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随之也就产生了两种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在近代哲学之初,一些哲学家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所谓科学知识--主要是实验科学--乃是对于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由于感觉经验是相对的和个别偶然的因而是不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不可能建立在这样的不可靠的基础之上,如果有科学知识,它就不能以感觉经验为基础,而只能是从理性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中推演而来,唯其如此,我们才能说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这两种观念,前者被称为经验论,以培根、洛克、巴克莱和休谟为主要代表,后者被称为唯理论,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主要代表。
例子
英国哲学传统从总体上讲多盎格鲁撒克逊族的严谨,少些浪漫。而一个更显著的特点是重经验,贬先验,重归纳,贬演绎,和欧洲大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传统多少也被带到了北美。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对英美哲学的忽视,是非常严重的遗憾。
文艺复兴后不久,英国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哲学家,就是那句被后世称道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者——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历来哲学家中强调归纳重要性,禀有科学气质的第一人。他尝试了一些方法弥补单纯枚举归纳的缺陷,所谓单纯枚举归纳是指:观察到一连串重复相同事件后就断定以后也一直发生该事件,然而,恰恰下一次就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培根认为需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由于他贬恶科学研究中必要的假说、演绎和数学方法,所以他的归纳法是有很大缺陷的,但他对科学和哲学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在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时期,诞生了一位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极深远影响的哲学家,他就是约翰·洛克(John Locke)。他是一个幸运儿,因为很少有像他那样,现时的革命完全符合自己的学说的精神的。而在这个革命之后,“英国至今也不感觉有任何革命的必要”。洛克哲学内容比较广,罗素概括了两个方面,一是认识论,二是政治哲学。代表作《人类理智论》涵盖了他的认识论,他的经验主义是非常大胆而彻底的,从笛卡尔到莱布尼兹,都说我们的知识有许多不是从经验来的,但他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结蒂由经验而来”。这个观点听上去比较能为现代人接受,也更接近唯物主义的态度。然而有趣的是,洛克的后人却顺着他的经验主义走向了主观论和怀疑主义。经验主义作为哲学的一个流派和后来德国的唯心主义对立自不待言,洛克的更重要的意义,我看在于他的道德与政治哲学和与他的认识论吻合的精神气质。洛克哲学给人的印象是乐观、谦逊而宽容,这可以从他的经验主义对任何主张,“给予他的同意程度取决于支持它的盖然性证据”看出;洛克的道德原则,一部分可当作边沁的先驱看,认为人类被追求幸福快乐的欲望驱使,以此为渊源,理成章地,在政治哲学中提出关于自然法、社会契约、私有财产、约制和均衡的观点。这些概念已经相当成熟,后被介绍到法国又经历了一些补充完善,如今已经深入美国社会的骨髓。需要注意的是,洛克的道德观点不能等同享乐主义,他的一系列约束条件中最首要的一个规定是人按照理性行事,这里多少能令我们想到斯宾诺莎。
洛克之后,他的两个重要追随者之一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将他的经验主义,演化成了主观唯心论。他借两个叫费罗诺斯和海拉斯的人的辩论,否定物质的存在。关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贝克莱总设法取消它。例如海拉斯认为有谁也不感知、不在任何人心中的房子。费罗诺斯回驳说:这房子就在海拉斯心中。罗素替海拉斯设计的辩词非常有趣:二整数相乘的乘法的数目无限,而若干个(事实上无数个)是(任何人)从未想过,但是确实存在的。
另一个洛克的继承人是休谟(David Hume)。罗素形容到了休谟,经验主义终于走到了“死胡同”——“沿着他的方向,不可能再往前进”。“反驳他一向是形而上学家中见的一种时兴消遣。”“在我看来,我觉得他们的反驳没有一点是足以让人信服的。”他否定因果关系是逻辑推理的主张,而归为经验的东西,即“因为甲,结果乙”,并非是甲中有产生乙的力量,而是关于甲乙二事件关连(经常相连)的经验促使我们说“因为甲,结果乙”。休谟也拿“信念”为例,认为信念是“与当前的印象有关系或者相联合的鲜明的观念”。这样,他自然而然地主张,甲和乙的屡次连结并不成为预料两者将来也会相连的理由,这就是和在培根一节中论述的单纯枚举归纳类似的困难。怀疑论以完全否定归纳原理为依据,终结了经验主义。反驳休谟已经被后世学者的失败证实,虽说休谟的哲学是一种“不好”的哲学,可它难以辩驳,何况怀疑主义对某些轻信而言不啻为一剂良药。
