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贵州民族学院投诉电话贵阳市旅游投诉电话:0851-6515376
贵州省旅游投诉电话:0851-6818436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贵州民族学院成立于1951年,1959年并入贵州大学。1974年国务院批准恢复,1977年开始招生。从创办至今已有53年的历史。
学校座落在山清水秀、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贵州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河畔。校园占地面积830亩。校舍建筑面积209999平方米(在建1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67868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8250平方米,学生宿舍81102平方米,教职工宿舍35002平方米,学生食堂6805平方米,学生浴室1720平方米,图书馆8000平方米。建有计算机网络中心和现代技术教育中心。直接用于教学的计算机1300台。闭路教学电视台1个,外语调频台1个。有藏书69.7万册。
贵州民族学院是贵州省民族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基地,也是培养民族干部的摇篮。学校现设有18个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民族文化学院、外国语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系、美术学院、音与舞蹈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旅游学院、人文科技学院、预科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商学院(筹建中)。1个系:建工系。1个公共课教学部门:马列教学部。有普通本科专业33个:汉语言文学、广告学、法学、民族学、历史学、广播电视新闻学、行政管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新闻学、社会学、英语、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物理、电子信息技术与科学、体育学、应用化学、美术学、艺术设计、音乐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环境科学、统计学、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建筑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日语、广播电视编导、舞蹈等。民族师范本科班6个:数学、物理、中文、政史、美术、音乐。专科专业3个:体育、应用化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双语班。学科专业覆盖了文学、史学、法学、管理学、理学、教育学、工学七大学科门类。其中省级重点学科4个:民族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法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校级重点学科8个:物理学、社会学、旅游学、“两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学、汉语言文学、美术学。成人教育中心在全省各地设有22个函授站和教学点。
学校设有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下设贵州民族民间工艺研究所、贵州造型艺术研究所、贵州民族音乐舞蹈研究所、贵州文化传播研究所)、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贵州民族经济研究院、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西南傩文化研究中心、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民族研究所、民族法学研究所、房地产法研究所、教育法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所、民族文化与旅游研究所、广告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9944人,加上成教学生7531人,各类学生已达1.7万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0%左右。已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培养多种规格人才的办学体系。建校以来已为全国各地输送了20000多名各方面的人才,很多毕业生现在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各条战线中懂省情、熟民情、素质好、留得住的骨干。
全校现有教职工1182人,其中在职932人,离退休250人,教学科研人员747人,正高职称64名、副高职称197名、中级职称244名、初级职称及一般教师242名。聘用兼职(客座)教授96人(其中院士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117人,其中,博士7人(其中博士后2人),在读博士19人,在读硕士26人,在读以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人员21人,在职教师中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73人。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1人、教育部2002年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管专家5人、贵州省十大优秀科技人才1人、校学科带头人20人、中青年学术骨干22人、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委员1人、贵州省教学名师1人。
学校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抓科研工作。“九五”以来,科研工作取得了比效明显的成绩,在各级刊物上共发表论文、画稿4,000多篇。不少论文发表在权威刊物和核心期刊上,有的被sci等收录。出版专著、论著250余部,编写教材70余部。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180项。获省部级以上项目13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项。2002年3月5日《光明日报》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1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我校名列第19位(社会科学总论),贵州高校唯此一家。我校的一些学科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
学校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先后接待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新加坡等国的学者来校讲学及学术交流。还派学者到美、日、澳、新、挪、芬兰、韩国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及进修。先后共接纳外国留学生50名。我校分别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韩国祥明大学、韩东大学、善邻大学等国外大学蒂结了姊妹学校关系,根据协议,今后两校之间互派学者、留学生等,为建立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迈出了新的步伐。
学校历来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1991年12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来我校视察,作了“发展民族教育、加强民族团结”的题词,并为我校题写校名,对贵州民族学院寄予厚望。1994年10月13日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来校视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原国家民委主任杨静仁、国务委员司马仪?艾买提等同志都曾先后来校视察。历届省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和关心贵州民族学院的发展。2001年5月,中共贵州省委书记钱运录、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长石秀诗明确提出:要努力把贵州民族学院办成国内一流的民族大学。这是省委、省政府给贵州民族学院发展目标作出的定位。学校力争在2005年建设成为具有万人以上规模、学历结构较为合理、专业门类较为齐全、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地方性民族综合大学,并争取在2010年左右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民族大学。
学校先后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三五”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贵阳市文明单位,连续8年被中宣部、团中央和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大学生优秀志愿者服务队”和“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首创贵州此类比赛最高纪录,等等。
