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瞿昙寺投诉电话 西宁市旅游投诉电话:0971-6117282
青海省旅游投诉电话:0971—6159841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瞿昙寺为国务院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乐都县境内距县城25公里的瞿昙乡。寺院依山傍水,总体布局为一长方形,占地1.4公顷。由殿堂、碑亭、钟楼、鼓楼等组成的一组明代建筑群。寺内的隆国殿、宝光殿雕梁画栋,古朴典雅。两面厢廊九曲回肠,各种壁画细赋优美。该寺建于明代以前,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特赐寺额为“瞿昙”。瞿昙即“乔达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姓氏和尊称,从此该寺就称为瞿昙寺。虽历经600余年,该寺古风犹在,被誉为“乐都小故宫”。 门票:15元 |
|
瞿昙寺联系方式 地址:乐都瞿昙乡境内的罗汉山马圈沟,距西宁市80余公里。
邮编:810000 瞿昙寺投诉电话 西宁市旅游投诉电话:0971-6117282
青海省旅游投诉电话:0971—6159841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瞿昙寺景区荣誉 国家aaaa级旅游区(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瞿昙寺门票价格 15元 瞿昙寺节庆活动 西宁的民间节日,主要有塔尔寺四大法会(以下均以农历计):
1、跳欠(正月十四)酥油花展(正月十五);
2、跳欠(四月十四)晒佛、跳欠(四月十五);
3、晒佛、跳欠(六月初六)转金佛(六月初八);
4、全天晒佛(九月二十二)跳欠(九月二十三)。
四大法会上最有特色的活动,是塔尔寺灯节,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届时全县组织大法会,并展出酥油花。展出集油塑艺术之大成,规模宏大,展品多姿多彩。入夜以后,灯光和月光交相辉映,每年都吸引大批游人赴会观赏。
瞿昙寺开放时间 8:00——17:00 瞿昙寺最佳旅游时间 每年5月至9月,是西宁最佳旅游季节。 瞿昙寺特别提醒 西宁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礼仪和规矩在西宁十分必要。
1 如在穆斯林家庭住宿,不经允许不要擅自进入厨房,穆斯林的厨房一般不欢迎非穆斯林参观,也不要进入主人特别是女主人的房间。对于穆斯林家庭的与内地不同的男女地位和分工等不要大惊小怪。宗教器物不要触碰。在穆斯林家庭饮食要随同清真标准。
2 清真寺在礼拜时间一般不欢迎非穆斯林参观,但穆斯林的礼拜确实是值得一看的,应当征得同意后才可参观拍照,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穆斯林带你进入,然后由他安排你在一旁观看。
3 塔尔寺附近有许多强卖藏刀的不法之徒常常聚集在寺庙门口以恐吓方式威逼游客购买他们的刀和其他物品,遇到这些人不要表示出对其商品的任何兴趣,不要驻足观看,到街两边的商店里购买需要的物品。这种情况在其他一些旅游点也存在,因此需要特别小心。
4 西宁本地的青梨酒颇为醉人,饮酒以自己平日普通白酒酒量的三分之二为宜。
瞿昙寺美食 西宁的餐饮,在西北也是小有名气。当地人大多用本地的土特产品作原料,因此饮食风味独特。尤其是民族特色菜肴和地方风味小吃:如殷凉粉、余酿皮、康猪肉、李羊头、辛酸槽、宋精兑等,大多经济实惠,这些小吃,共同的特点是用姓氏命名,明显地揭示出个体经营的特色。
西宁的一些高档餐馆还经营高原风味佳肴:蜂尔里脊、蛋白虫草鸡、鸳鸯芙蓉发案、酥合龙、清汤羊肚、人参羊筋、松鼠鲤鱼、金鱼发菜、菊花鲤鱼、烤羊肉等。这其中虽然有些是名贵菜肴,但有很多已成为大众家常菜。除上面所说的有名风味小吃外,西宁还有杂碎、煮羊肝、平板蒸鱼等,在其他城市难以尝到的风味佳肴。