经验主义因洛克的宽容产生和也因休谟的敏感而终结,可见有其不完善的一面。但是作为认识论观点,尚观察和理性,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极大的优越性,在罗素看来至少优于当时其他所有的派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科学地揭示人的认识是一个基于实践的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感性与理性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而理性之所以可靠,正是由于它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这样,就从根本上反对了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和唯理论,也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理论各自的片面性。唯理论即理性主义还有一种广义的理解,泛指相信科学、信仰理论、思想的倾向,它与“反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相对立。 |
|
jingyanlun
经验论
empiricism
一种认识论的理论或学说。又称经验主义。它认为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片面地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实性,往往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贬低乃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
经验一词的涵义比较宽泛,包括根据经验做出的规律性的总结、某种心理体验、生活阅历等等。但是,作为认识论的概念,经验一词则只是指与理性认识相区别的一个认识阶段、认识形式,即感性认识。
有些哲学家认为,经验可分为两种: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前者即是感觉,后者即是内省。一切知识都是从这两种经验得来的。有些哲学家则只承认感觉经验,否认内省经验,而且认为只有感觉经验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这种经验论又被称为感觉论。
就哲学基本立场来说,经验论者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别。分歧的关键在于对经验的解释。唯物主义经验论承认经验是认识的最初的出发点,但同时认为经验来源于客观实在。感觉经验是外间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的,是对外间事物的反映。唯心主义经验论则否认经验的客观来源,认为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或上帝赋予的。不可知论者则极力回避经验的来源问题,宣布经验究竟从何而来是不可知的。
经验论者在哲学基本立场上虽有唯物唯心之分,但在贯彻经验论的原则上却是一致的,并与唯理论或先验论相对立,在哲学史上曾反复进行过论争。
关于知识的来源 唯理论者认为,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和天赋知识,或存在着虽非生而有之但决不依赖任何经验的先天概念、范畴和先天知识。经验论者则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来源,坚持“凡是在理智中的没有不是早已在感觉中的”原则。但是对于来源问题,经验论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两类:①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中来,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仅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观念,而且也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这种观点可以说是一种彻底的经验论。②认为一切知识的成分即各种观念、概念起源于经验,但是,并非所有的观念、概念组成的知识的命题都是从经验来的。应当承认有两类命题或两类知识,即经验的命题和先天的命题、经验的知识和先天的知识。这种观点在经验论内部导入了非经验论的因素,向唯理论做了让步,是一种不彻底的或调和的经验论。从经验论的发展来看,这种观点却是占上风的,特别是在现代它已经成为经验论的典型形式。
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唯理论者片面强调理性,认为可以不依赖感觉经验而仅靠理性直观和推论去得到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确实可靠的知识。他们虽然也给予感性认识一定地位,但是总认为感觉经验是模糊不清的、不确切的,并且会导致错误,不可能达到普遍必然性和确实性。经验论者一般偏重感觉经验而轻视理性思维。他们认为,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愈抽象则愈空虚,愈不可靠,愈远离真理。有些经验论者持极端唯名论(见唯名论与实在论)的观点,根本否认抽象,否认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有些经验论者并不否认理性的作用,甚至提出感性必须与理性相结合,认为理性可以从经验概括出关于规律和关于因果必然性的认识,但是,他们或者觉得这种认识的可靠程度比感性认识低,或者认为理性认识毕竟只是感觉的量的结合,归根结柢他们否认理性与感性的质的差别;有些经验论者承认理性在某些知识领域,如在逻辑和数学中有作用,可以得到普遍必然的、确实可靠的知识,但是,又认为这种知识仅仅涉及观念间的关系或语词的意义,是先天的知识,与经验事实无关,对事实的认识只有靠感觉经验,理性是无能为力的。 |
|
- n.: empiricism
|
|
|
|
| 经验论者 | 科学经验论 | 非经验论的 | | 经验论方法 | 审美经验论 | 教学经验论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