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苜蓿叶象
目录
No. 1
  害虫名 苜蓿叶象
  害虫学名 hypera postica gyllenhai
  分布与危害 属鞘翅目,象虫科。以幼虫取食苜蓿叶子而得名,是苜蓿和三叶草的主要害虫二我国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甘肃等地区。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但以幼虫为害第一茬苜蓿最严重。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4.5—6.5毫米。全身被覆黄褐色鳞片,头部黑色,喙细长且甚弯曲。触角膝状,鞭部分7节,触角沟直。前胸背板有2条较宽的褐色条纹,中间夹有一条细的灰线。鞘翅上有3段等长的深褐色纵行条纹。卵 长0.5—0.6毫米,宽0.25毫米,椭圆形,黄色而有光泽。近孵化时变为褐色,卵顶发黑。幼虫 头部黑色,初孵幼虫体乳白色,取食后,由草绿最后变为绿色。老熟幼虫体长8—9毫米,背线和侧线为白色,背线两侧各有1条深、绿色的纵纹。幼虫足,利用腹面有刚毛的瘤状突起来行动。蛹为裸蛹,初为黄色,后变为绿色。踊具茧,茧近乎椭球形,白色而具有丝质光泽,编织疏松呈网状而富于弹性。茧长5.5—8毫米,宽约5.5毫米。
  生活习性 一般一年发生1代,有的地区发生2代。越冬虫态各地不同,多以成虫越冬,也有以卵,或者以成虫和卵同时越冬。在以卵越冬的情况下,秋季成虫取食不久即在,苜蓿茎内产卵越冬。据新疆观察,苜蓿叶象一年发生2个完整的世代,以成虫在苜蓿地残株落叶下或土表裂缝中越冬。4月上旬随苜蓿开始萌发,成虫出垫活动、取食,2-3天进行交尾,3-5天后开始产卵,卵期10-18天(以卵越冬者不在此限期内)。第一代幼虫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虫期15-28天,幼虫脱皮3次,最早于5月底做茧化蛹,蛹期6-12天。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在6月中旬,第二代卵于7月上旬产出,7月下旬幼虫化蛹,8月上旬出现第二代成虫。秋后当气温下降到11-12℃时,成虫逐渐进入越冬阶段。越冬代成虫对春季气温的变化极为敏锐,当气温上升到11-12℃时,便出土活动。成虫活动的最适温度为20℃左右,24-25℃时,便潜藏于荫凉之处,有时离开苜蓿地,作长距离的迂飞。夏季温度高于24-25℃时,成虫便进入滞育状态。雌虫多产卵于茎轩中,用珠在茎上咬出一小洞,产卵其中,一洞少时仅产1粒,多时30-40粒,一般为10粒左右。产卵完毕后用排泄物封闭洞口,在茎上留一小黑疤。越冬代成虫在第一茬苜蓿上,多在茎秆下部离地面10厘米处产卵,第一代成虫在第二茬苜蓿上产卵的部位,随植株的生长,逐渐转移到中、上部。一雌能产卵400粒,多时达800粒,甚至2500粒。从茎秆中孵出的幼虫部分钻入嫩枝、叶芽和花芽中为害,多数在茎内蛙食为害,使茎内形成黑色隧道。3龄以上幼虫在叶上暴露取食,食去叶肉,仅剩叶脉,造成子房干枯,花蕾脱落,严重影响苜蓿干草和种籽的产量。在苜蓿孕蕾期与成虫大量产卵期相一致的地区,苜蓿受害最为严重。天敌苜蓿叶象幼虫的主要天敌有苜蓿叶象姬蜂(bathypletes curculionis thomson),自然寄生率达37.5%,姬蜂产卵于象虫幼虫体内,并完成其发育,被寄生的幼虫仍能吐丝作茧,但不能化蛹。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法 (1)疏松土壤:春季苜蓿再生萌发前和地,可疏松土壤,减少水分蒸发,加速苜蓿的生长。(2)轮作:作干草用与留种用苜蓿应交替进行。一般将第二茬苜蓿作留种用,可减少受害。(3)早割:受害严重时,可提早收割并低割,留茬不超过4—5厘米。割下的苜蓿尽快运出田外,以消灭幼虫和卵。2.化学防治 (1)药剂防治的适期:①为了保护天敌,可在早春成虫出垫尚未产卵,天敌还未活动之前施药;或秋后最后一茬苜蓿收割后,在茬地上施药,以降低越冬虫口。②为保护传粉昆虫,应避免在花期喷药;或者在早上6前,晚上传粉昆虫不活动的时间施药。(2)防治指标:据国外资料,幼虫,每昆虫网8—10头,或植株的芽和叶子受害率达25%—30%时,应采取防治措施。(3)施药方法:①50%马拉硫磷1500—2000倍液;②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③50%可湿性西维因400倍液。
No. 2
  害虫名 苜蓿叶象(alfalfa weevil)
  害虫学名 Hypera postica Gyllenhai
