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江苏 >苏州 >苏州市区 > 苏州博物馆新馆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苏州博物馆新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投诉电话 苏州市旅游投诉电话:0512-65223377
  江苏省旅游投诉电话:025-8341818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由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工程建设历时3载,投资3.39亿元人民币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将于10月6日中秋佳节正式对外开放。届时,有数百件在苏州从未展示过的珍贵文物首次向观众公开展出。
  苏州博物馆新馆造型独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新馆将成为展示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崭新标志性建筑,成为展示苏州文化的重要平台和高雅的教育、休闲、文化消费场所。下面我从六个方面简要的介绍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情况。
  一、良好的馆舍位置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齐门路以东、东北街以北的地块上,紧邻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这样一个选址文化底蕴深厚,内容集中,内涵深刻,充满着古今融合,汇通发展的历史眼光和人文精神,是建立在对所在区域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慎重把握和科学决策的基础上的,是经过反复的比较,多方的论证、层层的审批,甚至经过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最终评审才确定的,因而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第一,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成使拙政园历史街区更具文化休闲品位,博物馆新馆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延续,体现了保存和发展一种整体文化的设想。
  第二,在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旁建设新馆,新馆老馆相得益彰,这种“双面绣”的设计理念将两者融合成一个共生态的统一体,不仅有利于节约投资,有利于博物馆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更有助于表现文化遗产在历史和现实间联系和发展的和谐美感。
  第三,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区已形成文化核心区域,加建新馆,有助于发挥旅游景点集中的联动效应,彰显名城特色,提升古城优势。
  二、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这个有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文化圣地”建一座21世纪的新馆建筑,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贝聿铭用“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妙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新的苏州博物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新馆建筑在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开放式钢结构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它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更使建筑的创新和功能的拓展有了可能和保障。
  新馆建筑独特的屋面形态,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新馆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木纹金属遮光条的广泛应用,使博物馆充满温暖柔和的阳光。“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玻璃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新馆建筑将三角型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象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贝聿铭认为,“大门的处理很重要,大门要有气派,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我记忆中的许多所谓深宅大院,包括我儿时玩耍的狮子林,大多是高墙相围,朱门紧闭。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设计手法,让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同时,游客一进大门,就应感受到堂堂苏州博物馆的气派。”
  位于中轴线上的八角形中央大厅位于博物馆入口内的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大圆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区的枢纽。这里还设有茶室、贵宾室、图书馆和商店。
