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称】:白掌长臂猿
【拉丁学名】:hylobates lar
【俗名】:白手长臂猿,僚棒猴,南尼
【英文名】:white-headed gibbon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濒危等级】:濒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生态环境】:热带森林
【致危因素】:栖息地破坏,种内生物学特点,种群隔离,过度捕猎
【国内分布】:云南(南部)
【分类位置】: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长臂猿科 hylobatidae
属: 长臂猿属 bunopithecus
【濒危等级生效年代】: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lr/nt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
|
手、足白色或淡白色,故称白掌长臂猿。颜面周围常形成明显的白色面环,雌性面环近似封闭,雄性多不封闭(被白色眉纹断开)。两性均有暗、淡两种色型,暗色型毛色黑褐(手、足、眉、面环颜色例外);淡色型呈淡黄或奶油黄色,面环和手足更淡,白色。我国的白掌长臂猿在已知亚种中,毛被最长,背毛长110-150mm。两种色型的淡色毛基较短,约为毛长的10-25%。暗色型个体阴毛黑棕色,淡色型阴毛红棕色。
白掌长臂猿的体长为50—64厘米,体重8—9千克,全身体毛密而长,较为蓬松,均呈褐黄色,不同亚种之间色泽有所变化。颜面部为棕黑色,但是手、脚的毛色很淡,远望时近似白色,所以也叫白手长臂猿,此外自眉的边缘经面颊到下颌有一圈白毛形成的圆环,把脸部勾勒得十分醒目。 |
|
国内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孟连、西盟和沧源;国外见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
白掌长臂猿共分化为4个亚种,我国仅有云南亚种,是1964年才被我国学者发现的,仅分布在云南西南部的孟连、西盟(大黑山)、沧源、南定河、澜沧等几个县境内,是我国长臂猿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目前仅剩下30—40只左右。 |
|
在云南西南部,主要栖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海拔一般在1000-2000m。常以各种热带浆果、核果和多种嫩树叶、芽、花等为食,在所觅食物中以无花果占主要成分。亦食少量昆虫等动物性食物。营典型的树栖家族式小群体生活。种群中的个体数不多,一般3-5只为一群,系典型的单雄单雌配偶系。每一群均有固定的领域范围,领域大小约2-4km2。白掌长臂猿常在早晨太阳初升时晨鸣。
白掌长臂猿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密林中,习性与黑长臂猿相似,过着雌雄配偶式的家庭生活,具有领域性,每个群体的领域范围大约为54公顷,但在一天之中仅在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觅食。白天在森林20—30米高的树上用两臂攀抓树枝摆动、腾跃,前后肢并用,速快如飞。由于这种运动的高度特征,经常转换胸臂方向,长期的进化适应,使肩部两侧变平,而不像猴类那样较为宽阔,肘部较长,臂肘可以全方位旋转360度,既可以左右前进,又能够急进急退,双足只起到辅助蹬踏的作用。听觉和嗅觉灵敏,性胆怯,怕冷。
在其食谱中,树叶大约占34%,果实占59%,花朵占3%,昆虫、小鸟等动物性食物占10%左右。鸣叫是群体成员的主要联络方式,每天清晨,雄兽和雌兽合唱般地啼呜,或抑扬顿挫,或悲凄低回,或发出间隔的类似于吹水泡的声音,雄兽的叫声夹在雌兽的声音之中,并且在叫声结束时,附加上一段尾音。 |
|
四季均可繁殖,年产1胎,雌兽的怀孕期为7—7.5个月,每胎产1仔。初生的幼仔体色呈淡黄色,体重为110—170克,6个月后断奶,8个月就能完全独立生活,7—8岁时性成熟。寿命为20—30年。 |
|
白掌长臂猿是我国长臂猿中分布区最小、数量最少的一个种。最初仅发现于云南西南部孟连和西盟。haimoff, et. al. (1987) 认为有50-100群,200-300只,显然估计过高;yang, et. al.(1987) 报道为19-27只。王应祥、马世来(1988)调查估计为30-40只,1993年复查结果在孟连的长臂猿(云南亚种的模式标本产地)已经绝迹。西盟县中深区,海拔100-1400m,有3群,共15-21只(杨德华等,1987)。此后在西盟进行复查原来报道过的产地,已无白掌长臂猿踪迹,其它地区是否尚有残存,不能肯定。近几年来在沧源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新的分布点,数量有8-10群,约30余只,这是我国白掌长臂猿唯一可靠的分布地,也是我国的特有亚种唯一的残存种群。 |
|
1、导致本种在云南西部濒危或消失的主要因素在于栖息地破坏或消失;
2、人为的猎捕误杀亦是孟连、西盟两地白掌长臂猿绝迹的因素。现虽加强了公众保护意识的教育和法制宣传,但对该地区长臂猿的保护为时已晚;
3、种群分布零碎,群与群之间相隔较远。近交衰退严重,造成后代生存能力减弱、繁殖性能降低,必然引起种群的退化;
4、性成熟脱离群体的青年猿,因找不到配偶而失去繁衍后代的机会(杨德华等,1987)。 |
|
- lat.: Hylobates l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