缟蚯蚓(地龙)
【来源】为钜蚓科动物缟蚯蚓(背闇异唇蚓歪方亚种)allolobophora caliginosa trapezoides(duges)[26:23]的干燥全体。【形态】体圆筒形,长10~27cm,宽0.3~0.7cm。背孔自8~9节间开始,灰褐色。每节具刚毛4对,生殖环带在26~34节之间,呈马鞍形。雌性生殖孔1对,位于第14节;雄性生殖孔1对,在第15节腹侧,附近表皮隆起,肿如唇状。受精囊孔2对,位于第9与10与第10及11节间。【分布】栖息于潮湿而多有机质处。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采制】6~9月捕捉,捕后用草木灰呛死,剖开腹部,洗去内脏与泥土,晒干或烘干。【成分】含有蚯蚓素(lumbritin)、蚯蚓毒素(terrestrolumbrolysin)、蚯蚓解热碱(lumbrofebrine)、琥珀酸、花生烯酸、黄嘌呤、次黄嘌呤、腺嘌呤、胆碱、胍(guanidine)。还含有亮氨酸、谷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第15种氨基酸以及磷脂、胆固醇、脂肪酸等。尚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以及黄色素和酶类。【药理】每日腹腔给蚯蚓提取物2mg,5~8日,对小鼠s180的抑制率为53.8%~86.0%。每日灌胃给蚯蚓提取物0.5、1、2mg,连续6日,对小鼠s180的抑制率分别为81.3%、90.0%和93.0%;同样浓度,对小鼠肝癌h22的抑制率分别为58.6%、65.9%和57.0%[三克为,等。中国肿瘤临床,1991,18(3):133]。【临床】可用于治疗食道癌、鼻咽癌、肺癌等。
口服蚯蚓提取物,每日300mg,连续2个月,与放射治疗结合用于治疗食管癌、鼻咽癌、肺癌等共93例,其完全缓解(cr)率为34.4%,部分缓解(pr)率为57.0%,总有效率为91.4%,明显优于单纯放疗组,有辐射增敏作用。单独服用蚯蚓提取物可使晚期食管癌的病情稳定率达42.9%[毛慧生,等.中国肿瘤临床,1991,18(3):16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