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旧称细菌武器”。生物战剂及其施放装置、器材的总称。生物战剂指用于杀伤人、畜和毁坏植物的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产生的毒素。由飞机或其他运载工具喷洒生物战剂,发射或投掷细菌弹及带生物战剂的昆虫、动物和杂物等。具有传染性强、污染面积大、桅时间长、不易发现等特点。中国于1984年加入《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
|
生物武器
旧称细菌武器。生物武器是生物战剂及其施放装置的总称,它的杀伤破坏作用靠的是生物战剂。生物武器的施放装置包括炮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导弹弹头和航空布撒器、喷雾器等。以生物战剂杀死有生力量和毁坏植物的武器统称为生物武器。
生物战剂
生物战剂是军事行动中用以杀死人、牲畜和破坏农作物的致命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统称。旧称细菌战剂。生物战剂是构成生物武器杀伤威力的决定因素。致病微生物一旦进入机体(人、牲畜等)便能大量繁殖,导致破坏机体功能、发病甚至死亡。它还能大面积毁坏植物和农作物等。生物战剂的种类很多,据国外文献报道,可以作为生物战剂的致命微生物约有160种之多,但就具有引起疾病能力和传染能力的来说就为数不算很多。 (邹云华)
生物战剂的分类
1. 根据生物战剂对人的危害程度,可分为致死性战剂和失能性战剂:
(1)致死性战剂。
致死性战剂的病死率在10%以上,甚至达到50~90%。炭疽杆菌、霍乱狐菌、野兔热杆菌、伤寒杆菌、天花病毒、黄热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西方马脑炎病毒、班疹伤寒立克次体、肉毒杆菌毒素等。
(2)失能性战剂。病死率在10%以下,如布鲁氏杆菌、q热立克次体、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等。
2. 根据生物战剂的形态和病理可分为:
(1)细菌类生物战剂。主要有炭疽杆菌、鼠疫杆菌、霍乱狐菌、野兔热杆菌、布氏杆菌等。
(2)病毒类生物战剂。主要有黄热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天花病毒等。
(3)立克次体类生物战剂。主要有流行性班疹伤寒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等。
(4)衣原体类生物战剂。主要有鸟疫衣原体。
(5)毒素类生物战剂。主要有肉毒杆菌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等。
(6)真菌类生物战剂。主要有粗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等。
3. 根据生物战剂有无传染性可分为两种:
(1)传染性生物战剂,如天花病毒、流感病毒、鼠疫杆菌和霍乱狐菌等。
(2)非传染性生物战剂,如土拉杆菌、肉毒杆菌毒素等。
随着微生物学和有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致病微生物不断被发现,可能成为生物战剂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近些年来,人类利用微生物遗传学和遗传工程研究的成果,运用基因重组技术界限遗传物质重组,定向控制和改变微生物的性状,从而有可能产生新的致命力更强的生物战剂。(邹云华)
生物武器的特点
生物武器的特点主要有致命性、传染性强、生物专一性、面积效应大、危害时间长、难以发现等。
(1)致命性、传染性强。
一旦发生病例,易在人群中迅速传染流行,造成人员伤亡,甚至造成社会恐慌。
(2)生物专一性。
生物武器可以使人、牲畜感染得病,并能危及生命,但是不破坏无生命物体,例如武器装备建筑物等。
(3)面积效应大。
现代生物武器可将生物战剂分散成气溶胶状达到杀伤目的。这种气溶胶技术在适当气象条件下可造成大面积污染。
(4)危害时间长。
在适当条件下,有的致命微生物可以存活相当长的时间,如q热病原体在毛、棉布、土壤中可存活数月,球孢子菌的孢子在土壤中可以存活4年,炭疽杆菌芽胞在阴暗潮湿土壤中甚至可存活10年。
(5)难以发现。
生物战剂气溶胶无色、无味,不容易发现,若在夜间或多雾时偷偷使用就更难及时发现。(邹云华)
生物战剂的防护
生物战剂气溶胶主要是经呼吸道侵入人体,因此,保护好呼吸道非常重要。防护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带防毒面具。
