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薜荔
又称木莲”。桑科。常绿灌木。叶有大小,花极小。产于中国中部和南部,也长在日本和印度。果实富含果胶,可做凉粉。茎、叶入药,能祛风除湿,消肿解毒。 |
|
植物名。又称木莲。常绿藤本,蔓生,叶椭圆形,花极小,隐于花托内。果实富胶汁,可制凉粉,有解暑作用。《楚辞·离骚》:“擥禾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蘂。” 王逸 注:“薜荔,香草也,缘木而生蘂实也。” 唐 宋之问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诗:“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木莲》。 |
|
梵语Preta的译音。或译为“薜荔多”。义为饿鬼。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九:“薜荔,蒲细,来计反,此译言饿鬼也。”《云笈七籤》卷十:“薜荔者,饿鬼名也。” |
|
学名:ficus pumila l.
英文名:creeping fig
命名者:linn.
科名:桑科 、榕属
别名:“木莲”、“凉粉果”、“鬼馒头”、“凉粉子”、“木馒头”。
常绿攀援或匍匐灌木;含乳汁;小枝有棕色绒毛。叶异型、二型;在不生花序托的枝上叶小而薄,心状卵形,基部偏斜,几无柄,长约2.5厘米,基部斜;在生花序托的枝上叶较大而厚,革质,卵状椭圆形,网脉凸起,长3—9厘米,顶端钝,表面无毛,背面有短毛,网脉明显,突起成蜂窝状。隐花果单生于叶腋,梨形或倒卵形,长约5厘米,径约3厘米,有短柄。花期4~5月,果6月,瘦果9月成熟,果熟期10月。
繁殖方法多采用播种或扦插进行。
常攀援在城墙石缝中;分布我国华东、华南和西南、长江以南至广东、海南各省。亦见于日本、印度。
乳汁含橡胶成分。成熟果富果胶,可制凉粉,供食用;根、茎、叶、果药用,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解毒、补肾、通乳的功效。 |
|
薜荔
(《本草拾遗》)
【异名】木莲藤(《日华子本草》),辟萼(《质问本草》),石壁莲(《植物名汇》),木瓜藤、膨泡树、饼泡树、壁石虎、木壁莲(《中国树木分类学》),爬墙虎、风不动(《中国药植志》),彭蜂藤(《福建民间草药》),石龙藤(《中药志》),常春藤(《广西中药志》),石壁藤、补血王、追骨风、爬岩风(《湖南药物志》),墙脚柱、红墙套、烟筒丕(《闽东本草》),田螺掩、爬山虎、大鼓藤(《广东中药》Ⅱ),石绷藤(《江西民间草药验方》),薛荔络石藤、老鸦馒头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凉粉藤、爬墙藤、牛屎藤(《江西草药》),爬壁草、木隆谷、木隆冬,邦邦老虎藤(《上海常用中草药》),班子藤、乒乓抛藤(《福建中草药》)。
【来源】为桑科植物薜荔的茎、叶。
【植物形态】薜荔
常绿攀援灌木,有乳汁。茎灰褐色,多分枝;幼枝有细柔毛,幼时作匍匐状,节上生气生根。不育幼枝的叶小,互生,卵形,长0.6~2.5厘米,基部偏斜,近于无柄;至成长后,枝硬而直立,叶大而厚,叶柄长0.5~1.5厘米;托叶卵状三角形,长0.5~1厘米,外面被细柔毛,革质;叶片椭四形,长2.5~10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基部圆形或稍心脏形,全缘,上面近于无毛,下面密生细柔毛,侧脉和网状脉在下面隆起,呈小蜂窝状。隐头花序;花单性,小花多数,着生在肉质花托的内壁上,花托单生于叶腋,有短柄;雄花托长椭圆形,长达5厘米,直径3厘米;雌花托稍大,倒卵形,表面紫绿色。瘦果细小,棕褐色,果皮薄膜质,表面富粘液。花期5~6月。隐花果成熟期10月。
