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爬行动物,形似壁虎而大,头大,背部灰色而有红色斑点?吃蚊、蝇等小虫。可入药。 |
|
一种爬行动物,形似壁虎且大,头大,灰色背部上有红色斑点。吃蚊、蝇等小虫。中医用做强壮剂 |
|
亦作“ 蛤解 ”。
爬行动物。形似壁虎而大。背部紫灰色,有红色斑点;尾部暗灰色,有七条环带斑纹;腹部灰白色,散有粉红色斑点。栖于山岩间、树洞内或墙壁上,捕食昆虫、小鸟等。干燥体入药,有强壮作用,主治虚劳咳嗽、气喘等症。也称大壁虎。《方言》第八:“ 桂林 之中守宫大者而能鸣,谓之蛤解。” 郭璞 注:“似蛇医而短身,有鳞采, 江 东人呼为蛤蚧。”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蛤蚧,首如虾蟇,背有细鳞如蚕子,土黄色,身短尾长,多巢於树中。 端州 古墙内有巢于厅署城楼间者,暮则鸣,自呼蛤蚧……里人採之,鬻于市为药,能治肺疾。医人云:药力在尾,不具者无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一·蛤蚧》﹝集解﹞引 李珣 曰:“生 广南 水中,夜即居於榕树上,雌雄相随,投一获二。”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双缢庙》:“遽尔双璧同组,立绞鸳鸯之颈;循环合体,牢牵蛤蚧之身。” |
|
动物
蛤 蚧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开宝本草"。原动物只有一种。
[原动物]
蛤蚧 别名:大壁虎、仙蟾、蛤蟹。
gekko gecko l.--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爬行纲reptilia,有鳞目squamata,守宫科geckonidae
陆栖的爬行动物。形如大壁虎,全长34厘米。体尾等长。头呈三角形,长大于宽,吻端凸圆。鼻孔近吻端,耳孔椭圆形,其直径为眼径之半;上唇鳞12~14,第一片达鼻孔;吻鳞宽,不达鼻孔;吻鳞后缘有三片较大的鳞。头及背面鳞细小,成多角形,尾鳞不甚规则,近于长方形,排成环状;大而突起的鳞片成行的镶嵌在小鳞片中,行距间约有三排小鳞,分布在躯干部的有10~12纵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侧有三对隆起的鳞;胸腹部鳞较大,均匀排列成复瓦状。指、趾间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单行劈褶皮瓣,第一指趾不特别短小但无爪,余者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20余枚股孔,左右相连;尾基部较粗,肛后囊孔明显。体背为紫灰色,有砖红色及蓝灰色斑点;液浸标本成为深浅相间的横斑,背部约有7~8条;头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7条,色深者宽;腹面近于白色,散有粉红色斑点。
蛤蚧习居于山岩或树洞内(曾在西双版纳以烟薰树洞而获得)或居住在天花板墙壁上。昼伏夜出。动作敏捷。捕食昆虫,也捕食壁虎、小鸟、小兽及蛇类等。喜在夜间鸣叫,蛤蚧之名来自其鸣声,3~5月鸣声频繁。尾易断,有再生能力。有咬物至死不放之特性,故被咬住,不易挣脱。
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采制]
一般在5~9月间捕捉,主要捕捉方法如下:⑴光照:在晚间7~10点钟,乘蛤蚧出外觅食时,用灯火照射,蛤蚧见光立即不动,即可捕捉。⑵引触:用小竹竿扎紧,伸向石缝或大树间洞中引触,乘其来咬,迅速拉出(因蛤蚧咬物不放),放笼中,⑶针刺:在竹竿头上扎一铁针,趁蛤蚧夜出刺之。
一般的加工方法是将捕来的蛤蚧,用刀破开腹部,取出内脏,将血液抹干,不可水洗,再用细竹片撑之,使蛤蚧身体及四肢顺直,然后用温火烤干,将大小相同的两只合成一对,扎好即成。
[炮制]
1. 蛤蚧肉:去掉头足,折成段,用黄酒浸(每对用黄酒8钱)后,用火微焙即成。
2. 蛤蚧尾:将焙好的蛤蚧剪取尾部供用。
[药材及产销]
本品为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品。
[名称] 蛤蚧gecko 别名:蛤蚧干(广西)。
[产地及销售习惯] 蛤蚧为广西的特产药材之一,历来畅销国内外。主产于广西南宁、龙津、宁明、天等、百色、田阳、平果、德保等地,销全国;此外云南富宁、文山等地亦产。今广西商业厅药材种植试验场已试养蛤蚧成功
。
[化学成份]
含肌肽(carnosine)、胆碱、肉碱(carnitine)、鸟嘌呤(guanine)、蛋白质、脂肪等。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形似壁虎而大,头尾四足及体腔均用竹片撑直呈扁片状,头部及短干长10~15厘米,尾长约10~14厘米。头长圆,略呈三角形,眼大而凹陷成窟窿,眼间距下凹呈沟状,角质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大牙。背部呈黑色,并有灰黑色或灰绿色的斑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均呈嵴状突起,全身密布圆形、多角形而微有光泽的细鳞。四足均具五趾,除第一趾外,均具爪;趾底面具吸盘。质坚韧。气腥,味咸。
以体大、肥壮、尾全不破碎者为佳。
[效用]
[性味] 咸、温。
[功用] 补肺肾,益精血,止咳定喘。
[主治] 虚劳咳嗽、气喘、咯血、消渴等症。
[用量] 1.6g~3.2g。
[禁忌] 内有瘀热者不宜。
[附注]
1957年市场上发现一种伪蛤蚧,与真蛤蚧的药材外形相似,但头部较小,齿生于颚内,并有大牙,眼细小而近闭合;背部有红黄色斑点,背部鳞片极为细小,腹部鳞片似真蛤蚧;四足无吸盘。
真伪蛤蚧检索表:
1.牙生于颚边,无大牙;背与腹部鳞片近等大;足有吸盘…………………………………蛤蚧
1.牙生于颚内,有大牙;背部鳞片远比腹部鳞片细小;足无吸盘………………………伪蛤蚧
蛤蚧
(《雷公炮炙论》)
【异名】蛤蟹(《日华子本草》),仙蟾(《纲目》),大壁虎(《中药志》),蚧蛇、德多、握儿、石牙(《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
【动物形态】蛤蚧
形如壁虎而大,全长20余厘米。头部较大,呈三角形;吻端凸圆;鼻孔近吻端;耳孔椭圆形;眼大,突出;口中有许多小齿。全身生密鳞,上唇鳞12~14,第1片达鼻孔;吻鳞宽,其后缘有3片较大的鳞,头及背面鳞细小,成多角形;尾鳞不甚规则,近长方形,排成环状;大而突起的鳞片成行的镶嵌在小鳞片中,行距间约有3排小鳞,分布在躯干部的有10~12纵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侧有3对隆起的鳞;胸腹部鳞较大,均匀排列成覆瓦状。指、趾间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单行褶襞皮瓣,除第1指、趾外,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股孔20余枚,左右相连。尾基部较粗,肛后囊孔明显。体背紫灰色,有砖红色及蓝灰色斑点;浸液标本成为深浅相间的横斑,背部约有7~8条,头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7条,色深者较宽;腹面近白色,散有粉红色斑点。尾易断,能再生。