  介绍 亦称车轴草叶象(clover leaf weevil)。学名Hypera postica。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害虫。雄虫色深,形小(长3公釐),并具有典型突出的喙,用以蛀钻小孔产卵其中。冬季雌雄虫均蛰伏。春季交配,每雌产卵600∼800粒。幼虫体躯丰满,无足,绿色,背面有一白色条纹。幼虫大量出现,剥食植物(通常是苜蓿和三叶草)的嫩叶和茎组织,使之仅剩叶脉。在欧洲,尤其在美国,由於苜蓿叶象在6月和8月份进入成虫期,对农作物造成相当严重的为害。
  分布与危害 属鞘翅目,象虫科。以幼虫取食苜蓿叶子而得名,是苜蓿和三叶草的主要害虫二我国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甘肃等地区。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但以幼虫为害第一茬苜蓿最严重。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4.5—6.5毫米。全身被覆黄褐色鳞片,头部黑色,喙细长且甚弯曲。触角膝状,鞭部分7节,触角沟直。前胸背板有2条较宽的褐色条纹,中间夹有一条细的灰线。鞘翅上有3段等长的深褐色纵行条纹。卵 长0.5—0.6毫米,宽0.25毫米,椭圆形,黄色而有光泽。近孵化时变为褐色,卵顶发黑。幼虫 头部黑色,初孵幼虫体乳白色,取食后,由草绿最后变为绿色。老熟幼虫体长8—9毫米,背线和侧线为白色,背线两侧各有1条深、绿色的纵纹。幼虫足,利用腹面有刚毛的瘤状突起来行动。蛹为裸蛹,初为黄色,后变为绿色。踊具茧,茧近乎椭球形,白色而具有丝质光泽,编织疏松呈网状而富于弹性。茧长5.5—8毫米,宽约5.5毫米。
  生活习性 一般一年发生1代,有的地区发生2代。越冬虫态各地不同,多以成虫越冬,也有以卵,或者以成虫和卵同时越冬。在以卵越冬的情况下,秋季成虫取食不久即在,苜蓿茎内产卵越冬。据新疆观察,苜蓿叶象一年发生2个完整的世代,以成虫在苜蓿地残株落叶下或土表裂缝中越冬。4月上旬随苜蓿开始萌发,成虫出垫活动、取食,2-3天进行交尾,3-5天后开始产卵,卵期10-18天(以卵越冬者不在此限期内)。第一代幼虫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幼虫期15-28天,幼虫脱皮3次,最早于5月底做茧化蛹,蛹期6-12天。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在6月中旬,第二代卵于7月上旬产出,7月下旬幼虫化蛹,8月上旬出现第二代成虫。秋后当气温下降到11-12℃时,成虫逐渐进入越冬阶段。越冬代成虫对春季气温的变化极为敏锐,当气温上升到11-12℃时,便出土活动。成虫活动的最适温度为20℃左右,24-25℃时,便潜藏于荫凉之处,有时离开苜蓿地,作长距离的迂飞。夏季温度高于24-25℃时,成虫便进入滞育状态。雌虫多产卵于茎轩中,用珠在茎上咬出一小洞,产卵其中,一洞少时仅产1粒,多时30-40粒,一般为10粒左右。产卵完毕后用排泄物封闭洞口,在茎上留一小黑疤。越冬代成虫在第一茬苜蓿上,多在茎秆下部离地面10厘米处产卵,第一代成虫在第二茬苜蓿上产卵的部位,随植株的生长,逐渐转移到中、上部。一雌能产卵400粒,多时达800粒,甚至2500粒。从茎秆中孵出的幼虫部分钻入嫩枝、叶芽和花芽中为害,多数在茎内蛙食为害,使茎内形成黑色隧道。3龄以上幼虫在叶上暴露取食,食去叶肉,仅剩叶脉,造成子房干枯,花蕾脱落,严重影响苜蓿干草和种籽的产量。在苜蓿孕蕾期与成虫大量产卵期相一致的地区,苜蓿受害最为严重。天敌苜蓿叶象幼虫的主要天敌有苜蓿叶象姬蜂(Bathypletes curculionis Thomson),自然寄生率达37.5%,姬蜂产卵于象虫幼虫体内,并完成其发育,被寄生的幼虫仍能吐丝作茧,但不能化蛹。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法 (1)疏松土壤:春季苜蓿再生萌发前和地,可疏松土壤,减少水分蒸发,加速苜蓿的生长。(2)轮作:作干草用与留种用苜蓿应交替进行。一般将第二茬苜蓿作留种用,可减少受害。(3)早割:受害严重时,可提早收割并低割,留茬不超过4—5厘米。割下的苜蓿尽快运出田外,以消灭幼虫和卵。2.化学防治 (1)药剂防治的适期:①为了保护天敌,可在早春成虫出垫尚未产卵,天敌还未活动之前施药;或秋后最后一茬苜蓿收割后,在茬地上施药,以降低越冬虫口。②为保护传粉昆虫,应避免在花期喷药;或者在早上6前,晚上传粉昆虫不活动的时间施药。(2)防治指标:据国外资料,幼虫,每昆虫网8—10头,或植株的芽和叶子受害率达25%—30%时,应采取防治措施。(3)施药方法:①50%马拉硫磷1500—2000倍液;②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③50%可湿性西维因400倍液。
包含词
紫苜蓿叶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