野生于山坡树木间或断墙破壁上。分布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薜荔根)、花托及果实(木馒头)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4~6月间采取带叶的茎枝,晒干,除去气根。
【药材】干燥茎枝呈圆柱形,细长而弯曲,直径1~4毫米,表面棕褐色,常散生有攀援根或点状突起的根痕;质坚韧或脆,折断面黄色或黄褐色,髓部圆点状,黄白色,偏于一侧。茎枝上的叶互生,叶片椭圆形,先端钝圆,通常卷折,棕绿色或黄褐色,革质。气弱,味淡。以茎细、均匀、带叶者为佳。
主产江苏、浙江、山东。此外,贵州、江西、湖北、广东、安徽等地亦产。
本品的不育幼拄,有些地区作络石藤用。参见"络石藤"条。
【化学成分】本植物乙醇浸出液中分离得5种晶体:内消旋肌醇、芸香甙、β-谷甾醇、蒲公英赛醇乙酸酯和β--香树脂醇乙酸酯。本植物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种子中含一种凝胶质样物质约13%,水解生成葡萄糖、果糖及阿拉伯糖。
【性味】酸,平。
①《纲目》:"酸,平,无毒。"
②《广东中药》Ⅱ:"味淡,微凉。"
③《福建中草药》:"苦,平。"
【功用主治】祛风,利湿,活血,解毒。治凤湿痹痛,泻痢,淋病,跌打损伤,痈肿疮疖。
①《本草拾遗》:"主风血,暖腰脚,变白不衰。"
②《日华子本草》:"藤汁敷白癜疬疡及风恶疥癣。"
③《本草图经》:"叶治背痈,干末服之,下利即效。"
④《国药的药理学》:"藤汁为激性药,有壮阳固精之效。又为消炎药,治肿物,肠痔及恶疮痈疽,一切疥癣。"
⑤《湖南药物志》:"清热解毒,祛湿利尿。治丝虫病,跌打损伤,腰痛,热痢,水泻,热淋,肚胀气坠。"
⑥《广东中药》Ⅱ:"利水去湿,散毒,滑肠通便。治痔疮,天泡疮,酒湿患疮。"
⑦《江西草药》:"治血尿,砂淋,梦遗,早泄,咽喉肿痛等症。"
⑧《上海常用中草药》:"祛风湿,通经活络,清热消肿,利尿,止血。治风湿痛,手足关节不利。"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品2~3两);捣汁、浸酒或研末。外用;捣汁涂或煎水熏洗。
【选方】①洽风湿痛,手脚关节不利:薜荔藤三至五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②治腰痛、关节痛:薜荔藤二两。洒水各半同煎,红糖调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③治疝气:薜荔藤(用结果的主藤)一两,三叶木通根二两。水煎去渣,加鸡蛋一个煮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④治血淋痛涩:木莲藤叶一握,甘草(炙)一分。日煎服之。(《纲目》)
⑤治尿血、小便不利、尿道刺痛:薜荔一两,甘草一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⑥治病后虚弱:薜荔藤三两,煮猪肉食。(《湖南药物志》)
⑦治先兆流产:薜荔鲜枝叶(不结果的幼枝)一两,荷叶蒂七个,薴麻根一钱。水煎去滓,加鸡蛋三个,同煮服。或单用薜荔枝叶亦可。(《江西草药》)
⑧治小儿瘦弱:薜荔藤二两,蒸鸡食。(《湖南药物志》)
⑨治婴儿湿疹:鲜薛荔叶二两,黄连三钱。加米汤适量擂烂,以汁搽患处;或同时服汁二、三匙,一日二次。(赣州《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⑩治疮疖痈肿:薛荔一两,煎服;另用鲜叶捣烂敷患处。(《上海常用中草药》)
⑾治痈肿:鲜薛荔叶、鲜爵床各等量,酒水煎服;另用鲜叶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
|
学名:Ficus pumila L.
