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 : 中草药 : 动物 : 被子植物 > 瓦松
目录
No. 1
  草名。生屋瓦上或深山石罅里。叶厚,细长而尖,多数重叠,望之如松,故名。可入药。又称昨叶荷草。
No. 2
瓦松
  草名。生屋瓦上或深山石罅里。叶厚,细长而尖,多数重迭,望之如松,故名。可入药。又称昨叶荷草。 唐 崔融 《瓦松赋》序:“瓦松者产于屋霤之上,千株万茎,开花吐叶,高不及尺,下纔如寸。” 宋 陆游 《山寺》诗:“林深栗鼠健,屋老瓦松长。” 鲁迅 《野草·颓败线的颤林动》:“但也看见屋上瓦松的茂密的森林。”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十·昨叶荷草》。
No. 3
  (《唐本草》)
  【异名】昨叶荷草(《唐本草》),屋上无根草(《经验良方》),向天草(《庚辛玉册》),瓦花(《摘元方》),石莲花、厝莲(《福建民间草药》),干滴落(《东北药植志》),猫头草、瓦塔(《河北药材》),天蓬草(《中药材手册》),瓦霜、瓦葱(《四川中药志》),酸塔、塔松、兔子拐杖、干吊鳖、石塔花、狼爪子、酸溜溜(《辽宁经济植物志》),瓦宝塔、瓦莲花、岩松、屋松、岩笋、瓦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景天科植物瓦松或晚红瓦松等的全草。
  【生境】 生于石质山坡和岩石上以及瓦房或草房顶上。
  【植物形态】①瓦松,又名:流苏瓦松。多年生肉质草本,高10~40厘米。茎略斜伸,全体粉绿色。基部叶成紧密的莲座状,线形至倒披针形,长2~3厘米,绿色带紫,或具白粉,边缘有流苏状的软骨片和1针状尖刺。茎上叶线形至倒卵形,长尖。花梗分枝,侧生于茎上,密被线形或为长倒披针形苞叶,花成顶生肥大穗状的圆锥花序,幼嫩植株上则排列疏散,呈伞房状圆锥花序;花萼与花瓣通常均为5片,罕为4片;萼片卵圆形或长圆形,基部硝合生;花瓣淡红色,膜质,长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雄蕊10,几与花瓣等长;雌蕊为离生的5心皮组成,花柱与雄蕊等长。蓇葖果。花期7~9月。果期8~10月。生于屋顶、墙头及石上。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②晚红瓦松 :多年生肉质草本,高10~20厘米。茎光滑无毛,全株被白粉及棕红色腺点,基部尤多。叶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锐尖,微弯,有小尖头突出,全缘或具微细的波状齿。花序间叶状苞片卵状披针形或镰刀形;花密集成窄长圆锥状总状花序;花淡红色或白色;萼片5,披针形,长约为花瓣的一半;花瓣5,线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相连;雄蕊10,5枚较长,伸出花冠外,另5枚较短,生于花冠内;心皮5,花柱与短雄蕊等长。花期8~9月。果期9~11月。生于屋顶或岩石上。分布于辽宁,扛苏、浙江等地。
  【采集】夏、秋采收,将全株连根拔起,除去根及杂质,反复晒几次至干,或鲜用。
  【药材】干燥的全草,茎呈黄褐色或暗棕褐色,长12~20厘米,上有多数叶脱落后的疤痕,交互连接成棱形花纹。叶灰绿色或黄褐色,皱缩卷曲,多巳脱落,长12~15毫米,宽约3毫米,茎上部叶间带有小花,呈红褐色,小花柄长短不一。质轻脆,易碎。气微,味酸。以花穗带红色、老者为佳。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附注】此外,同属植物黄花瓦松的全草亦同供药用,分布西藏、新疆、内蒙古、吉林等地。
  【化学成分】含大量草酸。
  【性味】酸苦,凉,有毒。
  ①《唐本草》:"味酸,性平,无毒。"
  ②《本草再新》:"味苦,性寒,有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凉,味淡,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止血,利湿,消肿。治吐血,鼻衄,血痢,肝炎,疟疾,热淋,痔疮,湿疹,痈毒,疔疮,汤火灼伤。
  ①《唐本草》:"主口中干痛,水谷血痢,止血。"
  ②《本草图经》:"行女子经络。"
  ③《纲目》:"大肠下血,烧灰,水服一钱,又涂诸疮不敛。"
  ④《本草再新》:"治百毒,疗火疮,消肿杀虫。"
  ⑤《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痔疮肿痛出血,煎水熏洗。"
  ⑥《科学的民间药草》:"通便。"
  ⑦《河北药材》:"治水臌。"
  ⑧《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捣汁或入丸剂。外用:捣敷、煎水熏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宜忌】《泉州本草》:"脾胃虚寒者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选方】①治吐血:瓦松,炖猪杀口内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鼻衄:鲜瓦松二斤。洗净,阴干,捣烂,用纱布绞取汁,加砂糖五钱拌匀,倾入瓷盘内,晒干成块。每次服五分至一钱,每日二次,温开水送服。忌辛辣刺激食物和热开水。(《全展选编·五官科》)
  ③治热毒酒积,肠风血痢:瓦松八两(捣汁,和酒一半),白芍药五钱,炮姜末五钱。煎减半,空心饮。(《唐本草》)
  ④治急性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瓦松二两,麦芽一两,垂柳嫩枝三钱。水煎服。
  ⑤治疟疾:鲜瓦花五钱,烧酒一两,隔水炖汁,于早晨空腹时服。连服一至三剂。
  ⑥治小儿惊风:瓦松五至六钱,水煎服。(④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⑦治小便沙淋:瓦松煎浓汤,乘热熏洗少腹。(《经验良方》)
