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苦荬菜
植物名称:苦荬菜
[别名]
蒲公英、野苦荬菜、滇苦买菜、羊奶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有乳汁,具匍匐茎。地上茎直立,高30~80cm。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圆,具疏缺刻或三角状浅裂,边缘有小尖齿,基部渐狭成柄;茎生叶无柄,基部成耳廓状抱茎。头状花序顶生,呈伞房或圆锥状排列;总苞钟状;花黄色,全为舌状。瘦果长椭圆形。冠毛白色。花期秋末至翌年初夏。
种中文名: 苦荬菜
种拉丁名: ixerisdenticulata(houtt.)stebb.
种别名: 盘儿草
形态特征: 一或二年生草本。无毛,茎直立,高30—80cm,多分枝,常带紫红色。基生叶花期枯萎,茎下部叶与中部叶质薄,矩圆形或倒长卵形,长3—10cm,宽2—40cm,先端锐尖或钝,坫部渐狭成短柄或无柄而抱茎,边缘有深浅不等的齿裂,少全绦。头状。花序直径约1.3—1.5cm,再排列成伞房状;总苞圆筒形,舌状花黄色。瘦果纺锤形,成熟后黑褐色,有喙,冠毛白色(图76)。
地理分布: 分布于我国南北各省区,在国外,远东,蒙古,日本,朝鲜及越南也有。
生物生态特征: 苦荬菜的生育期随气候带的不同而不同。在温带地区,苦荬菜一般于4—5月出苗或返青,8—9月为结实期,生育期180天左右,在亚热带地区,一般于2月底3月初出苗或返青。9—11月为花果期,秋季生出的苗能以绿色叶丛越冬。生育期240天左右。苦荬菜的再生力比较强,只要不损伤根茎部的芽点,刈割或放牧3╟╟4次,并不影响其再生草的生长。苦荬菜屈小生植物,喜生于土壤湿润的路旁、沟边、山麓灌丛、林缘的森林草甸和草甸群落中,多散生,局部可成为优势种,形成小群落。苦荬菜是一广布种,适应的生态幅相当宽。在温带、亚热带的气候条件下均能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在轻度盐渍化土坟上也生长良好,在酸性森林土上亦能正常生长。苦荬菜是一广布种,适应的生态幅相当宽。在温带、亚热带的气候条件下均能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在轻度盐渍化土坟上也生长良好,在酸性森林土上亦能正常生长。
饲用价值: 苦荬莱在开花前,叶茎嫩绿多汁,适口性好,各种亩禽均喜食,尤以猪、鸡、鸭、鹅、兔、山羊最喜食,牛和绵羊也采食,是一种优等青绿饲草。但开花以后,基生叶和茎下部的叶片逐渐干拈,茎枝老化,适口性和草质明显降低。从化学成分看,开花期的茎叶含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较丰富,粗纤维含量低(表76—1)。苦荬莱的能量价值比较高,尤其喂猪、羊价值最高(表76—2)。苦荬菜适于放牧,也可刈割,但用作青绿饲草最为适宜。放牧以叶丛期或分枝之前为最好,刈割饲喂以现蕾之前最为适宜,,但群众多喜欢在叶丛期或抽茎初期,割取饲喂猪、鸭、鹅、鸡和兔等。苦荬菜除饲用外,其茎叶中含有较丰富的氮、磷,钾、钙等肥分元素,可作绿肥用。嫩茎叶可作蔬菜。 |
|
苦荬菜
(《嘉祐本草》)
【异名】盘儿草(《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苦荬菜的全草。
【植物形态】苦荬菜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含乳汁。茎直立,无毛,上部分枝。基生叶倒卵状披针形或匙形,长5~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钝圆,边缘羽形分裂,有时为琴状羽裂,有不规则尖锯齿;茎生叶无柄,基部耳状。头状花序长约5毫米,多数集成聚伞花序;花冠长6~8毫米,舌状,黄色,花舌长4~6毫米,有5齿。瘦果成熟时暗褐色,冠毛白色。
生于低山的山坡、路旁草地。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集】春季采收,阴干或鲜用。
【性味】苦,凉。
①《嘉祐本草》:"冷,无毒。"
②《陕西中草药》:"苦,凉。"
【功用主治】治肺痈,乳痈,血淋,疖肿,跌打损伤。
①《嘉祐本草》:"治面目黄,强力止困,敷蛇虫咬。又汁敷疗肿,即根出。"
②《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消肿。治无名肿毒,乳痈,疖肿。
③《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清凉解毒,消痈散结。治毒蛇咬伤,肺痈,疖肿,跌打损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乳痈:先在大椎旁开二寸处,用三棱针挑出血,用火罐拨后,再以苦荬菜、蒲公英、紫花地丁,共捣烂,敷患处。(《陕西中草药》)
②治血淋尿血:苦荬菜一把。酒、水各半,煎服。(《针灸资生经》) |
|
植物名称:苦荬菜[别 名]野苦荬菜、滇苦买菜、曲麻菜、羊奶草。菊科莴苣属中的一个种,学名Lactuca indic L.,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又名苦麻菜、莪菜。 |
|
苦荬菜属 | 野苦荬菜 | 沙苦荬菜 | 秋苦荬菜 | 匍匐苦荬菜 | 齿绿苦荬菜 | 抱茎苦荬菜 | 碎叶苦荬菜 | 齿缘苦荬菜 | 平滑苦荬菜 | 细叶苦荬菜 | 多头苦荬菜 | 低滩苦荬菜 | 羽叶苦荬菜 | 深裂苦荬菜 | 圆叶苦荬菜 | 中华苦荬菜 | 黄花苦荬菜 | 多枝苦荬菜属 | 厚肋苦荬菜属 | 南亚苦荬菜属 | 裂叶多头苦荬菜 | 苦荬菜属分种检索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