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农业 > 美国白蛾
目录
No. 1
  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学 名:hyphantria cunea(drury)
  英文名:fall webworm, american white moth
  中文异名:秋幕毛虫,秋幕蛾
  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 灯蛾科 arctiidae
  鉴别特征:成虫白色,体长12-15mm.雄虫触角双栉齿状.前翅上有几个褐色斑点.雌虫触角锯齿状,前翅纯白色.卵球形.幼虫体色变化很大,根据头部色泽分为红头型和黑头型两类.蛹长纺锤形,暗红褐色,茧褐色或暗红色,由稀疏的丝混杂幼虫体毛组成.
  生物学特性:美国白蛾在辽宁等地1年发生2代.以蛹在树皮下或地面枯枝落叶处越冬,幼虫孵化后吐丝结网,群集网中取食叶片,叶片被食尽后,幼虫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织一新网.
  原产地:北美洲.
  中国分布现状:现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天津,陕西等地.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40年传入欧洲,现已传入欧洲10多个国家,以及日本,朝鲜半岛,土耳其.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一带,1981年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并在山东相继蔓延,1995年在天津发现,1985年在陕西武功县发现并形成危害.主要通过木材,木包装等进行传播,还可通过飞翔进一步扩散.其繁殖力强,扩散快,每年可向外扩散35-50km.可为害果树,林木,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种植物,在果园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览区,林荫道,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树叶食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威胁养蚕业,林果业和城市绿化,造成惊人的损失.此外,被害树长势衰弱,易遭其他病虫害的侵袭,并降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虫喜食桑叶,对养蚕业构成威胁.
  控制方法:利用人工,机械,化学等方法控制其危害,如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蛾,人工剪除网幕;秋冬季人工挖蛹;喷施溴氰菊醋,灭幼脲等化学和生物杀虫剂等.
简介
  美国白蛾[Hlyphantria cunea(Drury)]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主要危害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专业资料
  学 名:【Hyphantria】 【cunea】(Drury)
  英文名:【Fall Webworm】 【American】 【White】 【Moth】
  中文异名:秋幕毛虫,秋幕蛾
  分类地位:鳞翅目Lepidoptera 灯蛾科 Arctiidae
  鉴别特征:成虫白色,体长12-15mm.雄虫触角双栉齿状.前翅上有几个褐色斑点.雌虫触角锯齿状,前翅纯白色.卵球形.幼虫体色变化很大,根据头部色泽分为红头型和黑头型两类.蛹长纺锤形,暗红褐色,茧褐色或暗红色,由稀疏的丝混杂幼虫体毛组成.
  生物学特性:美国白蛾在辽宁等地1年发生2代.近几年经观察,在山东省一年能发生三代。美国白蛾以蛹在树皮下或地面枯枝落叶处越冬,幼虫孵化后吐丝结网,群集网中取食叶片,叶片被食尽后,幼虫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织一新网.
  原产地:北美洲.
  中国分布现状:现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北京,天津,陕西等地.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1940年传入欧洲,现已传入欧洲10多个国家,以及日本,朝鲜半岛,土耳其.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一带,1981年由渔民自辽宁捎带木材传入山东荣成县,并在山东相继蔓延,1995年在天津发现,1985年在陕西武功县发现并形成危害.主要通过木材,木包装等进行传播,还可通过飞翔进一步扩散.其繁殖力强,扩散快,每年可向外扩散35-50km.可危害果树,林木,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种植物,在果园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览区,林荫道,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树叶食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威胁养蚕业,林果业和城市绿化,造成惊人的损失.此外,被害树长势衰弱,易遭其他病虫害的侵袭,并降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虫喜食桑叶,对养蚕业构成威胁.