防毒面具的式样很多,但主要由滤毒罐和面罩两部分组成。滤毒罐包括装填层和滤烟层。装填层内装防毒炭,用于吸附毒剂蒸汽,但对气溶胶作用很小。滤烟层是用棉纤维、石棉纤维,或超细玻璃纤维等做的滤烟纸制成的。为了增加过滤效果,滤烟纸折叠成数十折,它的作用是过滤放射性尘埃、生物战剂和化学毒剂气溶胶,滤效可达99.99%以上。
2、使用防护口罩。
例如使用那种用过氯乙烯超细纤维制成的防护口罩。这种口罩对气溶胶滤效在99.9%以上。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没有防毒面具或特殊型的防护口罩,也可采用容易得到的材料制造简便的呼吸道防护用具,例如脱脂棉口罩、毛巾口罩、三角巾口罩、棉纱口罩以及防尘口罩等。此外,还需要保护好皮肤,以防有害微生物通过皮肤侵入身体。通常采用的办法有穿隔绝式防毒衣或防疫衣以及戴防护眼镜等。
为了更有效地防止生物武器的危害,在可能发生生物战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地打预防针。对于清除生物战剂来说,可以采用的办法有:
(1)烈火烧煮。
烈火烧煮是消灭生物战剂最彻底的办法之一。
(2)药液浸喷。
药液浸喷是对付生物战剂的主要办法之一。喷洒药液可利用农用喷药机械或飞机等。用做杀灭微生物的浸喷药物主要有漂白粉、三合二、优氯净(二氯异氰尿酸钠)、氯胺、过氧乙酸、福尔马林等。
对于施放的战剂微生物,由于它们可能附在一些物品上,既不能烧,又不能煮,也不能浸、不能喷,对付的办法就是用烟雾熏杀。此外,皂水擦洗和阳光照射以及泥土掩埋等也是可以采用的办法。 |
|
shengwu wuqi
生物武器
biological weapon
生物战剂及其施放工具的总称。能使人、畜致病,农作物受害的特种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首先研制和使用生物武器(当时称为细菌武器)。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美军在朝鲜战争中,也曾研制和使用细菌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违反国际公约,漠视舆论谴责,仍继续研究和生产新的生物武器。
生物战剂 区分为:①细菌类。主要有炭疽杆菌、鼠疫杆菌、霍乱弧菌、野兔热杆菌、布氏杆菌等。②病毒类。主要有黄热病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天花病毒、马尔堡病毒等。③立克次体类。主要有流行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等。④衣原体类。 主要有鸟疫衣原体。⑤毒素类。主要有肉毒杆菌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等。⑥真菌类。主要有球孢子菌、组织包浆菌等。
施放方式 过去主要利用飞机投弹,施放带菌昆虫动物。今后将主要利用飞机、舰艇携带喷雾装置,在空中、海上施放生物战剂气溶胶;或将生物战剂装入炮弹、炸弹、导弹内施放,爆炸后形成生物战剂气溶胶。
危害与防护 生物战剂有极强的致病性和传染性,能造成大批人、畜受染发病,并且多数可以互相传染。受染面积广,大量使用时可达几百或几千平方公里。危害作用持久,炭疽杆菌芽胞在适应条件下能存活数十年之久。带菌昆虫、动物在存活期间,均能使人、畜受染发病,对人、畜造成长期危害。但生物战剂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在使用上受到限制。日光、风雨、气温均可影响其存活时间和效力。采取周密的防护措施,也能大大减少它的作用。
1972年 4月10日签订的《禁止细菌(生物)和毒素武器的发展、生产及储存以及销毁这类武器的公约》,1975年3月26日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84年11月15日加入该公约。
(郭志文)
|
|
- :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weapons
- n.: Biological weapons
|
|
|
|
生物武器防护 | 电子生物武器 | 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 生物武器防护装备 | 生物武器防护名词 | 国际法对生物武器的管制 | 核化学生物武器防护气象学 | 核、化学、生物武器防护气象学 | 为什么生物武器令人感到恐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