瞿昙寺住宿 青海宾馆(黄河路158号,tel:6144888、6144896),位于西宁市中心,为四星级涉外旅游饭店,是西宁最豪华的宾馆。在火车站可坐22路车到儿童公园下。房间装修档次不一:最高295元/标间,最低198元/标间,24小时有热水。酒店里可用牡丹卡、长城卡消费,娱乐设施齐全。
西宁宾馆(七一路348号,tel:8458701)是一个典型的拥有各式中式花园清静的地方。从火车站对面乘坐9路公共车(票价5角)到第七站下车便是该宾馆,或者坐出租车,也不过十几块钱。三星级的宾馆有2号楼和4号楼两幢楼房,房间内都有电视、电话(可打长途,计时收费)等设施,并有热水可供淋浴,但在凌晨02:00以后就只有冷水了。2号楼双标间166元,配有电话、电视等设施;4号楼新装修过,房间比2号楼大,也更舒适;双标间价格256元。另有少量的三人间;均不外加服务费。
西宁大厦(建国路61号,tel:8149995)是两星级宾馆。从火车站步行到这里只要10分钟,或乘1路公共汽车两站下车即可,如打的只要4元就足够了。新楼的两人标间价格为165元,房间里有热水供应,但到24:00以后就没有了,此外在大堂内有ic卡电话机。在后观的老楼里有两人带淋浴的房间,价格从50到80元不等。
黄河大厦(祁连路、黄河路,近五一桥,tel:8149020)。从火车站打的只需4元,另外可乘32、11、29路公交车,坐两站即到。大厦内房间类型有:双人间50元,每床25元;夫妻间60元;三人间15元;四人间20元。房间内全天都有热水可洗脸,淋浴的热水供应时间为晚上9:00-12:00以后。房间内可打长途,计时收费,退房后一起结帐。
华侨大厦(北大街30号,tel:8231888)是两星级宾馆。从火车站坐1路车到大十字站下,往北走100米即是;如打的7元左右就可以了。房间价格:平时200元/标间,淡季:120、150、170元/标间不等,24小时供应热水。宾馆内有舞厅、茶舍、桑拿等娱乐设施。接受长城卡、牡丹卡、龙卡消费。
此外,建银宾馆(位于西大街西门)也是不错的选择。宾馆高28层,是三星级标准;门市价328-398元,免收服务费,可打8折。
城中最实惠还可以讨价还价地方是邮政公寓宾馆(tel: 8140711)。互助路138号, 位于火车站东部,仅仅需要几分钟的步行。这里不仅服务态度良好而且极清洁,床位价16元到18元不等,双人间带淋浴只38元。楼下发廊自带洗发水洗头只须2元钱。
另一处不太贵的地方是城东关花园北街的青海民族宾馆(tel:8225951)。三人间共用淋浴床位价是20元,而那些有淋浴的三人间的床位价从35到此为48元不等,双人间是90元或108元,虽然这些看起来并不值这个价钱。到城里观光住在该宾馆是很方便的,因它接近主要的商贸区,以及邮政大楼和中国银行。 瞿昙寺购物 西宁土特产品种繁多,出口商品中大约有80%以上是土特产品。主要有:湟中昆仑彩石、西宁与共和的地毯、高山草地青贝母、门源鹿茸、西宁都兰羊肠衣、湟源大黄等。此外,绿色食品、乳制品系列、三刺系列、虫草系列等保健、营养食品等,多数已蜚声国内外。蕨菜、麝香、鹿茸、冬虫夏草、雪莲、牦牛绒等省内名特产,这里也可买到。其中最受游客欢迎的还应该算是当地特产的“雪莲”牦牛肉干。
裘皮:西宁高档制裘皮资源极为丰富。有石貂皮、狐狸皮。中档制裘皮原料有旱獭皮、沙狐皮、海青皮、康鼠皮等。用于制裘用的裘皮主要是绵羊和羔羊皮,其中以黑紫羔皮最为有名。
工艺品:如酥油花、仿出土彩陶、彩蛋、藏刀、银器等,在艺术质量上也有很大提高。 瞿昙寺交通 可到西宁汽车站(火车站对面)乘到乐都的长途客车,路程80公里左右,票价10元左右。 瞿昙寺玩法 参观、访古、朝佛、旅游观光、
瞿昙寺位于乐都瞿昙乡境内的罗汉山马圈沟,距西宁市80余公里,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寺名为朱元璋所赐,寺院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万平米,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以建筑宏伟,文物珍贵,壁画精美而著称于世,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瞿昙寺历史悠久,总体建筑布局雷同于北京故宫,有“小故宫”之称。建筑格局为前、中、后三进院落,其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和隆国殿等主体建筑,依山势逐层升高,两侧对称地建有御碑亭、小钟鼓楼、壁画回廊、宝塔、配殿、经堂、大钟鼓楼等。布局规范,高低错落有致。形式各异的殿堂,石绿色装饰的彩画,古朴浑厚的斗拱,体现了典型的明代建筑艺术风格。