分布及危害特点
  美国白蛾分布于美国、加拿大、东欧各国及日本、朝鲜等国。1979年在辽宁省首次发现,1985年西安市有所报道,1999年以来,唐山市及周边地区都有此虫危害,并作为主要害虫进行了防治。其幼虫食性很杂,被害植物主要有白腊、臭椿、法桐、山檀、桑树、苹果、海棠、金银木、紫叶李、桃树、榆树、柳树等。初孵幼虫有吐丝结网,群居危害的习性,每株树上多达几百只、上千只幼虫危害,常把树木叶片蚕食一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
形态特征
  成虫 白色中型蛾子,体长13—15mm。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色,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翅展 23-34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翅展33—44mm,前翅纯白色,后翅通常为纯白色。
  卵 圆球形,直径约O.5mm,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8-35mm,头黑,具光泽。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腹足外侧黑色。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 根据幼虫的形态,可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两型,其在低龄时就明显可以分辨。三龄后,从体色,色斑,毛瘤及其上的刚毛颜色上更易区别。
  蛹 体长8—15mm,暗红褐色,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刺8-17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凹陷。
生活史及习性
  美国白蛾在唐山等北方地区1年发生2代,以蛹结茧,在老树皮下、地面枯枝落叶和表土内越冬。次年5月开始羽化,两代成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幼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上旬至11月上旬。9月初开始陆续化蛹越冬。
  成虫喜夜间活动和交尾,交尾后即产卵于叶背,卵单层排列成块状,一块卵有数百粒,多者可达千粒,卵期15天左右。幼虫孵出几个小时后即吐丝结网,开始吐丝缀叶1—3片,随着幼虫生长,食量增加,更多的新叶被包进网幕内,网幕也随之增大,最后犹如一层白纱包缚整个树冠。幼虫共7龄,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把树叶蚕食一光后,转移危害。大龄幼虫可耐饥饿15天。这有利于幼虫随运输工具传播扩散。幼虫蚕食叶片,只留叶脉,使树木生长不良,甚至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疫区苗木不经检疫或处理严禁外运,疫区内积极进行防治,有效地控制疫情的扩散。
  2、人工防治。在幼虫3龄前发现网幕后人工剪除网幕,并集中处理。如幼虫已分散,则在幼虫下树化蛹前采取树干绑草的方法诱集下树化蛹的幼虫,定期定人集中处理。
  3、利用美国白蛾性诱剂或环保型昆虫趋性诱杀器诱杀成虫。在成虫发生期,把诱芯放入诱捕器内,将诱捕器挂设在林间,直接诱杀雄成虫,阻断害虫交尾,降低繁殖率,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
  欧美及日本学者于60年代末开始对该虫的性信息素生物学、化学结构鉴定、人工合成及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我国在此方面研究起步较晚(80年代),但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与应用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4、利用生物和化学药剂喷药防治。在幼虫危害期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在防治中,重点检查桑树、悬铃木、臭椿、榆树、金银木、桃树、白腊等树种是否有幼虫危害,如果有幼虫危害,就要对所辖区域检查一遍,及时防治。药剂选用Bt乳剂 4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 2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5%来福灵4000倍液喷药防治,均可有效控治此虫危害。
  5、.生物防治。 周氏啮小蜂是新发现的物种,原产我国,却成为美国白蛾的天敌。(因幼虫在所出生的叶子上裹上了网,所以农药可能作用不大。)
  自上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白蛾在我国危害日趋增大,且传统防治方法效果越来越差。1998年我国启动美国白蛾治理工程,生物防治成为突破口。