英文名:Creeping Fig
命名者:Linn.
科名:桑科 、榕属
别名:“木莲”、“凉粉果”、“鬼馒头”、“凉粉子”、“木馒头”、“乒乓子”。
常绿攀援或匍匐灌木;含乳汁;小枝有棕色绒毛。叶异型、二型;在不生花序托的枝上叶小而薄,心状卵形,基部偏斜,几无柄,长约2.5厘米,基部斜;在生花序托的枝上叶较大而厚,革质,卵状椭圆形,网脉凸起,长3—9厘米,顶端钝,表面无毛,背面有短毛,网脉明显,突起成蜂窝状。隐花果单生于叶腋,梨形或倒卵形,长约5厘米,径约3厘米,有短柄。花期4~5月,果6月,瘦果9月成熟,果熟期10月。
繁殖方法多采用播种或扦插进行。
常攀援在城墙石缝中;分布我国华东、华南和西南、长江以南至广东、海南各省。亦见于日本、印度。
乳汁含橡胶成分。成熟果富果胶,可制凉粉,供食用;根、茎、叶、果药用,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解毒、补肾、通乳的功效。
根据分析,薜荔的食用价值如下:
*果胶——32.70%
* ——20.33%
* ——5.05%
* ——3.80%
* ——2.67%
野菜食谱—薜荔
薜荔为桑科植物薜荔Ficuspum1aL.的隐花果,又名鬼馒头。成熟果可制凉粉。薜荔果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性味酸平,具有壮阳固精、止血、下乳的功效。治遗精、阳痿、久痢脱肛、乳汁不通等病症。《本草纲目》载“壮阳道尤胜。固精消肿,散毒止血,下乳。治久痢肠痔”。
薜荔果炖猪蹄
一、原料:
1.主料:薜荔果4 枚,猪前蹄1 只。
2.调料:料酒、精盐、味精、葱段、姜片。
二、制法:
1.将猪蹄去杂洗净,入沸水锅焯段时间,捞出洗净。薜荔果洗净。
2.锅内加适量水,放猪蹄煮沸,改为文火炖烧至熟,加入料酒、精盐、葱、姜烧至入味,放入薜荔果烧至猪蹄熟烂,点入味精,出锅即成。
按:此菜是薜荔果配以补血、通乳、托疮的猪蹄烹制而成。民间用以治疗乳汁不下。还可用于贫血、痈疽、疮毒等病症。
薛荔果糖饮
一、原料:
1.主料:薛荔果5 枚。
2.调料:白糖。
二、制法:
将薛荔果洗净切片,放入铝锅加适量水煮沸,加入白糖煮段时间即成。
按:薛荔果具有壮阳道的功效,民间用以治疗乳糜尿,并对乳汁不下、遗精、久痢、淋浊等病症有一定疗效。 |
|
薜荔介绍
薜荔 (Ficus pumila)
科属:
桑科 榕属
别名:
凉粉果
形态特征:
形态幼时以气根附生于树木或墙垣、岩石上。叶二型,营养枝上的叶薄而小,心状卵形,基部偏斜,几无柄;结果枝上的叶大而厚,革质,椭圆形,全缘,背面有短柔毛,网脉凸起。花序托倒卵形或梨形,单生于叶腋。花期4-5月,瘦果9月成熟。
分布与习性:
原产地与分布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至广东、海南各省。习性暖地树种,喜温暖湿润气候,常生于平原、丘陵和山麓。
繁殖与栽培:
喜阴,耐旱,适生含腐殖质的酸性土壤。
应用:
用途薜荔叶质厚,深绿发亮,寒冬不凋。园林栽培宜将其攀援岩坡、墙垣和树上,郁郁葱葱,可增强自然情趣。成熟果可食用。果、根、枝均可入药。 |
|
- : climbing fig
|
|
- n. figue grimpant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