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亦作"蝮蚮"。 |
|
亦作"蝮虵"。 |
|
蝮蛇科。头呈三角形,体色灰褐而有斑纹,口有毒牙。生活在平原及山野,以鼠、鸟、蛙等为食,也能伤人畜。毒腺的毒液可治麻风病。《楚辞·招魂》:“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新唐书·南蛮传下·南平獠》:“山有毒草、沙虱、蝮虵,人楼居,梯而上,名为干栏。” 林百举 《悲愤》诗之四:“天下民穷鸿雁唳,西来宝气蝮蛇涎。” |
|
蝮蛇别名土公蛇,草上飞, 是我国各地均有分布的一种小型毒蛇,除食用外,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它种原易得,养殖方法不难,是群众致富的一项新型养殖业。
一、形态特征
蝮蛇体长60~70厘米,头略呈三角形。背面灰褐色到褐色,头背有一深色“∧”形斑,腹面灰白到灰褐色,杂有黑斑。
二、生活习性
常栖于平原、丘陵、低山区或田野溪沟有乱石堆下或草丛中,弯曲成盘状或波状。捕食鼠、蛙、哳蜴、鸟、 昆虫等。蝮蛇的繁殖、取食、活动等都受温度的制约,低于10℃时蝮蛇几乎不捕食;5℃以下进入冬眠;20℃~25℃为捕食高峰;30℃以上的钻进蛇洞栖息,一般不捕食。夜间活动频繁,春暖之后陆续出势寻找食物。
三、繁殖方法
仔蛇2~3年性成熟,可进行繁殖。 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数蛇类不同,为卵胎生殖。 蝮蛇胚在雌蛇体内发育,生出的仔蛇就能独立生活。这种生殖方式胚胎能受母体保护,所以成活率高,对人工养殖有利,每年5~9月为繁殖期,每雌可产仔蛇2~8条。初生仔蛇体长14~19厘米,体重21~32克。新生仔蛇当年脱皮1~2次, 进入冬眠。
四、开发利用
用蝮蛇作原料生产的一些贵重药品能医治多种疑难病症。蝮蛇毒素是生产高效抗血栓药物的原料;蛇干有祛风、镇静、解毒业痛、强壮、下乳等功效。
因此开展蝮蛇的人工养殖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蝮蛇纯干毒粉在国际市场是黄金价的20倍, 在国内每克价超过1000元。
蝮蛇类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毒蛇,其种下分类问题,颇多争论。这场争论长达60多年之久,主要是缺乏足够的根据以说服对方。为此,我们对全国各地的560条螟蛇标本及maki(193)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鳞片数目、头型、色斑以及分布区域的不同,确定我国镇蛇可分为3个亚种,即中介亚种、短尾亚种及日本亚种。
中介蝮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东起内蒙古,西到新疆,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蒙新区及华北区的黄土高原亚区的西部。短尾蝮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南限约在北纬26°附近,属于东洋界华中区及西南区的一部分。但山西、河北、山东及东北三省是这两个亚种的同域分布区。smith(1943)把蝮蛇分布的南限延伸到北部湾的一个小岛上,这是严重的错误,他所说的这个小岛叫做小龙山syoryuzan岛,其实就是蛇岛,在辽东半岛南端的西面,并非雷州半岛的西面。
秦岭是黄河和长江水系的主要分水岭,从古生代到现在,一直起着我国南北两大部分的分界作用,所以在动物地理的分布上,都认为是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天然障壁,这不仅对鸟兽有效,对蛇类的分布更为有效。但秦岭东段从伏牛山往东,山势突然低落,与华北平原接壤,分布于秦岭以南的短尾亚种通过这个地区与古北界的中介亚种相遇,形成两个亚种的同域分布区。