在这些建筑中,隆国殿是全寺最具代表性,最高大壮观的建筑。重檐庑殿式屋顶,建筑面积912平方米,建于2米多高的花岗岩台基之上,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富丽堂皇。
瞿昙寺珍藏有十分丰富的文物,琳琅满目,不胜枚举。弥足珍贵者如明皇帝所赐的御碑,明清时的十多方匾额,御制的金印、银印、铜印、象牙图章、象牙佛珠、檀香木佛珠,石雕米拉日巴像,明青铜巨钟等。寺内约800平方米的壁画,在国内藏传佛教壁画中历史最为久远。寺内的画廊在当地民间被称为“七十二间走水厅”,由中殿(宝光殿)开始,自两侧拾级而上,有斜廊相接,连檐通脊,高低错落有方,下有排水暗道,为瞿昙寺建筑艺术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画廊内壁画面积有370多平方米,描绘了释迦牟尼从降生到圆寂的生平经历,画技高超,层次分明,生活气息浓厚。画面采用矿石颜料绘制,虽经600多年风雨,仍艳丽如新。
瞿昙寺依山傍水,雄伟壮观,其内涵丰富的建筑艺术,佛教艺术,雕塑艺术和绘画艺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信士和旅游宾客前来朝佛,旅游观光。 |
|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瞿昙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瞿昙镇,距县城约21公里,距省会西宁70多公里。是青海著名的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占地52亩,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这座规模宏大的汉式建筑风格的藏传佛教寺院,是在明王朝扶持藏传佛教以统治藏区的政治背景下,由三罗喇嘛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创建的,明太祖朱元璋于次年以佛祖释迦牟尼的姓氏赐名为“瞿昙寺”,此后又经历永乐、洪熙、宣德各朝钦派太监及匠师扩建。
寺院选建在雄浑而清幽的风水形胜之地,沿着南向偏东的轴线布局,背倚罗汉山,前临瞿昙河,面朝凤凰山,远可望雪山,同自然环境有机和谐地融成一体。寺院原围有土城,形势险固,可惜目前仅存残垣断壁。
瞿昙寺建筑组群划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三进院落,中院和后院周匝廊庑;沿着中轴线序列山门、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和隆国殿;两侧对称建有御碑亭、小钟楼、小鼓楼、配殿、香趣塔和大钟楼、大鼓楼等。其中,前区基本呈汉地佛寺“伽蓝七堂”格局。后区巍峨壮丽,冠于全寺的隆国殿,两翼有呈向上朝拱之势连缀抄手斜廊,还有造型端庄的大钟楼和大鼓楼对峙左右,则明显仿自明代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太和殿)和两翼抄手斜廊以及文楼(体仁阁)、武楼(弘义阁)的布局意象,堪称明清北京故宫的“活化石”。另外,主体建筑群东北,还有一组两进院的活佛住所即囊谦,为青海地区民居建筑风格。
瞿昙寺的汉式建筑风格十分典型,在类型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中独树一帜,实际也是清代北京和承德等地大量兴建的汉式藏传佛教寺院的先声。其基本完好的的建筑遗存,包括风水格局、廊院、抄手斜廊、建筑彩画、壁画、御碑等等,为古代艺术、文物和建筑史等研究留下了具有重要价值的众多珍贵实物资料,也成了为引人入胜的观光旅游胜地。
