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颓子科(elaeagnaceae)
胡颓子属(elaeagnus)
胡颓子 别名半春子、甜棒槌、雀儿酥、羊奶子,学名e.pungens,原产中国。
胡颓子为大型常绿灌木,株高可达4m,侧枝稠密并向外围扩展,枝条上有刺,小枝褐色,上面被有很厚的银白色鳞片。叶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5—10cm,互生,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边缘呈波浪状扭曲。幼叶表面有鳞斑,以后变得平滑并出现光泽,背面也有银白色的鳞斑,以后变成淡绿色。
胡颓子的花着生在叶腋间,每腋着生1—3朵,花期9—11月,来年5月份果实成熟,果熟后呈红色,形美色艳。
抗寒力比较强,在华北南部可露地越冬,能忍耐零下8℃左右的绝对低温,生长适温为24—34℃,耐高温酷暑。在原产地虽生长在山坡上的疏林下面及阴湿山谷中,但不怕阳光曝晒,也具有较强的耐阴力。对土壤要求不严,在中性、酸性和石灰质土壤上均能生长,耐干旱和瘠薄,不耐水涝。播种和扦插法繁殖。
不论地栽还是盆栽,都应带有完好的土坨。2—3年翻盆换土一次,盛夏到来之前追施3—4次液肥,盆土应间干间湿。为了使它们大量结果,秋季应继续追肥,冬季可放在居室内继续观赏。还可用来制作树桩盆景。盆栽主要是供厅堂和室内陈设,用普通培养土上盆,可常年在室内陈设或放在室外的疏荫下养护。
喜光,耐半荫,喜温暖气候,稍耐寒。对土壤适应性强,耐干旱贫瘠,耐水湿,耐盐碱,抗空气污染。
胡颓子又名雀儿酥、羊奶子。属胡颓子科常绿灌木。长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果熟时味甜可食。根、叶、果实均供药用。
性味酸、涩、平,无毒。
成分果实含有糖类,脂肪,鞣质,有机酸及维生素b、c。
功用主治肺虚喘咳,脾虚泄泻。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胡颓子叶,培燥研细末,每服1.5~3克,糖水调服,一日2次。
[腹泻、不思饮食]
胡颓子果15克,水煎服,一日2次。
[支气管哮喘]
胡颓子叶12克,苏子9克,白果7粒,水煎,一日分2次温服。
[无名肿毒、未破溃者]
胡颓子根90~150克,煎浓汁,涂洗患部,一日3~5次。
【别名】牛奶子根、半春子、半含春、石滚子、四枣、柿模、羊奶奶、甜棒锤
【来源】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以根、叶及果实入药。夏季采叶,四季采根,立夏果实成熟时采果。分别晒干。
【性味归经】
根:苦、平。
叶:微苦,平。
果:甘、酸,平。
【功能主治】
根:祛风利湿,行瘀止血。用于传染性肝炎,小儿疳积,风湿关节痛,咯血,吐血,便血,崩漏,白带,跌打损伤。
叶:止咳平喘。用于支气管炎,咳嗽,哮喘。
果:消食止痢。用于肠炎,痢疾,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根1~2两,叶、果3~5钱。
【备注】(1)同属植物藤胡颓子elaeagnus glabra thunb.功效类似。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
【中文名】胡颓子(《本草经集注》)
【类 别】叶类
【异名】卢都子(《中藏经》),雀儿酥(《雷公炮炙论》),王婆奶(《履巉岩本草》),蒲颓子、半含春(《纲目》),半春子、甜棒捶(《植物名实图考》),牛奶子、石滚子(《草木便方》),羊母奶子(亨利氏《中国植物名录》),糖罐头(迈尔氏《中国植物名录》),羊奶奶(《贵州民间方药集》),咸匏头(《福建民间草药》),柿蒲、灯蒲(《泉州本草》),土萸肉、补阴丹、瓶匏、田蒲(《闽东本草》)。野荸荠、野枇杷、浆米草、野水葡萄、大麦奶、白萹蓄、甜果儿、麦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鸡卵子、清明子(《江西草药》),斑楂、干茄、大麦前果、大叶巴桩子(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潘桑果,麦果果、野枣子(《上海常用中草药》),蒲栗子(苏医《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的果实。
【植物形态】胡颓子
