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和维西县境内,保护区地跨九个乡(镇),即:德钦县的升平镇,奔子栏乡、霞若乡,维西县的巴迪乡、叶枝乡、康普乡、白济汛乡、攀天阁乡和塔城乡,地理坐标界于北纬27°24′-28°36′,东经98°57′-99°25′之间。西北起昂吾丫口,经赫马垭卡、巴杂垭卡至斯木达江边;东以金沙江为界下至奔子栏,沿2,838高地山脊上至资盖松亚,过格里丫口,沿山脊至曾家薄,过珠巴洛河到霞若村公所,再沿布养坪后山上至4083高地、下落帕米沿国有林界至维西、德钦县界,沿山脊下至糯拥3370高地。南沿许贡箐、汝河后山林班线至习究腊普河边,沿河至使垮底上山,过阿茶、日沙勒、背母座梁子至收朵,再沿南山后山至马斯达里河边。北上仙人洞沿国有林界过小羊场、老楼房、石门关、叶枝后箐、塞美堵、乍尼那、尼色陇鼓至4504高地丫口,再沿白马雪山山脊上至昂吾丫口。总面积281640公顷。
地貌概况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本区经受了多次构造变动的影响,在岩石软硬抗蚀能力不同的条件下,又经各种外营力的长期雕塑与改造,形成了保护区目前的地貌形态。因此,保护区及附近的地貌形态十分复杂,与其它地区的地貌形态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保护区地势北高南低,处在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接触地带,或视为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因此,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生物资源,过渡色彩非常明显。
(1)地貌特征
①以雄伟陡峭的高山、极高山、峡谷为主。保护区内的山地属横断山脉东部云岭的一部分,是由白马雪山主山脊东西两侧和南部、格里雪山东北部而组成的。平均海拔高度均在4000m以上,白马雪山的主峰扎拉雀尼海拔5429m,北段人子雪山主峰也在5000m以上,这些雪山山巅终年积雪。山地两侧分别被澜沧江与长江上游金沙江河谷所包围,河谷底部切割很深,谷底海拔只2,000m左右。从白马雪山山巅到金沙江谷底高差近3,500m,属深切峡谷类型。
②冰川、冻土地貌发育。保护区是云南省纬度偏高、位置较北的高大绵长山地,易受北部青藏高原和西风北支气流冷空气的影响,又因地势高耸,有的地方常年积雪,有的地方半年积雪,在雪线4,500m附近终年积雪,在主峰附近发育有小型的现代冰川。在雪线附近,冻土寒冻风化地貌普遍也很典型。
③缺少盆地、河谷平原。在保护区及附近地段,不见盆地、河谷平原,只有在珠巴洛河下游才见有小型的侵蚀河谷盆地;另在两条大江的河道上,大型支流汇合处,有冲洪积扇堆积而成的小型宽谷平原,规模很小,而又会受到河流的再切割,与广大山地相比,可忽略不计。以山地占绝对优势,盆地及河谷平原极少且小。
④白马雪山分水岭向两侧呈阶梯状下降,多级阶梯是由剥蚀面和断层平台构成,西坡澜沧江坡面陡峭,东坡金沙江坡面相对较为倾斜。
(2)地貌类型
保护区从白马雪山的整个山体来看, 大地貌类型或称一级地貌形态比较单一, 是一组高大雄伟的高山和极高山。其二级或三级微地貌较为复杂,细分为山地、峡谷、宽谷或河谷、小平原、冰川冻土地貌及重力风化地貌等类型。
水文概况
保护区内的河流数量众多,除了金沙江干流外,还有一、二级支流50余条。这些河流除了珠巴洛河为较大一级支流外(长约114km),其它均短小,仅有20km或更短。从流域面积来看,珠巴洛河最大,流域面积为1835km2,其它河流的流域面积均在300km2以下。