  由中国林科院杨忠歧研究员主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生物控制的角度出发,系统地调查了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从其卵、幼虫和蛹中饲养出了多种天敌。经过筛选,发现了一种寄生率高、出蜂量大、能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蛹寄生蜂—白蛾周氏啮小蜂。这种小蜂可以找到在各种隐蔽场所化蛹的美国白蛾,产卵寄生。该项研究成果保护生态环境,不杀伤天敌,是防治美国白蛾的先进技术。
  大连、陕西、山东、秦皇岛等疫区采用这种以虫治虫及与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苏云金杆菌(Bt)等生物制剂相结合的措施,收到了显著的防治效果。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是我国生物防治的一个创举,使我国利用昆虫天敌防治美国白蛾的技术跃居世界前列,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这种高效、经济、无污染的生防研究技术成果已通过鉴定,正在疫区大面积推广使用。
  6、在美国白蛾的大肆入侵的状况时,除了已经知道的自然天敌周氏啮小蜂外,我在大豆田地里无意发现了美国白蛾的又一种天敌----臭大姐,也叫“蝽”,我国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有此虫,因体后有一个臭腺开口,遇到敌人时就放出臭气,俗称“放屁虫”,“臭大姐”等。身体扁平,体形小长90-110MM,口器长成喙状,前翅的基部是革质,端部是膜质,后翅全部是膜质或退化消失。它主要是把长长的口器插入全身白毛的美国白蛾的幼虫体内,吸食幼虫的汁液,致其死亡。因此投放臭大姐成本低廉。
  补充:第六条是我在无意中发现的,但是是否具有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由于能力有限及条件有限,希望有条件的科学家们引起注意。而且,在实验室里面是否也有表现?我想,如果真要是真理,那将起到很大的作用。谢谢!zhangzhenyi22@163.com
警方为何把小白蛾看成反毒功臣
  毒品可卡因是从一种叫古柯的植物叶中提取精炼而成的。可卡因由于一直遭到严禁,所以采取秘密生产和运销,曾使得反毒组织一度无可奈何。
  一次,秘鲁反毒品的官员意外地发现一种叫“马伦比埃”的小白蛾,它的幼虫不停地把古柯作为美餐,在数月内,就毁掉了近30万亩的古柯叶。小小的蛾子竟成为反毒的大英雄,这使人们十分惊喜。
  就这样,有关方面就用人工方法大量繁殖小白蛾,然后用飞机把它们撒播到有可能种植古柯的丛林地区。过不了多久,蛹就在那儿生长发育成小白蛾。小白蛾交尾以后又会产下卵。卵再孵化成幼虫。就这样,有无数的小白蛾幼虫尽情地狂吃古柯叶子。古柯的叶子一旦被破坏了,可卡因的生产者也就无法再利用古柯提炼毒品了。
百科辞典
  Meiguo bai’e
  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fall webworn
    灯蛾科的 1种。是树木和果树的重要害虫。广布于美国和加拿大南部。1940年以前由美国传入欧洲,首先在匈牙利发现,随后传入欧洲许多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美国的军需品传入日本,1958年在朝鲜汉城首次发现,1979年在中国辽宁省东部地区发现。
    此虫以幼虫群集叶上吐丝作网巢,网巢可长达0.6~1米或更大,稀松不规则,成天幕状,因在仲夏到秋天出现,故又称“秋幕毛虫”。严重时整树叶子被吃光。在美国,它是胡桃、苹果的大害虫;在欧洲,它是桑和白蜡槭的大害虫;在中国喜食唐槭。成虫能飞翔自然扩散外,幼虫和蛹常随果品或包装材料传播远方。美国白蛾为害果树、观赏树木等落叶树木200种以上,但不为害松柏科植物。主要寄主有桑、李、苹果、梨、樱桃、胡桃、□□、桃、唐槭、柳、接骨木、榛子、菩提、杏、榆、臭椿等。
    成虫纯白,中型,有的前翅具褐色斑纹。前翅长:雄12~16毫米,雌13~17毫米,雄下唇须上翘,触角羽状,黑;颔片和胸部可有黑纹;前足基节橙色,具黑斑;腹部具暗褐色带或背面和侧面具一系列斑点。或前翅基部具黑色条斑。雌前翅斑点减少,相互分开。
    卵浅绿色或淡黄色,近球形,有闪光,直径0.4毫米。
    幼虫头橘红或黑色,后唇基白色。虫体底色淡乳黄具灰或暗斑纹,杂有均匀淡褐黄到灰或蓝褐色。成熟幼虫体长30~35毫米。体多刚毛。腹足趾钩为异形中带。
    蛹褐色,短粗,长约12毫米,宽约4毫米。头、前胸和中胸布满不规则小皱纹刻斑,后胸和腹部各节除节间沟外密布浅凹刻点,触角不到中胸足端部。前翅约伸达第4腹节的3/4。臂棘由10个以上的细刺组成。
    在欧洲一年2代。以蛹在茧内越冬,茧可在树皮下以及土壤、石片下发现。翌年春季羽化,产卵在叶背成块,覆以白鳞毛。幼虫共7龄。在美国,幼虫经一月到一个半月老熟,爬到土面结茧化蛹;夏末羽化。深秋落叶前发生第2代幼虫为害。
    检疫措施:应对来自疫区的植物性货物、栽培植物、包装材料以及运输工具(包括旅客列车)严格检查有无附有成虫、幼虫或蛹;并进行化学药剂和生物制剂防治。
     (徐国淦)
    
英文解释
  1. :  fall webworm
包含词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锦州市美国白蛾防治检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