多栖于山岩及树洞中,或居于墙壁上,昼伏夜出,动作敏捷。捕食昆虫,有时也捕食壁虎、小鸟及蝇类等动物。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采集】一般在5~9月间捕捉。主要方法:①光照:晚间乘蛤蚧外出觅食时,用较强的灯光照射,蛤蚧见强光则立即不动,便可捕获。②引触:用小竹竿一端扎上头发,伸向石缝或树洞中引触,蛤蚧遇发咬住不放,即迅速拉出,捕入笼中。③针刺:在竹竿上扎铁针,乘蛤蚧夜出时刺之。蛤蚧捕得后,用锤击毙,剖腹取出内脏,用干布抹干,再以竹片将其四肢、头、腹撑开,并用白纸将尾固定于竹片上,以防脱落,然后用微火焙干。
【药材】干燥的全体,固定于竹片上而呈扁片状。头部及躯干长10~15厘米,尾长10~14厘米;腹背部宽6~10厘米。头大,扁长,眼大而凹陷成窟隆,眼间距下凹呈沟状。角质细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大牙。背呈灰黑色或银灰色,并有灰棕色或灰绿色的斑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均呈嵴状突起,全身密布圆形、多角形而微有光泽的细鳞。四肢指、趾各5,除第1指、趾外,均有爪。尾细长而结实,上粗下细,中部可见骨节,色与背部同。质坚韧,气腥,味微咸。以体大、肥壮、尾全、不破碎者为佳。
主产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过去曾发现-种伪蛤蚧,与蛤蚧外形相似,其不同点为:头部较小,齿生于颚内,并有大牙。眼细小而近闭合;背部有红黄色斑点;背部鳞片极细小,指、趾底面无吸盘。不能作蛤蚧使用。
【药理作用】蛤蚧的乙醇提取物,可延长正常雌小鼠的动情期,对去卵巢鼠则可出现动情期,并使子宫及卵巢(正常小鼠)重量增加。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为指标,蛤蚧(品种未注明)提取液表现雄性激素样作用,其效力较蛇床子、淫羊藿、海马为弱。
【炮制】蛤蚧:除去竹片,截去头足及鳞(无尾者拣去不用),切成小方块,酒蛤蚧:取蛤蚧块用黄酒浸渍后微火焙干。焙干后,但剪取尾部供用者,称为"蛤蚧尾"。(每蛤蚧10对,用黄酒半斤)
①《雷公炮炙论》:"蛤蚧,其毒在眼,须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以酒浸透,隔两重纸缓焙令干,以瓷器盛,悬屋角上一夜用之,力可十倍,勿伤尾也。"
②《日华子本草》:"蛤蚧,合药去头足,洗去鳞鬣内不净,以酥炙用良。"
【性味】咸,平。
①《开宝本草》:"味咸,平,有小毒。"
②《本经逢原》:"甘成,温,小毒。"
【归经】入肺、肾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少阴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厥阴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用主治】补肺益肾,定喘止嗽。治虚劳,肺痿,喘嗽,咯血,消渴,阳痿。
①《海药本草》:"疗折伤,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
②《日华子本草》:"治肺气,止嗽,并通月经,下石淋及治血。"
③《开宝本草》:"主久肺劳,疗咳嗽,下淋沥,通水道。"
④《本草衍义》:"补肺虚劳嗽有功。"
⑤《纲目》:"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
⑥《本草再新》:"温中益肾,固精助阳,通淋,行血。蛤蚧尾能治疝。"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宜忌】外感风寒喘嗽忌服。
①《本草经疏》:"咳嗽由风寒外邪者不宜用。"
②《得配本草》:"阴虚火动,风邪喘嗽,二者禁用。"
【选方】①治虚劳咳嗽及肺壅上气:蛤蚧一对(头尾全者,涂酥炙令黄),贝母一两(煨微黄),紫菀一两(去苗、土),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鳖甲二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皂荚仁一两(炒令焦黄)。桑根白皮一两(锉)。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枣汤下二十丸,日三、四服。忌苋菜。(《圣惠方》蛤蚧丸)
②治肺劳咳嗽:蛤蚧一对(用醋少许涂,炙令亦色),白羊肺一两(分为三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款冬花一分,胡黄连一分。上药除羊肺外,捣细罗为散,先将羊肺一分,于沙盆内细研如膏,以无灰酒一中盏,暖令鱼眼沸,下羊肺,后入药末三钱,搅令匀,令患者卧,去枕,用衣簟腰,仰面徐徐而咽,勿太急。(《圣惠方》蛤蚧散)
③治肺嗽,面浮,四肢浮:蛤蚧一对(雌雄头尾全者,净洗,用法酒和蜜涂炙熟),人参一株(紫团参)。上二味,捣罗为末,熔蜡四两,滤去滓,和药末,作六饼子。每服,空心,用糯米作薄粥一盏,投药一饼,趁热,细细呷之。(《圣济总录》独圣饼)
④蛤蚧一对连尾,涂以蜜、酒,放火上烤脆,研细末,加东北红参等量,共研匀,蜂蜜炼为丸如小豆大,每服3克,一日两次,治咳嗽面浮,老人肺虚咳喘。
⑤蛤蚧焙干10克,党参、山药、麦冬、百合各30克,共研末蜜丸,每服3克,一日两次,温开水送服,治久咳肺痨。
⑥人参蛤蚧酒:蛤蚧一对连尾,放火上烤熟,人参(或红参)10-20克,同浸于2000克米酒中,七日后开始饮用,每日酌量饮20-50毫升。有补肾壮阳,益气安神作用。适用于身体虚弱,食欲不振,失眠健忘,阳痿早泄,肺虚咳喘,夜多小便等症。
【名家论述】①《纲目》:"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蛤蚧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劳损痿弱,许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补也。刘纯云,气液衰,阴血竭者宜用之。何大英云,定喘止嗽,莫佳于此。"
②《本草经疏》:"蛤蚧,其主久肺劳咳嗽、淋沥者,皆肺肾为病,劳极则肺肾虚而生热,故外邪易侵,内证兼发也。蛤蚧属阴,能补水之上源,则肺肾皆得所养,而劳热咳嗽自除;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清,故淋沥水道自通也。" |
|
蛤蚧
(《雷公炮炙论》)
【异名】蛤蟹(《日华子本草》),仙蟾(《纲目》),大壁虎(《中药志》),蚧蛇、德多、握儿、石牙(《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
【动物形态】蛤蚧
形如壁虎而大,全长20余厘米。头部较大,呈三角形;吻端凸圆;鼻孔近吻端;耳孔椭圆形;眼大,突出;口中有许多小齿。全身生密鳞,上唇鳞12~14,第1片达鼻孔;吻鳞宽,其后缘有3片较大的鳞,头及背面鳞细小,成多角形;尾鳞不甚规则,近长方形,排成环状;大而突起的鳞片成行的镶嵌在小鳞片中,行距间约有3排小鳞,分布在躯干部的有10~12纵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侧有3对隆起的鳞;胸腹部鳞较大,均匀排列成覆瓦状。指、趾间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单行褶襞皮瓣,除第1指、趾外,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股孔20余枚,左右相连。尾基部较粗,肛后囊孔明显。体背紫灰色,有砖红色及蓝灰色斑点;浸液标本成为深浅相间的横斑,背部约有7~8条,头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7条,色深者较宽;腹面近白色,散有粉红色斑点。尾易断,能再生。