瞿昙寺,国务院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乐都县城南21公里处的马圈沟口。背依罗汉山,面临瞿昙河,北傍松花顶,南望照碑山,是一组古色古香的明代建筑群。自明洪武年间创建迄今,已历600多个春秋。这座寺,以雄浑古朴、文物珍贵和拥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巨幅彩色壁画驰名西北,被信仰藏传佛教的藏、蒙古、土等民族景仰为佛教圣地,迢迢远来,进香朝拜;也是青海省最著名的花儿盛会区之一。
瞿昙寺坐落在略成正方形的城堡内。土城名为"新城"。寺占新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从山门起的的中轴线上,依次为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大型宫殿式建筑,两侧建有御碑亭、护法殿、壁画廊、左右小经堂、四座镇煞佛塔、大小钟鼓楼。这些形制各异的殿堂,错落有致,气势宏伟。据说,瞿昙寺创始人三罗喇嘛选择这块圣地时,罗汉山松柏参天,瞿昙河畔杨柳荫浓,一泓清泉流于石山,水光接天,明彻半壁。三罗面对灵地,歇杖憩息。临行时忘携禅杖,回去取时,禅杖已在泉边扎根生长,后来就成为象征高?的珍珠树。寺的正门叫山门,宽三间,面积150平方米。在前院左右两侧分布着两座御碑亭,藏语叫"四门碑亭”。院西侧还建有金刚殿,他是前、中院的分界和过道,十分幽雅。瞿昙寺殿居中院前部,初建于民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清乾隆47年( 1782年)改建葺修。 宝光殿居中院后部,竣工于永乐16年( 1418年)。隆国殿,俗称大殿,和瞿昙寺殿、宝光殿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是全寺最高大壮丽的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重檐庑殿顶,四面设明廊,屹立在宽大的须弥座台基上,前面伸出月台一方,月台左右各设踏垛九级,四面以红砂石栏杆围绕。大小钟鼓楼分别在隆国殿前左右两侧,东西对峙,上设隔扇槛窗,平台外加护栏,可供游人凭栏远眺,欣赏寺内外风光。 壁画廊的巨幅彩色壁画,即所谓“七十二间走水厅”,面积约400平方米,堪称为该寺艺术之最。壁画所绘,多为佛教传说故事。“叨利天众迎佛升天宫图”、“善明菩萨在无忧树下降生”、“净饭王新城七宝衣履太子体”、“龙王迎佛入龙宫图”、“六宫娱女雾太子归宫图”等等。构思巧妙,驰骋想象,贯通三界,纵横太空。技法之纯熟,形象之生动,达到很高的境界,虽历经五百余年,色彩依然鲜艳夺目。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外宾曾来参观,其中有人赞叹说:“画技精炼,构思奇特,真是画中瑰宝,不可多得”。
藏语称“卓仓拉康果丹代”,亦称“卓仓多杰羌”,意为 “乐都持金刚佛寺”,附近群众俗称“拉康囊”,意为“佛堂内”。位于曲坛乡所在地,南距县城约17公里。瞿昙寺的开创僧三罗喇嘛,法名为桑杰扎西,《明史》作“桑儿加查实”,俗称海喇嘛,生于元末至正年间,明永乐十二年(1414)卒,系西藏洛扎县卓垅人,为噶玛噶举派僧侣。约在明初,三罗喇嘛游历来青海,曾长期住青海湖海心山静修,后移居乐部南山。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被朱元璋请到京城,尊为上师,并由明王朝拨款,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建寺。翌年,朱元璋赐名“瞿昙寺”。