在众多河流当中,金沙江虽为水系的干流,但对保护区的影响却没有珠巴洛河大。珠巴洛河不仅几乎纵贯整个保护区,其支流也较多,除了一级支流,有些二级支流,,不论河长还是流域面积,比干流中的某些一级支流还大。可以认为珠巴洛河是区内的主要河流。从河型特点及水系结构看,差异很大。 在保护区的北部和东北部,金沙江干流从保护区下部通过,众多小支流, 直接流入干流河道,很少二级支流。主支流多高角度相交,呈羽状水系的结构形态。在金沙江的较大的支流(如珠巴洛河)上,主流与支流,支流与支流间均呈锐角相交,构成树枝状水系的结构形态。珠巴洛河的一些二级大型支流,如札巴河、槽坡龙曲河、同古树龙巴河等,也呈树枝状水系的结构形态。金沙江的另二级支流,永泥用曲和普金用巴两河,与金沙江干流呈羽状水系结构,而自身主支流的结构形式也为树枝状水系。
不论金沙江干流还是珠巴洛河等大小支流,均属山地型河流,同样具有河谷深切、河床狭窄、落差大、水流急湍、流速大,下切侵蚀力强、沿河床多巨大石砾堆积等相同的特点。所不同的是:金沙江干流的落差小于支流,比降略小,流速则比众支流小,但由于流量大于众支流,其动力仍是大的。珠巴洛河等大支流介于小支流与干流之间。发源于山顶、直流入干流的小支流的落差最大,水流最急,急流段或高大瀑布也常出现。在植被被破坏、地面覆盖少的河段,还会出现泥石流沟的现象。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河流水量的变化也与干季、雨季的交替出现基本相一致。河流洪水位出现在雨季的后期,枯水期出现在雨季开始前。洪枯水位的变差很大,可达几十倍或更大。其中干流与大支流略小,小支流大,支流越短小、枯水与洪水位的差距越大。一些植被覆盖差的小支流上,由于水土流失大、地下补给不足,干季时可以断流,从溪流变成间歇性河流,或者变成泥石流沟。在保护区的北部,由于冬季降水略有增加,在高山顶部以降雪形式降落并积存在顶部,春季天暖冰雪大量融化,也会在枯水期出现一个小高峰,使水位曲线变成两高两低的双峰型,只是其中两高峰一个高大,一个略高。
虽然德钦附近的降水量仅700mm左右。保护区的山地上略多。但金沙江谷底就不足300mm。降水量虽低于全省平均1100mm的水平,但由于蒸发量小,产水量仍较大,使得不少河流仍有较丰沛的水量,在高落差的配合下,水力资源蕴藏量大,尤其是干流本身,除了本地区水源外,还有大量源于青藏高原的水源加入。其利用价值大。珠巴洛河的水力资源也极丰富,开发可供区内使用。另外,珠巴洛河的下游有小型的河谷平原,或小型盆地,河流直流灌溉的条件也较理想,该河流水利资源也利于开发。
低纬度和高海拔的保护区内,受冰川影响而形成的冰蚀湖泊很多。据统计,在保护区内就有30余个,占总数的1/3强。湖泊多分布在海拔3,300 - 4,900m之间,均为小型淡水湖泊。湖泊在当地称“海子”藏语称为“错”,意为“湖”。
在保护区的湖泊中, 面积最大的为札绕粗(错)穷湖其面积为8.1万m2,札绕粗湖面积10万m2。粗那湖面积30万m2。最小者为奔子栏乡的粗银湖,其面积为500m2。 这些湖泊虽小,由于常年有冰雪融水汇入,永不干涸,是保护区内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是发源于白马雪山上的河流的水源部分。
保护区内的地下水也很丰富。在植被保护好的山地上,箐沟内,常有大型泉水出露,在石灰岩出露的地带,在近河谷地带也常有地下河出露,形成水量较大的泉水,在断裂带经过的地带,也有地下热水出现。各种类型的地下水出露后多汇入河溪中,成为本区重要水资源的组成部分。
气候概况
(1) 季风气候突出,干湿季分明
保护区全年盛行西偏南风,但冬夏气流的源地截然不同,仍属季风气候。
冬季,全球行星风系南移,西风带受青藏高原阻拦,分成南北两支,南支西风气流沿青藏高原南侧东进,将源于印度,巴基斯坦北部的热带大陆气团引导过来。 这支气流秉性干燥,在它的控制下,冬半年(11月至翌年4月),天气晴朗,日照充足,风速较大,降水少,湿度小,气温日较差大,呈现干季气候特征。如德钦站,干季日照时数占全年的55%,降水量占全年的23%,>0.1mm降水日数占全年的35%。5月,西风南支气流消失,印缅低压强烈发展,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湿气流伸入本地,在这支暖湿气流控制下,5 -10月间,日照少,云量多,降水集中,形成湿季。如德钦站,湿季日照时数占全年日照时数的45%,降水量占全年的77%。>0.1mm降水量占全年的65%。 与我国东部季风区相近纬度的地方相比,干湿季更加明显。