  ⑧治火淋,白浊:瓦松熬水兑白糖服。(《四川中药志》)
  ⑨治痔疮:一瓦松炖猪大肠头服。(《四川中药志》)二鲜瓦松,煎水熏洗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湿疹:瓦松(晒干),烧灰研末,合茶油调抹,止痛止痒。(《泉州本草》)
  ⑾治灸疮,恶疮久不敛:瓦松(阴干),为末,先以槐枝、葱白汤洗,后掺之。(《济生秘览》)
  ⑿治疮疡疔疖:瓦松适量,加食盐少许,共捣烂,遍敷患部,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⒀治唇裂生疮:瓦花、生姜。入盐少许捣涂。(《摘元方》)
  ⒁治汤火灼伤:瓦松、生柏叶。同捣敷。干者为末。(《医方摘要》)
  ⒂治肺炎:鲜瓦松,每次四至八两,用冷开水洗净,擂烂绞汁,稍加热内服,日服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⒃治牙龈肿痛:瓦花、白矾等分。水煎漱之。(《摘元方》)
  ⒄治疯狗咬伤:瓦松、雄黄。研贴。(《生生编》)
  ⒅治蜈蚣咬伤:鲜瓦松二两,酸饭粒少许,合捣烂烘热,贴患处。(《泉州本草》)
  ⒆治白屑:瓦松(曝干),烧作灰,淋取汁,热暖,洗头。(《圣惠方》)
  ⒇小便沙淋。用瓦楹煎浓汤,乘热熏洗小腹,约两时后可以下沙通便。
  (21)通经破血。用鲜瓦楹五两熬膏,当归须、干漆各一两,烧烟尽,当门子二钱,共研为末,加枣肉和成丸仓,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红花汤送下。
  (22)头风白屑。用瓦松晒干,浇灰淋汁热洗 。六、七次后即见效。
  (23)汤火伤。用瓦松、柏叶同捣烂,敷涂。
  (24)恶疮。用瓦松阴干,研为末。先以槐枝、葱白汤洗净患处,然后以药末涂搽。
植物·瓦松 Plants · Poisson
  中文名: 瓦松
  类 别: 全草类
  英文名: Fimbriate Orostachys Herb
  别 名: 瓦花、向天草、酸塔。
  来 源: 为景天科植物瓦松Orostachys fimbriatus (Turcz.) Berger的全草。
  采 制: 夏、秋季采收全草,反复晒几次至干,或鲜用。
  性 味: 性平,味酸;有毒。
  古籍名:瓦花、向天草、天王铁塔草,系景天科石莲华属,多年生苔草类植物,广泛分布在深山向阳坡面,岩石隙间,古老屋瓦缝中也有生长,耐旱耐寒。早春积雪溶化,丛生山间,鳞茎如松树的球果,随气温暖和,鳞片开裂如瓦,呈莲花状。球体中间抽茎高30-40厘米,茎的周围排列长穗状小花序,远望整体如松,故此得名。鳞茎叶肉质、肥厚、多浆,鳞片呈长椭圆形,先端尖锐,表面平滑,叶面带紫色无明显的主根,须根繁盛。花瓣分五片,为白瓣淡红或全白蕊,雄蕊十枚,雌蕊五枚。花期二个多月。
  端阳节前后,鳞茎长有拇指大,连根采摘丛栽于小盆中,放阳台上很有情趣。特别是用线扎着,裸露悬吊在室内,其生长成U字形,点缀室内,非常别致。鳞片表皮含蜡质,保护水分蒸发。在干旱缺水季节,鳞片储存的水供茎叶正常生长,直到水分供完,球体枯萎完成它的生长周期。瓦松之鳞片茎叶可药用。八九月采取后晒干。主治口中干痛、血痢、止血、水谷等。
中国药典2005版 Chinese Pharmacopoeia 2005 edition
  名称:
  瓦松
  汉语拼音:
  Wasong
  英文名:
  HERBA OROSTACHYIS FIMBRIATI
  基原:
  本品为景天科植物瓦松Orostachys fimbriatus(Turcz.)Berg.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收,除去根及杂质,晒干。
  性状:
  本品茎呈细长圆柱形,长5-27cm,直径2-6mm。表面灰棕色,具多数突起的残留叶基,有明显的纵棱线。叶多脱落,破碎或卷曲,灰绿色。圆锥花序穗状,小花白色或粉红色,花梗长约5mm。体轻,质脆,易碎。气微,味酸。
  检查:
  杂质 不得过2%(附录Ⅸ A)。
  水分 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 H第一法)测定,不得过13.0%。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附录Ⅹ A)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3.0%。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5%磷酸溶液(47:5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60nm。理论板数按槲皮素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槲皮素对照品、山柰素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槲皮素10μg、山柰素20μg的混合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盐酸溶液(4:1)混合溶液50ml,密塞,称定重量,置水浴中回流1小时,立即冷却,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与供试品溶液10-2O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懈皮素(C15H10O7)和山柰素(C15H10O6)的总量不得少于0.020%。
  炮制方法:
  除去残报及杂质,切段。
  性味:
  酸,平。
  归经:
  归肝、肺、牌经。
  功效:
  止血,解毒,敛疮。
  主治:
  用于血痢,便血,疮口久不愈合。
  用法用量:
  3-9g;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中西药分类:
  中药(药材及饮片)
英文解释
  1. :  Fimbriae Orostachys