多栖于山岩及树洞中,或居于墙壁上,昼伏夜出,动作敏捷。捕食昆虫,有时也捕食壁虎、小鸟及蝇类等动物。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采集】一般在5~9月间捕捉。主要方法:①光照:晚间乘蛤蚧外出觅食时,用较强的灯光照射,蛤蚧见强光则立即不动,便可捕获。②引触:用小竹竿一端扎上头发,伸向石缝或树洞中引触,蛤蚧遇发咬住不放,即迅速拉出,捕入笼中。③针刺:在竹竿上扎铁针,乘蛤蚧夜出时刺之。蛤蚧捕得后,用锤击毙,剖腹取出内脏,用干布抹干,再以竹片将其四肢、头、腹撑开,并用白纸将尾固定于竹片上,以防脱落,然后用微火焙干。
【药材】干燥的全体,固定于竹片上而呈扁片状。头部及躯干长10~15厘米,尾长10~14厘米;腹背部宽6~10厘米。头大,扁长,眼大而凹陷成窟隆,眼间距下凹呈沟状。角质细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大牙。背呈灰黑色或银灰色,并有灰棕色或灰绿色的斑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均呈嵴状突起,全身密布圆形、多角形而微有光泽的细鳞。四肢指、趾各5,除第1指、趾外,均有爪。尾细长而结实,上粗下细,中部可见骨节,色与背部同。质坚韧,气腥,味微咸。以体大、肥壮、尾全、不破碎者为佳。
主产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过去曾发现-种伪蛤蚧,与蛤蚧外形相似,其不同点为:头部较小,齿生于颚内,并有大牙。眼细小而近闭合;背部有红黄色斑点;背部鳞片极细小,指、趾底面无吸盘。不能作蛤蚧使用。
【药理作用】蛤蚧的乙醇提取物,可延长正常雌小鼠的动情期,对去卵巢鼠则可出现动情期,并使子宫及卵巢(正常小鼠)重量增加。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为指标,蛤蚧(品种未注明)提取液表现雄性激素样作用,其效力较蛇床子、淫羊藿、海马为弱。
【炮制】蛤蚧:除去竹片,截去头足及鳞(无尾者拣去不用),切成小方块,酒蛤蚧:取蛤蚧块用黄酒浸渍后微火焙干。焙干后,但剪取尾部供用者,称为"蛤蚧尾"。(每蛤蚧10对,用黄酒半斤)
①《雷公炮炙论》:"蛤蚧,其毒在眼,须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以酒浸透,隔两重纸缓焙令干,以瓷器盛,悬屋角上一夜用之,力可十倍,勿伤尾也。"
②《日华子本草》:"蛤蚧,合药去头足,洗去鳞鬣内不净,以酥炙用良。"
【性味】咸,平。
①《开宝本草》:"味咸,平,有小毒。"
②《本经逢原》:"甘成,温,小毒。"
【归经】入肺、肾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少阴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厥阴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用主治】补肺益肾,定喘止嗽。治虚劳,肺痿,喘嗽,咯血,消渴,阳痿。
①《海药本草》:"疗折伤,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
②《日华子本草》:"治肺气,止嗽,并通月经,下石淋及治血。"
③《开宝本草》:"主久肺劳,疗咳嗽,下淋沥,通水道。"
④《本草衍义》:"补肺虚劳嗽有功。"
⑤《纲目》:"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
⑥《本草再新》:"温中益肾,固精助阳,通淋,行血。蛤蚧尾能治疝。"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宜忌】外感风寒喘嗽忌服。
①《本草经疏》:"咳嗽由风寒外邪者不宜用。"
②《得配本草》:"阴虚火动,风邪喘嗽,二者禁用。"
【选方】①治虚劳咳嗽及肺壅上气:蛤蚧一对(头尾全者,涂酥炙令黄),贝母一两(煨微黄),紫菀一两(去苗、土),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鳖甲二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皂荚仁一两(炒令焦黄)。桑根白皮一两(锉)。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枣汤下二十丸,日三、四服。忌苋菜。(《圣惠方》蛤蚧丸)
②治肺劳咳嗽:蛤蚧一对(用醋少许涂,炙令亦色),白羊肺一两(分为三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款冬花一分,胡黄连一分。上药除羊肺外,捣细罗为散,先将羊肺一分,于沙盆内细研如膏,以无灰酒一中盏,暖令鱼眼沸,下羊肺,后入药末三钱,搅令匀,令患者卧,去枕,用衣簟腰,仰面徐徐而咽,勿太急。(《圣惠方》蛤蚧散)
③治肺嗽,面浮,四肢浮:蛤蚧一对(雌雄头尾全者,净洗,用法酒和蜜涂炙熟),人参一株(紫团参)。上二味,捣罗为末,熔蜡四两,滤去滓,和药末,作六饼子。每服,空心,用糯米作薄粥一盏,投药一饼,趁热,细细呷之。(《圣济总录》独圣饼)
④蛤蚧一对连尾,涂以蜜、酒,放火上烤脆,研细末,加东北红参等量,共研匀,蜂蜜炼为丸如小豆大,每服3克,一日两次,治咳嗽面浮,老人肺虚咳喘。
⑤蛤蚧焙干10克,党参、山药、麦冬、百合各30克,共研末蜜丸,每服3克,一日两次,温开水送服,治久咳肺痨。
⑥人参蛤蚧酒:蛤蚧一对连尾,放火上烤熟,人参(或红参)10-20克,同浸于2000克米酒中,七日后开始饮用,每日酌量饮20-50毫升。有补肾壮阳,益气安神作用。适用于身体虚弱,食欲不振,失眠健忘,阳痿早泄,肺虚咳喘,夜多小便等症。
【名家论述】①《纲目》:"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蛤蚧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劳损痿弱,许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补也。刘纯云,气液衰,阴血竭者宜用之。何大英云,定喘止嗽,莫佳于此。"
②《本草经疏》:"蛤蚧,其主久肺劳咳嗽、淋沥者,皆肺肾为病,劳极则肺肾虚而生热,故外邪易侵,内证兼发也。蛤蚧属阴,能补水之上源,则肺肾皆得所养,而劳热咳嗽自除;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清,故淋沥水道自通也。" |
|
蛤蚧 【géjiè】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开宝本草"。原动物只有一种。
别名:大壁虎、仙蟾、蛤蟹。
Gekko gecko L.
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
爬行纲Reptilia
有鳞目Squamata
守宫科Geckonidae |
|