  通过中央大厅西侧的天窗廊道,进入西部主展厅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水在苏州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常是灵气和文气的象征;荷花也表示着圣洁。这个大型瀑布叠水的水幕墙是按照空气自然分解水分子的原理,巧妙设计的室内人工“瀑布”,按照流水张力的原理使水流横向拉伸,沿着横向或斜向凸起的黑石墙面,翻卷出几何造型的条条白色水花,欢跳着流入荷花池中,如粒粒珍珠在荷叶上滚动。富于动感和几何线条的水幕景观所带来的是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和大自然的音色之美。它不仅可以调节室内的空气湿度,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也是一处可供欣赏的重要室内景观。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和建设过程表明,贝聿铭不仅在主体设计上精益求精,而且在配套设计上力求完美,他聘请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陈列专家、建造世贸大楼(双子楼)的结构工程师、罗浮宫的建筑噪音专家以及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专家等为其顾问,他们都是该行业中世界一流、国内一流的专家。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贝老眼里是 “最亲爱的小女儿”,因此,博物馆的每扇窗户、每项用材、每一个细节他都要亲自过问,仔细斟酌,甚至小到馆标、导览图、邀请函、手提袋的设计和样式,这与国内常见的博物馆建筑“交钥匙”工程大相异趣。
  由于地块的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设在地下,达8949平方米。
  贝聿铭设计的作品有一个共同點是內庭院,內庭院將內外空間串遙,使自然融於建篵。新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布局精巧。其中,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五分之一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石片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对于庭园中的树,贝聿铭要求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因为建筑本身是硬的,刚柔相济,才能相得益彰。为了保护树的自然形态,移植过程中都尽量不作修剪;茶室内侧的紫藤园,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还嫁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新馆园林造景设计是在传统风景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的,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在当今的创造性延续。
  
  三、丰富的陈列内容
  新的苏州博物馆共有各具特色的大小展厅32间,设施先进、功能齐全,为目前苏州地区最大、最先进的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成立46年来,通过多种途径扩充藏品,目前收藏的各类文物约3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236件,二级文物为1146余件,三级文物为13657余件,以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印章和古代工艺品见长。
  馆藏吴江梅堰、吴县草鞋山、苏州越城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批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良渚文化时期出土的一批陶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和虎丘东周墓出土的一批青铜器;真山出土的吴国玉器、原始青瓷等。
  馆藏从虎丘塔发现的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从瑞光塔发现的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01年)所制“真珠舍利宝幢”。莲花碗和真珠舍利宝幢均系国宝级文物。另外,瑞光塔发现的宝幢内木函壁面彩绘的四天王像和木刻版妙法莲华经卷等,也是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物。
  馆藏商代琰圭、玉琮及唐代、宋代、明代和一批瓷器。宋代缂丝、刺绣,明代罗香园刺绣 以及近代著名苏绣艺术家沈寿绣的十二生肖屏、济公像,清代制墨高手程风地的镌有“康熙乙亥”款的“千岁芝墨”等,都是古代艺术精品。
  苏州博物馆还是一个书画巨家,1986年3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7人专家组对该馆上万件书画藏品进行了鉴定,精选了其中的539件进行了著录,编入《中国古代书画图录》第5册,后又遴选了其中的265件,以原画拍摄制定单色图版载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6册,入选精品数量居全国同等博物馆之首。
  馆藏吴湖帆先生捐赠之《清代七十二状元书箑册》,也是不可多得的重要特色藏品。
  苏州博物馆另藏有一定数量的近现代时期的文物史料,主要是当年忠王李秀成开辟苏福省时相关的文物。在民国时期文物中,以孙中山、黄兴、邹容、章太炎的手迹、抗日战争游击队和中共苏州地下党的文物较为珍贵。
  四、完整的陈列体系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文物展示面积3600平方米。文物展品超过1160件(组),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明清及近现代,多为历代佳作和精品。主展区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等四个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系列常设展览。其中位于地面一层南侧的“吴地遗珍”系列蕴涵深邃,元气淋漓,包括史前陶器、玉器;春秋青铜器、玉器;六朝青瓷、五代秘色瓷;元娘娘墓、明王锡爵墓随葬品等主题展室。地面一层两个如同八角塔身内部造型的展室展出的“吴塔国宝” 系列,充溢着圣洁的宗教情怀,如昨夜星辰,依然烁烁生辉,分别为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陈列和瑞光寺塔佛教文物陈列。一层北部的“吴中风雅” 系列千姿百态,玲珑剔透,包括明书斋陈设、瓷器、玉器、竹木牙角器、文具、赏玩杂件、民俗小摆设、织绣服饰、休憩、宋画斋陈设等十个主题展室。设在主展区二层的“吴门书画” 系列意趣灵动,韵味无穷,主题为《“吴门四杰”书画典藏展》,荟萃了苏州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馆藏“吴门四家”书画精品。
