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茅盾故居联系方式地址: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坐北朝南。
邮编:312000茅盾故居投诉电话嘉兴市旅游投诉电话:0573-2159706
浙江省旅游投诉电话:0571—85117419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茅盾故居景区荣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茅盾故居门票价格5元茅盾故居节庆活动中国国际钱江观潮节农历八月十六到八月十九
每年在海宁盐官举办的中国国际钱江观潮节,在继承传统观潮风俗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丰富多彩的大型歌舞和传统民俗风情展示活动,再现了古代沿江百姓祭潮治患、喜庆安澜的恢弘场面。
嘉兴南湖旅游节每年5月
有放荷花灯、水上拔河(抢荷花)、踏白船、划艇表演等水上游览项目。旅游节期间,还举办粽子节、农民画展、民间艺术展及摄影书画展等民间活动。
西塘旅游文化节农历四月
节庆期间有“四月初三”西塘民间庙会、西塘风情摄影展、杜鹃花展、嘉善黄酒传统工艺陈列和美食展等活动。
茅盾故居开放时间8:00——17:00茅盾故居最佳旅游时间每年农历八月十六到八月十九,在海宁盐官举行中国国际钱江观潮节,在继承传统观潮风俗的基础上,还举办丰富多彩的大型歌舞和传统民俗风情展示活动。
茅盾故居特别提醒有放荷花灯、水上拔河(抢荷花)、踏白船、划艇表演等水上游览项目。旅游节期间,还举办粽子节、农民画展、民间艺术展及摄影书画展等民间活动。茅盾故居美食嘉兴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江南特色,这里兼有杭帮菜和沪菜的特点;江南的小吃也别有一番风味,如南湖蟹、五芳斋粽子、文虎酱鸭等,不可不尝。
位于建国中路(中山路口)上的五方斋粽子店赫赫有名,您毫无必要因为它名气大而担心价格问题,其实这里的消费非常便宜,里面的小吃都是自助挑选,然后结帐,粽子、馄饨、烧卖等都品尝过来,人均消费也不过10元就够了。
茅盾故居住宿嘉兴的住宿很方便,市内有很多酒店,宾馆,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同时在著名的江南古镇里还有当地居民提供的民宅旅馆,可以更直观的感受水乡生活,价格也很公道。
茅盾故居购物嘉兴的土特产有南湖无角菱、南湖蟹、五芳斋粽子、文虎酱鸭、桐乡杭白菊、平湖糟蛋、海宁西瓜、西塘八珍糕等,工艺品有嘉兴黑陶、嘉兴丝绸服装、平湖丝织毛毯、硖石灯彩、切菜刀、海宁皮革、桐乡蓝印花布等,是您旅游购物的首选。
位于嘉兴市西郊320国道上的洪合羊毛衫市场是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之一。该市场东至上海115公里,南达杭州92公里,北到苏州72公里,离沪杭高速公路出口处仅6公里,是双休日旅游购物的理想场所。
茅盾故居玩法参观、学习、
茅盾故居位于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坐北朝南,是我国江南一带常见的传统木构架民居建筑,总面积约600平方米。前后有两幢房屋,前一幢的三间平房为茅盾的卧室、书房和会客室。屋边有一小庭园,内栽棕榈、天竺、冬青、扁柏和果藤。
其书房虽处于市中,却是个闹中取净、环境幽雅的地方。后一幢是两层小楼,用作厨房、饭堂、起居室外。1985年,对茅盾故居作了全面维修并对外开放,故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茅盾故居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立志书院,另一个是故居了。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他以创造进步文化为已任,辛勤笔耕60余年,为祖国留下了1000多万字的不朽作品。作为文学工作者,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繁荣作出了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文化部长。
茅盾在1896年7月4日出生在乌镇的,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小名燕昌。少年时期的茅盾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而且尤善作文。这首先得归于他的母亲。茅盾5岁时,母亲就开始向他教授当时上海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说》和从《正蒙必读》中抄下来的《天文歌略》,还有一本历史读物《史鉴节要》,也激发了他对文学的热情。茅盾的中学是在湖州、嘉兴、杭州念的,在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1916年,毕业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复游历日本,尽管行踪杳远,却始终与故乡保持着较亲密的关系。在文学创作中,茅盾屡屡发乌镇作小说的故事,甚至到了不肯割爱的程度。在《子夜》、《林家铺子》、《多角关系》、《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乌镇的影子,读到乌镇的方言,闻到乌镇的气息。
1990年6月,修复原书院建筑五进中的三进。1991年7月4日正式作为茅盾故居的一部分对外开放。书院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临街两间成一单元,西边一间是“青藜阁”,出售茅盾著作和有关纪念品。东边一间门口悬周志高书写的“茅盾童年读书处”匾额。进入过道,门两旁刻有:“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竞成”对联。跨进天井,迎面是4米多高的封火墙,门上方砖雕“立志书院”四字。过墙门为又一天井,迎面是两间平屋,原为书院的讲堂,内悬挂复制的“有志竞成”匾额。两柱为抱柱对:“分水换规模,但愿闻风皆立志,殳山钟秀杰,足知异日有成材。”正中竖立茅盾青年时代造型的汉白玉全身像,系根据茅盾18岁时的照片雕塑。
