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拉丁学名∶tylototriton verrucosus
别名∶红瘰疣螈
俗名∶娃娃蛇 |
|
细瘰疣螈属两栖纲、有尾目、蝾螈科。 |
|
细瘰疣螈体长14—17厘米,尾长6—8厘米。体形粗壮,头部平扁,躯干圆,尾部侧扁,尾末端薄而钝圆或钝尖。头长大于头宽,头顶略凹入;吻端钝圆或平切,较高、略成方形;鼻孔小,近吻端;唇缘平置,无唇褶或仅口角部微显,口裂大,嘴角位眼后角下后方;上下颌有细齿;犁骨齿二长斜列,呈“八”形,前端颇为接近,几成平行状,在二内鼻孔之间会合,后端显然向两侧斜行;舌较小,近圆形或卵圆,前后与口腔底部粘连,两侧游离。四肢发达,后肢略长于前肢,前肢前伸时指端达吻端,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端相遇或重叠;指、趾均扁平、无缘膜,基部无蹼;前肢具4指,指长顺序为3、2、1、4;后肢具5趾,趾长顺序为3、4、2、5、1,但常在一侧有4趾的。尾长短于头体长,尾较弱,尾基部较宽厚,后部侧扁,尾鳍褶较低不发达。背鳍褶高,始自尾基部后方,腹鳍褶低而厚;肛孔为一短纵裂缝。皮肤粗糙,头上嵴棱很隆起,沿吻端向两侧经过上眼睑内侧与耳后腺棱嵴相连,后端向内弯曲,极为显著,因此头顶部显得下凹,头顶中央有细纵棱嵴,嵴的两侧还有细斜嵴,有的不很明显;背部正中的宽平嵴棱自枕部至尾部;沿体侧有排列规则的球形瘰粒,每侧有14一16枚,极为明显,最后3一4枚在体尾交界处;此外全身满布疣粒;腹面较为光滑,有细满皱褶;咽喉部颈褶明显。背部及体侧棕黑;头部、四肢、尾部、肛周围以及嵴棱和瘰粒部位均为棕红色或棕黄色,面颜色有变异,一般多以棕黑色为主,有的色较浅而有棕黑色纹。 |
|
细瘰疣螈 习性
细瘰疣螈大多栖于海拔1000—2400米的山林及稻田附近,营陆地生活,5一6月为繁殖季节,雄性和雌性进入静水塘或稻田、水井内交配产卵,卵单粒或连成单行,分散贴附在水塘岸边草间或石上,有的连成一串或成片。常在塘底缓慢爬行,受惊拢后窜入塘底稀泥内隐蔽。雄性肛孔纵裂较长,内壁有小乳突;雌性肛部隆起略成丘状,肛孔纵裂短,近圆形,内壁无乳突。卵为圆形,动物极浅棕灰色,植物极色浅,卵径2.5一3毫米,连同卵外胶膜约为6.5毫米左右。刚孵出时的幼体全长11毫米左右,有外鳃。眼的后下方有一平衡枝;尾背鳍褶发达,始自背中部。
细瘰疣螈栖息于海拔1000~2000米山地的潮湿地带。非繁殖季节成体在陆地生活,夏秋季节则栖息于水田,水塘、沟渠附近潮湿多草的隐蔽地带。主要捕食蚯蚓、蜈蚣、步行虫、蜗牛等动物。 |
|
细瘰疣螈在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印度、泰国、缅甸等地,在我国分布于云南(沪水、丽江、车里、保山、腾冲、永德、龙陵、盈江、陇川、景东、景洪、双柏、绿春、新平、建水)、广西(桂林)等地。 |
|
细瘰疣螈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
|
拉丁学名∶Tylototriton verrucosus
中文目名:有尾目
中文科名:蝾螈科
中文属名:疣螈属
英文别名:Crocodile Newt, Alligator Newt, Himalayan Salamander, Red Knobby Newt, Burmese Crocodile Newt
拉丁文目名:CAUDATA
拉丁文科名:Salamandridae
拉丁文属名:Tylototriton
拉丁文种名:verrucos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Anderson, 1871 |
|
棕黑疣螈体长14—17厘米,尾长6—8厘米。体形粗壮,头部平扁,躯干圆,尾部侧扁,尾末端薄而钝圆或钝尖。头长大于头宽,头顶略凹入;吻端钝圆或平切,较高、略成方形;鼻孔小,近吻端;唇缘平置,无唇褶或仅口角部微显,口裂大,嘴角位眼后角下后方;上下颌有细齿;犁骨齿二长斜列,呈“八”形,前端颇为接近,几成平行状,在二内鼻孔之间会合,后端显然向两侧斜行;舌较小,近圆形或卵圆,前后与口腔底部粘连,两侧游离。四肢发达,后肢略长于前肢,前肢前伸时指端达吻端,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端相遇或重叠;指、趾均扁平、无缘膜,基部无蹼;前肢具4指,指长顺序为3、2、1、4;后肢具5趾,趾长顺序为3、4、2、5、1,但常在一侧有4趾的。尾长短于头体长,尾较弱,尾基部较宽厚,后部侧扁,尾鳍褶较低不发达。背鳍褶高,始自尾基部后方,腹鳍褶低而厚;肛孔为一短纵裂缝。皮肤粗糙,头上嵴棱很隆起,沿吻端向两侧经过上眼睑内侧与耳后腺棱嵴相连,后端向内弯曲,极为显著,因此头顶部显得下凹,头顶中央有细纵棱嵴,嵴的两侧还有细斜嵴,有的不很明显;背部正中的宽平嵴棱自枕部至尾部;沿体侧有排列规则的球形瘰粒,每侧有14一16枚,极为明显,最后3一4枚在体尾交界处;此外全身满布疣粒;腹面较为光滑,有细满皱褶;咽喉部颈褶明显。背部及体侧棕黑;头部、四肢、尾部、肛周围以及嵴棱和瘰粒部位均为棕红色或棕黄色,面颜色有变异,一般多以棕黑色为主,有的色较浅而有棕黑色纹。
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易与棕黑疣螈混淆。两者同属于原喜马拉雅疣螈,1995年基于形态学特征,红色型种群单列为红瘰疣螈,而黑色型种群则划分为棕黑疣螈。棕黑疣螈为高度的水栖性,而红瘰疣螈仅在繁殖季节返回水中交配产卵在非繁殖季节是完全陆栖的。红瘰疣螈仅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而棕黑疣螈分布地域较广在中国云南省和印度东南部、不丹、尼泊尔东部、缅甸北部和泰国北部都有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