瞿昙寺从初建到后来的扩建,都得到明王朝的大力扶植,明朝封三罗喇嘛为西宁僧纲司都纲,成为西宁卫的宗教首领。明王朝历届皇帝为瞿昙寺赐匾额、修佛堂、立碑记、封国师、赐印诰 ,以瞿昙寺为纽带,加强对河湟流域以及柴达木地区的统治。三罗喇嘛的家族成员定居瞿昙寺一带,世代为当地土官,该家族因来自卓城,故称“卓仓”,当地发音作“角仓”,后来又逐渐成为乐都南山地区的地名。又因三罗喇嘛与西藏佛教噶举派祖师玛尔巴同族,故称其家族为“玛尔仓”,意为“玛尔家族”,当音变为“梅氏家族”。梅氏家族直到解放前夕的瞿昙寺管家梅香曲,一直是当地的实权人物。瞿昙寺在清代前期仍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视,该寺出身于梅氏家族的班觉丹增,在康熙年间受封为“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其侄阿旺宗哲亦得到同样的封号。雍正元年,罗卜藏丹津反清,瞿昙寺受到牵连,寺主阿旺宗哲在兰州被囚禁7年,所赐印诰收回。自此,瞿昙寺走向衰落。
瞿昙寺原属噶举派寺院,明末格鲁派崛起后,改宗格鲁派,出现了智合仓、卓仓曼巴仓、卓仓居巴仓三个转世活佛系统,其活动中心转向塔尔寺,在塔尔寺建有噶日哇。其中,智合仓以该寺开创僧海喇嘛为第一世,成为该寺寺主。“智合” 意为石岩,源自海喇嘛曾修炼于当地的官隆岩洞,故名“智合仓”,亦称“智合木洛”。实际智合仓的转世系统始于班觉丹增。班觉丹增又名官却图多央增,清康熙年间出生于梅氏家族,受封为“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二世罗桑丹贝尼玛(1744 —1807),凉州乃亥央人,曾于1793年任塔尔寺第三十六任法台;三世噶桑丹增嘉措(1810-1873,亦作罗桑旺秀噶桑嘉措),凉州达垅沟人,1851年任塔尔寺第五十六任法台;四世罗桑噶桑嘉措,1876年出生于乐都南山,1899年曾任塔尔寺第七十六任法台。1958年前,瞿昙寺保存有海喇嘛及从班觉丹增至罗桑噶桑嘉措历辈转世的灵塔。因其二、三世出生于凉州,故当地以他们的生地称之为“凉州佛”。又因该系统追认的第一世三罗喇嘛传说乘骑一头白牛,人称“朗嘎哇”,故亦称瞿昙寺寺主智合仓活佛为“朗嘎哇”。卓仓曼巴仓源自一世智合仓班觉丹增之弟阿旺诺尔布。阿旺诺尔布亦住持过瞿昙寺,谢世后以贡塘活佛弟子罗桑贡却尼玛为其转世,曾任塔尔寺曼巴扎仓第十五任堪布,故称该转世系统为“曼巴仓”。卓仓居巴仓源自一世智合仓班觉丹增之侄阿旺宗哲。阿旺宗哲又名宗哲桑布,雍正年间曾被清朝在兰州拘禁7年,去世后以噶桑扎西嘉措为其转世。噶桑扎西嘉措,1779年生,曾任塔尔寺居巴扎仓第三十九任堪布,1828年任塔尔寺第五十任法台,故称该转世系统为卓仓居巴仓。解放前夕,该寺三个活佛系统只剩下智合仓(凉州佛或朗嘎哇)和卓仓居巴仓(亦称居巴佛)两个活佛,其中本世智合仓为寺主,名仓成善,现平安县政协委员。
历史上瞿昙寺领属13寺,但13寺的全部情况缺乏详细记载。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瞿昙寺有属寺10座,即称作“卓仓贡扎什伦布”的药草台寺,瞿昙寺背侧的宗塔静房、杰拉静房、甲本静房,瞿昙寺正面的辛钦静房,瞿昙寺东面约900米处的尕楞桑珠林寺,瞿昙寺上部沟脑的多杰扎玛静房、交头洞静房、角加静房,位于今中坝乡的普拉央宗寺。以上佛寺,除药草台寺和普拉央宗寺外,其余规模都不大,解放前夕多已消亡。药草台寺为瞿昙寺下院,是瞿昙寺僧人的主要学经处,普拉央宗寺则为主要静修地。
瞿昙寺是乐都南山地区最大的寺院,是一座明代汉式宫廷建筑风格的古寺,整个寺院依山傍水,高低错落,气势宏伟。全寺共有三个院落,由山门、左右碑亭、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隆国殿、护法殿、三世殿以及左右回廊、钟鼓楼等主要建筑组成。其中,瞿昙寺殿(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宝光殿(建于明永乐十六年)、隆国殿(建于明宣德二年)为该寺主体建筑,共有瓦房27间,其它殿堂10座,共有瓦房、楼房、平房68间,长廊145间,昂欠3处,一处为瞿昙寺昂房,计有楼房28间,平房22间,马棚8间,草房9间;一处为药草台寺昂房,计有楼房29间,马棚40间,草房6间,另吉哇昂有平房49 间,总计430余间。全寺建筑共占地41.36亩,整个布局和殿堂的飞檐、斗拱、画栋、藻井等具有明代宫殿风格,寺内现存明代汉藏文对照御制碑,明清匾额十块、明宣德二年铸造的青铜巨钟一口、香炉三鼎、明钹、象牙佛珠、檀香木佛珠、石雕米拉日巴像以及明清统治者所赐金印、象牙印、景泰蓝花瓶等许多珍贵文物。