常绿灌木,高达4米,通常具刺。枝开展,小枝褐色。叶厚革质,椭圆至长圆形,长4~10厘米,宽2~5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圆形,边缘通常波状,上面初有鳞片,后即脱落。下面初具银白色鳞片,后渐变褐色鳞片;叶柄长6~12毫米,褐色。花1~3朵或4朵簇生,银白色,下垂,长约1厘米,有香气;花被筒圆筒形或漏斗形,筒部在子房上部突狭细,先端4裂;雄蕊4;子房上位,花柱无毛,柱头不裂。果实椭圆形,长约1.5厘米,被锈色鳞片,成熟时棕红色。花期10~11月。果熟期翌年5月。
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
本植物的根(胡颓子根)、叶(胡颓子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花含挥发油。
【性味】酸湿,平。
①《中藏经》:"酸涩。"
②马碗《食经》:"味甘。"
③《纲目》:"酸,平,无毒。"
【功用主治】治泻痢,消渴,喘咳。
①马琬《食经》:"补益五脏。"
②《草木便方》:"除烦热,消渴。"
③《现代实用中药》:"收敛,止泻,治痢疾。"
④《福建民间草药》:"止血,疗痢。"
⑤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收敛止泻,止咳平喘。治消化不良,疝气,喘咳,血崩,骨髓炎,痔疮,腰部扭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
|
胡颓子科灌木植物胡颓子的果实。又称雀儿酥、王婆奶、蒲颓子、半春子、甜棒棰、牛奶子、羊奶奶。我国华东和四川、贵州、陕西、湖北等地均有分布。春末、夏初采收成熟果实。洗净鲜用,或晒干用。
[性能]味甘、酸,性平。能生津止渴,收敛止泻,敛肺止咳。
[参考]含糖类、脂肪、有机酸、鞣质、草酸盐、有机酸、维生素B、C等成分。所含有机酸经浓缩后内服,对肠内细菌有抑制作用。
[用途]用于胃阴不足,口渴舌干;久泻久痢,大肠不固;肺虚喘咳。
[用法]生食,煎汤,或熬膏服。
[附方]
1,山楂胡颓子汤:山楂10g,鲜胡颓子15g。加水煎服。
本方取山楂消食,胡颓子收敛止泻。二者又均对肠道致病菌有一定抑制作用。用于饮食积滞,消化不良,少食腹泻,或肠炎、痢疾之轻症。
2,胡颓子汤:鲜胡颓子30g,胡颓叶15g。加水煎浓汤服。
方中二物均能敛肺止咳,胡颓叶作用尤强;胡颓子兼能生津润肺。同用可达润燥敛肺止咳之功。用于阴虚肺燥,久咳气喘。 |
|
胡颓子介绍
胡颓子 (Elaeagnus pungens)
科属:
胡颓子科
别名:
羊奶子、蒲颓子、半春子
形态特征:
为常绿灌木,枝开展,常有刺,小枝褐色。叶椭圆形至矩圆形,边缘波关。花银白色,具芳香,1-3朵腋生。果实熟后红色。
分布与习性:
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喜光、马耐阴。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良好。具有一定的耐寒和耐旱能力。
繁殖与栽培:
繁殖以播种为主,也可扦插和嫁接。移植宜在3月进行,小苗应带宿土,大苗应带土球。
应用:
胡颓子枝条交错,叶背银色,花芳香,红果下垂,甚是可爱。宜配花丛或林缘,还可作为绿篱种植 |
|
胡颓子科 | 秋胡颓子 | 胡颓子属 | 胡颓子根 | 胡颓子叶 | 蔓胡颓子 | 小胡颓子 | 胡颓子球 | 胡颓子碱 | 攀援胡颓子 | 薄叶胡颓子 | 越南胡颓子 | 管花胡颓子 | 绿叶胡颓子 | 文山胡颓子 | 少果胡颓子 | 卷柱胡颓子 | 毛柱胡颓子 | 大叶胡颓子 | 巴东胡颓子 | 长柄胡颓子 | 长裂胡颓子 | 罗香胡颓子 | 潞西胡颓子 | 大花胡颓子 | 阿里胡颓子 | 白花胡颓子 | 角花胡颓子 | 密花胡颓子 | 金心胡颓子 | 红果胡颓子 | 佘山胡颓子 | 蔓胡颓子叶 | 蔓胡颓子根 | 福建胡颓子 | 长叶胡颓子 | 花叶胡颓子 | 短柱胡颓子 | 钟花胡颓子 | 台湾胡颓子 | 红枝胡颓子 | 胡颓子叶柯 | 木里胡颓子 | 宜昌胡颓子 | 四川胡颓子 | 勐海胡颓子 | 樟叶胡颓子 | 星毛胡颓子 | 卵叶胡颓子 | 柳州胡颓子 | 香港胡颓子 | 曲柱胡颓子 | 兰坪胡颓子 | 银果胡颓子 | 胡颓子属植物 | 披针叶胡颓子 | 福建胡颓子叶 | 胡颓子钉毛蚜 | 胡颓子藻斑病 | 铜色叶胡颓子 | 倒卵叶胡颓子 | 胡颓子褐膏药病 | 胡颓子灰膏药病 | 胡颓子白纹羽病 | 大披针叶胡颓子 | 胡颓子灰黑膏药病 | 胡颓子琥珀膏药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