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bian lilun
突变理论
catastrophe theory
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数学学科。一种自然现象或一个技术过程,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常常会从一个状态跳跃式地变到另一个状态,或者说经过一段时间缓慢的连续的变化之后,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会产生一种不连续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突变现象。这类突变现象在大自然里以及在技术过程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之下会变成液体,天气的突然变化会产生暴风雨,地壳的剧烈运动会引起地震,桥梁的扭曲会导致断裂,容器里的几种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会发生化学反应,胚胎的发育,等等,这些现象都是突变现象。以前科学家们在研究这类突变现象时遇到了各式各样的困难,其中主要困难之一就是缺乏恰当的数学工具来提供描述它们的数学模型。1969年法国数学家R.托姆在他的题为《生物学中的拓扑模型》一文中,首次在奇点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描述突变现象的数学模型。稍后,他在著名的《结构稳定与形态发生》一书中又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思想,这就是现在人们所称的突变理论。
泽曼机是E.C.泽曼为阐述突变理论而构造的一个力学例子。□是一个半径为1的圆盘,它可以围绕□□平面的原点□自由转动。□是□□平面上的一个固定点,□□的长为3,□是圆盘上的一个固定点,取两条长度为1的弹性带子,把其中的一条的一端固定在点□,另一端固定在圆盘上的点□处;另一条弹性带子的一端固定在□处,另一端□在平面上自由移动。当点□在平面上连续变动时,只要□□的长度大于1,那么在弹性力的作用下,一般说来,圆盘是跟着□点的移动而连续地转动。在实验中发现,当□移动到某些点时,圆盘会从一个状态跳跃到另一个状态,发生了不连续的变化即突变。通过实验就可以看到这种突变点构成一条如图1 泽曼机所示的尖点状的曲线。对这样一个力学系统的运动,取直线□□为□轴,首先找出刻画圆盘状态的参数,可以用□□与□□的夹角□□来刻画圆盘的状态并称□为状态参数,或称内参数。点□的运动控制着圆盘的运动,所以点□的坐标(□,□)就称为控制参数或外参数。由胡克定律可知,这个力学系统有个势函数。当两条弹性带子的长度分别为□□、□□时,它们的总势能为□=(□□-1)□+(□□-1)□,式中□□=□□,□□=□□,将
□代入□,□可以看出□是□、□、□的函数。由极小势能原理可知,当点□□的坐标为(□0,□0)时,圆盘状态□□0应使□(□0,□0,□0)为势函数□(□,□,□)的极小值。也就是说,这个力学系统的状态(□□,□,□)应满足方程式□。在三维空间(□,□,□)□□□□□中, 方程式□确定一曲面,记作М□并称它为状态曲面或突变流形。它上面的点代表这个力学系统的一个状态。从奇点理论研究的结果知道,可以选取适当的坐标 (□,□,□)□使得函数□在新坐标系中有很简单的分析表达式:
□而状态曲面М□由方程
□所决定。这个曲面图形如图2 尖点型突变所示。几何上曲面М□是这样描述力学系统运动的:为了使图看起来清晰,把□,□平面沿□轴向下平移一个距离,□□表示М□到(□,□)平面的垂直投影,曲面М□的两条折叠线在□□下的像是一条尖点曲线□,给定一点□0(□0,□0),圆盘的状态□0应该使
□,即 (□0,□0,□0)是曲面М□上的一点 □0,亦即通过点(□0,□□)平行于□轴的直线与М□的交点就是□。当控制参数□=(□,□)在平面上沿一条曲线从□0连续地变到□□,□□时,相应的代表系统状态的点□就从□□连续地沿着曲面上一条曲线变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