该寺厢廊壁画约400平方米,技法纯熟,有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其内容除反映佛陀本生、业绩等宗教题材外,也有反映历代皇帝扶植瞿昙寺和该寺上层人物进京的内容。解放后,瞿昙寺受到国家重点保护,除原来的僧舍19院 197间减少为6院66间外,其它近400间殿堂建筑完好。明清时期,瞿昙寺管辖瞿昙寺沟、峰堆沟、马哈拉沟、高店沟、观音堂沟、双塔沟、虎狼沟等7条沟(当地称为“海子”)。清初,当地有“七份佛差,三份县差”之说,即农民纳差十分,先给寺院七分,后给县府三分,可见寺院收民粮之多。清雍正年间,因罗卜藏丹津事件株连,清朝取消佛差,命“粮入大仓,民归县”。瞿昙寺遂购买附近土地近5000亩出租给农民,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据乐都县委统战部统计资料,1954年,该寺公众占有水地38.5亩,山地37亩,私人占有山地19.7亩,旱地8.5亩,”合计水地38.55亩,山地56.7亩,旱地8.5亩。另有树林9处,计29.7亩,成材树木3600棵,油房水磨各1座、马1匹、骡2头、牛3头、羊13只、猪4头。另外有黄金36 两,白银5000两,白洋2100块,作为高利贷或经商资金。1958 年时。土地达144.8亩(内私人土地40.5亩),马、牛共51头房68间,长廊145间,昂欠3处,一处为瞿昙寺昂房,计有楼房28间,平房22间,马棚8间,草房9间;一处为药草台寺昂房,计有楼房29间,马棚40间,草房6间,另吉哇昂有平房49 间,总计430余间。全寺建筑共占地41.36亩,整个布局和殿堂的飞檐、斗拱、画栋、藻井等具有明代宫殿风格,寺内现存明代汉藏文对照御制碑,明清匾额十块、明宣德二年铸造的青铜巨钟一口、香炉三鼎、明钹、象牙佛珠、檀香木佛珠、石雕米拉日巴像以及明清统治者所赐金印、象牙印、景泰蓝花瓶等许多珍贵文物。该寺厢廊壁画约400平方米,技法纯熟,有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其内容除反映佛陀本生、业绩等宗教题材外,也有反映历代皇帝扶植瞿昙寺和该寺上层人物进京的内容。解放后,瞿昙寺受到国家重点保护,除原来的僧舍19院 197间减少为6院66间外,其它近400间殿堂建筑完好。明清时期,瞿昙寺管辖瞿昙寺沟、峰堆沟、马哈拉沟、高店沟、观音堂沟、双塔沟、虎狼沟等7条沟(当地称为“海子”)。清初,当地有“七份佛差,三份县差”之说,即农民纳差十分,先给寺院七分,后给县府三分,可见寺院收民粮之多。清雍正年间,因罗卜藏丹津事件株连,清朝取消佛差,命“粮入大仓,民归县”。瞿昙寺遂购买附近土地近5000亩出租给农民,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据乐都县委统战部统计资料,1954年,该寺公众占有水地38.5亩,山地37亩,私人占有山地19.7亩,旱地8.5亩,”合计水地38.55亩,山地56.7亩,旱地8.5亩。另有树林9处,计29.7亩,成材树木3600棵,油房水磨各1座、马1匹、骡2头、牛3头、羊13只、猪4头。另外有黄金36 两,白银5000两,白洋2100块,作为高利贷或经商资金。1958 年时。土地达144.8亩(内私人土地40.5亩),马、牛共51头(匹)。
翟昙寺僧人到明末时达500余人,到清末减至300余人,解放前夕60余人,1958年前夕只剩下18户34人(其中活佛凉州佛仓成善和居巴佛梅居巴2人,完德12人)。主要僧职人员除两名活佛外还有管家梅根登、梅香曲。组织管理方面,梅凉州佛下设法台、僧官、经头各1人,均任期3年,主管宗教事务,另设众僧管家4人,任期1年,主管寺院行政事务。寺内设时轮学院。1958年后,翟昙寺成为全省被保留的11座喇嘛教寺院之一,“文革”期间关闭。。1980重新开放,现有住寺僧人7户10人(其中阿卡5人,完德5人)。全寺有树林40亩,牛23头,油房水磨各1座。 |
|
瞿昙寺殿 | 西宁瞿昙寺 | 瞿昙寺花儿会 | 青海乐都瞿昙寺 | 乐都瞿昙寺壁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