出平房跨进第三进天井是二层楼房。楼上展厅安放着茅盾半身铜像(原安放在“故居”大门内“序厅”)。展厅从左至右依次陈列着以“茅盾走过的道路”为题的展览,分“家庭童年、学校生活、五四北伐、左联前后、抗战烽火、建国以后、永垂不朽、革命家庭、光照千秋”9个部分。后4个部分从右至左陈列在楼上的第二展厅;陈列内容有茅盾一生各个时期的著作、照片、手稿、信件、题词等,较系统地反映了茅盾一生的革命活动、文学业绩和走过的道路。
陈列内容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茅盾13岁时就读于植材高等小学时两本荆川纸的作文本,内容大多是史论,共37篇文章,16000多字,字迹清秀道劲,行文流畅,教师在批语中称赞他“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限,立论有识。”显示了少年茅盾的才华学识。院西侧走廊有墙门通茅盾故居后院。 |
|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茅盾于1974~1981年在此居住。故居为二进四合院,占地面积878平方米。门内影壁上镶有邓颖超题的“茅盾故居”金字黑大理石横匾。前院有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倒座房六间。西厢房原是茅盾的会客室和藏书室。东厢房为饭厅,其余为家属和服务人员住房。后院有北房六间和西厢房两间,北房原是茅盾的工作室兼卧室。茅盾逝世后,前院开设了2个陈列室,陈列茅盾生前的实物和图片,包括手稿、作品初版本、信件、手迹和茅盾主编过的文学刊物等,共400余件。后院正房室内保持原状:进门一间为起居室,北墙为1排书柜,书籍按其生前原样排放。书橱前为单人沙发1对。室内东侧临窗放写字台1张。起居室东有门通往卧室,卧室内正中横放小床1张,床左侧案几上堆放着写回忆录备查的旧时期刊以及他平时收集的剪报资料和晚年阅读的书籍。卧室的衣橱、七斗柜均为过去旧物。左侧靠墙的一个小衣柜上,安放着夫人孔德让的黑漆镂花骨灰盒。西首北房专辟为“茅盾文库”,内收藏有茅盾著作及其藏书。1987年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圆恩寺后街13号院范围以内。
茅盾故居
——后圆恩寺胡同13号茅盾北京故居大门
后圆恩寺胡同属东城区交道口地区,是交道口南大街路西从北往南数的第三条胡同,自东向西沟通交道口南大街与南锣鼓巷,长400米。清乾隆时称“后圆恩寺胡同”,宣统时称“后圆恩寺”,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三条”,“文革”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七条”,后复称“交道口南三条”,1979年恢复“后圆恩寺胡同”原称。
《顺天府志》载:“圆恩寺,元刹也,在圆恩寺胡同”。圆恩寺胡同今称前圆恩寺胡同,是后圆恩寺胡同南面的一条胡同。据此可知,后圆恩寺胡同因在圆恩寺的背后而得名,却没有按习惯被称为“圆恩寺后身”或“圆恩寺后街”,并非此处原有前、后两座圆恩寺。
后圆恩寺13号在胡同西段北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进宅院,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街门为“如意门”①,东侧有1间倒座儿南房,西侧有3间倒座儿南房,街门与两侧的倒座儿南房均为合瓦清水脊屋面,清水脊两端6条向上斜翘的蝎子尾②与蝎子尾下的砖雕,既完整又精美。进入街门迎面是一座影壁,影壁上镶嵌着邓颖超书写的“茅盾故居”金字黑底的大理石匾额,影壁前有一口荷花缸;一进院有北房3间,两侧各有耳房1间;有东、西厢房各3间,厢房南侧各有耳房1间;北房是茅盾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西厢房是客厅和书房,东房是餐厅;院内有两棵太平花,院中有一尊置于黑色大理石基座上的茅盾半身雕像,雕像的材质为汉白玉,高83厘米。二进院有北房5间带东耳房1间、西房1间、南房两间。
茅盾于1974年12月搬入此院,直到1981年辞世。茅盾逝世后,故居辟为陈列馆对公众开放。故居的前院开设了2个陈列室,陈列茅盾生前的实物和图片,包括手稿、作品、信件、手迹和茅盾主编过的文学刊物等,共400多件。后院正房6间,安放有茅盾夫人孔德沾女士的黑漆镂花骨灰盒。
茅盾故居中的陈列室 1984年5月24日,后圆恩寺13号作为“茅盾故居”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茅盾(1896—1981),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常用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人。
茅盾在家乡读书时就喜爱阅读古典小说。1916年,茅盾在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1920年初,开始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小说平议之平议》等文章,阐述自己对文学发展的见解。1921年1月,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在北京成立了文学研究会,从事新文学的倡导、评论和外国文学的评介工作。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2年,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担任中共中央联络员;1926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毛泽东为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1926年底,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国民政府,茅盾赴武汉,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叛变革命,茅盾离开武汉回上海,开始以“茅盾”为笔名从事文学创作;1928年7月,茅盾东渡日本,失去党的组织关系。
