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疾病动物模型
在动物身上建立肾小球肾炎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通过免疫手段,主要采用的实验动物有大鼠、兔及狗。
以生理盐水配制1:10及1:5鸡蛋白即为抗原。用兔制备抗血清,选体重2kg左右的兔,第一次用1:10鸡蛋白1ml加fa1ml作成的乳剂注射于肌肉内,以后每周腹腔注射一次1:10鸡蛋白2ml,不加佐剂,共注射8次。最后一次注射后5天,心脏穿刺抽血,3000转/分离心30分钟,得血清作沉淀反应。如抗体滴度高就可采血,将血清在56℃灭活30分钟后备用。
于上述血清中加入4倍量1:5-1:10鸡蛋白,以保证抗原处于稍过剩状态, 将溶液混匀即可。
选用体重2kg左右的兔,在实验前4小时,给实验用的健康兔静脉注射1%台盼蓝10ml,以封闭网状内皮系统,实验时由静脉注射上述抗原抗体复合物10ml,注射速度要慢。
注射后2小时,肾脏就开始出现病变,其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明显。可在不同时间收集动物尿液、血液等进行各种检查。以后将动物处死, 取出肾脏作组织学检查。尿液检查时可发现蛋白、白细胞、红细胞甚至管型,这些改变在注射后一天已经很明显。血中非蛋白氮、肌酐等的浓度也在注射后一天即明显升高。肾脏的组织学检查显示病变呈弥漫性,两侧肾脏均受累。可以发现肾小球毛细血管充血、白细胞渗出,时间稍久者还有由于肾小球内细胞增生而出现肾小球细胞增多、小球体积增大等变化。有些肾小球囊内还可见红细胞、浆液和纤维性渗出物,严重时血管内可有血栓形成。肾小管上皮细胞常有浊肿、玻璃样变等,管腔内含有从肾小球滤过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胞,有时它们凝成管型。肾间质内常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和少量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动物死亡大约发生在注射后4天或更晚,如能存活2-3天,一般就不致死亡,一周后病变可逐渐恢复。
影响本实验的因素主要是抗体的滴度、抗原和抗体的比例。抗体的滴度要高,抗原量又要比抗体稍多,以致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是溶解性的。dixon的经验指出,肾脏病变呈急性还是呈慢性,与抗体的量及抗原、抗体的相对量有直接关系。抗体量过剩易引起急性肾炎,而抗原抗体量相等时则易引起慢性肾炎。另外,在注射抗原抗体复合物前必须把网状内皮系统充分地封闭,否则就不易成功。如果在注射前用大剂量肝素,则能预防肾炎的发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