(2)长冬无夏,春秋短暂
根据张宝坤划分四季的标准: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 >22℃为夏季,10-22℃为春秋季。则保护区所在地大致海拔2,600m以上的地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如德钦站,海拔3,485m,冬季平均开始日期为9月15日,结束期为翌年6月5日,历时长达8个月20天,比我国东北的海拉尔市冬季(259天)还多几天。 春秋季仅3个月10天, (即6月6日至9月14日)。 在冬季各月中候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月第二候至2月第三候,候均温仅-3.2--3.5℃,极端最低气温-13.1℃。候均温最高值出现7月第一候,候均温仅12.4℃,极端最高气温24.5℃。
从气温的年际变化看,例如德钦多年平均气温仅为4.7℃,是云南省所有气象台站中历年平均气温值最低的一个地方。最冷年出现在1957年,年平均气温4.1℃,也为云南省年平均气温极端的最低值;而最暖年平均气温也仅5.4℃,也是全省最低值。此外,众多气象要素亦是云南省的最低值。>0℃活动积温历年平均最低(1,926.7℃),>10℃活动积温历年平均最低(686.7℃), 年有霜日数极端最长(191天), 有霜期极端最长(307天),降雪日数历年平均最多(58.3天),积雪日数历年平均最多(55.5天)等。 由此可见,保护区四季不分明,长冬无夏,春秋短暂,冬季漫漫而无夏日之暖。
(3)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
保护区所在地因处于低纬高原,气温年较差小,一般为14-18℃,而近纬度我国东部地区均在23℃以上。
保护区(德钦)年平均气温日较差9.6℃,各月气温平均日较差均在9℃以上(除7、8两月的日较差分别为8.6℃、8.7℃),11-12月日较差最大,为10.5℃。
(4)立体气候显著,东西坡差异明显
保护区所在地地貌呈现“二江夹一山”的特征,云岭山体高耸, 多5,000m以上高峰,白马雪山主峰5,429m, 年平均气温-7.4℃,两侧河谷深切,以东侧金沙江河谷的奔子栏为例,海拔高度2,025.3m,年平均气温16.5℃,岭谷高差达3,403.7m,年平均气温差达23.9℃。以河谷为基点,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山地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寒带等垂直气候带谱。由于山体南北走向,西坡为西南暖湿气流迎风坡,东侧金沙江河谷狭窄闭塞,西南暖湿气流或南下空气难以入侵或越山后下沉增温减湿,产生“梵风”效应,致使东、西坡气候差异十分明显。从气候考察资料来看,东坡比西坡年平均气温偏高1.9-2.1℃,最高气温偏高2-3℃,最低气温偏高1-2℃,降水量减少109.7mm,无霜期增多20多天。 反映在植被上,东侧河谷稀疏灌丛草坡分布的上限比西坡高500m。
土壤概况
保护区内土壤类型复杂多样,与其特殊的成土自然地理条件是分不开的。
