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白尾梢虹雉
目录
基本信息
  名称:白尾梢虹雉
  学名:lophophorus sclateri
  英文名:sclateri's monal
  物种分类:鸡形目、雉科、虹雉属的1种。又名施拉特氏凤头雉。
外形特征
  白尾梢虹雉体形比家鸡大,与黄腹角雉相似。体长约600毫米,翅长约300毫米。白尾梢虹雉体型肥大,全长达58—67厘米。雌、雄异色,雄雉色彩绚丽, 羽毛闪耀着金属光泽,犹如彩虹一般,尾梢白色,故名“白尾梢虹雉”。
  嘴长而稍弯,上嘴 较下嘴稍大而覆盖下嘴;两翅短圆,尾比翅膀短,显得宽阔而短平。雄鸟叫 声“唉喔——唉喔”似绿孔雀,雌鸟叫声则如鸭。
  虹膜-褐色;嘴-肉色;脚-褐色。
生活环境
  白尾梢虹雉栖息在海拔2500米—3400米的杉树苔藓林、杜鹃林和竹林地带。多单独活动,在云南高黎贡山的冬季曾见有9只生活在一起的群体。该种鸟有2个亚种,是中国的特产,数量十分稀少。在云南属于留鸟。除云南外,还见于西藏。这种鸟在民间俗称雪鹅,实际上却属于鸡形目雉科。国外分布于缅甸东北部和印度阿萨姆邦北部地区。
食性
  主要以野百合、蕨、天南星、半夏、崖花海桐、高山箭竹等植物的叶、茎、幼芽和根为食,偶尔也吃少量蠕虫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繁殖
  繁殖期4-6月。营巢于林中地面倒木下或树洞中。每窝产卵2-5枚,卵的大小为平均63. 2mm × 45. 4mm。
种群现状与保护
  白尾梢虹雉是一种珍稀鸟类,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已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 (icbp)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和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据何芬奇1985年5-8月在云南的调查,种群密度在碧罗雪山为1对/1. 0-1. 2km2,在高黎贡山为1对/0. 8-1. 0km2
物种信息
  中文学名: 白尾梢虹雉
  中文目名: 鸡形目
  中文科名: 雉科
  中文属名: 虹雉属
  拉丁文目名: GALLIFORMES
  拉丁文科名: Phasianidae
  拉丁文属名: Lophophorus
  拉丁文种名: sclateri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Jerdon, 1870
  英文俗名: Sclater's Monal Pheasant
形态
  体形较家鸡大,与黄腹角雉相似。体长约600毫米,翅长约300毫米。雄鸟:头顶和头侧均金属蓝绿色,冠羽短,向前卷曲如线状;后颈和颈侧红铜色发亮;背羽前蓝后绿,肩紫绿,均如金属闪闪发光,很象虹彩,虹雉即由此得名。下背至尾上覆羽几纯白色;尾羽主要鲜栗色,而有宽阔的白端。下体纯黑。雌鸟:额至上背均赭褐色,各羽杂以棕色斑纹;下背逐渐灰褐,并具黑褐和棕色横斑;尾亦为赭褐色,而有棕色狭斑;下体呈棕和赭褐色细纹相杂状。长而稍弯,上嘴 较下嘴稍大而覆盖下嘴;两翅短圆,尾比翅膀短,显得宽阔而短平,虹膜褐色。
分布
  白尾梢虹雉分布于我国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以及印度东北部和缅甸东北部,分化为2个亚种。指名亚种雄鸟的白尾梢较长,雌鸟的嘴峰也较长,在我国仅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墨脱、米林、察隅等地;滇西亚种雄鸟的白尾梢和雌鸟的嘴峰均较短,在我国仅分布在云南西北部的腾冲、泸水、福贡和贡山一带。
  国内主要分布省份:云南
  国内分布在以下保护区:高黎贡山
  国内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碧罗雪山 高黎贡山 怒山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VU C1+2a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因素
  栖息地破坏:当地的森林丧失。
  作为食物被捕猎:作为食物被捕猎。
  天敌动物:猛禽及小型食肉兽的捕食,限制了其种群数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