陆栖的爬行动物。形如大壁虎,全长34厘米。体尾等长。头呈三角形,长大于宽,吻端凸圆。鼻孔近吻端,耳孔椭圆形,其直径为眼径之半;上唇鳞12~14,第一片达鼻孔;吻鳞宽,不达鼻孔;吻鳞后缘有三片较大的鳞。头及背面鳞细小,成多角形,尾鳞不甚规则,近于长方形,排成环状;大而突起的鳞片成行的镶嵌在小鳞片中,行距间约有三排小鳞,分布在躯干部的有10~12纵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侧有三对隆起的鳞;胸腹部鳞较大,均匀排列成复瓦状。指、趾间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单行劈褶皮瓣,第一指趾不特别短小但无爪,余者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20余枚股孔,左右相连;尾基部较粗,肛后囊孔明显。体背为紫灰色,有砖红色及蓝灰色斑点;液浸标本成为深浅相间的横斑,背部约有7~8条;头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7条,色深者宽;腹面近于白色,散有粉红色斑点。
蛤蚧习居于山岩或树洞内(曾在西双版纳以烟薰树洞而获得)或居住在天花板墙壁上。昼伏夜出。动作敏捷。捕食昆虫,也捕食壁虎、小鸟、小兽及蛇类等。喜在夜间鸣叫,蛤蚧之名来自其鸣声,3~5月鸣声频繁。尾易断,有再生能力。有咬物至死不放之特性,故被咬住,不易挣脱。
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
|
一般在5~9月间捕捉,主要捕捉方法如下:⑴光照:在晚间7~10点钟,乘蛤蚧出外觅食时,用灯火照射,蛤蚧见光立即不动,即可捕捉。⑵引触:用小竹竿扎紧,伸向石缝或大树间洞中引触,乘其来咬,迅速拉出(因蛤蚧咬物不放),放笼中,⑶针刺:在竹竿头上扎一铁针,趁蛤蚧夜出刺之。
一般的加工方法是将捕来的蛤蚧,用刀破开腹部,取出内脏,将血液抹干,不可水洗,再用细竹片撑之,使蛤蚧身体及四肢顺直,然后用温火烤干,将大小相同的两只合成一对,扎好即成。炮制好的蛤蚧 |
|
1. 蛤蚧肉:去掉头足,折成段,用黄酒浸(每对用黄酒8钱)后,用火微焙即成。
2. 蛤蚧尾:将焙好的蛤蚧剪取尾部供用。 |
|
本品为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品。
名称:蛤蚧
别名:蛤蚧干(广西)。
产地及销售
蛤蚧为广西的特产药材之一,历来畅销国内外。主产于广西南宁、龙津、宁明、天等、百色、田阳、平果、德保等地,销全国;此外云南富宁、文山等地亦产。现在人类已试养成功。 |
|
主要成分
含肌肽(carnosine)、胆碱、肉碱(carnitine)、鸟嘌呤(guanine)、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
性状鉴别
形似壁虎而大,头尾四足及体腔均用竹片撑直呈扁片状,头部及短干长10~15厘米,尾长约10~14厘米。头长圆,略呈三角形,眼大而凹陷成窟窿,眼间距下凹呈沟状,角质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大牙。背部呈黑色,并有灰黑色或灰绿色的斑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均呈嵴状突起,全身密布圆形、多角形而微有光泽的细鳞。四足均具五趾,除第一趾外,均具爪;趾底面具吸盘。质坚韧。气腥,味咸。
以体大、肥壮、尾全不破碎者为佳。 |
|
[性味] 咸、温。
[功用] 补肺肾,益精血,止咳定喘。
[主治] 虚劳咳嗽、气喘、咯血、消渴等症。
[用量] 1.6g~3.2g。
[禁忌] 内有瘀热者不宜。
[附注]1957年市场上发现一种假冒蛤蚧,与真蛤蚧的药材外形相似,但头部较小,齿生于颚内,并有大牙,眼细小而近闭合;背部有红黄色斑点,背部鳞片极为细小,腹部鳞片似真蛤蚧;四足无吸盘。不能做药物使用。
[价格]在市面上一般成对出售,大约20-30元一对。 |
|
1.牙生于颚边,无大牙;背与腹部鳞片近等大;足有吸盘…………………………………蛤蚧
1.牙生于颚内,有大牙;背部鳞片远比腹部鳞片细小;足无吸盘………………………伪蛤蚧 |
|
(《雷公炮炙论》)
【异名】蛤蟹(《日华子本草》),仙蟾(《纲目》),大壁虎(《中药志》),蚧蛇、德多、握儿、石牙(《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
【动物形态】蛤蚧
形如壁虎而大,全长20余厘米。头部较大,呈三角形;吻端凸圆;鼻孔近吻端;耳孔椭圆形;眼大,突出;口中有许多小齿。全身生密鳞,上唇鳞12~14,第1片达鼻孔;吻鳞宽,其后缘有3片较大的鳞,头及背面鳞细小,成多角形;尾鳞不甚规则,近长方形,排成环状;大而突起的鳞片成行的镶嵌在小鳞片中,行距间约有3排小鳞,分布在躯干部的有10~12纵行左右;在尾部的有6行;尾侧有3对隆起的鳞;胸腹部鳞较大,均匀排列成覆瓦状。指、趾间具蹼;指、趾膨大,底部具有单行褶襞皮瓣,除第1指、趾外,末端均具小爪。雄性有股孔20余枚,左右相连。尾基部较粗,肛后囊孔明显。体背紫灰色,有砖红色及蓝灰色斑点;浸液标本成为深浅相间的横斑,背部约有7~8条,头部、四肢及尾部亦有散在;尾部有深浅相间的环纹7条,色深者较宽;腹面近白色,散有粉红色斑点。尾易断,能再生。
多栖于山岩及树洞中,或居于墙壁上,昼伏夜出,动作敏捷。捕食昆虫,有时也捕食壁虎、小鸟及蝇类等动物。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采集】一般在5~9月间捕捉。主要方法:①光照:晚间乘蛤蚧外出觅食时,用较强的灯光照射,蛤蚧见强光则立即不动,便可捕获。②引触:用小竹竿一端扎上头发,伸向石缝或树洞中引触,蛤蚧遇发咬住不放,即迅速拉出,捕入笼中。③针刺:在竹竿上扎铁针,乘蛤蚧夜出时刺之。蛤蚧捕得后,用锤击毙,剖腹取出内脏,用干布抹干,再以竹片将其四肢、头、腹撑开,并用白纸将尾固定于竹片上,以防脱落,然后用微火焙干。
【药材】干燥的全体,固定于竹片上而呈扁片状。头部及躯干长10~15厘米,尾长10~14厘米;腹背部宽6~10厘米。头大,扁长,眼大而凹陷成窟隆,眼间距下凹呈沟状。角质细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大牙。背呈灰黑色或银灰色,并有灰棕色或灰绿色的斑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均呈嵴状突起,全身密布圆形、多角形而微有光泽的细鳞。四肢指、趾各5,除第1指、趾外,均有爪。尾细长而结实,上粗下细,中部可见骨节,色与背部同。质坚韧,气腥,味微咸。以体大、肥壮、尾全、不破碎者为佳。
主产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过去曾发现伪蛤蚧,与蛤蚧外形相似,其不同点为:头部较小,齿生于颚内,并有大牙。眼细小而近闭合;背部有红黄色斑点;背部鳞片极细小,指、趾底面无吸盘。不能作蛤蚧使用。 |
|
蛤蚧的乙醇提取物,可延长正常雌小鼠的动情期,对去卵巢鼠则可出现动情期,并使子宫及卵巢(正常小鼠)重量增加。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为指标,蛤蚧(品种未注明)提取液表现雄性激素样作用,其效力较蛇床子、淫羊藿、海马为弱。
1.性激素样作用:
1.1.雌激素作用:蛤蚧醇提物可延长正常雌小鼠的动情期,对去卵巢小鼠则可出现动情期;并使子宫及卵巢(正常小鼠重最增加)。蛤蚧醇提物(GEA)对雌大鼠附性器宫(子宫及阴道)主要为直接作用,但其完整作用须经卵巢、垂体及下丘脑。蛤蚧体、尾的醇提物均可使幼年雌小鼠子宫及卵巢增重,蛤蚧尾增重作用较蛤蚧体强。体、尾分别与求偶素比较,尾的增重作用超过求偶素,体的增重作用接近求偶素。蛤蚧体及尾的醇提物均可使幼年雌小鼠阴道开放的时间提前,而蛤蚧尾组又较蛤蚧体组时间提前。
1.2.雄激素样作用: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为指标,蛤蚧醇提物表现雄性激素样作用。蛤蚧体和尾的醇提物均可使去势雄大鼠精囊和前列腺增重;而尾的增重作用较体强,但不及睾丸素;蛤蚧醇提物能缩短雄性果蝇交配潜伏期,延长交配时间,蛤蚧醇提物水溶性部分只能使雄小鼠睾丸增重,表现雄性激素样作用,而脂溶性部分对雌小鼠子宫及雄小鼠睾丸均可增重。蛤蚧尾的性激素样作用较蛤蚧体增强,可能与尾的锌含量较体高有关。
2.平喘作用:
蛤蚧醇提物对乙酰胆碱所致的豚鼠哮喘有明显的平喘作用,对豚鼠离体气管也具有直接松弛作用,而蛤蚧水煎剂无明显作用。但也有报道蚧蚧醇提物对组胺或乙酰胆碱致疼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无松弛作用。
3.免疫增强作用:
蛤蚧身和尾的醇提物均可加强豚鼠白细胞的运动力、肺和支气管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功能和腹腔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蛤蚧提取物能显著增加小鼠脾重,并能对抗强的松龙的免疫抑制作用,还能提高小鼠静脉注射碳粒的廓清指数,提高正常小鼠免疫后血清的溶血含量,蛤蚧尾醇提物能增强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提高抗体效价和提高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蛤蚧体仅能提高溶菌酶活性和抗体效价,而头则无明显影响。
4.延缓衰老作用:
蛤蚧的乙醇提取物(GEA)可延长雄雌果蝇平均寿命及半数致死时间,提高果蝇飞翔活力和耐寒力,延长小鼠缺氧存活时间,初步证实蛤蚧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5.抗炎作用及其它作用: 蛤蚧醇提物水溶性部分和脂溶性部分对甲醛性大鼠踝关节肿胀、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炎症及冰醋酸所致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抑制作用,并可使幼年大鼠胸腺蒌缩,还能显着降低正常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表现促肾上皮质激素样作用,但不能对抗蛋清所致的豚鼠过敏性休克。桂圆肉和蛤蚧的醇提物除有明显的抗应激作用外,尚能增加正常小鼠体重,对利血平化小鼠体重下降有非常显着的对抗作用,并能增加小鼠脾重,提高小鼠对静脉碳粒廓清指数。 |
|
如何炮制:除去竹片,截去头足及鳞(无尾者拣去不用),切成小方块,酒蛤蚧:取蛤蚧块用黄酒浸渍后微火焙干。焙干后,但剪取尾部供用者,称为"蛤蚧尾"。(每炮制蛤蚧10对,约用黄酒半斤)
①《雷公炮炙论》:"蛤蚧,其毒在眼,须去眼及甲上、尾上、腹上肉毛,以酒浸透,隔两重纸缓焙令干,以瓷器盛,悬屋角上一夜用之,力可十倍,勿伤尾也。"
②《日华子本草》:"蛤蚧,合药去头足,洗去鳞鬣内不净,以酥炙用良。"
【性味】咸,平。
①《开宝本草》:"味咸,平,有小毒。"
②《本经逢原》:"甘成,温,小毒。"
【归经】入肺、肾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少阴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厥阴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用主治】补肺益肾,定喘止嗽。治虚劳,肺痿,喘嗽,咯血,消渴,阳痿。
①《海药本草》:"疗折伤,主肺痿上气,咯血咳嗽。"
②《日华子本草》:"治肺气,止嗽,并通月经,下石淋及治血。"
③《开宝本草》:"主久肺劳,疗咳嗽,下淋沥,通水道。"
④《本草衍义》:"补肺虚劳嗽有功。"
⑤《纲目》:"补肺气,益精血,定喘止嗽,疗肺痈消渴,助阳道。"
⑥《本草再新》:"温中益肾,固精助阳,通淋,行血。蛤蚧尾能治疝。"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宜忌】外感风寒喘嗽忌服。
①《本草经疏》:"咳嗽由风寒外邪者不宜用。"
②《得配本草》:"阴虚火动,风邪喘嗽,二者禁用。" |
|
①治虚劳咳嗽及肺壅上气:蛤蚧一对(头尾全者,涂酥炙令黄),贝母一两(煨微黄),紫菀一两(去苗、土),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鳖甲二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皂荚仁一两(炒令焦黄)。桑根白皮一两(锉)。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枣汤下二十丸,日三、四服。忌苋菜。(《圣惠方》蛤蚧丸)
②治肺劳咳嗽:蛤蚧一对(用醋少许涂,炙令亦色),白羊肺一两(分为三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款冬花一分,胡黄连一分。上药除羊肺外,捣细罗为散,先将羊肺一分,于沙盆内细研如膏,以无灰酒一中盏,暖令鱼眼沸,下羊肺,后入药末三钱,搅令匀,令患者卧,去枕,用衣簟腰,仰面徐徐而咽,勿太急。(《圣惠方》蛤蚧散)
③治肺嗽,面浮,四肢浮:蛤蚧一对(雌雄头尾全者,净洗,用法酒和蜜涂炙熟),人参一株(紫团参)。上二味,捣罗为末,熔蜡四两,滤去滓,和药末,作六饼子。每服,空心,用糯米作薄粥一盏,投药一饼,趁热,细细呷之。(《圣济总录》独圣饼)
④蛤蚧一对连尾,涂以蜜、酒,放火上烤脆,研细末,加东北红参等量,共研匀,蜂蜜炼为丸如小豆大,每服3克,一日两次,治咳嗽面浮,老人肺虚咳喘。
⑤蛤蚧焙干10克,党参、山药、麦冬、百合各30克,共研末蜜丸,每服3克,一日两次,温开水送服,治久咳肺痨。
⑥人参蛤蚧酒:蛤蚧一对连尾,放火上烤熟,人参(或红参)10-20克,同浸于2000克米酒中,七日后开始饮用,每日酌量饮20-50毫升。有补肾壮阳,益气安神作用。适用于身体虚弱,食欲不振,失眠健忘,阳痿早泄,肺虚咳喘,夜多小便等症。 |
|
①《本草纲目》:"昔人言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蛤蚧补肺气,定喘止渴,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劳损痿弱,许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补也。刘纯云,气液衰,阴血竭者宜用之。何大英云,定喘止嗽,莫佳于此。"
②《本草经疏》:"蛤蚧,其主久肺劳咳嗽、淋沥者,皆肺肾为病,劳极则肺肾虚而生热,故外邪易侵,内证兼发也。蛤蚧属阴,能补水之上源,则肺肾皆得所养,而劳热咳嗽自除;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清,故淋沥水道自通也。" |
|
壁虎科动物蛤蚧的肉或除去肉脏的全体。蛤蚧又称蛤蟹、仙蟾、蚧蛇。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获得后,除去内脏、头、足和鳞。鲜用,或以竹片撑开,干燥备用。