明显而有趣的例子是:在陕西,洋县和周至两地相距甚近,但中间隔着秦岭主峰太白山及首阳山,在山南洋县采到的蝮蛇是短尾亚种,在山北周至采到的则是中介亚种,表明秦岭对这两个亚种是起着地理隔离的作用的。
日本亚种在我国只分布在台湾省,与日本群岛所产的相同。中介蝮数量特多的地方,已发现有两处,一处在黑龙江西部,靠近蒙古的卓山车站附近,站北共有6个山头,长约3公里,宽一两公里不等,是铁路局的采石场,其中1~3号山头因蝮蛇太多而停止开采。另一处是蛇岛,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过去有人(长谷川秀治,1932)估计岛上有蝮蛇50万条,这显然是夸张了。1957年在岛上考察之后,我们估计大约有5万条蝮蛇。最近辽宁蛇岛考察队在岛上作了数量分布调查,认为现存蝮蛇约有2万条,这和我们当时的估计比较接近,因为该岛在1959年以后曾遭火灾及滥捕,损失的蝮蛇是相当多的。
蝮蛇多生活在平原、丘陵及山区,栖息在石堆、草丛、水沟、坟堆、灌木丛及田野中。短尾蝮的洞穴多在向阳的斜坡上,洞口直径为1.5~4.5厘米,洞深可达1米左右,大多利用蛙、鼠等挖钻的旧洞。蛇岛的中介蝮多栖息在石缝、草丛及树枝上,静止不动,头部仰起向着天空。当小鸟停落在它附近时,即迅速向小鸟袭击。常见一棵小树上有几条蝮蛇。在一株高约两米的栾树上曾见有21条,一棵樱树上见有25条。小鸟稀少时,多潜伏于草丛及石缝中。例如:1957年9月15日,岛上小鸟极少,所捕获的413条蝮蛇中,草丛里捕到的占54.52%,岩石上捕到的占43.61%,树上捕到的只占1.87%。 |
|
蝮蛇
(《别录》)
【异名】虺(《诗经》),反鼻(《经典释文》),土虺蛇(《普济方》),反鼻蛇(《纲目》),碧飞(《湖州府志》),方胜板、土锦、灰地匾(《纲目拾遗》),草上飞(薛德焴《系统动物学》),七寸子、土公蛇、狗屙蝮、烂肚蝮(《生物学通报》3:4,1958),土球子(《东北动物药》),地扁蛇(《中国药学大辞典》)。
【来源】为蝮蛇科动物蝮蛇除去内脏的全体。
【动物形态】蝮蛇
全长54~80厘米。头部呈三角形;吻端圆,吻鳞宽稍大于高。鼻间鳞较宽,其后缘向外侧方斜出。前额鳞大,长宽略相等;额鳞之长和两颅顶鳞间的缝合线的长度相等:颅顶鳞之长与额鳞加前额鳞1/2的和相等。眼上鳞长于额鳞,小于颅顶鳞。鼻孔位于2鼻鳞间,前鼻鳞比后鼻鳞大一倍。眼前鳞2片,眼后鳞2~3片,眼下鳞1片,前端与第3上唇鳞相接。上唇鳞7片,第3片入眼;下唇鳞10片,前4片与前额鳞相接。前颏鳞大,左右并立;后颏鳞小,左右分开,中间隔1对小鳞;后颏鳞和第1腹鳞间有5对左右的小鳞片。体鳞起棱,通常23~21~17行。腹鳞138~168片;肛鳞单一;尾下鳞28~56对。背面为暗褐色,体侧各具黑褐色圆斑1行,约30个左右。两侧斑纹在背中央往往相连接。头顶灰褐色,从眼后到口角有一黑褐色阔条纹;上、下唇和头部腹面均淡黄色。腹面灰白色,散有黑色斑点,有时全呈灰黑色。尾短,焦黄色。
栖息于平原或较低的山区,常盘成圆盘状或扭曲成波状。捕食鼠、蛙、蜥蜴、小鸟、昆虫等。有剧毒。我国北部和中部均有分布。
本动物的皮(蝮蛇皮)、骨(蝮蛇骨)、胆(蝮蛇胆)、脂肪(蝮蛇脂)、蜕皮(蝮蛇蜕皮)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春、夏间捕捉。捕得后,剖腹除去内脏,烘干。
【化学成分】从蝮蛇蛇毒中已分离提纯以下成分:出血因子HR-Ⅰ及HR-Ⅱ,蛋白酶b,一种缓激肽释放酶及两种缓激肽破坏酶和强化因子E。HR-Ⅰ可能是它的主要毒索,含12%中性糖,等电点4.70,是一种酸性的糖蛋白,分子量约为85000。HR-Ⅰ已高度纯化;但与蛋白酶b分不开,也是糖蛋白,分子量95000。蛋白酶b是一种肽键内断酶,含2克原子Ca/mol;去Ca后,分子构型变化,丧失蛋白酶活性;反应不可逆。强比因子E是11肽,其一级结构已经化学合成证明。