白马雪山的地质构造背景为:中生代时系地中海的一部分,全为海洋,至印支-燕山运动时期才上升为陆,临第三纪末,由于内外力的共同作用,成为一个起伏不大的准平原,此后, 因强烈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青藏高原崛起, 本区伴随着向上抬升,新构造运动异常活跃,准平原被破坏,产生了许多断裂带、线。特别是印度洋板块的强劲有力推挤,形成了南北断裂沉降运动,从而形成了金沙江、珠巴洛河不同等级的断裂带。在此基础上复以岩层上下、左右推移、错位和火成岩的活动, 导致了不同成土母质的分布。一般, 本保护区北部以砂岩、页岩、片岩、板岩、千板岩、紫色砂岩为主,局部为石灰岩、花岗岩、玄武岩等, 中部主要为花岗岩、板岩、页岩、石灰岩、片岩、片麻岩等。 南部则主要为石灰岩、片岩、砂岩、局部为页岩、花岗岩、安山岩等。这些不同的岩石经风化后成为不同的母质,使土壤的性状产生了基础性的不同程度的变化。
在地貌形态上,保护区处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结合部,白马雪山源自西藏境内的宁静山脉,向南延伸至云南后称为云岭,其白马雪山等主峰构成南北向的“脊梁”。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东南倾斜,从白马雪山峰顶到金沙江边相对高差达3,480m,这种垂直悬殊的高差所产生的不同自然景观,给土壤分布、性状打上了由寒到热,不同成土条件的烙印。而金沙江河谷地带,由于“焚风”效益的作用,使保护区内奔子栏以北至都鲁一带称为干热中心,具有北亚热带西部型的自然景观的特点,发育的土壤为燥红土,由此作为基带向山巅方向依次演变。
本保护区内土壤的垂直分带很明显,由低海拔到高海拔,有下列几种土壤:燥红土、褐色土、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山地棕色针叶林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另外局部地区有紫色土和石灰土,在人类耕作活动区为水稻土等。
植物资源
保护区属于寒温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是中国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生物资源保存比较完整而原始的高山针叶林区。按中国植被区系的分区,属中国———东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横断山脉地区, 是世界上高山植物最丰富的区域。 保护区已发现的种子植物有142科,587属,1747种(含亚种、变型和变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14属29种,被子植物136科573属1718种。
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24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4种,二级保护植物9种,三级保护植物11种;有省级重点保护植物6种。其中:二级保护植物2种,三级保护植物4种。
保护区植物区系的科、属、种繁多,并几乎包含了世界温带分布的所有木本属,如冷杉、云杉、松、槭、桦、栎、杜鹃等。其中冷杉属有长苞冷杉、急尖长苞冷杉、苍山冷杉、川滇冷杉、云南黄果冷杉和中甸冷杉6个种(含变种), 同时荟萃于一个保护区内,实为难得。杜鹃花属已知有47种分布于保护区内,其中有36种为横断山特有成分,15种的模式产地在保护区及其附近。
保护区有国家及省级保护植物30种,分属于20科。其中:蕨类植物1科1种, 裸子植物3科6种,被子植物16科23种。 有观赏植物81科223属724种。其中:蕨类植物7科11属20种,裸子植物5科15属28种,种子植物69科154属568种。有药用植物110科242属386种。其中:菌类5科6属7种,地衣类2科2属2种,苔藓植物2科2属2种,蕨类植物6科8属8种,种子植物95科224属367种。 其它还有油料植物、淀粉植物、用材树种、香料植物、纤维植物、鞣料植物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
