a、f、g、k、m表示的七种类型。o型是热的蓝矮星,m型是较冷的红矮星。这是恒星的温度序列。纵坐标是绝对星等,即恒星光度。大多数恒星,包括太阳都在从左上至右下的一条对角线上,这条对角线被称为主星序,主星序上的恒星称为主序星,都处于一生中的氢燃烧阶段。当恒星核的氢烧完后,它们就离开主星序,开始氦燃烧而成为红巨星。最终红巨星坍缩,温度上升,成为白矮星。少数集中在右边中部组成巨星序,一些光度特别大的超巨星分布在图的上方。那些温度高、光度弱的白矮星集中在左下方一个较密集的区域。赫罗图对研究恒星的演化有重要作用。
  赫罗图与星球体积的大小关系
  物理学家在研究热辐射光谱的时候,发现了在一个单位面积上,亮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温度越高亮度越亮。所以在赫罗图上,我们也可以把相同表面积的星球,出现的位置用连线标示出来。我们可以看到,在图的右上方,低温且高亮度,所以是体积很大的星球。越往左下方高温且低亮度,所以体积越来越小。因此,一旦我们能够决定一个星球的光谱类型和绝对星等,我们就能估计它的体积大小。
百科大全
  he-luo tu
  赫罗图
  HR diagram
  恒星光谱型和光度的关系图,是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和美国天文学家H.N.罗素创制的。赫茨普龙在1905年和1907年的论文中指出,一般蓝星是亮的,而红星却有亮、暗两种;他把亮星称为巨星,把暗星称为矮星。1911年他测定了几个银河星团(如昴星团、毕星团)中的恒星的光度和颜色,并将这二者作为纵坐标和横坐标。结果表明,这些星点大都落在一条连续带上,其余的星(巨星)则形成小群。1913年H.N.罗素研究了恒星的光度和光谱,并画出一系列表明恒星光度和光谱型之间的关系图(图11913年H.N.罗素绘制的绝对星等-光谱型图)。经过对比,发现颜色等价于光谱型或表面温度。他们两人的图所表示的是同一回事,因此,后来将这类光度-颜色(光谱型或表面温度)图称为赫茨普龙-罗素图,简称赫罗图
  用宽波段□□□测光系统测定暗星的颜色,比用光谱方法容易得多,所以后来逐渐用色指数代替光谱型作为赫罗图的横坐标。色指数可转换成表面温度;观测得到的视星等,经过距离改正后成为绝对星等(见星等),可再转换为光度。有了星的表面温度和光度,理论工作者便可以计算恒星的内部结构,也就是建立所谓恒星模型。随着时间的推移,恒星的内部结构逐渐演变,并在它的光度和表面温度(简称温度)上表现出来,这样,恒星在赫罗图上的位置便沿一定路径移动,描出“演化程”。因此,赫罗图不仅能给各类型恒星以特定的位置,而且能显示出它们各自的演化程,成为研究恒星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
  赫罗图中的恒星不是平均分布,而是形成一定的序列的,因为光度和表面温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系:如果压力、不透明度和产能率只是温度、密度和化学成分的函数,那么恒星的结构由它的质量和化学成分决定;如果化学成分给定,则每一恒星质量便对应着一定的光度和温度值。因而只要在某一质量范围内存在着光度和温度的关系,在赫罗图上就会出现相应的序列。同样质量范围内的恒星,在赫罗图上出现在不同的序列,必然是由化学成分不同引起的;而化学成分的不同可以是原始化学成分的不同,也可以是恒星处在不同的演化阶段。因此,赫罗图中的一些序列,可以用来研究恒星的形成和演化。
  图2亮于8.5照相视星等的 6,700颗恒星的赫罗图是太阳附近,6,700颗恒星的赫罗图。图中有两个密集序列,一个从左上向右下,称为主星序,也称矮星序;另一个是相当密集的一群星,接近右上角,差不多呈水平走向,称为巨星序。此外,还有不少星分散在图的上部,称为超巨星序。主星序下面是亚矮星序。图的底部有一特殊分支,称为白矮星序。巨星序和矮星序并不相接,中间留有相当明显的空隙,称为赫氏空区,只有为数很少的恒星落在空区以内。图2亮于8.5照相视星等的6,700颗恒星的赫罗图中的图形受到不少测量误差的影响。首先,恒星沿着若干垂直线密集并不是真实的物理图像,只是恒星光谱分类不连续的结果。实际上,光谱判据连续地变化,所以两大序列的分布应是很匀滑的。其次,恒星的距离也有颇大的不确定性,根据这种距离把视星等转换为绝对星等也会有一定误差。再者,暗星的视星等精度不够,而且确定一颗星的光谱型也并非易事。这些误差加在一起,就产生了主星序两个坐标方向的弥散。值得注意的是,图上画的是绝对星等和光谱型。哈佛光谱型星表HD所载恒星的视亮度有其限度。因此,这幅图能够充分反映在很远的距离仍能看见的真正的亮星,而不能充分反映在较近的距离还看不见的暗星。恒星的质量差别不大,大多数恒星的质量在太阳质量0.1~10倍范围内。恒星的化学成分的差别也不大,按质量计,大致氢占71%
相关词
天文主序星曲线
包含词
跪赫罗图赫罗图上从左上恒星演化的赫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