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老马识途
目录
老马识途 Laomashitu
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
拼音: lǎo mǎ shí tú

用法: 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解释: 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资料来源: 先秦·韩非《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例子: ~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清·黄仲则《立秋后二日》

故事: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No. 2
老马识途
  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回来时迷失了路途。管仲放老马在前面走,就找到了道路(见于《韩非子·说林》)。比喻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lǎo mǎ shí tú lǎo mǎ shí tú
老马识途 lǎo mǎ shí tú
  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No. 4
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清· 黄景仁《两当轩集》
No. 5
老马识途
  《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 、 隰朋 从於 桓公 而伐 孤竹 ,春往冬返,迷惑失道, 管仲 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后因以“老马识途”比喻对某事富有经验,能为先导。 清 钱谦益 《高念祖<怀寓堂诗>序》:“ 念祖 以余老马识途,出其行卷,以求一言。” 清 黄景仁 《立秋后二日》诗:“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No. 6
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
  【成语名称】老马识途
  【汉语拼音】lǎo mǎ shí tú
  【成语解释】途,路,道路。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成语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出处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止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原文释义】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 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齐国的大路。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使用示例】
  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清·黄景仁《两当轩集》
  【马的歇后语】
  马鞍套在驴背上——对不上号。 马背上打电话——奇闻。
  马背上钉掌——离题太远。 马槽里伸出个驴头——多一张嘴。 。
  马儿护虎儿——没那回事。 马儿伸腿——出题。
  马过竹桥——难拐弯。 马缰绳栓羊头——路子不对。
  马嚼子戴一牛嘴上——胡来。 马驹子拉车——上了套。
  马笼头给牛戴——生搬硬套。 马屁股上的苍蝇——瞎嗡嗡。
  马散宠头——自由自在。 马上耍杂技——艺高。
  马尾巴拴豆腐——提不起来。 马尾巴绷琵琶——不值不谈。
  马戏团的猴子——随人耍。 马戏团的小丑——走过场。
  马长犄角骡下驹——怪事一桩。 车马炮临门——硬将军。
  好马遭鞭打——忍辱负重。 骏马驮银鞍——两相配。
  骑马不带鞭子——拍马屁。 骑马吃豆包——撒了馅儿。
  偷马贼挂佛珠——假正经。 辕马拉套——不受重用。
  千里马拉犁耙——大材小用。 船上跑马——走投无路。
  火烧纸马店——迟早要归天。 舍得买马舍不得置鞍——大处不算小处算。
  矮子骑大马——上下为难。 冰凌上跑马——站不住脚。
  木排上跑马——蹩脚。 瘸脚驴跟马跑——赶不上。
  小娃骑木马——愿上不愿下。 半天云中跑马——露了马脚。
  到了悬崖不勒马——死路一条。 扛着口袋牵牵着马——有福不会享
No. 7
  【成语名称】
  老马识途
  【汉语拼音】
  lǎo mǎ shí tú
  【成语解释】
  途,路,道路。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英文翻译】
  An old horse knows the way.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成语出处】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出处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文言文翻译】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智慧。”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人们跟着它,竟然找到了路。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
  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遇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字,词义解释】
  ①伐:讨伐
  ②反;同‘返’
  ③阳:南面,南
  ④以:凭借
  ⑤不难:不以……为难
  圣人:有智慧的人
  ⑥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
  ⑦圣:精明通达
  ⑧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⑨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
  ⑩蚁囊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仞:古代八尺叫仞。
  【寓意】
  文言文《老马识途》文中故事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使用示例】
  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清·黄景仁《两当轩集》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庄公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后来山戎败退到孤竹过境内,齐军深入,最终灭了孤竹。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成语故事 Idioms
老马识途 成语故事
老马识途 成语故事
  老马识途成语故事 > 老马识途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 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齐国的大路。
英文解释
  1. :  The devil knows many things because he is old.
  2. n.:  the devil knows many things because he is old,  an experienced man knows the ropes,  knowledge of a veteran,  an old hand is a good guid as an old horse knows the way
近义词
一挥而就, 正襟危坐, 轻而易举, 道貌岸然, 一本正经, 正颜厉色, 识途老马, 吉祥如意, 万事亨通, 轻车熟路, 信手拈来, 老实巴交, 万事大吉, 万事如意, 道貎俨然
反义词
半间半界, 半间不界, 千难万险, 千载一时, 千载难逢, 吹发可断, 大海捞针, 如坐春风, 如沐春风, 寸步难行, 山高水险, 与狐谋皮, 与虎谋皮, 不僧不俗, 九牛二虎之力, 嘻嘻哈哈, 削铁如泥, 稀世之珍, 空谷足音, 笑逐颜开, 百年不遇, 难如登天, 难于登天, 荆棘载途, 非僧非俗, 非驴非马, 饱经世故, 饱经忧患, 饱经沧桑, 谈古说今, 铁树开花, 艰难曲折, 虚头滑脑, 枉费心机, 来之不易, 油头滑脑, 油嘴滑舌, 油腔滑调, 海中捞月, 海底捞月, 新发于硎, 新硎, 无私无畏, 曾经沧桑, 曾经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