1999年10月底,学校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的合格评估。 |
|
贵州民族学院校徽 【学校简介】
贵州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5月17日,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隶属贵州省人民政府,是贵州省重点建设的高校,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学校坐落在山清水秀、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贵州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区,校园占地面积88.31万平方米,有校舍面积39.5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8.23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总藏书量162.8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18.8万册,电子图书44万册。
民族特色【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37人, 其中专任教师65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316人,占专任教师数的48.2%;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336人,占专任教师数的51.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多集中在青年教师中。教师中先后有10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人,贵州省人大常委1,贵州省政协常委1人;有1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有6人入选贵州省学术学科带头人;有6人获贵州省政府津贴;有省管专家1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贵州省十大优秀科技人才1人,有4人获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现任领导 :
高万能 贵州民族学院党委书记
吴大华 贵州民族学院院长 党委副书记
刘黔生 贵州民族学院党委副书记
唐建荣 贵州民族学院党委副书记
刘 雷 贵州民族学院党委副书记
刘胜康 贵州民族学院副院长
郁钟铭 贵州民族学院副院长
杨昌儒 贵州民族学院副院长
吴晓萍 贵州民族学院副院长
【学科专业】
经过56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体,民族类学科为特色,文、史、法、管、理、经、工、教育等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现设18个学院,1个系,3个公共课教学部门,有普通本科专业43个,硕士研究生专业6个;其中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省级重点学科;应用物理学、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美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机化学、民族传统体育学、音乐学等为校级重点学科。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各类学生12000多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9528人,包括普通本专科生8733人,研究生153人,留学生7人,预科生212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358人。另有函授生、业余生3916人。学生的民族成分涵盖31个民族,少数民族和来自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学生占80%以上。学校自建校以来,已经为社会输送50000多名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分布在民族地区和全国各地,有不少人已成为民族地区各条战线和各自学科专业领域的骨干。
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先后成立了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贵州民族经济研究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水书文化研究院6个研究院。另外,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贵州省苗学会、贵州省布依学会、贵州省侗学会、贵州省土家学会、贵州省彝学会、贵州省仡佬学会、贵州省水学会等8个省级民族学会及其研究中心均挂靠我校,形成了强大的民族文化研究阵容。
【现今概况】
学校一直重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新加坡、英国、荷兰、韩国等国家的一些高校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弗雷斯诺分校、威斯康星州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瑞典斯德哥尔
摩大学、韩国祥明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商学院、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台湾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外及港、台地区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互派留学生、学术交流、教师培训和科研合作。
学校三次被国务院评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并获 “全国 ‘三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四五’普法示范学校”、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贵阳市“红旗文明单位”,先后十二年被中宣部、团中央和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大学生优秀志愿者服务队”和“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等等。
学校历来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胡锦涛同志、胡耀邦同志、江泽民同志、温家宝同志、李瑞环同志,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同志、杨静仁同志,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司马仪•艾买提同志等都曾先后到校视察。1991年12月25日,时任中央中共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来我校视察,作了“发展民族教育、加强民族团结”的题词,并为我校题写校名。2001年5月17日我校50华诞,江泽民同志又为我校作了“努力发展民族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题词。贵州省历届省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和关心贵州民族学院的发展, 2007年4月,将贵州民族学院列为贵州省重点建设大学。
目前,全校师生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和发扬“自强不息,全面发展”的校训和“奋发蹈厉,庄敬自强”的校园精神,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为中心,努力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将学校建成学科优势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
艺术 | 画家 | 人物 | 民间美术 | 法学院 | 张艾青 | 本科 | 本科院校 | 国内大学 | 国内高校 | 教育 | |
|
|
贵州民族学院艺术团 | 贵州民族学院摄影协会 | 贵州民族学院笛箫协会 | 贵州民族学院青年法学会 | 贵州民族学院春晖行动协会 | 贵州民族学院科学研究所 | 贵州民族学院校学生会 | 贵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 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 | 贵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学院 | 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法学研究所 | 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 | 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 | 贵州民族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 | 贵州民族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 贵州民族学院大学生社团联合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