【药理作用】粗制蛇毒成分复杂,作用亦很复杂。一般认为,蝮蛇毒是以血循毒为主的血循、神经混合毒。被咬伤的病人除局部出观肿胀、疼痛外;由于神经毒,常发生畏寒、目糊、眼睑下垂、颈项牵引感,当然更重要的是引起呼吸困难如双吸气、屏气、点头状或鱼口样呼吸等。呼吸麻痹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动物试验也证明蝮蛇毒具有明显的神经毒的作用。另一方面,蝮蛇毒具有显著的血循毒,单纯的人工呼吸并不能延长动物的生存时间。临床病人也常出现面色苍白、多汗、心率加速、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严重中毒性休克症状。虽然有人认为江苏蝮蛇毒主要也是神经毒(据他们观察呼吸麻痹是主要症状及致死原因),但一般仍认为血循毒是主要的。它能大量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组织胺、5-羟色胶及缓动素等,破坏红细胞,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浆及体液大量丧失,血容量不足。更加严重的是对心脏的直接损害,被咬伤的病人心电图有窦性心律不整、异位节律、P波变尖。R波低电压、传导阻滞、S-T段下降、T波扁平或倒置等变化,联系到实验动物中毒死亡后的尸解情况-心肌出血、心肌纤维浊肿断裂,可以认为蝮蛇毒对心脏的毒性是循环衰竭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休克、溶血及对各脏器的直接损害(如肾等),可发生酸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璃等。严重咬伤病人常出现酱油色尿以及尿中蛋白、管型、隐血均呈阳性等。防治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竹叶青、龟花蛇毒亦为以血循毒为主的混合毒。一般局部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如能及时正确抢救,死亡率较低。
【炮制】蝮蛇霜:取蝮蛇煅烧存性,研成粉末。
【性味】甘,温,有毒。
①《本草拾遗》:"有小毒。"
②《纲目》:"甘,温,有毒。"
③《本经逢原》:"大热,有毒。"
【功用主治】祛风,攻毒。治麻风,癞疾,皮肤顽痹,瘰疬,痔疾。
①《别录》:"酿作酒疗癞疾,诸瘘,心腹痛,下结气。"
②《药性论》:"治五痔,肠风泻血。"
③《纲目拾遗》:"治风痹。"
【用法与用量】内服:酒浸或烧存性研末。外用:浸油、酒渍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选方】①治大风及诸恶风,恶疮瘰疬,皮肤顽痹,半身枯死,皮肤手足脏腑间重疾并主之:蝮蛇一枚。活着器中,以醇酒一斗投之,埋于马溺处,周年以后开取,酒味犹存,蛇已消化。不过服一升已来,当觉举身习习,服讫,服他药不复得力。亦有小毒,不可顿服。(《本草拾遗》)
②治白癞:大蝮蛇一枚。切勿令伤,以酒渍之,大者一斗,小者五升,以糠火温,令下,寻取蛇一寸许,以腊月猪膏和,敷疮。(《肘后方》)
③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口噤不开,口面歪斜,肢体弛缓:土虺蛇一条(去头、尾、肠、皮、骨,醋炙),地龙五条(醋炙),天南星一枚(重三分者,炮)。上为末,醋煮面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至五丸,生姜酒下,稀葱粥投,汗出瘥。(《普济方》天南星丸)
④治一般肿毒,创伤溃烂久远等症:蝮蛇,去其首尾,剖腹除肠,锉,浸油中,五十日后,微蒸取用,外涂。(《外科调宝记》蝮蛇油)
⑤泊瘰疬搭背:蝮蛇一条,香油一斤。先将香油旗入瓷罐内,而后把蝮蛇放入浸泡,封口,埋地下,百日后取出,晒半干,捣成膏状物,敷患处。(《吉林中草药》)
⑥治胃痉挛:蝮蛇,酒浸一年以上,每食前饮一杯,一日三次,连续二十日有效。(《动植物民间药》)
