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 : 中药材 > 目的论
目录
No. 1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为某种目的所决定的学说。有外在论目的论和内在论目的论。中国西汉董仲舒提出人间的一切都是天”有目的地安排的。神学家认为上帝或神有目的地创造和安排了世界万物。目的论在自然科学发展中,曾把只适用于人类活动的目的范畴推广运用于自然界,将目的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原则。
No. 2
  目的论(的dì) :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为某种目的所决定的学说。有外在论目的论和内在论目的论。中国西汉董仲舒提出人间的一切都是“天”有目的地安排的。神学家认为上帝或神有目的地创造和安排了世界万物。目的论在自然科学发展中,曾把只适用于人类活动的目的范畴推广运用于自然界,将目的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原则。
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 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由于功能翻译理论就是以“目的原则”为最高准则,而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片名翻译的最终目标和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影片的主要内容,并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因此我们需要对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流派做简单了解。
  第三阶段: 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第四阶段: 克里斯汀娜·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克里斯汀娜·诺德对功能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
哲学目的论
  teleology
  用目的或目的因解释世界的哲学学说。认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规定事物存在、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因和根据。其根本点是把自然过程拟人化,把目的这个只为人的活动所固有的因素强加给自然界。目的论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即外在的目的论和内在的目的论。前者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发生并秩序井然,都是神的目的所安排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外在的目的论的早期代表,到中世纪则为宗教神学所利用和发挥,成为宗教神学的核心思想。内在的目的论认为事物的必然性存在于目的性之中,进而把目的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定,是比必然性更高的原则。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内在的目的论的奠基者。
  人格理论上的目的论
  弗洛伊德根据先前的经验来严格的解释成年人格,这叫因果性。荣格认为,这种信条不仅是不完善的,而且还给人一种沮丧和绝望之感。因为他强调一个人将要形成的是由他已获得的东西决定的。尽管荣格并非完全怀疑因果论,但他感到为了对人的动机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必须补充目的论目的论意指人类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即未来对我们的吸引和过去对我们的促进是同样重要的。换句话说,要真正地了解一个人,就必须了解他(或她)未来的目标和愿望。这是从个人的情况来看;而从更一般的状况来看,一切人类都被它的集体潜意识引向未来。由于原型具有产生对某种经验的敏感性的特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将指导人类行为朝着进一步理解和最终按照集体潜意识的内容行动。从个人情况来看,一个人的生活受到他的目标和愿望的极大影响,但是全人类是被自身原型所驱动,朝着对他们人格的更深入的理解和对所有人格结构部分的协调组和推进。
百科辞典
  mudilun
  目的论
  teleology
    用目的或目的因解释世界的哲学学说。在如何解释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上,目的论认为某种观念的目的是预先规定事物、现象存在和发展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原因和根据。目的论的根本点是把自然过程拟人化,把目的这个只为人的活动所固有的因素强加给自然界。目的论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即外在的目的论和内在的目的论
    外在的目的论 用神的目的来解释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的学说。它是目的论的最典型表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是外在的目的论的早期代表。他否认事物发展的客观因果性和规律性,认为自然界的事物之所以成为它们存在的那个样子,是由于神的有目的的安排;事物都是由理智产生的,并为某种有用的目的而存在。柏拉图同样宣扬这种目的论。他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发生并且秩序井然,是因为作为创世主的神为宇宙制定了理性目的和方案。在中世纪,外在的目的论为宗教神学所利用和发挥,成为宗教神学的核心思想。17~18世纪,外在的目的论观点在自然科学理论,特别是在生物学理论中也曾得到广泛传播。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最高的普遍的思想,是关于自然界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是浅薄的沃尔弗式的目的论,根据这种理论,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第449页)。在中国,汉代的董仲舒是宣扬外在目的论的著名代表。他鼓吹天有目的地创造人,并且为了人而创造万物。
    内在的目的论 认为事物本身的必然性中存在着目的性的学说。内在的目的论是由亚里士多德奠定的。他把目的规定为自然事物本身的内在决定性。他虽然肯定事物的存在有必然性,但认为它们一定是有目的的,在由自然产生出来的东西里面,存在着有目的的活动;事物不是由于必然性才存在,目的才是事物存在的真正根据和推动者,目的是比必然性更高的原则。17世纪的G.W.莱布尼茨,通过他的单子学说和关于事物的质是理由的原则,宣扬和论证了内在的目的论思想。他认为事物有其动力因,也有其目的因。在考虑事物时,不要停留于动力因,须进而达到目的因。G.W.F.黑格尔发挥了关于内在的目的性的观点。他把目的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定,认为它存在于事物的必然性的历程里。在黑格尔之前的I.康德从先验唯心主义和“物自体”不可知的观点出发,也赞成内在的目的论。他一方面注意到用机械决定论解释不了有机的自然产物,因而提出在考察有机的自然产物的时候,可以设想它有某种内在的目的,必须引入目的论的原则;另一方面,他又承认目的论原理是一条主观原理,它既不能从经验中得出,也不妨碍物理的机械作用原理。内在的目的论往往同外在的目的论相通。黑格尔就宣称:“当我们说世界是受天道的支配时,这意思就包含那前定的目的或神意在世界中是普遍有效力的,所以依此而产生出来的事物是与前此所意识着意愿着的目的相符合。”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用决定论原则同唯心主义目的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彻底驳斥了目的论观点,并为合理解释生物有机体的合目的性、人类活动的自觉目的,奠定了科学的哲学基础。但是,现代的新活力论、新拉马克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以及其他一些唯心主义哲学流派,仍然以不同的方式宣扬目的论
    现代控制论摒弃了关于目的论的传统涵义,把“目的论”一词作为“由反馈来控制的目的”的同义语。控制论的目的论认为,一切带有负反馈调节机制的控制系统都有内在目的。这一观点有助于人们认识自动控制系统的调节机制。然而实际上,任何机器,包括自动机都不可能有内在的目的,因为以客观规律为根据的目的不仅包含着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趋达某种目标的必然性因素,而且包含着反映主体(人)一定需要的必要性因素,机器没有也不可能有自身的需要,当然也谈不到所谓内在的目的。控制论中所说的目的论,实质上是解释控制系统反馈机制的一种方法。
     (夏甄陶)
    
英文解释
  1. n.:  finality,  teleology
相关词
德国翻译家翻译翻译理论
包含词
目的论的无目的论目的论者
无目的论的虚构目的论翻译目的论
历史目的论神学目的论艺术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目的论(的dì)目的论与不可知论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