茅盾在抗日战争时期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日战争胜利后,茅盾在上海主编《文联》杂志,从事争取民主与和平的活动;新中国建立后,茅盾长期担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是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文艺大奖——茅盾文学奖的基金来源便是茅盾生前捐赠的专款。
1981年3月27日,茅盾先生在北京辞世,临终前,中共中央根据先生的请求,决定恢复其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茅盾是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有10卷本《茅盾文集》和40卷本1200万字的《茅盾全集》存世。193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先生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全貌的力作,把“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里程,奠定了茅盾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瞿秋白评价《子夜》:“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茅盾北京故居内景
像我这样“老三届”的学生,知道茅盾大多并不是读过小说《子夜》,而是学过课文《白杨礼赞》。我佩服先生的文笔,他在《白杨礼赞》中写道:“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我纳闷先生的笔名,何以叫“茅盾”?从1927年到1928年,沈雁冰以“茅盾”的笔名陆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被称为《蚀》的三部曲。茅盾在《几句旧话》中谈了当时的创作过程。1926年,茅盾由上海去广州,在船上写了一篇《南行日记》,计划返回上海后再写,他说:“不料既到广州,我就住下了,不但《南行日记》无从继续,简直的和文学暂时绝缘。那时的广州是一大洪炉,一大旋涡。——一大矛盾。”“记得八月里的一天晚上……我就计划了那小说的第一次大纲。”“从计划大纲到动手写,隔开了整整一年。”“一九二七年正月我到武汉后就连这‘大纲’也忘记得干干净净,就连我曾经有那样的‘创作冲动’也忘记得干干净净。这时的武汉又是一大旋涡,一大矛盾!”“终于那‘大矛盾’又‘爆发’了!”
一篇短文,《几句旧话》,竟频频出现“大矛盾”!而立之年的茅盾处在投身革命洪流与热衷文学创作的角色互换之中,胸中波涛汹涌,心底电闪雷鸣。
茅盾是无处不在的。比如:由于时代的变迁,年近半百的茅盾既有删改旧作的经历,也有拒绝修改旧作的表态。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的成名之作,1954年重版时茅盾依据审读意见做了620多处的修订;但对创作于1941年的日记体小说《腐蚀》却拒绝修改,尽管当时已有批判文章指向小说《腐蚀》。对此,茅盾的解释是:“《腐蚀》既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写成的,那么,如果我再按照今天的要求来修改,不但是大可不必,而且反会弄成进退失据罢?”
再比如:晚年的茅盾疾病缠身,八十四岁的他饱含深情地写了一篇散文——《可爱的故乡》。文章的开头便是:“浙江是个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材辈出的地方。虽然我仅仅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却深深地怀念它!”回首往事,先生感叹:“在二三十年代,我还间或回家乡探望母亲,而1940年母亲的去世,终于切断了我与故乡连接的纽带;那正是风雨如磐的年代,解放后,故乡日新月异,喜报频传。每当我从故乡来人的口中听到这些消息,总想回去看看,可又总是受到意外的干扰,其中就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然而,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我的乡思。”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病榻上的茅盾先生却只能“且将文章作酒杯,斟满思乡不了情”,细细地品味……
注:
①如意门,是北京四合院采用最普遍的一种宅门形式。
②蝎子尾,是清水脊楣子两端的装饰,形似蝎子尾,故名。 |
|
在桐乡市乌镇观前街和新华路交界转角处。是一代文豪茅盾诞生和度过童年、少年时代的地方,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面积有60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前后两幢,前幢是3间平屋,是茅盾的卧室、书房、会客室等,有一别致的小庭园。后园有1934年茅盾亲自设计翻修的书斋和手植的天竹、棕榈。据称这所房屋是用《子夜》稿酬所建,式样仿日本住宅。后幢是二层小楼。整个建筑采用我国传统的木构民居形式,简朴无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邻有茅盾母校立志书院,现为纪念馆,收藏和陈列着包括茅盾小学时代作文本在内的大批文物与图片,连同修真观戏台、唐代银杏、昭明书室及典型的水乡古镇风情,融汇成一部生动的茅盾研究活辞典。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桐乡乌镇人。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早年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早年曾参加“五四”运动,组织文学研究会,“五四”运动后投身文学事业,曾与郑振铎、叶圣陶等人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后接办《小说月报》,成为倡导现实主义文学的阵地。1930年与鲁迅等组织左翼作家联盟。建国后当选为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并任第一任文化部长,也是历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