⑦治遗溺:蝮蛇一钱,鸡舌香二分。上二味细末,临卧白汤送下。七岁至十五岁,每服五分;十五岁以上每服一钱。(《新本草纲目》)
【临床应用】治疗麻风及麻风反应
试用蝮蛇酒治疗各型麻风均有一定效果,尤以合并砜类药治疗者疗效更佳。据47例治疗6个月的观察,用药后一般情况如精神、体重及食欲都有改善,皮肤反应消退或有进步,知觉恢复或好转,溃疡缩小,性功能改进;在病理改变上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细菌检查消失或减少。另有10例晚期瘤型麻风患者单用蝮蛇酒治疗,结果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有效病例在用药后1~2周开始皮肤结节斑纹软化吸收消退,恢复知觉,细胞浸润及检菌亦见减少。蝮蛇洒的制备无统一规格,曾试用下列制法:㈠取大的(约6~7年)活蝮蛇一尾,放入60°高梁烧酒1000毫升中醉死,并加入人参5钱,密盖后置于阴冷处,浸泡3个月后取酒内服,每日1~2次,每次5~10毫升。㈡用玻璃皿引取活蝮蛇之毒液,加入60°高梁酒100毫升中,1月后取酒服用,每日1~2次,每次2~3毫升。㈢取鲜活蝮蛇一尾,人参5钱,泡于12°黄酒2000毫升中,3个月后取洒服用,每日入睡前服1次,每次5毫升,发汗就寝。㈣取活蝮蛇一尾,杀死后置于干燥箱中,干燥12小时后研粉,浸泡于60°高梁烧酒500毫升中,1~3个月后取酒服,每日2次,每次5~10毫升;或取粉末5克,用黄酒300毫升1次送下。此外,临床曾以蝮蛇粉5~10克,于入睡前用黄酒适量送服(服药期间补充液体解毒),连服3~4日,治疗麻风结节性反应15例,结果反应症状消失者12例,进步2例,无效1例。 |
|
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爬虫纲Reptilia
目:有鳞目Squamata
亚目:蛇亚目Serpentes
科:蝰蛇科Viperidae
亚科:蝮亚科Crotalinae
属:蝮蛇属Agkistrodon
蝮蛇别名:土公蛇,草上飞, 是我国各地均有分布的一种小型毒蛇,除食用外,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它种原易得,养殖方法不难,是群众致富的一项新型养殖业。
形态特征
蝮蛇体长60~70厘米,头略呈三角形。背面灰褐色到褐色,头背有一深色“∧”形斑,腹面灰白到灰褐色,杂有黑斑。
生活习性
常栖于平原、丘陵、低山区或田野溪沟有乱石堆下或草丛中,弯曲成盘状或波状。捕食鼠、蛙、哳蜴、鸟、 昆虫等。蝮蛇的繁殖、取食、活动等都受温度的制约,低于10℃时蝮蛇几乎不捕食;5℃以下进入冬眠;20℃~25℃为捕食高峰;30℃以上的钻进蛇洞栖息,一般不捕食。夜间活动频繁,春暖之后陆续出势寻找食物。
繁殖方法
仔蛇2~3年性成熟,可进行繁殖。 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数蛇类不同,为卵胎生殖。 蝮蛇胚在雌蛇体内发育,生出的仔蛇就能独立生活。这种生殖方式胚胎能受母体保护,所以成活率高,对人工养殖有利,每年5~9月为繁殖期,每雌可产仔蛇2~8条。初生仔蛇体长14~19厘米,体重21~32克。新生仔蛇当年脱皮1~2次, 进入冬眠。
开发利用
用蝮蛇作原料生产的一些贵重药品能医治多种疑难病症。蝮蛇毒素是生产高效抗血栓药物的原料;蛇干有祛风、镇静、解毒业痛、强壮、下乳等功效。
因此开展蝮蛇的人工养殖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蝮蛇纯干毒粉在国际市场是黄金价的20倍, 在国内每克价超过1000元。
种下分类
蝮蛇类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毒蛇,其种下分类问题,颇多争论。这场争论长达60多年之久,主要是缺乏足够的根据以说服对方。为此,我们对全国各地的560条螟蛇标本及Maki(193)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鳞片数目、头型、色斑以及分布区域的不同,确定我国镇蛇可分为3个亚种,即中介亚种、短尾亚种及日本亚种。