[性能]味甘、咸,性平。能补肺气,平喘咳、益精血、助阳道(以尾的作用较强)。
[参考]含蛋白质、脂肪、动物淀粉等,有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样作用。
[用途]用于肺痨咳嗽、咯血或虚劳咳嗽,行动气短,或面目、四肢浮肿;肾虚阴衰,精血不足,阳痿精少等。
[用法]浸酒,研末,入菜肴。
[注意]阴虚火动,外感喘咳不宜用。
[附方]
1,人参蛤蚧粥:蛤蚧1对,用酒和蜜涂,炙熟;人参1支(或15g),与蛤蚧共研为细末,分作6份(原方系熔蜡和药末作饼6个)。每次用糯米约30g,煮成稀粥,投药1分,搅匀,趁热空腹缓缓服用。
源于《圣济总录》(原称独圣饼)。本方以人参与蛤蚧配伍,大补肺气而平喘嗽。用于肺虚或肺肾两虚喘息咳嗽或浮肿。现代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或心性喘息等。
2,蛤蚧补骨脂粉:蛤蚧1对,酒炒后烘干;补骨脂25g。共研为细末。每次服1.5g,温酒送服。
补骨脂辛、苦,大温,善于温肾壮阳;蛤蚧善于补肾壮阳。二药配用,尤为恰当。用于肾虚阳痿,亦可用于肾虚腰痛,遗精,尿频等。 |
|
蛤蚧是野生动物药材,长期以来,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产量又不断减少,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早在五十年代后期,我国蛤蚧的主要产地广西,就曾进行了蛤蚧人工饲养的试验,以期变野生为家养、家繁,借以增加产量。由野生动物变为家养家繁的动物,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艰苦反复的试验才能成功,因此最初遭到失败,是不足为奇的。整个六十年代,广西、广东的一些地区对蛤蚧的人工饲养进行了小规模的试验,但无多大进展;至七十年代第二年,广西贵县医药公司又建房试养,继之,横县、崇左、龙州、田阳、隆安、靖西、武鸣等县医药公司及广西医药研究所、广西中医学院等单位也先后进行了养殖试验,广西商业部门还多次召开“蛤蚧生产”专业会议,总结交流经验。许多产区开展的养殖试验,探索了一些方法,简介于下:
(1)生活习性
蛤蚧栖息于悬崖石壁洞缝中,树洞中、房舍墙壁顶部。特别喜欢栖息在周围昆虫多,有草木生长,高几米至几十米的山岩上。在石山边的坟墓中以及土山石洞中也有栖息。蛤蚧喜温怕寒,冬季多栖息在向阳避风的洞中,入洞深。夏季多栖息在背阳凉爽处,入洞浅。昼伏,夜出。喜几条或单独栖息。性机警,遇惊四处逃逸,嘴能自卫,若突遇异物则咬之不放,被触怒时,常发出咯咯之声并张口回击。蛤蚧遇险能自切其尾,弃尾而逃。蛤蚧不喜水且能游泳,被困在水中时能游水离开。蛤蚧能在峭壁、侧壁或天花板上爬行自如。视力不强,畏光,白天可见5、6m的距离,但有好的听力。蛤蚧不论雌雄老幼,都喜头向下栖息,贻蚧能鸣叫,古书中己有记载,鸣叫与个体发育、温度变化、光线强弱、生殖活动有一定关系。蛤蚧每年蜕皮1~2次,与生长有直接关系,蜕皮一次通常需要5~6天,体弱者脱皮时间长些,幼蛤蚧蜕皮较快。脱皮的顺序是,从头、肢、背部先蜕,然后躯干、尾,脚趾脱完时间较长。与蛇类脱皮不同的是,非整张脱出,而是成块状脱落。
温度对蛤蚧的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常与蛤蚧的生长发育、活动状态、生存、数量和分布关系密切。在冬季,当室内温度下降到8℃以下时蛤蚧呈麻木或冬眠状态,当室温回升到18℃左右时,麻木或冬眠状态立即解除,即便是隆冬季节亦恢复活动。不同季节的活动强度具有显著差别,以5、6、7月为最强,8、9、10月次之,1、2、3、11、12月最低。值得注意的是,蛤蚧虽属喜温动物,但不耐高温。对低温特别敏感,不能生长在冬天有冰雪的地方。据观察,蛤蚧耐低温的能力与个体大小,体质强弱、肥瘦有关。肥壮者能忍受5℃左右的温度;瘦弱的只能耐受8℃左右的温度;小蛤蚧遇13℃的温度即冻死。
水对蛤蚧的生存也关系密切,不仅有降低体温的作用,而且还可满足体内代谢之需要,食物虽含有水分,但不足,因此,蛤蚧还需饮水。夏日运送蛤蚧时,因气温高,失水增加,故除给以饮水外,还要进行体外淋水,以免发生过热缺水而死亡。蛤蚧在冬、春、秋季可适应不低于55%的湿度环境,夏季则要求的湿度环境在65%以上。
蛤蚧对光线的反应特别敏锐,瞳孔能随光线的强弱迅速作出放大或缩小的调节,在全黑的情况下,瞳孔全部放大成圆形,在白天,瞳孔完全关闭。
蛤蚧取食与活动是一致的,在野外,蛤蚧全年取食,但冬季胃肠内发现食物的频次少,胃充塞度少,夏季则相反。取食强度与昆虫的季节性变化相一致,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取食时间,天黑开始取食,日出停止活动,取食活动呈现出昼夜变化,蛤蚧专吃活的动物,食物几乎全部是昆虫,昆虫中除大型而体硬的及体小如浮尘子、飞虱等外,其他蛤蚧都能吃。在饲养条件下,蛤蚧一次可吃7.6g重,6cm长的炸蜢。食物的消化由吃入至排出约需12小时以上。蛤蚧在缺食的情况下能耐饿较长时间而不死,耐饥长达二百多天。
在正常情况下,蛤蚧需到3~4龄时才能达性成熟,此时体长约130mm,体重约50g。从5月至9月这段时间,都可见到蛤蚧产卵,但以6、7月份产卵最多,5、8、9各月产卵较少,10月也发现有个别产卵的。怀卵待产的蛤蚧,腹部膨大,两侧卵巢各有一个成熟的卵及7~10个未发育成熟的卵。蛤蚧每年仅产卵一次,每次产卵两个,一般两卵相隔几分钟产出,但也有相隔30分钟至数天甚至数月的。有个别蛤蚧,一年仅产一个卵。由此可见,蛤蚧的产卵力是很低的,这可能与营养不足有关。蛤蚧在天黑之后交配。交配时雄性靠近雌性,并爬到雌性背面,雄尾根部绕到雌尾根部下面与之对合,几秒钟后各自离开。在野生条件下,蛤蚧卵产在洞内伸手不及处。在饲养室中,蛤蚧喜将卵集中产在天花板、墙角、墙壁暗角处,卵大多重叠堆积,互相粘连不可分开。铁丝笼内的蛤蚧大多将卵产在笼壁上,也有产在笼顶的,但极少产在笼底,这与保护卵的安全使卵免遭敌害有直接关系。蛤蚧产卵时,头部朝下,尾部朝上,四肢平行伸展,卵刚产出时,卵壳柔软具黏性,蛤蚧用后腿或后脚不停地将卵往墙壁或笼壁上挤压,约经几分钟,卵就粘于壁上。卵产出几十分钟后,蛤蚧自动离开,没有护卵的习性。蛤蚧卵最大卵径值是长30mm,宽25mm。最小卵的径值是长22mm,宽20mm。最重卵为7.8g,最轻为3.97g,多数为5~7g。卵的质量与孵化率有直接的关系。没有破损的受精卵,只要温度和湿度适宜,都能正常孵化。早产卵、未受精的卵、受霉菌污染的卵和破损卵都不能孵化,孵化率多在50—60%左右。孵化率较低的原因还与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温、湿度不适宜造成死胎有关。孵化出的小蛤蚧的大小与卵的大小相关,一般体重为5.25~3.63g;体长为59~51mm。
蛤蚧的尾对于蛤蚧的价值关系极大,断了尾不够67mm长的蛤蚧,不能供外贸出口,内销降价40%,甚至列入等外。药用价值也随之降低,影响疗效。《开宝本草》(公元973年记载:“蛤蚧药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功在尾之说仍为现今中医临床所习用。有些地方仅以尾入药,可见蛤蚧贵在其尾。
