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齿目 > 褐家鼠
目录
学名
  rattus norvegicus
简介
  别名大家鼠、沟鼠,俗称大耗子,属啮齿目鼠科。分布于全国各地,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该鼠的存在。是广大农村和城镇的最主要害鼠,数量多,为害大,是贮藏期苹果为害较大的害鼠之一。
形态特征
  褐家鼠是家栖鼠中较大的一种,体长150~250毫米,体重220~280克,尾明显短于体长,被毛稀疏,环状鳞片清晰可见。耳短而厚,向前翻不到眼睛。后足较粗大,长于33毫米。雌鼠乳头6对。该鼠毛色有变,与其年龄、栖息环境有一定的关系,通常幼年鼠较成年鼠颜色深,棕色调不明显。多数体背毛色多呈棕褐色或灰褐色,毛基深灰色,毛尖深棕色。头部和背中央毛色较深,并杂有部分全黑色长毛。体侧毛颜色略浅,腹毛灰白色,与体侧毛色有明显的分界。
生活习性
  褐家鼠栖息场所广泛,为家、野两栖鼠种。以室内为主,占80.3%,室外和近村农田分别为14.3%和5.4%。室内主要在屋角、墙根、厨房、仓库、地下道、垃圾堆等杂乱无章的隐蔽处营穴。室外则在柴草垛、乱石堆、墙根、阴沟边、田埂、坟头等处打洞穴居。其洞穴分布为:墙根占67.7%,阴沟占8%,柴草垛占7.1%,田埂占5.4%,其他占11.7%。
  褐家鼠具有迁移习性,在室内食物缺乏,或密度过大时,迁移到农田建造临时洞穴活动为害,但数量不大。同时,迁移与气候、季节、作物生长情况的变化等有密切关系,并以此在室内与农田之间进行往返迁移。
  褐家鼠属昼夜活动型,以夜间活动为主。在不同季节,褐家鼠一天内的活动高峰相近,即16~20时与黎明前。褐家鼠行动敏捷,嗅觉与触觉都很灵敏,但视力差。记忆力强,警惕性高,多沿墙根、壁角行走,行动小心谨慎,对环境的改变十分敏感,遇见异物即起疑心,遇到干扰立即隐蔽。褐家鼠在一年中的活动受气候和食物的影响,一般在春、秋季出洞较频繁,盛夏和严冬相对偏少,但无冬眠现象。在苹果贮藏库,褐家鼠以傍晚和黎明活动较多,机警狡猾,多走熟路,沿墙根、小塑料袋缝隙乱跑,对小包装塑料袋和塑料大帐破坏很大。
  褐家鼠繁殖力强,一年可产6~8胎。孕期3周左右,每胎产仔7~10只,多达15只。其繁殖期从1月下旬开始,到12月上旬结束,历时320天,12月中旬到1月中旬为滞育期。幼鼠产下后3个月左右即达到性成熟,寿命2年左右。褐家鼠食性广而杂,凡是人类所用食物,它都可以取食。嗜食肉类物品及含水分较多的苹果等果品,粮食类食品中喜食小麦、大米等。据测定成年褐家鼠平均日食量为10.33克,年食量即3.77千克左右。
综合防治
  褐家鼠分布广,适应性强,繁殖率高,为害重,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防治难度比较大,因此,必须采取科学防治方法,才能控制其为害。根据其发生消长规律、食物因素、人们农事活动等综合考虑。该鼠的防治策略为:冬春季是该鼠防治的最佳时期,对减轻全年鼠患有重要作用。在灭鼠方法上,应以药物灭鼠为主,辅以人工诱杀和器械灭鼠。灭鼠药剂以敌鼠钠盐、溴敌隆等慢性抗凝血杀鼠剂饱和投饵效果最好,而且要大范围内连片统一进行,效果很好。在突击灭鼠后,要采取有效措施长期巩固,常抓不懈,才能达到最终控制的目的。
  褐家鼠为夜行性。集小群活动。以各种谷物、肉类等为食,也吃蜗牛、昆虫等小动物。每年可产3胎。雌兽的怀孕期为21—26天。一般在夏季生产。每胎产6—9仔。2—3个月达到性成熟。
  我国是褐家鼠等鼠类的“美好家园”,尤其是江淮及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北部山区以及东北农牧接壤的地带,鼠害一年比一年严重。鼠类就像一支扑不灭的“地下游击队”,行动极为猖狂。每只老鼠一年要吃3千克食物,除了人类可以吃的食物外,还包括塑料、电线、木头、肥皂等人类使用的物品,都可以成为它们的“美味佳肴”。最令人愤慨的是,老鼠大规模侵袭农田,有时一夜之间把田野中的玉米、稻米等农作物一扫而光。我国每年因鼠害造成的损失为:粮食30一40亿千克,棉花20一30万担,甘蔗10万吨以上。而生产这些农作物需要1400万亩左右良田,约占我国可耕地面积的1%左右。也就是说,在我国栖息的数十亿只老鼠每年导致1400万亩粮田颗粒无收。
  因此,人们提起褐家鼠等各种老鼠,无不深恶痛绝。
目前新事
  褐家鼠已经成功地适应了人居环境,是一种伴人动物。由于人类的活动,解决了对它们来说很难跨越的地理隔离,为它们的扩散创造了条件。例如,新疆原本没有褐家鼠,西北的干旱区隔离了褐家鼠。但是20世纪,自从兰新铁路通车以后,褐家鼠在中国内陆干旱区扩散。1975年,在往返于北京一乌鲁木齐的列车上首次发现褐家鼠褐家鼠随着铁路向新疆扩散,1979年8月在吐鲁番发现了褐家鼠,4年后在乌鲁木齐火车西站发现了褐家鼠。1988年前后,褐家鼠开始向乌鲁木齐市区与郊区扩散,并沿铁路向南扩散到库尔勒,沿公路扩散到吐鲁番市。现在,褐家鼠正沿着沙区公路向南疆扩散。褐家鼠这种伴人动物随着人类活动而不断侵入新的生境。
  科学发展到今天,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灭鼠就是“消灭老鼠”的概念是十分不准确的,我国现有鼠类180多种,有害的只有褐家鼠等10余种,并且只有在形成一定密度之后才能造成危害,只要将其种群控制在一定的密度之下,便不会形成危害。要“斩尽杀绝”所有的鼠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因为大多数鼠类都是其天敌的主要食物,如果灭尽就会破坏生态平衡。所以“灭鼠”的任务实际上应该是指有效地控制鼠害,想方设法地消灭鼠类中的过剩部分,使鼠害不再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如果不以科学指导而去盲目灭杀,在巨大的投入之后只能是劳而无功。就药物灭鼠而言,毒饵的配制、投放的时间、地点、范围都有较强的科学性。
  黄鼬、鹰、猫头鹰、蛇类等鼠类的天敌的存在,减少了鼠类对农作物和人类的危害,对防止鼠害大暴发,防止疾病的传播,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称得上是人类的益友。它们中大多是稀有的物种,有的虽然尚未成为濒危物种,但由于砍伐森林和环境污染,使其数量也在不断减少,所以人类应该更多地关心它们的处境,努力改善它们的生存状况。
学名
  Rattus norvegicus
英文解释
  1. n.:  Norway r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