中介蝮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东起内蒙古,西到新疆,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蒙新区及华北区的黄土高原亚区的西部。短尾蝮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南限约在北纬26°附近,属于东洋界华中区及西南区的一部分。但山西、河北、山东及东北三省是这两个亚种的同域分布区。Smith(1943)把蝮蛇分布的南限延伸到北部湾的一个小岛上,这是严重的错误,他所说的这个小岛叫做小龙山Syoryuzan岛,其实就是蛇岛,在辽东半岛南端的西面,并非雷州半岛的西面。
秦岭是黄河和长江水系的主要分水岭,从古生代到现在,一直起着我国南北两大部分的分界作用,所以在动物地理的分布上,都认为是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天然障壁,这不仅对鸟兽有效,对蛇类的分布更为有效。但秦岭东段从伏牛山往东,山势突然低落,与华北平原接壤,分布于秦岭以南的短尾亚种通过这个地区与古北界的中介亚种相遇,形成两个亚种的同域分布区。
明显而有趣的例子是:在陕西,洋县和周至两地相距甚近,但中间隔着秦岭主峰太白山及首阳山,在山南洋县采到的蝮蛇是短尾亚种,在山北周至采到的则是中介亚种,表明秦岭对这两个亚种是起着地理隔离的作用的。
日本亚种在我国只分布在台湾省,与日本群岛所产的相同。中介蝮数量特多的地方,已发现有两处,一处在黑龙江西部,靠近蒙古的卓山车站附近,站北共有6个山头,长约3公里,宽一两公里不等,是铁路局的采石场,其中1~3号山头因蝮蛇太多而停止开采。另一处是蛇岛,面积仅1平方公里左右。过去有人(长谷川秀治,1932)估计岛上有蝮蛇50万条,这显然是夸张了。1957年在岛上考察之后,我们估计大约有5万条蝮蛇。最近辽宁蛇岛考察队在岛上作了数量分布调查,认为现存蝮蛇约有2万条,这和我们当时的估计比较接近,因为该岛在1959年以后曾遭火灾及滥捕,损失的蝮蛇是相当多的。
蝮蛇多生活在平原、丘陵及山区,栖息在石堆、草丛、水沟、坟堆、灌木丛及田野中。短尾蝮的洞穴多在向阳的斜坡上,洞口直径为1.5~4.5厘米,洞深可达1米左右,大多利用蛙、鼠等挖钻的旧洞。蛇岛的中介蝮多栖息在石缝、草丛及树枝上,静止不动,头部仰起向着天空。当小鸟停落在它附近时,即迅速向小鸟袭击。常见一棵小树上有几条蝮蛇。在一株高约两米的栾树上曾见有21条,一棵樱树上见有25条。小鸟稀少时,多潜伏于草丛及石缝中。例如:1957年9月15日,岛上小鸟极少,所捕获的413条蝮蛇中,草丛里捕到的占54.52%,岩石上捕到的占43.61%,树上捕到的只占1.87%。 |
|
【药名】蝮蛇
【别名】虺、土虺蛇、土锦、灰地匾、地扁蛇、土球子
【汉语拼音】fu she
【英文名】Pallsas Pit Viper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gkistrodon halys (Pallas)
【归经】脾;肝经
【功效】祛风;通络;止痛;解毒
【科属分类】蝰科
【拉丁文名】Agkistrodon
【主治】风湿痹痛;麻风;瘰疬;疮疖;疥癣;痔疾;肿瘤
【生态环境】生活于平原、丘陵及山地,活动于稻田、耕作区、草地以及住宅附近。以鱼、蛙、鸟、鼠等为食。
【采收和储藏】春夏间捕捉。捕得后剖腹除去内脏,盘成圆盘形,烘干。亦可鲜用。
【资源分布】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