蛤蚧尾细而长,基部较粗,越向后越细,呈短鞭状,长度约为体长的70~90%,具有5~7个浅灰白色环带。尾背部和两侧具有成行排列的疣粒,每行6个,尾基部下侧每边各有一个大形鳞突雌性较小,雄性较大,此是鉴别雌雄的一个重要特征。尾折断后,断面有8个圆锥形的肌束,排列成一圈,中央可见尾椎骨。再生尾与原尾有显著的区别,再生尾粗而短,一般长度约为体长的70%以下,没有成行排列的疣粒和浅灰白色环带,但具锈色纵条纹,尾折断后横断面有20个左右圆柱形肌束,排列成一圈,中央可见软骨质尾椎,不分节,成条索状。在自然情况下,尾的长度差别很大,短的为67mm,长的可达144.5mm。原尾断下能弹跳弹,跳动作可持续4分钟,而后减弱,仅作扭动。幼小蛤蚧尾弹跳力弱,再生尾无弹跳力。再生尾断后,仍能继续再生,再断又再生,只要蛤蚧活着,不管年龄多大,尾部都有再生能力。
过去有人曾设想并试图利用活体取尾,作药材生产,但由于饲养技术不过关,未获成功。后通过反复试验表明,蛤蚧每年可取尾两次。在采收蛤蚧时,可将不合格的断尾蛤蚧,再经过短期饲养达到全尾标准后,再进行加工,就可提高质量,增加产值。
(2)捕捉
蛤蚧是野生爬行动物,因此捕捉蛤蚧首先要了解蛤蚧的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凡是能听到蛤蚧叫声的石山,说明有蛤蚧,南方凡是有峭壁洞缝的石山可能栖有蛤蚧,炎热暑天或久旱之年,蛤蚧多住山腰,天凉时多住深洞,天暖时多住浅洞,刮风天多住山背。经常有蛤蚧活动的石缝,缝口无蜘蛛网,洞口有新鲜的呈长椭圆形的黑色或褐绿色,褐黄色粪便。如果粪便陈;日变硬,则蛤蚧可能迁居他处。初步确认洞内有蛤蚧时,可探洞察看,然后准备捕捉。捕捉方法产区有下列几种。
1)昆虫诱钩法:在观察洞内有无蛤蚧时,要注意里面有无毒蛇栖息,蛤蚧尾部有6~7个白色环,细看易辨认。此外,蛤蚧眼发亮,如果洞内什么也看不见,可用草茎伸人洞内拨动以诱其出来。蛤蚧常将草茎误为昆虫,从深处爬出。此时用一根1m长的粗铁丝一端磨尖,弯成钩状,钩尖挂蝗虫1只,慢慢伸入洞里,蛤蚧见食,就会一跃而起张口咬住,未等吞食的片刻将铁丝扭转90度,使钩尖钩住蛤蚧的下颚,为避免钩伤蛤蚧上颚,不能直接将蛤蚧拖出,须另外用一根1m长的粗铁丝,一端弯成直角,但不磨尖钩入蛤蚧眼眶,然后把两根铁丝一起拖出洞口。
2)铁丝钩捕法:用1m长的粗铁丝,一端弯成2cm的直角钩,利用蛤蚧对异物有张口反击和咬之不放的习性,在蛤蚧头前晃动,待蛤蚧张口还击时,将钩伸入蛤蚧口内钩住下颚将其拉出。有时蛤蚧不张口回击,反而往洞的深处躲去,此时可用细竹竿深入洞内将蛤蚧去路挡住,然后用铁丝钩钩住慢慢拖出。
3)木棒扎发诱捕法:用木棒,竹竿或铁丝一根,顶端捆扎头发或马尾,使之紧缠成团,伸人洞内诱咬,一旦蛤蚧张口咬住,头发便会卡住牙齿拉得越紧,蛤蚧就咬得越紧,这时便可将蛤蚧拖出洞外捕捉。不过千万不得松手,否则蛤蚧就会松口,如果那样就休想再捉到它。
4)烟熏捕捉法:当蛤蚧窜入洞缝深处,既不能用饵诱,又不能用钩钩时,可用烟攻。把干草一小束,塞进洞口,外端点火,吹烟入洞,蛤蚧难受,便会出洞,这时常会去咬干草,当所到咬干草之声,立即把干草猛地抽出,蛤蚧也被拉出。但烟熏会伤及大小蛤蚧和卵,又易引起火灾,所以不是好方法。相比之下还是采用诱捕法或灯照法捕捉为好。
5)灯照捕捉法:入夜后,蛤蚧出洞,有的鸣叫,有的四出觅食。此时持手电筒,最好使用矿灯,携一根6m长的竹竿,顶端系一铁丝钩,钧上挂一只蝗虫,入山捕捉。如见到数米高的峭壁上有蛤蚧,可将竹竿伸去引诱蛤蚧上钩,如不咬还可用竹竿将蛤蚧快速击落地上然后捕捉。用此法还可将较高岩洞中的蛤蚧引诱出洞。如果在低处,蛤蚧会被灯光照得停步不前,此时可迅速用手捕捉。在灯光照射下,蛤蚧也有爬回洞中的,此时稍等片刻,它们仍会爬出洞外,夜间入山捕捉蛤蚧,不能只顾头上,也应谨防脚下的毒蛇。
(3)饲养房的设计
建立饲养房要选择虫源丰富的地方,这是最重要的,切不可把饲养房建在城市中,或无虫源的地方。考虑到这一点,地点宜选在地势较高、周围比较开阔的地方,或水、旱地交界处,或果林、灌木林边。这些地方昆虫多,便于灯光诱引。过去广西田阳县医药公司曾与附近生产队联合在水稻田区建造了简易的饲养房,他们以田园昆虫供给蛤蚧食用,从而消灭了大量螟虫、蝗虫、蝼蛄等害虫,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对农业生产来说,这不愧为是一种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好方法。无虫期可将蛤蚧集中关养在专门的饲养室里,喂以人工饵料。
饲养房的结构,根据蛤蚧的生活习性,设计与自然环境相类似的栖息环境。可因陋就简,只要具备合适的隐蔽场所和容易取得丰富食物的环境就可以。关于房子的结构,普通的各式平房,不拘大小、高矮,只要稍加修缮或改装都可以使用。旧房要堵死洞缝,使老鼠不能窜入,蛤蚧不能外逃,地面需铺一层三合土;房顶需加天花板;墙壁上都要钉上几块横置的木板,好供蛤蚧栖息;在面向虫源的一边,需加铁丝网罩,晚上让蛤蚧到网内取食活动,网内(外)还需再挂一盏20W的黑光诱虫灯。
一间2.2m高,4m长,2.5m宽的饲养房,可放养蛤蚧400条左右,房子加大,饲养数量增加,但房子不宜太高,太高管理不便。整个房子可分四部份,①大蛤蚧饲养房;②小蛤蚧饲养房:③工作室;④蛤蚧活动场。大小蛤蚧饲养房要用砖或片石墙分隔开,内壁上半部砌横沟,沟高5~6cm,长25cm以上,南北两面开窗,窗上钉铁丝网,加设可开闭的百页窗,房顶设1~2道缝隙,作为蛤蚧出入活动场的通道。活动场设在房顶,用铁丝网围成。大蛤蚧活动场的铁丝网孔径为1.5X1.5Cm,小蛤蚧活动场网的孔径0.6X0.6cm;活动场设木板门或铁丝门,以便饲养人员出入。
黑光诱虫灯安装在大蛤蚧活动场上面,灯下设收集漏斗,漏斗管长约50cm,昆虫可以落入活动场,但蛤蚧也能从此管逃出,因此在漏斗管下需安装一个能自动开闭的薄铁片,昆虫落下后,薄铁片自动闭合,防止蛤蚧逃跑,也可以用塑料布制成1m长管套在漏斗下方。同样可起防止蛤蚧逃逸的作用。小蛤蚧的活动场可将黑光诱虫灯挂在铁丝网内,只让小型昆虫进入,大型昆虫可再次飞到大蛤蚧活动场上。
铁丝网的造价高,也可以不用铁丝网,而将黑光灯漏斗直接通入饲养房内。也可以利用自然山石,水库中小岛山石饲养。
(4)饲养管理
饲养蛤蚧能否成功,关键在于饲料是否充足。其解决办法一种是利用自然界的昆虫,一种是人工培育饵料,两种方法可以互相补充。自然界昆虫有季节性,人工饲料不受季节影响,所以解决人工饲料是个关键问题。蛤蚧对饲料有一定的选择性,据对野生蛤蚧胃检的情况来看,食物以鞘翅目昆虫数量最多,其次是半翅目、膜翅目和直翅目昆虫。饲养房内凡有趋光习性的昆虫都能被诱虫灯光诱引入内,蛤蚧选吃蝗虫、蚱蜢、稻螟、玉米螟、蔗螟、蛾类、蝼蛄、小型金龟子等,而田鳖、推车虫、龙虱、大型金龟子则不食。喂以人工捕捉的昆虫比如蝗、蜢、蟑螂、蜻蜒、蝼蛄、蜂、蛾、蝶、天牛、蟋蟀、蜘蛛及鞘翅目昆虫的幼虫,蛤蚧都能吃。在极度饥饿情况下,蛤蚧甚至能吃泽蛙、花姬蛙、壁虎、小型河蟹和小型龙虱及小蛤蚧,试喂毛虫、虾、斗鱼、推车虫和大型金龟子均不吃,小蛤蚧能吃蚊子,苍蝇、蜘蛛、小飞蛾、蝇虎、小蟑螂等。
解决饲料的方法,灯诱捕捉,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有虫期和蛤蚧的主要活动取食期基本相一致,又与需要食物量最大的繁殖期相一致。除了饲养房挂灯诱虫之外,也可用干电池作为电源的黑光灯和普通油灯来收集昆虫。
蛤蚧能吃桑蚕和木薯蚕的幼虫、蛹和成虫,蚕子1~2cm长时适合喂养小蛤蚧,蚕一面长大一面用来喂蛤蚧,用不完的,可让其做茧,然后剪取蛹,蛹可喂大蛤蚧。木薯蚕可全年饲养,蚕蛹和蚕蛾还可低温保存,保存期长达一两个月,需要时,可让其变蛾,蛾放在7~8℃的低温下,可保持一个月不死,随取随喂,相当方便。总之,养蚕喂蛤蚧是个好办法。饲养蟑螂和土鳖虫喂蛤蚧,一对蟑螂在广西南部一年可以繁殖400~1000只以上的小蟑螂,由小蟑螂到大蟑螂均可作为饵料。蟑螂生活力强,容易饲养,但繁殖周期长,且产卵数相对较少。饲养可采用木箱,内钉些木板格,放些朽木,箱盖用窗纱,每隔数天投喂一次剩饭、菜、果皮、米糠、杂粉等,此外再给些饮水。蟑螂是蛤蚧最喜食的食物之一,土鳖虫繁殖较快,饲养方便,用瓦缸、木箱均可,食料与喂蟑螂差不多。大小蛤蚧要分开饲养,一般体长在90mm左右时即可放入大蛤蚧房内饲养,大小的蛤蚧如果与大蛤蚧混养易被吞食。在气温18~200C时蛤蚧开始活动和摄食。