根据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保护区动物属东洋界、西南区、三江纵谷亚区(横断山亚区)。
哺乳动物:保护区共录得哺乳类9目23科70属100种。占中国哺乳类总种数的16.8%,云南的33.3%。主要的种类有滇金丝猴、雪豹、金钱豹、云豹、熊猴、猕猴、穿山甲、黑熊、棕熊、小熊猫、石貂、水獭、猞猁、高山麝、林麝、鬣羚、岩羊、长吻鼩鼹、白尾鼹、蹼足鼩中缅树鼩等。在100种哺乳动物中,本区及邻近地区的特有种多达43种,占全区总种数的43.0%。其中:横断山型特有种23种,横断山———东喜马拉雅山型特有种8种,横断山—青藏高原型特有种12种。 本区尚拥有许多特有属和一些特有科(或亚科)如:黑鼩鼱属、缺齿鼩鼱属、蹼足鼩属、长吻鼩鼹属、针尾鼹属、白尾鼹属、仰鼻猴属、小熊猫属、斑灵猫属、雪豹属、毛冠鹿属、岩羊属、 白喉岩松鼠属、 复齿鼯鼠属、林跳鼠属以及小熊猫科、鼹亚科、毛尾鼹亚科、林跳鼠亚科、蹶鼠亚科等。保护区有27种珍稀保护动物。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滇金丝猴、雪豹、金钱豹、云豹等4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猕猴、 穿山甲、黑熊、藏马熊、豺、小熊猫、石貂、水獭、斑灵狸、大灵猫、小灵猫、金猫、猞猁、高山麝、林麝、黑麝、鬣羚、斑羚、矮岩羊、岩羊等20种;云南省Ⅱ级保护动物有狼、毛冠鹿等2种; 另有豹猫虽没有列入我国保护动物名单,但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规定的Ⅱ类限量贸易保护物种。
鸟类: 保护区迄今为止共记录鸟类246种,隶属17目43科另4亚科,种数约占云南省记录鸟类种数的30.7%。其中:留鸟170种占69.1%,旅鸟和冬候鸟27种占11.0%,夏候鸟和繁殖鸟49种占19.9%。所录的246种鸟类中,在该地区繁殖的鸟类(含留鸟、夏候鸟和繁殖鸟)219种,按其种的分布和区系归属,大致可划分为4种类型:繁殖区域主要在东洋界的东洋种有64种,占保护区留鸟和夏候鸟种类的29.2%;繁殖区域主要在古北界的古北种有33种,占15.1%; 繁殖区域广布于东洋界和古北界的广布种有59种,占26.9%; 分布区域主要在四川西部、西藏昌都地区东部、青海、甘肃南缘,南抵云南西北部的横断山区的西南山地特有种有63种,占28.8%。根据国务院1988年1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1989年1月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所列的重点保护鸟类种类,在保护区所记录的鸟类中,属国家 i 级重点保护鸟类的有:黑鹳、黑颈鹤、金雕、胡兀鹫、拟兀鹫、斑尾榛鸡、四川雉鹑、黑颈长尾雉等8种; 属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的有[黑]鸢、苍鹰、松雀鹰、雀鹰、高山鹰雕、普通鵟、秃鹫、高山秃鹫、游隼、燕隼、灰背隼、红隼、淡腹雪鸡、血雉、红腹角雉、白马鸡、勺鸡、白腹锦鸡、灰鹤、楔尾绿鸠、大绯胸鹦鹉、灰林鸮、雕鸮、白腹黑啄木鸟等24种。
昆虫: 迄今为止,根据所采到的标本经鉴定已知有13目,80科,447种。它们的区系组成极其复杂,主要由东洋种、古北种、广布种、高山特有种和地区特有种组成。 保护区主要的珍稀高山昆虫有: 蝙蝠蛾科的德钦蝠蛾、白马蝠蛾、人支蝠蛾、草地蝠蛾、白纹蝠蛾、金沙蝠蛾、叶日蝠蛾、中支蝠蛾以及绢蝶科的爱珂绢蝶、巴裔绢蝶、珍珠绢蝶、元首绢蝶、君主绢蝶、黑缘小绢蝶、白马小绢蝶、四川绢蝶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