【动植物形态】蝮蛇,全长60cm左右。头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背面浅褐色到红褐色,正脊有两行深棕色圆斑,彼此交错排列略并列,背鳞外侧及腹鳞间有1行黑褐色不规则粗点,略呈星状;腹面灰白,密布棕褐色或黑褐色细点。鼻间鳞宽短,排成“∧”形;眶前鳞2,眶后鳞2(3),眶璨来新月形,颞鳞2+4(3);上唇鳞2-1-4(2-1-3、3-1-4)式。背鳞21(23)-21-17(15)行,中段最外行平滑或均具棱;腹鳞137-173,肛鳞完整;尾下鳞29-54对,少数为单行。
【药理作用】毒性:
粗制蛇毒成分复杂,作用亦很复杂。一般认为,蝮蛇毒是以血循毒为主的血循、神经混合毒。被咬伤的病人除局部出现肿胀、疼痛外;由于神经毒,常发生畏寒、目糊、眼睑下垂、颈项牵引感,当然更重要的是引起呼吸困难如双吸气、屏气、点头状或鱼口样呼吸等。呼吸麻痹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动物试验也证明蝮蛇毒具有明显的神经毒的作用。另一方面,蝮蛇毒具有显著的血循毒,单纯的人工呼吸并不能延长动物的生存时间。临床病人也常出现面色苍白、多汗、心率加速、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严重中毒性休克症状。虽然有人认为江苏蝮蛇毒主要也是神经毒(据他们观察呼吸麻痹是主要症状及致死原因),但一般仍认为血循毒是主要的。它能大量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及缓动素(Bradykinin)等,破坏红细胞,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浆及体液大量丧失,血容量不足。更加严重的是对心脏的直接损害,被咬伤的病人心电图有窦性心律不整、异位节律、P波变尖、R彼低电压、传导阻滞、S-T段下降、T波扁平或倒置等变化,联系到实验动物中毒死亡后的尸解情况--心肌出血、心肌纤维浊肿断裂,可以认为蝮蛇毒对心脏的毒性是循环衰竭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休克、溶血及对各脏器的直接损害(如肾等),可发生酸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咬伤病人常出现酱油色尿以及尿中蛋白、管型、隐血均呈阳性等。防治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竹叶青、龟花蛇毒亦为以血循毒为主的混合毒。一般局部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如能及时正确抢救,死亡率较低。
【功效分类】祛风药
【炮制方法】蝮蛇霜:取蝮蛇煅烧存性,研成粉末。
【性味】味甘;性温;有毒
【药材基源】为蝰科动物蝮蛇除去内脏的全体。
【用法用量】内服:浸酒,每条蝮蛇用60度白酒1000ml浸3个月,每次饮5-10ml,日饮1-2次;或烧存性研成细粉,每次0.5-1.5g,日服2次。外用:适量,油浸、酒渍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出处】《中华本草》 |
|
《神探狄仁杰 武朝谜案》中人物。蛇灵六大蛇首至剑灵。原名蝮敬晖、王敬晖。又称蝮蛇。善用幽兰剑。原检校豹韬卫将军,后为千牛卫中郎将。
【蛇灵六大蛇首之一】
“剑灵”虎敬晖:(祝延平饰、芒莱配音)人称“腹蛇”,蛇灵的一流杀手,擅使一柄幽兰宝剑。原本卧底于武则天身边,官拜四品千牛卫中郎将。后败于李元芳的刀下,被狄仁杰识破身份,但其毅然悔悟,决定不再帮蛇灵做事,最后为救狄仁杰被李青霞杀死。虎敬晖死后,其惯用的幽兰宝剑交于李元芳佩用。
剑灵——蝮蛇
【评论】
蝮蛇是人们称呼他的真正名号,而他真正的服饰是一身黑:黑袍黑靴黑长角帽和黑面具,展示他作为剑客的狠毒无情.但真正的剑是不会光有毒辣血腥的一面,有时还展示剑客的侠骨柔情.虎敬晖自己就是那把利剑,在沾染了无辜者鲜血的同时,也被狄公用真情感化,遂展示出真正的侠客风范,尽管他已经身负罪恶.最终这把剑选择了为正义而死,为狄公独挡罪恶,而他的幽兰宝剑却永远地保留了下来,不再被蝮蛇的剧毒沾染.
