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中草药 > 竹鸡
目录
《竹鸡 bamboo partridge》
诗人: 宋庠 Song Xiang

  羽族何微眇,交交作好音。
  远闻真似语,寂听本无心。
  倦舌沈荒坞,嬉群聒翠林。
  鷦鷯王佐笔,从此异凡禽。
No. 2
  鸟名。形似鹧鸪而小﹐上体橄榄褐色﹐胸部棕色多斑。多生活在竹林里。
No. 3
  亦作“ 竹鷄 ”。
  鸟名。形似鹧鸪而小,上体橄榄褐色,胸部棕色多斑。多生活在竹林里。 唐 章碣 《寄友人》诗:“竹里竹鸡眠蘚石,溪头鸂鶒踏金沙。” 宋 叶适 《无相寺道中》诗:“竹鷄露啄堪幽伴,芦菔风乾待岁除。”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竹鸡》:“竹鷄生 江 南 川广 ,处处有之,多居竹林。形比鷓鴣差小,褐色多斑,赤文。其性好啼,见其儔必鬭,捕者以媒诱其鬭,因而网之。”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路那边山上的刺蓬里,扑扑地飞起一只麻灰色肥大的竹鸡。”
No. 4
  竹鸡亦称"泥滑滑"、"竹鹧鸪"。属鸡形目,雉科。该鸟羽色艳丽。为国内特有的观赏鸟类, 在南方为常见种类。雄鸟生性好斗,常被人们驯化为斗鸟,以供观赏。此鸟曾于1919年引入日本,很受欢迎。野生竹鸡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山地。
  [形态]:竹鸡体长约30厘米,体重200-250克,成年鸡可达450克左右。喙黑色或近褐色,额与眉纹为灰色,头顶与后颈呈嫩橄榄褐色,并有较小的白斑,胸部灰色,呈半环状,下体前部为栗棕色,渐后转为棕黄色,肋具黑褐色斑,跗跖和趾呈黄褐色。
  [生态]:竹鸡不是十分畏人,如果不受到侵扰,可在与人体相隔3~5米的可视距离内觅食或打斗。竹鸡常在山地、灌丛、草丛、竹林等地方结群活动,3~5只或10多只不等,时常排成单行队形行进。夏季多在山腰和山顶活动,冬季移至山脚、溪边和丛林中觅食。晚上一个个在横树枝上排成一串互相紧靠取暖。竹鸡以杂草种子、蔬菜叶、嫩芽、颗粒型果实为食。人工饲养多食玉米、小麦、稗子等,也吃面包虫一类的昆虫。竹鸡善鸣叫,鸣声尖锐而响亮,雌性发出单调的“嘀、嘀”短声,雄性声音及声调酷似“水豆娃、水豆娃”,常连续鸣叫数次,特别在繁殖期连鸣不已。
  [繁殖]:竹鸡每年3月份进入繁殖期,此时由群栖转为分散活动,雄竹鸡具有独个占地行为,在其领域内,不许其他雄性同类入侵,所以常发生争斗。产卵在4-5月份,在茂密的灌丛、草丛、竹林地面营巢,内铺树叶、干草等物。每窝产卵7-12枚,卵重15克,呈暗乳色或淡褐色,具棕色细点和浅灰色斑。由雌鸟孵卵,孵化期为16-18天,最长可达20天,雏鸟为早成鸟,出壳后即可与成鸟一起奔跑、觅食。
No. 5
  竹鸡
  (汪颖《食物本草》)
  【异名】山菌子(《本草拾遗》),鸡头鹘(《东坡诗集》),泥滑滑(《纲目》),竹鹧鸪(《中国动物图谱·鸟类》)。
  【来源】为难科动物竹鸡的肉。
  【动物形态】竹鸡
  体长约29厘米。嘴短,褐色。虹膜淡褐色。头、颈侧、颏、喉等均栗红色。上体大都黄橄榄褐色;各羽或显或微地缀以黑褐色虫蠹状斑,头顶杂以少数棕点;额与上背沾灰色,眉纹蓝灰,向后几伸至背侧;背部具栗斑甚著,并有较小的白斑,背以后仅微缀以栗色细点;肩羽与背略同,但白斑较多;三级飞羽有很大的栗褐色圆斑;翼上的内侧覆羽和飞羽满布有棕黄色波状纹,外侧者转为暗褐色,初级飞羽外缘淡栗色;中央尾羽淡肉桂栗色,密杂以黑褐色虫蠹状纹,并贯以5~6道淡肉桂栗色横斑;外侧尾羽几转纯肉桂栗色;胸蓝灰,延及两肩,成颈圈状,其下更缘以栗红色;腹和胁棕色,前浓后淡,两胁密杂以黑褐色斑;尾下覆羽棕色沾有栗色。脚和趾黄褐色,雄者有长距。
  栖于山丘薮地或丛林间。善潜伏,飞捷而低。雄者好斗。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嫩叶及蝗虫、蚱蜢、白蚁等昆虫为食。分布长江以南诸省的山地。
  【性味】《医林纂要》:"甘,温。"
  【归经】《本草求真》:"入心、脾、肝。"
  【功用主治】①《本草拾遗》:"主治野鸡病,杀虫,煮炙食之。"
  ②《医林纂要》:"补中。"
竹鸡·中药材
  【出处】出自汪颖《食物本草》
  【拼音名】Zhú Jī
  【英文名】Bamboo partridge
  【别名】山菌子、鸡头鹘、泥滑滑、竹鹧鸪
  【来源】
  药材基源:为雉科动物灰胸竹鸡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mbusicola thoracica(Temminck)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捕捉,杀死后去羽毛及内脏,取肉鲜用。
  【原形态】灰胸竹鸡,小型禽类。体长约29cm。嘴短,褐色。虹膜淡褐色。头、颈侧、颏、喉等均栗红色。上体大都黄橄榄褐色,并缀以黑褐色毛虫状细斑,头顶杂以少数棕点;额与上背沾灰色,眉纹蓝灰,并向后延伸至背侧;背部大多杂以栗斑和细白斑。肩羽与背相似,但白斑居多。三级飞羽有很大的栗色圆斑;翼上的内侧覆羽和飞羽满布有棕黄色波状纹,个侧者转为暗褐色;初级飞羽外缘淡栗色;中央尾羽淡肉桂栗色,密杂以黑褐色毛虫状纹,并贯以5-6道淡肉桂栗色横斑;外侧尾羽几转纯肉桂栗色;胸蓝灰,延及两肩,成颈圈状,其下更缘以栗红红;腹和胁棕色,前浓后淡,两胁密杂以黑褐色斑;必下覆羽棕色沾有栗色。脚和趾黄褐色,雄者有长距。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于森林、竹林或灌木丛中善潜伏,飞捷而低。繁殖季节,雄者喜鸣,好斗。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嫩叶及蝗虫、蚱蜢、白蚁等昆虫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诸省的山地。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脾;肝经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杀虫解毒。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大便溏泄;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1只,煮食;或炙食。
  【注意】《食物考》:烹宜用姜。竹鸡有毒,宜生姜解之。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主治野鸡病,杀虫,煮炙食之。
  2.《医林纂要》:补中。
  【摘录】《中华本草》
英文解释
  1. :  bamboo partridge
近义词
竹鸡居委会
竹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