蛤蚧在夜间出来活动和摄食,在天黑以后,蛤蚧沿房顶缝隙进入活动场,此时将黑光灯开启,有趋光性的昆虫即迎光扑来,落入活动场内,蛤蚧即可捕食。一盏20W的黑光灯,诱捕昆虫的范围为200多米,一夜可诱捕上万只昆虫,计重500g以上,这些昆虫足够供400多条蛤蚧食用。如遇饲料不足时,可补充家蚕、蓖麻蚕、蟑螂和土鳖虫等。
蛤蚧的耐寒性较差,也不抗热,一般存活的温度需在8℃以上,15℃以上才能活动,17~18℃以上才能摄食,22~32℃左右才最活跃。由于个体之间有体质强弱之差,因此耐寒性也各不相同。健壮的个体即使在室温5℃时也不致死亡,而瘦弱个体在10~13℃都会被冻死,幼小蛤蚧的耐寒力则更差,一般不能忍受低于13℃的气温,因此在冬季和早春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将门窗关严,使寒凤不能侵入;蛤蚧栖息的地方可挂麻袋片,必要时可烧木炭火盆增温,以保持室温不低于13℃。这样的温度,蛤蚧不致冻死。直到惊蛰或春分,蛤蚧才再度开始活动。如果冬季室温提高到20℃以上时,可喂蚕虫,蟑螂和土鳖虫等,如果不给饲料,蛤蚧消耗体内营养,会很快消瘦,抗寒能力也会随之降低,易于死亡。小蛤蚧抗寒能力弱,管理中更应特别注意。夏季,当室温上升到32℃以上时,除应泼水降温,增强遮阴设备外,还应在饲养房内增设饮水用具,供给饮水,或结合降温,在蛤蚧身上洒水。
热天,蛤蚧喜欢湿润的环境,这时室内相对湿度最好保持在70~90%之间,如果相对湿度降到50%以下,应在室内洒水以增加湿度。除上述工作外,还应经常打扫室内卫生,清洗饮水用具,换饮用水,检查房内有无洞隙;蛤蚧是否健康,发现有病的应及时隔离。一般有病的蛤蚧主要表现在脚的吸附力差,喜欢单独在有光处或低处停留。
(5)采收加工
蛤蚧入药可生用,或制成各种成药,但活的蛤蚧不便运输和贮藏,所以需加工成蛤蚧干,加工工艺要求精细,需掌握一定技术。将活蛤蚧置地上,用锤子对准脑门轻击一下,使其昏死,然后将蛤蚧的额部挂于加工台上倒勾钉的一锋利铁钉上,钉尖露出台面15mm左右。使腹部朝上,左手握住蛤蚧,右手持尖头利刀,刀口向上,刀尖自泄殖孔向前直切喉前部皮下。也可用剪刀从肛门剪至喉前部。刀口或剪口线不直,加工出的蛤蚧切口边缘就不直,从而影响规格和质量,除净内脏,勿伤内脏,不需清洗,用两根细竹条,竹条的长度约相当于四肢向左右伸展的长度,分别插入前肢和后肢,将四肢伸展开,用两根约1cm宽的薄竹片高叉固定四肢的基部,使其挺直。用两根薄竹片,长度相当于前后肢内侧的距离,两竹片并排在一起的宽度约等于竹长度,下面一片后角修圆,将腹壁左右横撑开,以绷足为度,用一根长于全身的扁竹条,沿背部内面直伸到头腹皮下,再用棉纸条将尾和扁竹条捆成固定,以防尾折断。加工场均建有烘炉,大小视加工数量而定。大烘炉一次可烘300~400条蛤蚧。烘炉结构单,形式不一,只要能起到烘干作用就行,因此可以因陋就筒,检查蛤蚧干,如果成灰色,眼全陷入,尾瘪,用手指击头部有响声表示已经足干。待凉取出,即成干蛤蚧。将蛤蚧干按规格分大小等级,两条对合,用棉纸条扎尾,就成商品药材“对蛤蚧”。 |
|
名称:
蛤蚧
汉语拼音:
Gejie
英文名:
GECKO
基原:
本品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 geckol Linnaeus 的干燥体。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内脏,拭净,用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
性状:
本品呈扇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腹背部宽6-11cm,尾长6-12cm。头略呈扇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须鳞)21片。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突起。四足均具5趾;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有吸盘。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气腥,味微咸。
炮制方法:
蛤蚧 除去鳞片及头足,切成小块。
酒蛤蚧 取蛤蚧块,用黄酒浸润后,烘干。
性味:
咸,平。
归经:
归肺、肾经。
功效:
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
主治:
用于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痿遗精。
用法用量:
3-6g,多入丸散或酒剂。
贮藏:
用木箱严密封装,常用花椒拌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中西药分类:
中药(药材及饮片) |
|
GECKO |
|
蛤蚧
拼音名:Gejie
英文名:GECKO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283
本品为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geckoLinnaeus的干燥体。全年均可捕捉,除去内
脏,拭净,用竹片撑开,使全体扁平顺直,低温干燥。
【性状】本品呈扁片状,头颈部及躯干部长9~18cm,头颈部约占三分之一,腹背
部宽6~11cm,尾长6~12cm。头略呈扁三角状,两眼多凹陷成窟窿,口内有细齿,生于
颚的边缘,无异型大齿。吻部半圆形,吻鳞不切鼻孔,与鼻鳞相连,上鼻鳞左右各1片,
上唇鳞12~14对,下唇鳞(包括颏鳞)21片。腹背部呈椭圆形,腹薄。背部呈灰黑色或
银灰色,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散在或密集成不显著的斑纹,脊椎骨及两侧肋骨突起。
四足均具5趾;趾间仅具蹼迹,足趾底有吸盘。尾细而坚实,微现骨节,与背部颜色相
同,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全身密被圆形或多角形微有光泽的细鳞,气腥,味微
咸。
【炮制】蛤蚧除去鳞片及头足,切成小块。
酒蛤蚧取蛤蚧块,用黄酒浸润后,烘干。
【性味与归经】咸,平。归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补肺益肾,纳气定喘,助阳益精。用于虚喘气促,劳嗽咳血,阳
萎遗精。
【用法与用量】3~6g,多入丸散或酒剂。
【贮藏】用木箱严密封装,常用花椒拌存,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
|
蛤蚧
gecko
药名。出宋·雷■《雷公炮炙 论》。 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性味:甘,平。功效:补肾 益肺。主治:肾气不足,精血亏损所致阳痿,房劳,肺遗,肾遗,经行吐衄,经闭等疾。用 量用法 :3~6g,煎汤;或入丸散。
|
|
- : Tokay Gecko, Gecko, Toka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