【武功排名】
虎敬晖99.5(华美的幽兰剑,毒蛇开道,无所不在的无影针,出现在任何地方,最大的不幸是他的身世。) |
|
2008年1月,定位高端市场
RAZER巨蝮蛇拥有4000的超高DPI,移动速度超过100Inches/s。具有9个独立可编程的HyperesponseTM按钮和32Kb板载存储器;值得一提的是,它还可以实时灵敏度自动调节,也就是说,可以让用户自己预先设定自己习惯的灵敏度,并在游戏过程之中随时调用。巨蝮蛇采用哑光防滑橡胶材质,手感不错。当通了电以后,和RAZER的其它“蛇”一样,滚轮会光,LOGO也会发光。较之不同的是,其LOGO发出的光是呼…
竞品分析:
外观上巨蝮蛇两颗主按键非常宽大,中间有略微下凹的弧度,令食指和中指可以得到更好的“归属感”,同之前的Razer鼠标一样,巨蝮蛇的微动设计在主按键中间略靠后的地方,这样的好处是适应了不同握法的玩家,即使习惯把手指放在按键后侧的玩家也可以同样获得良好的按键手感。巨蝮蛇使用了传统的段落感式滚轮,半透明的软胶质滚轮具有横向刻度,令滚轮的手感再次提升,在夜间滚轮通过下方的蓝色LED灯呈现出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效果。功能键上,滚轮下方Razer首次加入了2颗按键,驱动默认为增加/减少DPI,加上左右4颗侧键,巨蝮蛇所有的可编程按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9颗。USB插头方面,则保持传统,使用了奢华的镀金接口杜绝氧化,支持16bit全速率传输。这款鼠标的驱动功能十分强大,提供了各个按键的宏设置和X、Y轴分别调节。而DPI调节则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在125到4000之间任意的寻找五个点来作为自己的DPI档位设定。整体看这款鼠标做工和性能参数都非常出色,尤其是超高的DPI和丰富的功能设定在众多鼠标中比较突出。这款鼠标实际操控感觉也十分出色,移动轨迹精确。缺点是对手较大人来说小指略有局促,另外价格偏高。 |
|
fushe
蝮蛇
A□kistrodon blomhoffi brevicaudus
蛇目蝰科蝮亚科蝮属的 1种。又名土虺蛇,灰链鞭。中国北方多叫七寸子。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及东部沿海各省,北达辽宁南部及陕西南部。全体长约1/3米。头略呈三角形,有颊窝,自眼后斜向口角有一黑褐色眉纹,其上缘另有一黄白色眉纹。躯尾背面灰褐色,有两行并列或略交错的暗褐色圆斑,圆斑中心色较浅(见图腹蛇外形)。躯干中段背鳞21行,腹鳞134~150,尾下鳞28~45对。在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多见于坟堆、草丛、稻田、耕地、沟渠、路边、村舍附近,甚至在城市园林中亦可发现。11月下旬或12月初进入冬眠。翌年3~4月出蛰,晨昏活动。以鸟、鼠、蜥蜴、蛙、泥鳅、黄鳝或其他鱼类为食。卵胎生。5月和9月交配,8~9 月产仔 2~16条。初生仔蛇全长 140~210毫米。蝮蛇由于分布广、数量多,对消灭鼠害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中国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的人口稠密地区,它是咬伤人的主要毒蛇,咬伤会引起中毒,除局部症状外,常出现头晕、复视、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呼吸麻痹以至死亡。
(赵尔宓)
|
|
- : pallas pit viper, Agkistrodon halys
- n.: adder, asp, pit viper
|
|
- n. vipère
|
|
蝮蚮, 蝮虵, 铁树皮蛇, 土公蛇, 草上飞, 虺, 反鼻, 土虺蛇, 反鼻蛇, 碧飞, 方胜板, 土锦, 灰地匾, 七寸子, 狗屙蝮, 烂肚蝮, 土球子, 地扁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