  在地面一层北部的常设展览中,由贝聿铬先生创意,东南大学配合设计的茅草屋顶的宋画斋是新馆中唯一的一处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宋画斋是一间复原的宋代民居厅堂,从基础开始到屋顶全部采用传统工艺,建筑材料也多为传统建材。如屋顶茅草就是用一种生长在苏北沼泽地的红茅草铺就而成的,耐潮,经过处理,可20年不腐;庭院中的石桌取自天然灵璧石,可用来下围棋,石凳也觅自天然卵石。宋画斋给人的感觉是“简单、朴素、自然”的美丽。同时,室内(摆放)一些宋代的家具,仿宋的家具,仿宋的字画,让观众感受宋代画室的内部场景是如何的。这间宋代风格的茅庐反映了贝聿铭“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的设计理念,他要让这间屋子本身成为展品,展示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
  除常设展厅外,西部主展区地下的特展厅将不定期地举办海内外各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展览,开馆庆典期间展出的是清徐扬长卷巨作《姑苏繁华图》。这是该图在苏州绘制完成后,经过 247年首次回到故乡与观众见面。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廊道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贵宾厅、博物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现代艺术展厅位于东路的首层,以便于功能周转,贝聿铭认为,书画艺术在苏州有深厚的基础,让参观者看了古代的再看看现代的,让人们感受到苏州的书画艺术是延续的,是不断发展的。现代艺术厅将不定期地举办海内外现代艺术品展览。开馆庆典期间现代艺术厅展出绘画大师赵无极、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徐冰的作品。这个展出在国内是空前的,是一次世界顶级华人艺术家联袂奉献给苏州人民的现代艺术盛宴。
  开馆庆典期间,全面修葺一新的忠王府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其特点重新调整了陈列内容。忠王府占地面积1065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500平方米,忠王府旧址的东路,以恢复晚清八旗奉直会馆的原貌为主,并利用东路北部四面厅的展室,以专题形式举办《香港张宗宪先生捐赠文物陈列展》,以称颂和表彰张宗宪先生对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支持;忠王府旧址的西路,则以恢复清光绪年间张履谦豪宅及补园的部分建筑原貌为主,利用其北部的小姐楼作为博物馆的藏书楼。
  《太平天国忠王府旧址陈列展》主要集中在忠王府的中路,这里展示的文物、照片、资料等都与李秀成以及太平天国苏福省有关,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并研究那段逝去了的历史。
  
  五、新颖的陈列手段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中的室内设计部分,包括陈列展览几乎均由贝聿铭本人设计,以保证内外风格和所有功能的和谐统一。
  考虑到苏州工艺在全国地位斐然,苏州博物馆中以明清工艺为主的展品更是小巧玲珑、精细绝伦,因此,在贝先生的设计中,展厅不采用大开间,而是对展厅进行巧妙地分割,根据每个展厅及展品的特点量身定做。展厅的设计采用了1.35米的模数,为展厅大小和不同的展示功能要求带来了灵活性。如位于二层的两个八角形空间内的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展厅顶部为玻璃天顶,高大的墙面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展厅内部简洁、素雅。墙面由木边镶框,地板由石边镶围。
  除了字画之外,苏州博物馆的收藏多为小件藏品,贝先生认为“小件的东西你放在大的柜子里看,好象是友谊商店一样,摆满了,不对的,所以,我做了很小的,给每一个宝贝有一个柜子,有它的照明,这是新的,这是美国、欧洲都没有,他们的收藏跟我们不一样,适宜苏州自己的收藏。”?这些细节中处处体现着建筑大师的风范。
  六、先进的功能设施、
  
  在新馆售票厅内,设置了三个先进的大型等离子液晶屏幕,循环播放博物馆的有关信息内容;在中央大厅内,设置了两个电子触摸屏,通过选项,可了解博物馆的各种信息;中央大厅内还设置有存包处、残障人轮椅、中英文讲解导览器等服务设备和设施。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廊道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紫藤园的南北两侧安排有专业图书馆、贵宾厅、博物馆商店等服务设施。
  地下西南角有一部分博物馆的公众服务功能,游人可以通过西部主展区首层荷花水池处的悬臂楼梯进入地下展室。此处有特展厅、为影视厅和多功能厅等。地下中部为藏品储藏库,库房位于地下中部,强调了库房在博物馆的中心地位。地下部分还设有适应博物馆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信息中心、各种机器设备用房和博物馆各部门业务用房等;地下停车场可容纳22辆车。
  此外,新馆还提供了许多新的博物馆功能,全新的结构可防7级地震;不同使用空间安排可变风量的空调系统,展厅和库房将有恒温和恒湿控制,现代安防报警系统和消防保安系统以及紧急发电机组、还有综合了博物馆日常工作、对外展出、安保消防等各项功能需求的计算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是我市“十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之一,充分体现了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文物博物馆工作的关怀和重视;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自始至终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凝聚了所有参与者的心血和智慧。 贝聿铭大师在中国、在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苏州的荣幸。新馆的建成开放,是苏州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使苏州博物馆借助名人效应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和品牌优势,通过这窗口,能进一步展示苏州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苏州文化的竞争力、进一步扩大苏州文化的影响力,使世界进一步了解苏州,让苏州进一步走向世界。作为体现这座悠久历史文化名城人文精神的典范力作,新的苏州博物馆必将在“文化苏州”的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简介 Introduction
  2006年10月建成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
  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期设计 Preliminary design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是苏州市“十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之一,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经过多方努力,85岁高龄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欣然接受市委、市政府的盛情邀请,亲自担任苏州博物馆的新馆设计,并于2002年4月30日正式签定了设计协议。贝聿铭先生以擅长设计博物馆而享誉全世界,他曾应肯尼迪总统遗孀杰奎琳的邀请设计过肯尼迪博物馆,应密特郎总统之邀设计过卢浮宫博物馆,都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贝先生在中国设计博物馆是第一次。正因为如此,贝聿铭先生在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引起了全球传媒的关注。
  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具体在忠王府以西,东北街以北,齐门路以东和拙政园以南地块,占地面积约10750平方米。该地块被贝聿铭先生称为“圣地”,在这一地块上设计博物馆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在这里设计博物馆很难很难,既要有传统的东西,但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为时代是在发展的”。按照贝聿铭先生的设计思想和专家组提出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路,经过一年的紧张工作,先后完成了概念性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
建筑风格 Architectural style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功能布局 Functional layout
苏州博物馆新馆 功能布局
苏州博物馆新馆 功能布局
苏州博物馆新馆 功能布局
苏州博物馆新馆 功能布局
苏州博物馆新馆 功能布局
苏州博物馆新馆 功能布局
  形式上,地块已分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而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忠王府将恢复成原貌。由于忠王府难以在现有的结构下提供合适的展览空间,它将被用作展示其丰富建筑遗产的橱窗以及那些通常无需高档展示空间的艺术品,诸如家具和雕塑等。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参照国际通行惯例,临时性的展区设在人流路线的入口处。除了字画、双塔瑰宝、明清瓷器和苏州工艺美术品展区外,还将布置特色家具展区,以强调苏州丰富的艺术和文化传统。在人流路线的终点处,也就是在它的花园庭园处,将安排一个宋代书斋的复制品,主要展示当年的工艺品和家具。字画展区设在自然采光的八角型大厅的二楼,高高的墙面为展示字画长卷提供了背景上的便利。现代美术作品设在博物馆花园东边的一个特别展区里。展区由1.35米的模块组合而成,为布展提供了灵活性。这些模块外饰简洁优美,地面铺设地板,踢脚,木质框架墙体和白色涂料。还有一个灵活的展示窗系统,专门展示那些大小不一的工艺品。由于地块的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卫生间,藏品储藏库,各种行政管理和博物馆内部用房,机械设备用房、停车库以及装卸区域都安排在地下室。
  贝聿铭先生集毕生的智慧和感情为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是苏州文化的盛事,也是苏州的荣幸。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能使苏州博物馆获得极高的名人效应和品牌优势,同时,通过这个窗口,能进一步提高苏州的知名度,扩大苏州的影响,使世界进一步了解苏州,让苏州进一步走向世界。[1]
记忆 Memory
  “苏州博物馆新馆由谁来设计,是当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显然不管从苏州还是从世界的角度来考虑,贝老是不二人选。然而当时老人年事已高,要想请动谈何容易!”谈起当年筹建时的情形,苏博的一位负责同志不胜感慨。“是故乡情打动了老人。”他告诉记者,当时为了打动贝老,苏州市的相关人士特意赶赴美国,带去了家乡的昆曲、评弹等,希望能勾起贝老的思乡之情,并劝说贝老“您为世界各地设计了很多知名的博物馆,但在家乡苏州还没有留下一件作品,这是苏州的遗憾,也是您的遗憾。”终于,贝老被家乡人民的真情所感动,决定担纲博物馆新馆的设计。
  2006年,由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江南一隅的这栋建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更让无数建筑爱好者为之疯狂。读者shuangying1228在来信中自称已去过苏博9次,每次都是一趟心灵的震撼和涤荡,他说,“苏博首先是一座数字化博物馆的精品之作,她的风格、气派、内部功能的先进、运作程序的完善、布局安排的科学,都闪烁着现代建筑的光辉;同时她又是一座扩大了的中国庭院,一座别具一格的苏州园林。就连馆中两丛藤蔓,都专选江南四杰文征明手植紫籐的根来嫁接,中华文明的信息无不在其间流淌传承。”
  随着苏博新馆揭开面纱,那些曾因选址问题而引发的争议很快消散,“非但没有对那些历史遗迹造成伤害,更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成了游客们最普遍的观感。正如苏州读者刘先生在邮件中所说的那样,“偌大一个博物馆,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依名胜极品拙政园,西南面对千年古城的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院落。其风韵,其神采,其姿色浑然一体。现代流派的苏州博物馆,不仅是建筑设计的奇迹,也是一种人性关怀和民族亲情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